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漫说思维、文字、及其他(10)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漫说思维、文字、及其他(10)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漫说思维、文字、及其他(10) (415 reads)      时间: 2013-5-02 周四, 下午11:29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漫说思维、文字、及其他

据省署传出消息,兼省长阎锡山以国民学校原为儿童略识文字,能通晓告白、报纸等而设,然查所选教材皆为文话,于实际上甚不适用,因拟将小学所用课本一律改用白话,俟征集妥协编辑完全后,即饬令一律改用云。------1918年6月16日《申报》7版《太原》

九、汉字的苦恼

人的“教育”包含的内容很广,学校教育,也就是通常的书本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却是培养文化人的主要途径。中国古代文化人的培养具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是读经,其二是写字,而写字又包括美育。受教育的目的最早是教人如何做人,了解人和自然的真相不是教育的目的,因为道德搞不好就不会做人,不会做人就一切免谈。所以读书的目的是求如何至善,而不是求真。求善固然好,但是这种活动只有投入,没有回报,所以教育除了抬举人的身份外,并无实际的好处。但是汉字的书写同时是一个艺术活动,汉字还可以用来进行诗歌活动,所以读书 至少还可以陶冶性情。于是形成了特有的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自然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培养了别样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古代文人。

儒教并不是教人出世的道德,但文人所学却无法帮助社会解决各种实际的生活问题,所以文人总是苦恼。到了科举制度设立后,情况才有了改变。可是又从此创造了读书做官成为读书可以服务社会的唯一途径。在皇帝手下当官不同于现代文明里的服务社会,那是当奴才的活,可是读经并不教人当奴才。而皇帝虽然也要读经, 但皇权毕竟在上,主子和奴才的互动无平等可言。道德教化是奴才的行为标准,但却是无法确定的非理性标准,个人如何行动全凭自己的感觉。加上文字表述的模糊性,长此以往,自然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以不确定为特征的文化。这个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再把自己的大脑的创造返回这个文化,最终形成了一个“咋说都有理”大杂烩,没法用理性来解释。最明显的就是道德“双轨制”,一面教人“先天下之忧而忧”,一面教人“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文化造就的人也什么样的都有,所谓“酱缸文化”应当就是这个意思,不止尽是负面的东西。

求真的欲望来之人的思维本能中的内在的因果性。中国古人一样求真,只是后来因为尊儒把这个要求压抑了。而追根寻源,不能不看到汉字在其中的作用。没有汉字,我们的祖先的文化不可能发展到开始学术思维的程度;也因为汉字,我们的祖先的早期学术思维得到却是不幸的结局。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国文化是现存世界上唯一使用表意文字的文化,而文字是文化记录的手段并影响后人,中国文化的许多独有的特点如果和这点没有关系,那是难以理解的。

虽然汉语因为中国人多而成为世界第一大语言,汉字因此也成为使用的人最多的文字,但是汉字的使用地域一直在缩小。比较英语,它是87个国家/地区的官方语言、欧盟的83% 的学生会说的语言、总数为12500多个的所有国际组织中的85%的工作语言(其中三分之一的只是用英文)、甚至是总部设在法国和西班牙的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指定用语。而其使用人数还在一路增长。人们常将英语的国际划现象归为美国的影响,其实并非完全如此。主要的原因还是它好用,什么词都收,什么说法都有,连“Long time no see!” 都堂而皇之地印在书上。当年罗马帝国的影响虽然大,最后拉丁文还是被欧洲各国分别改造后成为自己的文字,原因之一是拉丁文从没像英文那样放得下架子。语言好用,其对应的文化自然就发达。世界上凡是没有文字而新设文字的国家,没有不是用拼音文字的。

中国古代有过一次改变文字的机会,就是印度字母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宗教转播文字”是世界上的普遍现象。印度字母演化出60来种字母,随着佛教在亚洲国家传播形成了比中国文化圈还大的印度文化圈。中印文化交往中,印度向中国输出佛教,同时带来了逻辑学、音韵学、雕塑技术等,但是中国的显学虽然能输出到东亚,但无法打入印度,可见印度文化比当时的中国文化更发达。有人说,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中国属于印度文化圈,尽管这话让很多中国人很不受用。

但是印度字母进不了中国。传统的看法认为中国当时文化已经很发达,汉字无法被印度字母取代。我觉得这话缺乏说服力。现在的中国文化比佛教来到中国时更加发达,可是很多中国人在谈论汉语记录的拼音化问题。

拼音的印度字母进不了中国文化的原因我觉得是因为拼音文字对于靠汉字维系的大一统威胁太大。汉字的使用在官家就是要使说不同方言的人都依赖一种文字交流。一旦使用拼音文字,一个逻辑的后果就是各个方言都有可能发展出自己的拼音文字,正如印度的情形。大家都知道语言是民族认同的最主要标志之一,对于说七大方言的中国人来说,没有统一的语言,只有依赖文字。选择拼音文字势必破坏大一统的根基,所以官家不会选择拼音文字。(国府到台湾后禁止并取消了台湾话的拼音文字即属于此类例子。)

这个问题在如今仍然是一个问题,不过情形不像过去那样严重,原因在于多年推行“语同音”的结果。普通话逐渐取代各大方言,给拼音化打基础。所以汉语记述的拼音化不在于技术上有多困难,而在于“语同音”实行得有多彻底。不了解这一点的反对拼音化的同志常用汉语的同音字多为理由来论证拼音文字无法用于汉语,常引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孰不知这个例子正好反证汉字的问题。因为不论谁把赵文读出来都无法让别人听懂,可见那其实不是语言的记叙,不过是文字的游戏。

“语同音”的代价很大,首先是300多种地方戏消失了差不多90%。其次是急剧降低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中国大陆不是弹丸之地,这样大的地方如果完全消灭了语言的差异,无疑会跟着消灭所有和语言有关的其他人文现象,对于中国大陆的文明进化的潜在影响不是短时间可以看到的。

“语同音”比“书同文”的实行要难得多,因为很难确定。表面上的效果不等于实际的成功。中国这样的高度集中统治的大帝国历史上从来就是靠专制来维持,稍一放松就出乱子,内在的原因是汉族原来就是汉字造就的民族,i所以传统上中国人都是认同乡,实际上就是以语言寻找认同。汉族的全民族认同是在外来侵入时才得到强化的。中国如果不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政体的相应改革,一旦实现民主化以后,甚至实行文字拼音化这样的改革,都可能触发以地方语言划界的文化分裂和随之的政治震荡。现在的汉语拼音不是拼音文字,只是注音系统。这个系统的正式升级换代应当是相当遥远的事,因为它实在是一个政治问题,不是一个文字问题。这是汉字的神奇。

“新文化运动”的“白话文”运动始于1918年,迄今已近百年。白话运动使得国人的思维和表述可以和引入西方科学和技术教育相适应,因为科学和技术的教育需要精确表述。如果还是用文言进行语言记叙,那会是个什么情形?只要想想现在的科技论文如何写如何读就可以想见。但是,汉字还是汉字,汉字白话文既是用文字记音,又是用文字表意。我们又创造了一个关于文字的双轨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简化汉字的确使学习汉字书写变得容易些,但是和白话文的初衷搭不上界。简化字不会改变汉字的地位,除了降低它的艺术性,平添了汉字的苦恼。

(待续)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79368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