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大英荣国府(三)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大英荣国府(三)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大英荣国府(三) (1458 reads)      时间: 2013-7-24 周三, 上午10:49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王司令希哲在网上留下的名言是:“我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苦苦思索着中国的命运。”这在国内被称为“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我这次度假,跑了十多个英国的刘文彩庄园与荣国府,在无数房间里走来走去,累得一把老骨头几乎散了架,再顾不上思索什么了,遑论“苦苦”。不过毕竟还是有点琐屑的感慨,难免野老献曝、宋人献芹,写下来以博识者一哂。

第一个感慨就是,古代中国的富豪的富裕程度似乎远逊于同期的英国。起码,我不认为虚构的荣国府能与真实的英国公爵府相提并论。据利玛窦的《中国札记》,大明是天下最富的国家(“国家预算之大是远远超过欧洲人所能想象的”)。而据许多人说,大清早期也如此。但从我看到的实物证据似乎并不支持这说法。哪怕英国的贫富悬殊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即以规模效应而言,一个蕞尔岛国也没法跟泱泱大国相比吧?即使竭泽而渔,把全国的财富汇聚到贵族手中,毕竟基数还是有限的,哪比得上亿万中国人聚毛成毬?每个草民头上刮一文钱,皇家的收入也该远远超过英国皇家,何以故宫看上去还不如英国的公爵府华丽?何况英国的贫富悬殊是否超过同期的中国还大成问题,起码人家没有中国那么多的“农民起义”,说明草民还是活得下去的,用不着铤而走险。

这结论似乎只能是,明清时代的英国比中国富裕得多。这也毫不足奇,盖人家以工商立国,又到海外大肆掠夺,而中国自朱元璋开始就厉行“务本抑末”,强令全国人民去土中刨食,使得农产品一直构成GDP的主要组分,跟改革开放前中国“以粮为纲”一模一样,那怎么还可能富得起来?

实际上,我参观过的两家地主庄园(那才是正版的刘文彩庄园,不是荣国府,主人是gentry而非nobility)的鲜明对照就能证明这一点。一家靠与大地主的千金联姻起家,一家则靠使用黑奴在牙买加种甘蔗以及在本国办采石场起家。两家的家运就截然不同,说明经营工商业与务农的出路完全两样。

所以,对“我们祖上比你们阔多了”之类的豪言,似乎不能过于认真。

感慨之二是,古代英国的建筑工程技术远比同期中国先进,尽管英国在这方面绝不是欧洲最先进的。

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它的所谓宏大,全在于占地面积。若论这个,中国绝对是天下第一,全世界也只有中国皇宫才会有中等城市那么大。可惜这不过是规模。无论从美学还是从享受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故宫都是失败的作品。

故宫基本由木头搭起来的一个个大庙(美称为殿)组成。因为不使用石头作建筑材料,全靠木柱支撑,所以全是平房,无法建成几层楼,否则有倒塌之虞。这些大庙还都是独立的平房,不是西式宫殿那种套房(apartment),从此殿到彼殿就只能靠太监用轿子搬运,下雨天就只能打伞,非常不方便。大庙不但间间一模一样,看过一间就等于看过全部,而且开间太高,密封保温又差,又无法建造壁炉,铺的又是地砖。夏天倒还凉快,冬天就绝对无法住人。哪怕是万岁爷,也只能靠“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取暖,于是就只有搬到养心殿的“暖阁”里去住。那“暖阁”面积似乎就只有两张床那么大,开间极低,单向取光,而且用棉纸裱窗户,黑沉沉的倒有点像我家当年那个贫民窟。令我当年参观时震惊到失语的地步。

中式宫殿建筑的另一大缺陷,是没有室内装修。古罗马人发明了混凝土(concrete),引出了所谓“建筑革命”(Roman Architectural Revolution),使他们得以造出石头与砖块无法造出的结构。古罗马万神庙的拱顶就是如此,它根本就不可能用砖、石或木头建起来:





混凝土更为古罗马人提供了室内外装修的绝佳材料。他们把它涂在砖块砌成的圆柱外面,在上面压制一道道轴向的凹痕,使得它看上去犹如雕凿的石柱,更在柱顶用水泥作出种种波浪状纹饰,令不明底细的游客误以为那柱子如同中国的华表一样,是用整块石头雕成的。

欧洲的宫殿建筑继承了这一传统,室内都作大量装修,其材料称为“灰泥” (plaster)。老芦是外行,不知道它的配方与罗马混凝土有何不同,知道的就是,西方建筑室内室外都大量使用它作装饰。例如上面提到的那个在牙买加办种植园的奴隶主建造的Penrhyn Castle内部就是这样:





那楼梯间的柱子就更用灰泥精雕细琢,据说是请意大利的工匠来制作的,光建造那个楼梯间(staircase)就花了整整十年:





在室内综合使用壁画、油画、浮雕、雕塑、拱顶以及灰泥装饰,使得建筑物内部看上去非常美观精致。前文介绍的Chatsworth House的家庭教堂(Chapel)大厅顶部就是一例:





更早的Hardwick Hall也使用了壁板与浮雕:





而中国传统建筑就少了这一套,这不能不说是木建筑的一大缺陷。

使用水泥或灰泥(说实在的,我真不懂两者的区别,只知道古罗马水泥的成分之一是火山灰,显然不能在欧洲其他地方推广,不知道英国古代的水泥成分是什么)的另一大好处,是据说它能降低建筑物的自重。我听讲解员介绍,其实那些貌似水泥的楼板也是木板铺在梁上,工艺与东方并无区别,只是在木板表面抹了一层水泥(他坚持说是水泥,说那玩意古已有之),再铺上地毯而已。因为是中空的两层木板,因此自重并不大,但又能增加强度,云云。

第三个小小的感慨,是东方贵族的享受基本限于食欲与性欲的超常满足。《红楼梦》的角儿们除了“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之外,一年四季就是没完没了变着法儿挖空心思地吃,连一道茄子都要用百鸡去炮制。总的来说其享受层次相当低,至少游故宫不能给人什么艺术享受。如今的新贵们就更不用说了。

这和西方的贵族们可是两回事。运动性娱乐诸如打猎、赛马等等不必说,他们的府邸完全就像个博物馆,目之所及全是艺术品。我去Chatsworth House游览那天,适逢数以百计的十一二岁的国内少年也在那儿游览,其中有人纳闷地问同伴:“这是个博物馆吧?”这其实也不错,西方王宫或贵族府邸同时也是博物馆,收藏了大量艺术精品,著名的卢浮宫最初陈列的展品原来都是革命政府从波旁王朝没收的。

(顺便插一句闲话:现在中国人确实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有哪个国家的孩子有这么风光?只是那些孩子个个充满高度的阶级斗争警惕性。我出于好奇,先后两次问两群孩子,他们是参加旅游团还是夏令营,都引来了高度戒备、高度提防、高度策略的防御反应,勉强逼出了含混简短、模棱两可、富于外交艺术的回答,令我讪讪地自讨了个大没趣,到最后仍未得到答案,不禁悲从中来,慨叹:“不知道提防人的无忧无虑、仍在天真无邪的正常状态的中国孩子,或许还有?”)

此外,西方荣国府或地主庄园还有一个与东方等价物的明显区别:图书馆。他们不但有书房(study),而且有图书馆(library),两者是分开的。前者只放常用书籍,而藏书则放在专门的图书馆中。有的图书馆多达几个房间,四壁书架上满满的全是书,不下数千册。




Chatsworth House的图书馆

网友正在讨论色情与艺术的区别,其实这两者无非是个享受层次的区别,在我看来也就是东西方贵族的区别。

(睡觉去了,未完待续)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13-7-25 周四, 上午2:34修改,总共修改了5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48468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