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闲说《唐顿庄园》(二) |
 |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gif)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5
|
|
|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三、《唐顿庄园》中的英国社会
我并不喜欢这部电视剧,原因很多,一是自幼接受的革命教育深入骨髓,天然向往“平等”,见不得等级森严的身份社会。二是我当年上的是所谓“贵族中学”,身边全是颐指气使、傲慢不逊的毛共贱族子弟,在1966年的红色恐怖中受尽了那些贱种们的窝囊气,对他们所谓“高贵血统”及其天生的优越感深恶痛绝。第三是因为我这人天生痛恨势利鬼。所以,那位比主子还讲究地位尊卑的管家卡森,在我心中引起的不是老哈式的喜爱而是厌恶。太伯爵夫人有句话说得非常好:Servants are more conservative than their masters (or something like that. I don’t remember)。看到比主子还积极的奴才,总是让我很不快。我更鄙视那些不择手段往上爬的小人,而那所谓“往上爬”,不过是争当高级奴才罢了。最后一个原因,是我天性光明正大,实在腻透了国内的窝里斗,尤其讨厌为争宠向上爬而进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两面三刀的“宫廷权斗”。
其实,我当初之所以要逃到海外来,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逃避席卷了从工厂到大学每个单位的波澜壮阔、波奇云诡的窝里斗大潮。而我之所以喜欢西方,恰在于此地人事关系极为疏离,用不着被迫卷进那种无耻阿谀逢迎领导、挖空心思给对立面下绊子的无穷无尽的阴谋诡计。这种对政治生态的敏感以及喜洁厌脏的洁癖,决定了我对《甄嬛传》之类垃圾只会本能地恶心。因此,当我看到《唐顿庄园》中的仆从们照样有这些名堂时,不能不倍感震惊——出国后,我一直在比较超脱清高的学术单位学习和工作,此类龌龊事对我来说早成了久远的记忆,更感厌恶——它唤醒了我力图忘却的噩梦。
所以,我不喜欢这部电视剧,或许就是因为影片展示的英国社会离我所知的那个实在太遥远——在如今的英国,如果头儿们进入咖啡室时还有人立即站起来,那他一定是害了尿路感染(或是前列腺肥大),正要忙着去上厕所。
贵族当然有,实际上,我当年的系主任就是个knight(骑士),这不是因为他具有蓝色血液(blue blood),而是因为他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了女王陛下的表彰,如同伦敦东区长大的穷孩子、好莱坞演员Sir Michael Caine因演技出众而被封骑士一般。但我对他从来是直呼其名,跟对其他人毫无不同,并不称呼他Sir 某某。
或许因为没有生活在所谓的上流社会里,在现实生活中,我只有一次听到Sir 某某的称呼。那是在医院的候诊室里。我听到护士这么叫,接着就非常惊讶地看到,坐在我对面的一个貌不惊人、穿着普通的小老头出声答应,随即站起来走进诊室。我情不自禁地想,哦,居然还有从男爵以下的贵族和咱们这些commons一道享受NHS提供的公费医疗啊?(公、侯、伯、子、男称“Lord”,从男爵[baronet]和骑士称“Sir”)。
当然,我见过的其实不是世袭贵族。我原来那个系主任和Michael Caine乃至影片中那个报纸大王Sir Richard Carlisle一样,是所谓lifetime peers(终身贵族),其贵族称号及身而止,不能世袭,死了就没有了。丘吉尔就是这样。他爹是第七世马尔波勒公爵第三子,所以不能继承贵族头衔与财产,本人可称为“Lord”,但不能传给儿子温斯顿。丘吉尔本人的骑士爵位是国王封的。本来国王要封他为世袭贵族,但他拒绝了,只愿意当骑士,因为一旦成了Lord,就必须把座位搬到毫无实权的上院(House of Lords,准确翻译应该是“贵族议院”)去,如同后来的撒切尔夫人一样,只能在“政协”里徒劳无益地嚷两声,再不能在下院(House of Commons,准确翻译应该是“平民议院”)里呼风唤雨了。
不过,英国早就改革了贵族制度,如今除了王家外,国王再不能封世袭贵族(hereditary peers),只能封终身贵族。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贵族已经沦为一个荣誉称号,与封建社会没有太多关联了。如今的英国社会,其平民化程度我看与美国一般无二,起码在学术界是这样,反倒是在实行共和制的德国,个人感觉上下级尊卑还更为明显,也不知是何原因。
不但上下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尊卑关系,男女之间也同样如此。如果今日哪个绅士还要像电影上那样,一有女士离席,就立即站起以示恭敬,那离席的女士可能还会觉得受到冒犯,盖今日英国颇多女权主义者,认为此类“绅士风度”实际上是把女性当成了必须由男性保护的弱者,充分体现了大男子主义的patronizing。正是因为此,当年据说是学贯中西的某“女权斗士”公开在本网站提出要对女士提供特殊保护,才会令我啼笑皆非,悲从中来,想起格林童话上那只被魔法师变成公主的猫。痞子走到天边也是痞子,无论食而不化地啃了多少书本。
当然,我所知的英国社会,实际上只限于学术圈子。上面说过了,本人对所谓“上流社会”一无所知。或许今日英国还有影片表现的那种生活方式残存吧。贵族豪宅当然有的是,我本人就参观过许多。但我实在难以想象,如今还有谁必须由贴身男仆或女仆侍候穿衣、洗澡等等。兴许,如今还搞这一套的只有王家。我完全同意罗伯特•克劳利的岳母(忘记名字了,就是那个老哈认为演得很糟而我却十分欣赏的美国老太太)的评论,唐顿象征着一种过时的生活方式,没有必要再去殚精竭虑地维护它,更别说痴心妄想在中国重建这种已被他人抛弃的生活方式了。
在我眼中,影片试图表现的一个内容,就是战争如何改变了英国社会,使得传统贵族生活方式难乎为继。影片通过“暗场交代”,介绍了几家破产贵族,例如被那个被媒体大王理查德•卡萊爾爵士买下广达一万英亩的庄园的旧主人,那位勾结了女仆追求罗伯特姐姐劳莎曼(Rosamund)的破产贵族,等等。就连克劳利一家也几乎灭顶,如果不是马修奇迹般获得一份遗产,那《唐顿庄园》就再也无法演下去了。即使神奇般地获救,马修和他连襟布兰森仍然必须与伯爵和他的经理过时的管理观念斗争,以苦苦维持住那庄园。不难想象,在马修突兀死去之后,人微言轻的前司机汤姆•布兰森根本无法占上风,而唐顿庄园终将溃灭。
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给英国社会结构以及国民心理带来了无从估量的深刻影响。一战只是动摇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二战则从根本上摧毁了贵族生活方式。战争中,人民与统治者同甘共苦,举国同心协力,付出了巨大牺牲,苦撑苦熬终于迎来了胜利。当时国民的普遍心理就是:既然我们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日后就应该在国事中有着更多的发言权。
因此,人民甚至还没有等到胜利正式到来,就把右派丘吉尔选了下去,把工党选上台,在艾德礼的领导下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劳工待遇普遍提高,使得在“荣国府”和“刘文彩庄园”里工作再不是值得羡慕的美差,加上战后重建造成劳力紧缺,许多贵族府邸和乡绅庄园再也无法维持庞大的奴仆队伍,也难以支付沉重的遗产税,而不得不将庄园无偿捐献给National Trust这样的公益组织,使得这些宝贵的英国文化遗产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
限于时间跨度,《唐顿庄园》没能表现这个历史性变化,个人觉得是个遗憾,因为那种背时生活方式的崩溃确实值得庆贺。
我观看该剧的一个小小心得,就是悟出唐顿庄园与大观园何以会表现出令人惊奇的相似之处,而我又为何没在现代英国社会中看到那些鸡争鹅斗——无论是唐顿庄园还是大观园,都是一个封闭的close-knit的社会。在那个封闭系统中,仆人们只有一个出路:向上爬,直至爬到奴仆总管的位置。在贾府,丫鬟和仆人们都是奴隶,不可能离开,而在唐顿庄园,自由受雇的仆人们不可能在庄园外找到更体面、收入更丰厚的职业。因此,就连野心勃勃的托马斯,在投机买卖失败后也不得不低首下心,申请再度雇佣,再度觊觎贴身男仆那个现代人看来极为可笑可鄙、而在他却生死系之的位置。
正因为两者都是个出路单一的封闭系统,贾府的晴雯、麝月等人才会无情践踏“眼大心空”、一心想当高级丫鬟的小红,而唐顿的托马斯、奥布莱恩也才会使用各种匪夷所思的阴谋诡计坑害同事,献媚取宠。正如晴雯因为受不了被赶出贾府而活活气死一般,男仆威廉他妈也以她儿子能在唐顿服侍人而倍感自豪,甚至临死都不愿让他儿子回去见最后一面。而当听说女仆Gwen要去改行做秘书时,同伴中竟有人认为那是降级。
必须指出,在仆人收入与社会地位的问题上,影片是相当真实的。我参观过伦敦附近17世纪建起来的汉姆庄园,其最先的主人是伊丽莎白•麦瑞(她的画像就挂在《唐顿庄园》中的餐厅里,在被砍头的查理一世骑马画像的左下方。顺带指出,那餐厅里的画像并不见于Highclere Castle的餐厅中,估计有关情景是在摄影棚里拍的,而那些画像乃是美工人员的伪作,要么是从汉姆庄园借来的)。下面引述旧作《公爵夫人的报复》:
【(在汉姆庄园里),地下室是厨房、酒窖所在,是佣人们工作的地方。墙上画了当时的女佣:

旁边的说明书给出了女佣的姓名和收入。该同志一年辛苦到头,据说只挣一镑多钱,相当于今日一百多镑。就连公爵府的大厨,年薪也才相当于今日两千多镑。
我因问那儿的工作人员:这些资料可靠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他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有汉姆庄园的全部记录,那女佣的姓名,收入,受雇时期等资料,都是从那上面抄下来的,当然可靠。我大为叹服:连这种三四百年前的下层劳动者的原始档案都给保存了下来,真不简单,为后人提供了翔实可信的社会学历史学研究的原始资料。
我又问,一年只有一百多镑,这点钱怎么够花?是不是那只是pocket money,吃穿住全让主人包了?他说是啊,那所谓年薪其实就只是点零花钱。我说即使如此,那也不够啊!现代人哪怕是孩子,一年的零花钱也不止那个数。他说,那说明书上给出的换算率未必正确,应该不止一百镑。我想想也是,伊丽莎白•麦瑞向国会买下了汉姆庄园和附近的不动产,也才花了一千多镑。那豪宅连同花园,如今可能起码要值上千万吧?所以,那女佣的零花钱就算抵不上如今的一万镑,起码也相当于上千镑吧。吃穿住全给主人包了,一年一千多镑的零花钱,虽然不算富裕,也还能过下去。
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问道,公爵府里的仆人们是不是serf(农奴)?那工作人员一愣,我知道他没想到那个不常用的词,我的口音又重,他肯定没听懂,于是把那词拼了出来。他立即说,当然不是!早在12世纪时,英国的serfdom就已经结束了。我心想,屁话,我怎么记得英国的农奴制虽然主要是在14世纪解体的,但直到17世纪初才彻底消失呢?不过这话当然不能出口,我于是问道,所以,那女佣是自由身,随时可以离开?
那工作人员的阶级觉悟很低,竟然说,当然可以,但她为何要离开?比起其他职业来,那待遇是非常优渥的。她要是不幹,还不是只能去当农民,还能过上那种幸福生活么?我想想,喔,说的也是,要不为何贾府的女奴们个个宁死也要赖在府里,将“赶出去”视为最大的耻辱与惩罚呢?晴雯被赶回家去,非但不庆贺自己获得了自由身,反倒给活活气死了。更何况那女佣不是晴雯那样的奴隶,是自由劳动者。】
所以,缺乏人身自由(《红楼梦》)或是待遇优厚(《唐顿庄园》),使得仆人们无法离开那个实行“官本位”的封闭系统。大众挤在一条独路上,必然引发恶性生存竞争,如同落水者为了自己爬上救生艇,把他人推下去一般。一旦社会开放、经济繁荣、人的出路多元化之后,人事关系必然疏离,而生存竞争也就有可能从“坑害别人”的恶性竞争,化为“比本事”的良性竞争。我之所以没在今日英国见到类似的乌烟瘴气,是因为同事们并不非得陷在一个无法离开的单位里不可,而且业绩有客观指标,升迁并不取决于上峰欢心。其实,即使今日我回国,恐怕也见不到当年席卷每个单位的“阶级斗争”壮丽景象了,盖今日国人已经基本解除了对 “单位”的终身人身依附,再不是国家的农奴了。
这不是说唐顿就是荣国府,除了二小姐伊迪斯写信密告她姐玛丽之外,影片中的恶性生存竞争似乎只限于仆人中,而坏仆人也就只有两个,大多数仆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健康的。不仅如此,影片表现出来的主仆戮力同心、祸福与共、甚至荣辱与共的“阶级调和论”,令我这个自幼深受我党仇恨教育的老同志深觉难以置信。
的确,爵爷和爵婆对下人的仁爱,甭说我党干部了,荣宁二府也绝对没谁能做到。影片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情节:厨娘派特摩尔太太患了白内障,生怕失业,苦苦隐瞒,到最后因为让Sir Anthony吃了一口盐,被召到爵爷那儿去。她吓得要死,以为要被解雇了,却不料爵爷为她找好了眼科专家,让女仆长安娜陪她去做手术(顺便说一句,那时的白内障手术是摘除晶状体,似乎必须终生戴眼镜,可老太太只是戴了两天便不戴了,从此与常人无异,估计是作者写到后面忘记了前面,要么是以为那阵就有人工晶状体或是隐形眼镜)。又如女管家休斯太太害了乳房肿瘤,爵婆立即把她召来,嘱咐她避免劳累,抓紧治疗,绝不要担心医疗费用。
最打动我的,还是格兰山姆爵爷那种体贴他人的慈悲胸怀。派特摩尔太太的姐姐收到了儿子在战争中失踪的通知,想知道详情,派特摩尔太太便请爵爷代为打听。爵爷得知她侄子是因为怯懦被枪决的,把这一消息单独告诉了派特摩尔。她口无遮拦,刚要向进来的女仆长安娜和盘托出,却立即被爵爷打断,说只要知道他死了就行了,多一句都不用说,我们不可能知道真相,更没有资格裁判。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令我几乎热泪夺眶而出。
而唐顿的仆人们也知投桃报李。管家卡森就不用说了。爵爷的贴身男仆贝茨为了维护唐顿的名誉,竟然不惜牺牲自己,放弃爱情,放弃了人人羡慕的体面工作,跑到一个酒馆去工作。最打动我的还是,当马修和勤务兵威廉失踪后,唐府的全体佣人穿着睡衣,半夜齐集在客厅里,等待爵爷披露他们的最新消息。
我当然知道所谓“收租院”与《白毛女》中的“积善堂”一样,是无耻捏造。事实上,大饥荒后期,我本人曾见证当年家中的一个仆人在街上遇到我父母时向两老沉痛道歉,说当初听了工作队的鬼话,以为遭到他们的剥削,起来揭发斗争他们,实在是糊涂油蒙了心,丧尽天良,后来忙着回乡分田地,当上了农民老二哥,饿得昏天黑地才知道好歹,云云。但我毕竟没有在贵族社会中生活过,不知道天下是否真能有如此仁爱的贵族,以及如此忠心耿耿的仆人。如果影片反映的真是有普遍性的历史事实,那我只能说,同是等级社会,过去的英国要远远强过今日中国。
(未完待续)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13-12-09 周一, 下午1:02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