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科举制度:危害甚大;对所谓“社会流动性”却并没有多少贡献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科举制度:危害甚大;对所谓“社会流动性”却并没有多少贡献   
deepwater
[个人文集]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33
加入时间: 2010/12/17
文章: 913
来自: 广东
经验值: 34480


文章标题: [转帖]科举制度:危害甚大;对所谓“社会流动性”却并没有多少贡献 (314 reads)      时间: 2013-12-11 周三, 上午11:16

作者:deepwater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作者:伊瑟拉重装步兵

===
科举制度的危害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说了。
“社会流动性”本身也不见得就是什么好东西;它妨碍阶级意识的形成,使得真正能推动社会进步的阶级斗争难以展开,有的只是一次次的灾荒、变乱、灾后秩序重建和换汤不换药的改朝换代。
但是,即便对这个未必是好东西的“社会流动性”,科举制度真有传说中那么大的作用么?

在此推荐一本清算西方中心论史观的有趣的书《在中国发现历史》。在184页介绍了一个针对明、清两代安徽桐城县地方上层社会的研究。

结果是:
1.该县上层社会的“人物”绝大多数出自6个宗族。这六大宗族在明朝后期扎根,整个清朝继续统治当地社会。
2.任何时期都只有少数成员有科举得来的头衔。
3.从明到清,也就是科举制度的所谓成熟时期,确定上层社会地位的主要依据始终是土地占有情况和宗族组织关系。科举考试对取得绅士身份并非必要;上下流动也绝非频繁。

顺便说说,奴隶社会是一种罕有的社会形态。然而它是一种经济安排,而非社会制度。

总而言之,“科举制度”并不是一项值得我们“骄傲”的发明。如果非要找到它有什么优点,那只有两个字“维稳”而已~
当然,这优点只对朝廷而言才存在。

有人放言什么“科举制度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巩固的作用呢???不是说民心所在,则是国土”

我冒昧摘录断鞭熊的一段诙谐叙述给大家听:

......关节点出现何时?庚子拳变。北方乱成一锅粥,南方各类士人群体,心态各不相同。台上的老派玩东南互保,先保老哥们的地方利益,朝廷嘛,自求多福好了。在乡在野的基层秀才们,等的是重开科举的消息,有瓦德西开科取士的消息,大伙就心向威廉,等证实是流言之后,大伙又西望长安,盼老佛爷重开恩科。中国底层读书人是很单纯的,不管是八股,还是党义,哪怕是德文版的科发观,都不在话下。只要瓦德西们肯划出条官道来,指条青云路。大伙生就是威廉的官,死就是德国的鬼。可惜洋人不明白中土的士道人心,要不然早就是人家的一个联邦州,东方德意志了。

你以为中国读书人傻啊,真那么容易被洗脑?心照不宣,和朝廷相互利用罢了。

中国没有科学革命的缘由有两方面:
1.中国没有古代科学可作为革命对象;明末传教士传过来那点东西既残缺不全,又很快被“西学中源说”的麻醉剂覆盖了。
2.儒教和科举制度的双重束缚,使士大夫阶层中难以出现专业科学家。

当然啦,对今天的公务员考试热,更是嗤之以鼻。
放在古时候不过是选拔“吏员”的考试(且不论有没有这样的考试),居然僭取“国考”之名,岂非笑话?这考试和私企、外企、国企的招工考试有实质区别吗?

这考试倒和本文批判的科举制度没有什么继承关系。考上再热门岗位的公务员,也和“进士及第”完全没有可比性(利玛窦把进士与博士等同,倒还贴切些)。不过是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沉渣泛起罢了。

作者:deepwater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deepwater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311952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