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笑看大成至圣先师那惊天动地的浑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笑看大成至圣先师那惊天动地的浑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笑看大成至圣先师那惊天动地的浑 (2009 reads)      时间: 2014-3-19 周三, 下午6:12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笑看大成至圣先师那惊天动地的浑

芦笛

圣人的本事,是以非常简洁的方式说胡话。智力正常者要指出其思维错误,就必须写出千言万语来一一剖析。即使这么做,还有挂一漏万的可能。一票友引用的那段圣人语录就是个绝佳例子。

再来看看病友的蠢话吧:

“举个例子: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里就既有论,也有证。
而且是人类历史上对此问题的最简洁明了的证明。”

所以,这是“人类历史上对此问题的最简洁明了的证明”,啧啧,嗨嗨,咳咳,吱吱,唧唧,喳喳,呸呸!这种“证明”,比妇姑勃溪、叔嫂斗法的“学术论证”的水平还劣等。

嫂说:家里还有十块钱,我要拿去交房租。
叔答:那我拿什么还赌债?我还欠二癞子十块钱呢。

“这里就既有论,也有证。而且是人类历史上对此问题的最简洁明了的证明”——家里就十块钱,你拿去交房租,我不是就没钱还债了么?何等雄辩!何等有力!而且绝无可能将听众打入五里雾中,引出各种各样完全不同的理解来。

这本事,圣人有么?他用的貌似也是上述小叔子的路数:

或曰:以德报怨怎么样?
子曰:那你拿什么去报德?所以,必须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昏话的涵义是:

1)“德”只能用于回报别人的恩德,如果拿去回报怨仇,就无法再用它来回报别人的恩德了。
2)“直”不是“德”,所以可以拿去回报怨仇。

这是不是就是那老儿的“论证”?与叔嫂斗法难道不是一条路子?可惜,就连白痴也该知道,“德”并不是家里仅有的十块钱,用于此就不能用于彼。即使用去报怨,也不会就此用完,仍然可以拿去报德。农民常说:打不干的井水,使不完的力气,道德又何尝不如此?那老东西身为德育教授,怎么连这都不知道,却竟然以为德用一点就少一点?

病友要说了:你歪曲诬蔑!圣人不是这个意思。他并不是说,如果以德报怨,德就会给用完了,没法再拿去报德,而是说,如果那样做,就无法显示出回报方式的区别来了。

所以,拆开了,圣人的意思其实是:

1)对德和怨,必须有不同的回报方式。
2)对别人的德,只能用德去回报。所以,不能以德报怨,否则无法体现回报方式的区别。
3)直不是德,所以可以用直去回报怨仇。

这当然也是一种解释。可问题是,上面两种解释中,到底哪一种才是老东西的原意?这又不是什么复杂抽象高深的哲学思辨,老东西既然据说是思想家,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讲不清楚,要让后人作出两种不同的诠释来?

而且,您既然是大思想家,就得不但清晰表述你的意思(那本来就是原始人才会遇到的简单问题,讲不清楚只能证明智力缺陷),而且必须陈述你的理由,这就是论证。如果不加论证就端出来强加于人,那就是中宣部真理部的干活,不该是大成至圣先师的勾当,是不是?

可惜无论老东西是哪种意思,他都未作论证。第一种诠释太荒唐,我就放他一马,网开三面,马马虎虎假定他的意思是第二种算了。即使如此,作为一个严肃论者,他的首要任务就是逐条论证那三条。可惜他根本就没这么干。

病友要说了,那难道不是显而易见、不证自明的么,还有什么证明的必要?

未必吧?关于第一第二条,基督徒未必就同意,耶稣不是教导过,如果人家打你的左脸,就把右边也伸过去让他打么?托尔斯泰主义的要旨,不就是鼓吹“勿以恶抗恶”么?甘地为后人纪念的,不也就是他的“不抵抗运动”?

这是道义上的争论,当然无法达成共识。但若从功利的角度来看,“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也是极度愚蠢,后患无穷的。一战后协约国严惩德国,直接为希特勒上台做了铺垫。此后英美吸取了教训,在二战后就没重犯类似错误,反而从经济上扶植日德,使得二战后德国再也没出现过大规模的复仇主义思潮。类似地,如今有许多冷静的中国人,在吃足了中共以仇恨治国的苦头后,也终于悟出了“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教训,反对用共党那套去对付他们。圣人何以连这起码的常识都没有呢?

第三条之荒谬,哪怕蠢如病友,也不至于看不出来吧?这么说, “直”是“不道德”的意思?却原来,孔子主张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报复私怨?妈妈咪啊,这是哪一门子的圣人唷!

话说到这份上,聪明颖悟者应能看出孔子这话暴露出来的古人的思维以及古文是何等窳陋——在孔子心目中,“德”只有一种,也就是“恩德”,或曰“好处”,绝不是在多个层面有不同表现的复杂的道德观念。所以,他所谓“以德报怨”,其实是“对敌人好”的意思,却完全不知道,即使是惩罚敌人,也照样可以出于崇高的道德立场。文明人可以也应该“以德报怨,以德报德”——以同一道义立场、道德标准去惩恶扬善。表观结果虽然不同,出发点却是同一的。

所以,说老头子以为道德就是叔嫂争夺的那十块钱,其实也没怎么冤枉他。在他那原始脑袋里,“德”既僵死又单一,即模糊又含混,用于此就不能用于彼,非白即黑,绝不能包含“直”在内。而这种智力垃圾产品,居然还有病人莫名其妙地大声喝彩,甚至以“不能放纵老芦污蔑全体中国人的祖宗”的煽情号召,来发动群殴!

爱认白痴为祖宗是病人的天赋人权,不过,please keep it to yourself, OK?

话说回来,老头子如此昏昧,也不能完全怪他,我早就说了,古文是一种背时语言,绝对不适于清晰思辨。这个例子就最能说明问题:那“德”到底是什么意思?是道德还是恩德?两者恐怕不是一回事吧?前者是泛人类、泛社会的,后者则是私人的。构成恩德的行为,未必就是道德的。不加以清晰辨别就笼统谈论,除了笑熬浆糊外还会有什么结果?再加上我们前文已经谈论过的说不清的“直”,此类糊涂议论,除了把正常人炮制成病友还能有好事?

最后顺便说一声。有人曾在我在凯迪的博客里留帖说:老芦老是忘记古人刻字的艰难。如果要让我在竹子上刻字,我根本没那耐心。所以,考虑到这个技术因素,古人说话模糊含混也是难免的,何必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

那跟帖我早看见了,一直懒得搭理,因为它暴露了该同志从未看过国学典籍。凡是看过国学经典的同志都知道,诸子百家的共同特点是,既含混不清,又重复累赘。孟子、庄子、孙子甚至荀子,都是轱辘话连轴说,翻来覆去老讲同一件事,还讲得不清不楚,当真有趣。这说明,古人不是写作工具的问题,而是不知道该怎么组织思绪并把它有序表达出来。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西学东渐。在鬼子打进来之前,中国人从未编出一本合格的教科书,就是因为不知道先在脑子里弄个提纲,然后“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井然有序地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

为说明这问题,我再次贴出《我为苏东坡改文章》,请大家看看那大才子、大文豪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古希腊的经典时代与中国春秋战国大致同期,为何人家没有类似中国的“技术因素导致的千年智障”?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14-3-20 周四, 上午10:06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90149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