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深沟高垒马耳他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深沟高垒马耳他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5


文章标题: 深沟高垒马耳他 (1783 reads)      时间: 2014-3-22 周六, 下午4:10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深沟高垒马耳他

芦笛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马耳他就是我的滑铁卢,因为打了无准备之仗。行前忙着报税,又把家庭作业的大头放在希腊上,临走那晚都还没查资料,只是在谷歌地图上看了一眼马耳他首都瓦莱塔,觉得那么小的城市,用敝厂青工的粗话来说,忍着泡尿都能走过来,还有什么必要去伤脑筋?

老芦有点文化,不多,青年时代读拿破仑传,知道马耳他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位于地中海正中的交通要道上,无论是从地中海东岸到西岸,还是从欧洲去北非,都要经过那里。拿破仑去征埃及,假途灭虢,顺手把它端了。不旋踵人家就起义,勾结英国人迫使法军投降。从此该国就成了英国殖民地。二战期间,轴心国对该岛狂轰滥炸,造成了巨大损失。我那阵子觉得,英国人自己在大西洋,却跑到地中海,把直布罗陀的大门关了不说,还去把十字路口的交通警察岗亭也占了,让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海军非但无法驶出大洋,就连在那大湖里行走都受限,这也太霸道了吧?

后来看BBC记述马耳他二战的文献片,说马耳他人民怎么军爱民,民拥军,共同抗击轴心国,牺牲了七千多人,表现出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以致乔治王爷把乔治十字勋章颁发给马耳他全体人民,表彰他们的勇气以及两国军民鲜血凝成的友谊。这是该勋章首次颁发给集体。影片采访了许多马耳他人,众口一词,似乎都十分亲英。对此我颇有点怀疑——真那样,怎么还会独立?为何不像直布罗陀人民那样,死乞白赖留在联合王国里?及至后来看香港人打着米字旗示威,才觉得那也未必全是万恶英帝的欺骗宣传。

我对马耳他的认识就这么点,真是有限得可怜。等到上岸后,才发现家庭作业是不可少的,否则必然遗漏景点,即使见到历史建筑物也“儿童相见不相识”,走过关押苏格拉底的监狱还以为那不过是些乱石头。我这次全靠去旅游问讯处抓来的劣等地图,于是连瓦莱塔最有名的景点圣约翰主教同座堂(St John’s Co-Cathedral)都错过了,更不知道原来拿破仑当年的下榻处还保留着。即使当时看着地图认识了的景点,过后马上就忘了,跟作家庭作业留下的记忆完全是两回事。唉!

一上岸,立即就被出租车司机和卖“跳上跳下旅游车”(Hop on hop off)票的人们包围了。我看过地图,觉得那城市非常小,而且街道极窄,多是步行街,有什么必要打的或是跳上跳下?于是把八卦掌一路使出来,外加太极拳云手,高探马,白鹤晾翅,老翁推磨,夜猫拉屎等功夫,声称自己没有欧元,只有信用卡,无法买票,顺利冲出人群。

不幸的是,有位50岁左右的女司机特别执着,穷追不舍。人家是女同志,长得有点像当年我的一位朋友使用美男计诈骗的女司机,不好意思坚拒,又听得她声称带我们去三个地方:总统花园、玻璃作坊和“木钉拿”,只要50欧元,比市价低2元,云云。我听得莫名其妙,不由得问她,木钉拿是什么地方。答曰,是中世纪马耳他的首都,骑士团原来就住在那里。历史名城啊,不去就等于没来过马耳他!

我模模糊糊地想了起来,唔,骑士团,有点印象,好像是中世纪土耳其人进攻马耳他,险些把首都打下来了,但最后还是被马耳他骑士团击退,连伏尔泰都好像称赞过此事。

接着她就塞过一张地图来,我一看,原来是Mdina。回来查了一下,译名是姆迪纳。英国人不会发那个音,便在前面加个I,成了“爱木钉拿“。我回到船后跟鬼子聊天,他们就是这么念的。可人家正宗马耳他人只是念M的鼻音。

于是我就同意了,不旋踵就开到了总统花园,全称是“总统厨房花园”,敢情那里面种的是特供蔬菜啊?然而看着又不像,就是个是一般的西式花园:







这是不是总统阁下专用的蔬菜?









不知道是什么地方,总统的厨房?



不像总统厨房,倒有点像土耳其苏丹后宫。没有文字说明,就是逛过也莫名其妙。

接下来就是去玻璃作坊。那司机以为我是现代人,没见过吹玻璃,不知道我从小的娱乐活动之一就是看工人叔叔吹玻璃。不过那些玻璃工艺品确实做得很精巧,价钱也不贵。我们没买,女司机也不在乎,可能不一定拿回扣吧。

下一站就是木钉拿。在路上,我和司机很聊了一阵。锦瑟华年问我去直布罗陀是否有亲切感,马耳他让我觉得更亲切,那儿的官方语言是马耳他语和英语,绝大多数人都会讲英语,除了口音外,与英国人似无显著差别,交流毫无问题。就连汽车都是在左边开,不像直布罗陀虽是英国领土,车却在右边开。街上开的商店也无非就是英国见惯的那些。

我问起她对英国人的印象,她说,英国人很好啊,保护我们,帮助我们建设,还普及教育,特别是在二战时为保卫我们死了很多人。如果不是他们保卫我们,我们就要被德国或是意大利占领了。听上去跟党电影中的西藏人歌颂金珠玛米一般。我这才觉得,BBC那部片子反映的恐怕是多数民意吧。但我还是问:既然英国人那么好,你们为何还要独立?她耸耸肩说,孩子长大了还要从家里搬出去呢,何况是两个国家?

回来后我查了一下,才发现原来马耳他人在勾结英国人打跑法国人之后,是主动申请当大英皇民的。当初的《权利宣言》写明,英国无权将本岛转让给其他强国。“如果(英国)国王陛下撤回对马耳他的保护,放弃其主权,则不受控制地选择另一主权国家或是统治本岛的权利属于我们——岛上的居民和土著。”

所以,马耳他其实是主动卖身投靠的。这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无可奈何的选择:身居战略要冲,小国寡民,不找个粗腿抱,就只有被强权轮奸。从远古时代起,各种各样的外来强权一直在轮番蹂躏那蕞尔小岛: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拜占庭帝国,诺曼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神圣罗马帝国……,该岛居民几次被杀光。比起基督徒来,回回还更人道些。他们实行了宗教容忍,并不干涉居民信仰基督教,只是基督徒与回民交的是两种税。待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统治了马耳他,立即就取缔了回教,将岛上的回民悉数驱逐出境或是强迫其受洗。哪怕是同为天主教国家的法国,也照样在那儿搞得鸡飞狗跳,官逼民反。直到投靠了大英,马耳他才安享了百多年的和平。无怪乎当地居民并不痛恨大英。相反,他们独立后还把乔治十字勋章画在了国旗上。

我又问起当地的房价、物价、气候,发现那儿小地方的房价相当便宜,租个公寓房一个月也才几百欧元,冬天气候温和(据维基百科说,马耳他的气候是全世界最好的)。看来以后完全可以上那乐园去逃避英伦的凄风苦雨。

说话间,木钉拿快到了。司机把车停在路旁,让我们下去照相,说那儿是样板取景点。依言拍了一张:



姆迪纳外景

车到木钉拿,第一感觉便是深沟高垒,从未见过那么深、那么宽的城壕,那么伟岸雄厚的城墙:




那小城好有一比:瘦乌龟,甲比肉还厚。城壕与城墙的占地面积加在一起,即使不超过城内居住面积,估计也差不多。

木钉拿在历史上大大的有名,在著名的“马耳他之围”(Great Siege of Malta)中玩过货真价实的空城计。1565年,奥斯曼大军进犯马耳他,骑士团率领着2000多名士兵和400多名平民奋勇抵抗。当老稀最恨的火鸡准备直捣黄龙,拿下空虚的首都姆迪纳时,城内的士兵看见火鸡来了,立即开炮伺候。土耳其人大吃一惊,以为城内军火充足,立即后撤。木钉拿上炮声隆,报道土军宵遁。几天后,土军就撤回国去了,扔下了三分之一的死尸。

几百年后,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反串了火鸡的角色,策划指挥协约国军在土耳其的加里波利登陆,被后来的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将军率军反击,扔下了将近6万尸体,灰溜溜地从海上撤走了。

因为甲厚肉少,该城只有巷,没有街,据说是全世界唯一的步行城,因而也是最安静的城市。不过我仍然在城内看见小车,不知何故。我们的司机倒是只能在外面等,给了我们两小时的游玩时间。

城虽小,却颇雅致而且古色古香,基本是诺曼式与巴洛克式建筑,一进去就如同走进了中世纪,不知今夕何夕。







街景



圣保罗主教座堂



记不得是什么历史建筑了,现在好像是博物馆。司机只给我们两小时,来不及进去了。



这建筑似乎也有点名堂,导游图上有说明,但现在完全忘记了。这就是不做家庭作业的好处。

(未完待续)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76361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