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共识网:质疑孙经先,还用旧数据说话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共识网:质疑孙经先,还用旧数据说话   
沧浪之水






加入时间: 2005/03/01
文章: 2435

经验值: 69049


文章标题: 共识网:质疑孙经先,还用旧数据说话 (349 reads)      时间: 2013-9-11 周三, 上午5:50

作者:沧浪之水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质疑孙经先,还用旧数据说话

  近期,孙经先发表文章称大饥荒年代”饿死3千万“人不是事实(参见孙文《“饿死三千万”不是事实》),并将当年人口减少归结于人口统计中,未真实反映社会变动中人口重报漏报的统计数据失误。

  然而,孙经先文中是有自我矛盾的。

  其文中称,“ 在1959年底以前,由于工业发展的需要和‘大跃进’运动的发动,我国出现了从农村到市镇的人口大迁移,至少有3000万以上农村人口迁移到市镇。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重报虚报户籍人口1162万人,即这些人虽然已经迁移到市镇并办理了户籍登记手续,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原籍农村注销户籍(他们在市镇和农村同时拥有户籍)” 另“在1959年以前,由于户籍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我国(主要是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死亡漏报现象。根据1953年和1957年两次抽样调查的结果,可以估计出我国这一期间产生的死亡漏报人口约为750万,即有750万人在1959年以前已经死亡,但没有进行死亡登记注销户籍。”

  “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造成我国1959年底的户籍统计人口总数中,存在着应注销户籍人口1912万,占当时全国人口总数的2.84%。”

  因此,“我国在1960年前后进行了实施《户口登记条例》的工作,1964年进行了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上述虚假户籍人口1912万的户籍在这两次户籍整顿活动中被注销。” 这实际表明1964年人口数据趋近真实。

  另外, “由于我国经济出现重大困难,在1960年到1963年间开展了大规模精简市镇人口运动,3000万以上的市镇人口被精简返回农村。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漏报户籍人口数1482万人,即这些人从市镇被精简并注销户籍,但他们没有及时在农村办理户籍迁入手续,成为没有户籍的人(这些人口在1965—1979年间重新登记了户籍)。” 这又表明1979年人口登记已经消除了上述无户籍误差。

  “由于以上第三个和第四个基本结论所叙述的原因,造成1960—1964年间我国户籍统计人口(不考虑自然增长)减少了3394万(其中1162万重报虚报户籍人口被注销、750万死亡漏报人口被注销、1482万漏报户籍人口)。这是我国这一期间户籍统计人口数大量减少的真正原因。这些减少都仅仅是统计数据数字的减少,并不是这一时期实际人口的真实减少。这些减少与这一期间我国实际人口的变化没有关系,更不是由人口非正常死亡造成的。”

  而孙经先却恰恰没有提到,他文中首先提到的“198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949—1982年我国每年的户籍统计人口数据。” 而正是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不仅要承续孙文所提1959年底户籍统计“虚假户籍人口1912万的户籍” 已被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的修正,也补实了其所提到的1979年底,另一批无户籍的“这些人口在1965—1979年间重新登记了户籍” 的误差。因此,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是更趋近真实的。那就还用孙经先所提的1982年人口普查的数据,验证大饥荒“饿死3千万” 是不是事实。

  表一:中国人口数量(1984版中国统计年鉴数据)

  中国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口(万人)

  1958 65994

  1959 67207

  1960 66207

  1961 65859

  1962 67295

  1963 69172

  1964 70499

  表二: 中国人口增长率(郑丽梅相关论文采用数据)

  年份 出生率(o/oo) 死亡率(o/oo) 净再生率 均世代间隔T 总和生育率TFR 自然增长率(o/oo) 内在自然增长率(o/oo)

  1953 37 14.80 1.85 27.58 5.2 23.00 22.56

  1954 37.97 13.18 1.99 27.99 5.6 24.79 24.89

  1955 32.60 12.28 2.01 28.24 5.69 20.32 25.03

  1956 31.90 11.40 2.08 28.71 5.46 20.50 25.84

  1957 34.03 10.80 2.33 28.90 6.12 23.23 28.14

  1958 29.22 11.98 2.10 29.17 5.51 17.24 25.77

  1959 24.78 14.59 1.62 29.39 4.25 10.09 16.55

  1960 20.85 25.42 1.53 29.63 3.99 -4.57 14.47

  1961 18.02 14.24 1.27 29.24 3.27 3.78 8.21

  1962 37.01 10.02 2.34 29.27 5.96 26.99 29.47

  1963 43.37 10.04 2.92 29.61 7.46 33.33 36.85

  1964 39.14 11.50 2,41 29.47 6.14 27.63 30.30

  1965 37.88 9.50 2.37 29.62 6.04 28.38 29.56

  1953-1958年是中共治国比较稳定高速发展时期,此期的人口数量因此也稳定较高增长,由1953年第一次统计的59435万人增长到65994万人。标志人口势力的国力口号,也从民国的”四万万中国人“变成”6亿5千万中国人民”的豪迈。?

  然而,自1959年始中共治国大跃进的经济崩溃最终变成了民生灾难的特大饥荒。在1959-1961年灾害最严重的三年,大量饿毙人口被“非正常死亡”消亡。究竟大饥荒损失了多少人口,除了亲历者耳闻目睹的体验,还要由公开可查的正式数据验证。

  本文引用的数据,采自转载的国统局资料,以及经贸大人口学硕士郑丽梅相关文章,皆可在网络查到。

  从表二可以看出,1953-1958年中国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最低22(o/oo) 最高28(o/oo),大部在25(o/oo)左右可视为中间平均值。

  那么,如果中共治国效率继续保持1958年的水平,按社会发展状况与人口增长率对应规律,则1958年后的人口内在增长率也会稳定在大约25(o/oo)。但是,一目了然的是,1959、1960、1961年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却是大幅下降至16.55、14.47、8.21(o/oo)。人口增长率急剧下降,数据验证大饥荒最严重的这三年国家状况如何危机的惨状。

从表二还可以看出,1962年-1965年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暴涨,达到29-36(o/oo)的惊人高比率。数据验证大饥荒中1962年国家经济落底开始回升,至1965年基本恢复正常水平民生亦大有改善,随之人口增长率大幅提高,就非常符合灾难人口大量损失后人口增长率都会补偿性暴涨的一般规律。

  那么,三年大饥荒人口增长率急剧下降的数据下,人口损失量到底有多少呢?

  从上列数据表中,整体看50年代60年代中期的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忽略最低值和最高值,25(o/oo)可看作正常平稳时期的中间值,即应采作合理值。用这个合理值做正常人口增长率,可按其应当达到的人口量即”应现人口量“,对比相关年份实际人口增长率即”实现人口量“,两者差额就是”增损人口量“。本文就按此方式解算。首先澄清一个概念“人口自然增长率”不等于“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文后有解),注意表一国统局人口数据为人口自然增长量,对其数据仅采用1958年人口量作为起始评估值。

  请仔细看清计算过程呦!以下采用25(o/oo) 平均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的人口量 对比 各相应年份应现增长率的人口量:

  1958年人口65994万人,对比1959年人口量——

  65994万x25(o/oo) =1650万即正常应增人口量,65994万+1650万=67644万人即正常应现人口量(亦即1959年理论人口量);

  65994万x16.55(o/oo)=1092万即非常应增人口量,65994万+1092万=67086万即非常应现人口量;

  正常量67644万-非常量67086万=558万即未现人口量,人口损失558万人。

  1959年人口67644万人,对比1960年人口——

  67644万x35(o/oo)=1691万即正常应增人口量,67644万+1691万=69335万即正常应现人口量(亦即1960年理论人口量);

  67644万x14.46(o/00)=978万即非常应增人口量,67644万+978万=68622万即非常应现人口量;

  正常量69335万-非常量68622万=978万即未现人口量,人口损失978万人。

  1960年人口69335万人,对比1961年人口——

  69335万x25(o/oo)=1733万即正常应增人口量,69335万+1733万=71068万即正常应现人口量(亦即1961年理论人口量);

  69335万x8.21(o/oo)=569万即非常应增人口量,69335万+569万=69904万即非常应现人口量;

  正常量71068万-非常量69904万=1164万即未现人口量,人口损失1164万人。

  通过计算,1958年-1961年的正常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的人口量应为71068万人,非常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人口量为69904万人,两者差额-2700万人即理论人口损失量。而实际的自然人口量1958年-1961年间净减1348万人,而按自然增长率应增人口1514万,补平净减1348万+应增1514万=2862万,实际人口损失量为2862万人。两者皆验证大饥荒最严重的这三年,人口损失接近3000万人。

  如果再以1961年人口对比196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加1436万人、内在自然增长率人口增加1947万人。两者数据皆表明,至此人口量止跌复增,骇人大饥荒的人口消亡危机终于结束。孙经先所提,“1960—1964年间我国人口总数在扣除了人口自然增长(由人口出生和死亡产生的增长)后异常减少了2644万人” ,相比1959-1961年实际损失人口量少218万人,正是1962年后人口复升后的冲抵蚀量(该数据可另算求实,但1962年后人口复增冲抵前3年人口损失是事实)。

  孙经先所称“大饥荒‘饿死3千万’人不是事实”,显然不是事实。

  至于孙经先所称,大饥荒人口非正常死亡的“营养性死亡”,就已经是近乎诡辩式的荒谬之说。“饿死”的生理原因,虽然就是营养无法补充身体生机所需,其或为病原性身体消化吸收功能衰退无法实现营养补充致死,或为缺食性无法为正常身体提供最低维生营养致死,但最终致死原因毫无疑问就是极度之“饿”。大饥荒的年月,显然,大量人口普遍的缺食性营养无源就是造成“营养性疾病”直至“营养性死亡”的“饿死”。孙经先对3千万无辜饿毙的可怜同胞们,居然能奇思异想称之为“营养性死亡”,其语气太儿戏太嬉皮太无责任心令人气愤,他那点“知识”用得太歪斜了!

  资料:人口再生产率

  一代妇女所生的女儿数同这代妇女人数之比,又称人口繁殖率。它表示平均一个妇女一生中生育的女孩数。有粗再生产率(又称总再生产率)和净再生产率之分。粗再生产率表示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女孩数,没有考虑这些女孩在到达母亲生育她们的年龄时的死亡因素。净再生产率是扣除女孩在到达母亲生育她们的年龄时的死亡数后,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能接替生育的女孩数。人口再生产率是假定一代人计算的。所谓假定一代人是把一年内各种年龄指标看作是一批人一生各个年龄阶段的相应指标。

  计算方法  首先计算年龄组生育率(1岁组或5岁组),然后将各年龄组生育率合计,得出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是说明假定一代人平均生育的孩子数,包括男孩和女孩。将总和生育率乘以出生中女婴比例 (一般取0.485)就得出粗再生产率。净再生产率的计算方法是将各年龄组生育的女孩数乘以女孩活到母亲生育自己的年龄时的生存率,扣除死亡人数后即得净再生产率。(见表) 人口再生产率

  根据上表资料计算出下列指标

  总和生育率=0.52882×5=2.644

  粗再生产率=2.644×0.485=1.282

  净再生产率=0.48836×5×0.485=1.184

  1981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2.644,意味着按1981年条件,平均一个妇女一生将生育 2.644个孩子。粗再生产率为1.282,表示下一代育龄妇女将比母亲这一代增加28%。净再生产率为1.184,表示扣除死亡后到达母亲生育自己年龄时女儿人数将增18%。净再生产率表示两代妇女的比例关系,如果等于1,说明接替生育职能的女儿一代的人数等于母亲一代,人口再生产处于增减相抵的静止状态。如果大于1,意味着女儿一代人数比母亲一代人数增加,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将趋于扩大。如果小于1,说明女儿一代人数比母亲一代人数减少,人口再生产规模将趋于缩小。计算人口再生产率对研究和预测人口发展的长期趋势有重要意义。

  平均世代间隔  指母亲一代生育女儿时的平均年龄,或者说母亲一代和女儿一代平均间隔年龄。计算方法是各年龄组扣除死亡数后的生育率(或生育人数)用母亲年龄组中值进行加权平均,所得结果即是平均世代间隔。如前例,1981年中国人口平均世代间隔为 482.69/13476.29=27.92,平均世代间隔说明人口增长率固定时母亲一代与女儿一代平均间隔长度。一般说,早婚和早育的地方,平均世代间隔时间短;反之,则平均世代间隔时间长。平均世代间隔一般在28年左右。

  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  指母亲一代和女儿一代平均间隔年限内平均年增长率。人口生育率的上升或下降因受年龄结构等因素影响,还不能立刻反反映在实际的自然增长率上来。为了消除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反映真正的自然增长率变化趋势,就需要计算人口内在的(或真正的)自然增长率。计算方法是将母亲和女儿两代之间的增长率即净再生产率R0用平均世代间隔(T)开方,计算每年的增长率,人口内在人口再生产率。在前例中,净再生产率为1.18,平均世代间隔为27.92年,人口内在的自然增长率为人口再生产率。这表明女儿一代每年以6.06‰的速度增长。

  人口再生产率、平均世代间隔和人口内在的自然增长率都是建立在稳定人口理论的基础上的。这些指标是在到达稳定人口状态后的情况。

作者:沧浪之水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沧浪之水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539485 seconds ] :: [ 3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