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漫说思维、文字、及其他(13)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漫说思维、文字、及其他(13)
河边
[
个人文集
]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标题:
漫说思维、文字、及其他(13)
(527 reads)
时间:
2013-5-08 周三, 上午6:13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漫说思维、文字、及其他
十、艺术与文字比肩(2)
5、思想如何表达感情
如果艺术的本质是情感的,是感情通过思想的表达,那么,思想是如何表达感情的?我以为可以归结为下面四点:首先是对于感情进行直接的表述;其次是将感情放在事件的过程里描述;再其次是在描述中加入对于心理活动的描述;最后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加上价值判断。
例如,饥饿的个体会说自己很饿,饿得头昏眼花。进一步个体可以说自己三天前开始就缺乏食物,早上只吃了一点野花,现在觉得眼睛发花。再进一步个体可以说自己心里在想着自己会不会饿死,想到自己小时候见过自己的妈妈因为缺粮饿死了,妈妈饿死时睁大两眼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最后,个体可能说,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要让自己一家遭受这样的不公!
再例如,某个大学生因为生病无法准备考试,于是祷告上帝,结果第二天欣喜地发现考试延期了。为此,她对有些人说了自己对于考试延期的喜悦;对另些人说了自己生病和祷告的事;又对另一些人说了自己生病祷告以及听到考试延期时心里的各种想法;最后还对一些人说她认为上帝实在是充满爱心的真神。(此例依据一个真实的故事。)
以上四种表述的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以单独发生。如果用特殊的形式,例如绘画或者故事表达出来就是艺术。由此可见,艺术是思想的记录,不过侧重的是情感的表达;文字也是思想的记录,所以文字记录的艺术---文学---必然和其他艺术相通;艺术中的思想是简单的先天理性(因果逻辑),不是后天理性(系统理性/科学理性)。
6、文学是艺术的最高形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推出,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思想的记录。多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存在反映了人类记录思想过程的需求。文字是人类寻求记录自己的思想过程中所创造的另一件工具。由于语言是思想的界面,所以,1)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2)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最有力的工具,文学因此成为艺术的最高形式。
以绘画为例,一幅画虽然从艺术角度看属于视觉艺术,但是作画的人一定可以用语言说明他的作品的设计,作品成型的过程,等等。同样的道理可以用来解释乐曲的创作、雕塑的创作等。仔细想一想其实不难理解,对于理性的人来说,所有的文化创造都只能是思想的成果,别无其他。而语言是思想和外界的唯一界面,所以所有的思想成果就应当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
由于思想面对的实在都是在时空座标上的存在,文字显然在这方面强于其他工具,并且文字的理解具有普遍的标准,其他艺术则没有,所以文学就成了艺术的最高形式。
7、感情是长久的,思想是当下的
艺术作品虽然可以同时表达情感和思想,但是人们在通过艺术作品感受感情和思想时却有很大的不同,关键在于感情和思想两者得以生成和被认知的途径不同。感情是感觉通过思想而形成的意识,它是感官依赖性的。而感官功能是稳定的,可以遗传的,个体间的感受的同质性高,否则无法形成同理心(empathy)。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性属于因果思维的结果,是当下的价值判断,没有可以被其他客体认知的标准。例如前面提到过的《埋儿奉母》的画作,其表现的感官依赖性的内容如色彩、构图、人物神情等可以随时间而传递,但是主题“埋儿”和“奉母”却属于当时的价值判断,不为后代认可。如果作品中思想的表达是含蓄的,其认知随着时间的变换甚至成为不可能。
文学作品包含思想性内容是常见的现象,同时和时代相关。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所谓“思想性很高”的文学作品都是在其出现的时代即得到认可。不管是曹雪芹还是狄更斯,他们作品的思想性都同样无法在今天的读者眼里得到足够的理解。比较而言,视觉艺术作品本身所能包含的思想性不像文字艺术作品那样厚重,所以反倒容易在后人那里得到更多的艺术欣赏,因为它依赖的是稳定的视觉感官系统。
不过历史上出过中国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及阿拉伯人伊本•图菲利(Ibn al—Tufayl,1100—1185)的“哲理性文学著作”《哈伊•本•叶格赞》等,不知这类作品该归于艺术还是历史和哲学。
8、汉字文学
汉字的表意特征明显地制约着汉语文学的发展,简单说,就是汉字挟持了汉语。具体而言就是汉字本身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职能被大大弱化了,结果是一方面汉语的文字记录需要不能从汉字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汉字将语言的书写从语言剥离出来,形成特殊的书面文字,把语言的艺术和文字的把玩混到了一起。这就使得纯文学的发展缓慢,尤其表现在“文学的皇冠”小说的发展上凸现落后。古典小说中除了一两部可以进入世界文学殿堂的以外,其他的东西基本上是自卖自夸罢了。
汉字的第二个问题是剥夺了人们用方言,亦即自己的语言进行文学创造的机会。虽然中国七大方言同根,但不等于用在文学创作上等于一种语言。即便到今天普通话这样普及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会发现说自己的方言进行思想表达的微妙区别。想想看当欧洲人只能用拉丁文写做时的文学状况和各民族自己发展了各自的文字后的差别就可以明白这个问题。
汉字的第三个问题是它的表意特征制约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使得中国艺术的总体带有强烈的表意特点。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文字本是思想表达的第一号利器。文字尚且表意,其他的所有艺术形式当然没有超过文字的可能。中国人的纪实能力其实并不差,只要看看各种各样的工艺雕刻品就可以看到雕刻家的的空间透视能力和比例抽象能力。但是那些能力恐怕从来没有用文字系统描述过,当然也就谈不上最后形成理论。究其根源,不能忽视独特的汉子使用方法所造成的限制。
汉字的第四个问题是难学,使得能够使用它读、写的人和汉字的历史不成比例。这些问题合在一起,就造成了有3500年文字历史的人口众多的中国古典文学在情感描写方面的成就高(主要通过诗歌这样的写意文学),而在如叙事和小说这样的要求通过写真来表达细腻和深刻的思想感情方面成就平平。
但是汉字毕竟还是在发展,尤其是国门打开后,白话文运动试图将汉字归于语言记录的工具的地位,造成了以后的汉字表意和表音并举的局面。自白话文推行以来汉语文学取得的成就---尽管有那样多的人为阻碍,远远高于过去3000多年的成就。汉字的功能的归位所给与的推动作用是无法忽视的。
人们今天的书写的汉语可以读出来还原为说话人的原话。如果我们不忌讳“别字”的话,一个完整的句子即使其中有几个别字,读出来后并不妨害听者明白整句的原意。但是,听者如果换成自己读原文,“别字”马上就成了问题,可见汉子的教学还是以表意为原则的。这就最终造成汉语的书写需要同时在几千常用汉字库里找出音、意皆对的汉字,无疑加大了汉字学习和使用的难度。
我想,汉语的书写恐怕最终还是要走拼音文字的道路,而汉字会保留下来作为一项从事汉字艺术活动的工具。
(待续)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51071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