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平凡书:“那三年,饿死那么多人,怎么不见大量逃荒的记载?”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平凡书:“那三年,饿死那么多人,怎么不见大量逃荒的记载?”
尤里卡卡
性别:
加入时间: 2013/10/13
文章: 289
经验值: 9635
标题:
平凡书:“那三年,饿死那么多人,怎么不见大量逃荒的记载?”
(800 reads)
时间:
2013-10-28 周一, 下午12:14
作者:
尤里卡卡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平凡书:“那三年,饿死那么多人,怎么不见大量逃荒的记载?”
http://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7760
这个问题,是那些不相信饿死上千万人的人,提出来的质疑。应该说,这样提出问题,还是属于比较理性的,显出想搞清事实真相的意愿;值得探讨。笔者相信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使更多年青人了解“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有关社会状况,也就不会再追究诸如“为什么没有大量饿死人的照片”这样的疑问了。
从1949年建国之初,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在大陆建立了前所未有的管理系统,村、乡、县。。。一级一级的党政机关非常完善,比之国民党的那个保甲制度严密的多。人人皆有户口,事事皆凭“公章”。随后,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供应,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简而言之,农民除了天经地义的交公粮之外,多余的粮食只能卖给国家,而且各村、各乡、各县、各省每年都有收购的指标。全国形成两大类人口,一是吃商品粮的城镇人口,粮食由国家供应;另一类即是自给自足的农民。这种管理体制,很有效,基本消灭了粮食的投机倒把,极而言之,连山里的土匪也存活不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单纯朴实,对共产党领导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很快出现了社会安定、夜不闭户的情景。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农民多数也就是刚刚果腹的水平,长期致力于乡村建设的政协委员梁漱溟曾经说“工人在九天,农民在九地”,遭到毛泽东的当众斥责和羞辱。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干部队伍的膨胀,低水平的农业无法赶上粮食的需求,于是,采取了发行粮票的办法。并对吃商品粮的人实行定量发放粮票。定量多少随地区和年份而不同,而且工种、性别都有差别。有的地方,低到每月每人十几斤的不少见。家庭里为了争粮食,闹得不可开交的很多。所以,有一个时期,城镇人口,得浮肿病的人相当多,甚至有个别的部队也出现浮肿病。有意思的是,越是个子大、平时显得健壮的人,得浮肿病的比例越高,因为粮食是按人头而不是按体重分配的。但是,国家对城市还是尽力在维持的,不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何体现?
农村情形就不一样了。由于农村是分散的,自然条件不同、干部水平参差不齐,各地的情形千差万别;但是统购统销的政策基本一样。58年大跃进那年,搞大食堂,吃饭不要钱,粮食根本不进老百姓家门,一切由队里掌管。公粮、统购粮统统由队里管。关键就在你报多少产量,报的高,交的高余下的就少,这是很简单的算术。确实有会打算的干部,按实际产量上报,留足口粮和种子。而更多的是,或怕上级扣右倾帽子、或贪功邀赏的,大肆吹嘘谎报,不计后果。尤其是那年庐山会议批彭德怀以后,风向从反左变成反右,后一种人大为得势,还发动过清查“瞒产私分”运动,硬是把生产队里仅有的一点储蓄给翻了出来,送到国家仓库。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吃不饱、浮肿、病倒以致饿死的惨剧。
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以来回答为什么不见老百姓大量逃荒的疑问了。我相信许多年轻朋友,以及不少老年朋友(包括我),并未见到过农民大量逃荒的情景;他们的一点印象,多半来自书本,和影视材料。那部冯小刚的1942河南大饥荒影片,很多人都看过,我认为那情景是很真实的。
首先,往哪里逃?一定得找个搞得到粮食的地方吧,有句古话:东方不亮西方亮。1942的影片里的灾民往陕西逃,队伍延绵数里,他们多少知道陕西当年没有灾情。1959年的大陆,一个大一统的社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哪个乡不是统购统销,卖“过头粮”支援国家,谁有能力接受邻乡的饥民?往城里去?看看前面介绍的情况,城里人还有多余的粮食给农村来的饥民!再看看影片1942,那里面起先出来救济灾民的大锅稀粥,就是影片主角—地主东家。这绝非颠倒黑白而是确凿事实:除了地主家有存粮,哪里还会有?地主也怕农民饿死了,没人给他种地;何况那时还有做善事可得好报的信仰传统。可是我们在1960前后,作为地方财主的地主早就绝迹了,幸存下来的也是靠挣工分吃饭的地主分子;而且,据许多材料记载,农村里首先饿死的是地主和富农,因为他们已经被压在社会的底层。这就是第一层缘由:无处可逃。
再者,农村干部是如何对待逃荒的事呢?高产量是你报的,你造假了吗(谁敢承认造假?)?如今你让村民出外逃荒,你这个干部的业绩何在?为何不搞生产自救(种子、耕牛都吃光了,怎么生产自救?)?所以,干部不会支持村民外逃,也不会给饥民开路条,更不会带领饥民外逃。干部的那点特权基本可以保住自己不饿死,如果带领饥民外逃,被上级发现,给扣个制造社会动乱的帽子,这辈子就完了。至于是不是会组织民兵在村口堵截,(说这种话的人大概是对“鬼子进村了”的电影印象太深所致)这事难说,也可能有,但不会很普遍。事情可能是倒过来,城市是会派军警堵截企图流入城市的饥民,而稍微富有的邻村也会派人阻止饥民的流入;所以,讨论“堵截”的可能性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以上就是不出现大量逃荒饥民的第二层缘由。
农民们就那么被动地躺在家里等着饿死吗?不反抗吗?可能有,譬如抢粮库的事有过,打干部的事也会有,(干部毕竟有点特权,难免招嫉恨)但是都不会太多。铤而走险的办法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文件明确记载,信阳地区发生饿死近百万人的事报到中央,中央(主要是毛主持)第一个批示是认为可能是地主、富农分子、国民党特务搞的反革命事件。后来查明,那个事件的责任人都是贫下中农出身。但是这顶反革命帽子可是吓人啦。饥民抢了粮库,打了党政干部,怎么说也是反革命呀!那个时代,饿死比作反革命强,你能理解吗?饿死,就我一个,我当了反革命,我的家里所有没饿死的人,全都要遭殃,而且是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殃。这条定律,直到80年代胡耀邦搞的“拨乱反正”以后才渐渐有所纠正,年青人多半没有类似的经历。
也许还可以找出一条农民未大量逃荒的理由:盼望着党和政府来救命。从1949年共产党打败蒋介石,到1959年,不过十年时间。共产党给农民分了土地,又组织农业合作社,选贫下中农当上农村干部,农民生活有过一段稳定上升时期。虽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给农民带来许多困扰,限于农民的知识水平,他们哪里懂得世界革命远远比泥腿子的生命重要百倍。“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东方红、太阳升”一直在唱,大救星怎么会不懂人不吃饭会饿死呢,挺一挺可能就会过去的。可能很多村、乡干部也会这么想。哪里知道,一天天过去,既不见开仓济粮的到来,甚至报纸、电台天天说的是到处莺歌燕舞,哪有老百姓在饿死边沿的一丝消息!等饿到奄奄一息的时候,再想逃荒,何处可去?还走得动吗!
一些人提出,何以从60年到80年代这么长的时期,没有人对大量饿死人的事件提出问责?好像这个问题是近年来突然爆发出来的。否,很多人那时就知道事态极其严重,但是没人敢说出来。周恩来就派人调查过,探知毛的态度以后,立即就指示下属把报上来的材料烧掉。刘少奇是捧毛的干将,也早就丧失独立的人格,他居然还敢对毛说:人相食,是要上书的,也有你我。可见问题之严重。他主持召开了七千人大会,想挽救一下危机。哪里晓得,这竟导致刘少奇死无葬身之地。当时的接班人、国家主席尚且如此,其他人还敢讲半句饿死人的事?遑论去调查究竟饿死多少人的数字。年青人很难理解80年代以前各级党委对舆论控制之严。就拿粮票、布票来说,那是老百姓赖以生活的重要财物,可是你去查一查大约1980年以前的任何出版物(报纸、杂志、影视、书籍。。。),你看不到“粮票”、“布票”这两个字眼。为什么?党和国家想蒙骗世界舆论,我们“这边风景独好”。既然如此,对于大量死亡的事,无不遮遮掩掩,凡有泄露,可以判以“泄露国家机密罪”。朝鲜战争死了多少人、多少战俘选择去了台湾,不公布倒也罢了;1975年河南板桥水库垮塌,死了24万,16万重伤,但当时几乎无人知晓;毛去世前的唐山大地震,官方一手遮天,拒绝外援,3年后才公布死了24万多;这个数据一直被认为大大缩小了,因为毛死了才3年,他的“思想”还在控制着领导层的手脚。
今天的世界,人人有手机,随时可拍照;有互联网,有维基解密,还有个名叫施诺登那样的人物,什么都可能被爆料出来;毕竟是毛时代之后又过了30多年,更不能不归功于这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去问问朝鲜青年,他们除了喊金家祖孙三万万岁之外,还知道什么?有谁愿意回到那个时代吗?
缺乏对当时社会的了解是可以原谅的,以无知或装作无知作为妄加否认的依据是可悲的!
作者:
尤里卡卡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_________________
时间虽然能够证明,但是已经错过机会了
返回顶端
偶认为这些理由都成立。
--
尤里卡卡
- (0 Byte) 2013-10-28 周一, 下午12:14
(159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39942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