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作者: 黎星萍 “读诗如读史”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作者: 黎星萍 “读诗如读史”   
加人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2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3891

经验值: 330971


文章标题: 作者: 黎星萍 “读诗如读史” (649 reads)      时间: 2014-1-18 周六, 下午8:33

作者:加人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读诗如读史


1.
我这代人既不曾真正读史,也不曾真正读诗,老了只能把诗当史来读。换一个角度看,唐人写了隋史,宋人写了唐史,如果要通过唐人自己的文字了解唐人,读唐诗不失为较好的一种方法。无疑,诗是心灵的写照,它难免夸张,却绝少撒谎。
李白的《下江陵》是上小学时勉强背诵过的一首唐诗,近来再读时才发现过去是误读,甚至是读了还不如不读。安史之乱时期李白在永王李璘幕府内任职,却因李璘被怀疑谋反而获罪。这首为后世熟知的诗是他在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途中听到大赦的消息后,从巫山折返金陵时写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只有了解李白在动乱年代的个人遭际,才能体会到他从皇室内讧中解脱出来后的那种喜不自禁,诗兴昂然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烘染下,不仅猿声变得悦耳,舟楫也显得轻快。毫无疑问,这首诗是唐代历史的一个真实的、个性化的特写。如果把唐诗三百首中的每一首诗连在一起看,那么它们就组成一幅用诗歌编织成的唐史画卷。这也就是我年初给自己安排的功课,近半年来每天至少读一首诗,闲时读三四首,每首都记下点滴的心得,虽然最终并没有学会吟诗,但也收益颇丰。
回首少年时的往事,我对小学老师虽然十分尊重,但为自己成长于一个替古人穿靴戴帽的年代感到遗憾。那种古人写景必定是因为由衷讴歌祖国壮美河山的标准答案过于流俗,它更多地表现出现代思维的扭曲,与唐代没有丝毫关系。

2.
谈唐诗免不了谈李白,虽然这位奇才被同代诗人贺之章誉为谪仙人,他的心思并没有超凡脱俗。唐代完善了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落第的文人若想晋身仕途,写诗便是一条捷径。身处同一时代的李白和孟浩然都试图走这条路,但也都以怅然失意告终。崔颢在《行经华阴》诗中就曾讥讽道“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可见当时文人中虽然求仙问道的不少,但更多的则是向往做官的种种实惠。
李白在给孟浩然的赠诗中曾经说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在现实里孟浩然并没有在诗中那么超脱。据《新唐书》记载孟浩然到长安谋职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正巧赶上唐玄宗走过,慌忙中孟浩然匿藏到床下。玄宗发现后让他出来赋诗,吟至“不才明主弃”一句(《岁暮归南山》),唐玄宗说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随即放孟浩然回乡归隐。为此孟浩然郁郁寡欢,由其诗句“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中可见一斑(《留别王维》)。实际上孟浩然在田园的隐居生活是很惬意的,《过故人庄》一诗尤为后人称道: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与作者写给张九龄的干禄(求职)诗(《临洞庭上张丞相》)相比,此诗令人耳目一新。它留下的印象可用淡字概括,景致如一幅恬淡的水墨画,友情为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心怀惆怅独自在吴越之地漫游(《早寒有怀》),李白则在作了一阵翰林学士之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穿着御赐的锦袍以船载酒荡漾于江湖之上。当李白还在京城时玄宗与贵妃命他为宫中赏牡丹写诗助兴,李白趁着醉意挥就三首(《清平调》),其中一首是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四句诗胜过古今歌咏花容月貌的无数辞章。李白虽然梦寐以求回到皇帝身侧,在后世看来无论哪一位皇帝都与这位天才不可同日而语,御用诗人的位子其实是委屈了他。
可以说如果没有官场失意的落第才子也就不会有这两位千载独步的大诗人,也可以进一步说兴盛于唐代的文官制度催生了一个诗人的时代。这个时代空前绝后,它的余辉在千年之后仍然耀眼,一代诗人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越了他们在现实里求之不得的东西。离开长安八年之后,李白以《将进酒》一诗中的名句为这一段有趣的历史作了最终的注脚: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3.
如果说追求功名的野心为唐诗的写作提供了现实的动力,那么春秋以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则是唐诗的灵魂。唐诗中的山水不仅仅是传达情感的词汇,它们本身也了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刘眘虚的《阙题》 诗为例,它虽无一句不写景,却处处意味深长:
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此诗对仗极为工整,读来却浑然不觉。恬淡而悠远,可谓诗之极致。柳宗元的《江雪》写垂钓之人在白茫茫一片山水中,绝世独立,怡然自得,其精神内涵也是不言而喻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唐诗的创作和流传上有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共同的文化底色使唐诗中的佳作不仅在墨客骚人之间传颂,更流传于歌坊和宫廷,由从上至下的整个社会吟唱。另一方面天人合一的理想与追求名利的现实塑造了唐代诗人的双重人格,大师们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做着艰难的抉择。正因为如此,李白虽然心思系在人间,却有天人一样的秉性。在仕与隐的抉择中获得平衡与解脱的人往往是官运与诗情俱佳者,以被誉为诗佛的王维为典型。王维在《终南别业》一诗中描述了自己晚年半官半隐的山林生活: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如果把唐诗类比于欧洲的古典音乐,那么王维就如同大作曲家海顿,其风格优雅而不失平实,空灵中透着幽默。王维不仅会弹琴、作画、写诗,还很会做人。虽然他的志趣是归隐修禪,在朝中仍可应酬唱和,游刃有余,这更说明他对生活抱有一种超然态度。回顾官场生涯,诗人用“野老与人争席罢” (《积雨辋川庄作》) 来自我解嘲,令人莞尔一笑。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生活优裕,心态恬淡,在山中沉浸于诗琴书画,其诗中的浣女、樵夫和牧童好似山水画中人,虽然轻描淡写,却又栩栩如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桃花源,东晋的陶渊明写桃花源记,唐代的王维却俨然是桃花源中人,他的诗境超越了时代。

4.
公平开放的科举与天人合一的哲学都是唐人对以往的传承,历经千年的岁月风雨这些思想的果实依然影响着今天。
假若我们暂且抛开这类分析而直接吟读怀古的唐诗,联想到怀古之人自己也淡入历史,就会有一种时光回流的错觉。李白推崇山水诗人谢灵运,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幻想自己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灵运曾说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可惜生于东晋的谢灵运不能预见李白的出现,否则天下才能的分配就不会这么轻而易举。 刘长卿崇尚西汉的政论家贾谊(《长沙过贾谊宅》),贾谊少年得志,因同僚忌恨被汉文帝贬至长沙,曾在湘江畔作吊屈原賦。刘长卿自己不谙世情,屡遭贬谪,却总能“承优诏”而复出(《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相仿的经历使刘长卿吊贾谊与贾谊吊屈原有着类似的心迹。被后世誉为诗圣的杜甫最敬佩三国时的蜀相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谋略,杜甫在乱世中因怀念李白而再三吟诗,两个不同朝代的人都是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在情义上颇有相通之处。如此可见,逝去的历史如同一面镜子,那些在唐诗中被尊崇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诗人各自的影像。
看历史如同隔岸观火,距离产生的美感使唐人对隔代的汉朝情有独衷,同时汉唐两代也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唐诗常假托汉朝以避讳,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讲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艳事,首句却是"汉皇日夜思倾国"。同样借用汉朝避讳的有韩翃的《寒食》,该诗讲述清明之际,柳絮飞扬,民间禁烟火,唯独汉宫中的天子可以把燃烛赐给近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候家。
谁曾想随意而优美的诗句把宫中的趣闻描写得如天界的传说一般,作者并因此获得唐德宗的赏识,被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王昌龄不仅在《长信怨》讲述了汉成帝先后宠爱的两位女子班婕妤与赵飞燕的典故,其《出塞》一诗更具历史的纵深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首句明为写景,却隐含时间的流逝,创造出梦幻般的苍凉气氛,为全诗作了铺垫。第三句涉及汉代的两位著名人物,攻克龙城的卫青和号称飞将军的李广。
在诗人的笔下与唐代毗连的隋朝则没有汉朝的运气,有李商隐《隋宫》一诗为证: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这首诗写前朝隋炀帝的专横和挥霍,他是一位自信的君主,外出南巡不屑于戒严,也不允许九重宫内的臣下阻拦。举国为他制作的宫锦要么被置于马鞍之下(障泥),要么充作船帆。其实,隋炀帝并非庸人,开凿运河,兴建科举,文采武功他都有份。然而,一家之天下必定会物盛而衰,乐极则悲,隋朝亡国的故事正是唐朝的发端。

5.
让我们再次乘着诗之翼前行回到唐朝。唐诗中有些被人反复吟咏的题材,包括闺怨诗、宫怨诗、边塞诗、离别诗、羁旅诗和青楼诗等,它们不仅是对唐代诗人创意的考核,也赋予唐诗伤时悯人的人文主义基调。
闺怨通常是指少妇因生活所迫不得不与夫君分离的内心苦楚。闺怨又分多种,一是怨丈夫驻戍边关,二是怨丈夫外出经商,三是怨丈夫做官离家。王昌龄的《闺怨》诗尤其出类拔萃: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写的不是单纯的闺怨,而是一个少妇的心理成长过程。她的盛妆和性情透着青春的气息,稚气得浑然不知自己的处境。小路边翠绿的柳色,使她突然领悟到自然的生机,产生了青春的躁动,后悔没有夫君相伴左右。李益的《江南曲》写商人妻子的怨情,一半悔恨,一半娇嗔,同样非常传神: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金昌绪的《春愁》心理描写也很出色: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读此诗想起杜甫《春望》中的“恨别鸟惊心”一句,杜甫描写的是自己作为诗人的感受,这里被鸟啼闹得心烦的却是金昌绪笔下的一位少妇,前者深沉,后者纯真。可惜这番纯真却饱受命运的捉弄,与丈夫团圆不成,连梦里相会也被黄莺儿打断了,怎能不恼怒呢。
宫怨与闺怨相比有两个区别。其一是与嫁到寻常百姓家的少妇不同,宫女要与父母长期分离住在宫中。其二是宫怨的内心体验更为复杂,它不仅包含寂寞,而且还充满更加折磨人的妒意。张祜《赠内人》写宫女拔头上玉钗救烛焰中的飞蛾,看似琐事,却有深意:
禁门宫树月痕过, 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 剔开红焰救飞蛾。
飞蛾喜好光亮,谁曾想却身陷烛火,与宫女的命运颇有相似之处。白居易的《宫词》着重描写了宫女失宠后的情形: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前殿的歌拍声反衬主角的难以入梦,凸显了宮怨这种特殊的内心感受。诗人元稹在玄宗退位二十几年后出世,他写宫怨诗时玄宗宫中的红颜少女已经是白发老妪,早年的妩媚娇羞代之以老妇人对野史杂闻的絮叨: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当年由于杨贵妃专宠,三宫六院被遣至行宫,一个个妙龄宫女正如那宫花一样红艳,却在寂寞中凋零。可以想见,白头宫女的追忆既有趣也可悲。
边塞诗与闺怨诗是相通的,边关与深闺,征夫与少妇往往是一种相思,两处哀愁。陈陶的《陇西行》里这样描写: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汉代御林军身着锦衣貂裘,在诗中特指唐军精锐。他们虽士气凌人,却尸骨无还,可见战争之惨烈。后联笔锋一转,写战争之苦果也结在中土,女子丧夫的命运又给作品平添了一层悲怆。乐府旧题《关山月》在李白笔下如同以天地为纸的历史卷幅,千载之后仍激荡人心: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诗的前两联写的不是一般的风景而是关外将士的体验,一轮皓月从身后的祁连山升起,长风从万里遥遥的家乡吹来。中间两联写史,廖寥数笔,壮阔而苍凉。最后两联写情,征夫和怨妇相隔千山万水,思念之苦,使人动容。王翰的《凉州词》则寓悲情于谈笑之间: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读此篇联想到李颀的《古从军行》,其末句是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葡萄出自西域,而葡萄美酒盛在同样出自西域的夜光杯中,未及饮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可是,它与洒满通往西域路上的血和泪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伤别也是唐诗的一大特色,朋友间用诗表达感情不仅毫不吝啬,而且意境美不胜收。李颀《送陈章甫》一诗不惜笔墨地褒奖和宽慰罢官归乡的朋友,诗的末尾更笔调轻松地询问罢官以后,旧相识的态度将如何变化: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边塞诗人的王昌龄在江宁(南京)任职时时时留下《芙蓉楼送辛渐》这样的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写秋雨飘洒了一夜,清晨与北上的故友惜别,迷蒙壮阔的天水间孤独的山峦正像的诗人自己的处境。最后一句,既表明自己的品格冰清玉洁,又传达对亲友的一往情深。
离别自然伤感,而独自漂泊和客居他乡则是离别之苦的潜在原因。作为唐代的文人,如果当官常常因贬谪或升迁在天南海北间奔波,如果在野则为了保持一段清高之气而游历名川大山,两种不同的际遇都留下许多抒发胸臆的羁旅诗。例如,当北方的亲人询问自己的归程时,李商隐的回复(《夜雨寄北》)包含了对分离的无奈和对重逢的期待: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如果李商隐的诗是对答,那么张继《枫桥夜泊》则是自言自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如今的寒山寺游人如织,其起因却是这样一首孤旅之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为后人所熟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时逢重阳佳节,作者在京城求仕。故乡在华山之东,长安在华山之西,山岭之险将他与亲人分隔。他想象着家里兄弟们一起登高望远,人人头上插着茱萸花枝,却偏偏少了一个人,而那人正是诗人自己。
与宋词相比唐诗在风格上仍保存有更多的建安风骨,体裁也以古体诗居多,在内容上青楼风月尚未盛行。晚唐时世风日下,青楼渐兴。那时的扬州,极为繁盛,据史书载“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其情其景从杜牧的《泊秦淮》可见一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笔下景色如梦,不但如梦之美妙,更如梦之脆弱。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所作,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

6.
研究唐诗的人常常沉迷于李杜之争,有人抑杜扬李,也有人抑李扬杜。其实,李白是浪漫主义的天才,杜甫是现实主义的巨擎,争论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李杜在世时两人虽曾在一起游历,但他们的关系并不对称。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另一方面也因为李白在世时比杜甫的诗名大许多。杜甫在身后名声鹊起,人被尊为为诗圣,诗则被称为诗史。吟读了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的一些诗作,觉得他对此当之无愧。
杜甫的《丽人行》描写杨氏姐妹美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和杨国忠的炫赫(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诗中杨花雪落覆白苹一联讥讽杨国忠和虢国夫人兄妹之间的暧昧传闻。唐代的言论空间可以容纳这种针砭时弊的反诗足以令人称奇,杜甫也绝对难以想象他的诗所预示的倾国之灾。
这场灾难是由节禄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之名兴兵作乱开始的,守军在叛军的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唐玄宗深夜抛下众多王孙偕同杨氏兄妹和太子逃往蜀中(成都)。杜甫事后遇到在路边哭泣的王孙,看到他腰下系着宝物和珊瑚,“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哀王孙》)。

杨氏兄妹的命运则更为可悲。当唐玄宗途经马嵬驿时,随驾禁军哗变杀死了杨国忠,被逼无奈的玄宗赐给杨贵妃一条白绫,并任从手下将她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杜甫《哀江头》一诗抚今追昔,感叹一代美人的夭折(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和长安的乱象(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安史之乱中杜甫的几个兄弟因战事阻隔音信不通,《月夜忆舍弟》既是杜甫因此而发的感叹,也真实记录了平民在战乱中的境遇: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在长安城破的第二年春天,杜甫写下了《春望》,它既是家事,也是历史,更是文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
如果说唐诗三百首是唐诗园林的一角,我所叙述的只是路边几株香草。然而,我却深怕漏下什么。
我不情愿漏掉的人有写作《山石》的韩愈。韩愈博学,屡谏屡贬,每以学识复出,是个理性至上的人。山石一诗,平铺直叙,反以平直惊人。诗中古寺壁画,执火老僧,用墨不多,传神之至。晨光中丈古木,踏涧石,孩童一般,独享野趣。诗人仕途坎坷,结尾处归隐之念出于自然,令人颇有共鸣。
我不情愿漏掉的诗有崔颢的《黄鹤楼》,常人写诗忌重复用字,但大手笔是例外。此诗黄鹤一词出现三次,但如同山谷回声,一次比一次更悠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加人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加人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90278 seconds ] :: [ 3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