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漫说思维、文字、及其他(5)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漫说思维、文字、及其他(5)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漫说思维、文字、及其他(5) (510 reads)      时间: 2013-4-26 周五, 下午10:03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漫说思维、文字、及其他

子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五、古人何故“论而不证”?

(1)农耕文化和思维方法
无论使用何种文字,写出的句子在不同的读者眼里都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原因在于不同的读者的背景不同、学力不同等非文字原因。如果一段文字是因为所用字句异于语言而造成的不同的理解,那就是文字的问题。前者可通过读者的沟通得到解决,后者则会变成一个无解之谜。

笔者属于文言盲,读古籍得依靠注解。不过上面所引因为是“路人皆知”的名言,我早已听说过很多次,所以不再需白话翻译的帮忙。但我至今读到这话时仍然会问,为什么人难于侍奉就不能讨论侍奉鬼神?要研究死就一定先要弄清楚生?《论语》没有孔子的论证。曾经问过一位朋友:“为什么‘未知生’就‘焉知死’?”回答是:“当然了,生都搞不清还谈什么死!”他把我的话从问句变成述句返还给我,而我听了他的回答也觉得不无道理。既然有生才有死,以这样的因果关系为前提,逻辑上于是得到了满足。(不过后来又发现,问题没解决,因为还没弄清楚生从哪里来的,等等。由此可见,思维的特点之一正是前面说过的持续不断地向深层递进。完成对于复杂问题的认识通常不是一个大脑可以做到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表现的“论而不证”早已是人所熟知的现象,外国学者也据此认为中国人思维不严密,缺乏系统逻辑。这些批评至少是符合现象的,我也认同。但仔细思想,发现如果这个批评成立的话就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古人是如何做到“论而不证”的呢?因为前面对于思维现象的讨论说明思维过程必定是逻辑的,即一般所见到的循因果关系递进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经验或和儿童的接触中发现这样的过程,即通常所谓的“刨根问底”。孔子教学几十年,《论语》中有很多这种“论而不证”的例子,难道子路等从来就不会“刨根问底”?如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等于是说孔子和他的弟子属于有另类大脑构造的人,显然不可能。

探讨古人“论而不证”现象的经典理论是大家熟知的“农耕理论”,强调的是生活方式对于个体思维的影响。的确,不同的生活方式的确强烈影响着个体的思维。但是,对于少数能断文识字的精英来说,生活方式应当是主要表现在影响思维内容(即关注的对象)上。中国古代思想和希腊古代思想的差别最为明显的是公认的系统逻辑(或思辨理性)的差别,这种差别属于思维方法,适用于有不同思维内容的各种思维。(就思维内容来说,双方也不相同,这种不同的原因归于生活方式的差别比较容易接受。诸子的著作就关心的内容来说覆盖很广,缺少的是对于观点的论证或系统论证。)从这里出发来再来看“农耕理论”就会觉得它用在解答这个问题上不够确当。

再从理性在大脑的建立过程来看。上一节里指出, 理性是一种思维形式,是一种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表现为面对具体问题时选择仔细设计的思维方法来尽可能排除情感噪音和感官误差等对于思维的干扰,以求获得对于客体的真实表述。用前面介绍的大脑思维过程来解释,就是通过学习(环境刺激)使特定的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然后可以处理通过语言输入再编码后的信息。这个机制因此具有选择性。个体的理性可能在处理某些问题上表现出来,在对待另一些问题上则因为缺乏训练而阙如。例如,对于个体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强化非理性训练,在自然科学上教授理性方法,那就会培养出数理化考试得心应手但是分析社会问题缺乏逻辑的人。

所以,影响理性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学习。如前所述,严密的思维方法的发展需要人类一代接一代的努力,这在理性发展的初期尤其重要。中国历史有各种诸子辩论的记载,说明古人不是“不证而论”,而更多的是“证而未述”。同时,典籍中并不是全无论证的记述,缺乏的是有深度的论证和像古希腊哲人那样的一代接一代的就同样问题的深入辨析。同时再考虑到中国思想界的黄金时代本身就是农耕文化发达后的结果,用“农耕理论”来回答中国古代思想家何以缺乏思辨能力显然不够。

这里不是说“农耕理论”不能解释中国思想理论发展的落后,而是强调它在解释国人未能发展系统逻辑的问题上的缺陷。如前面的讨论所提到的,文化是思想的产物,文化又反过来成为人的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并通过进入人的大脑影响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来形成人的思维形式,最终给人打上文化的烙印。农耕文化有它自己的问题需要解决,解决这些问题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一个没有发展出系统逻辑的文明在面对自己的种种文化难题时所用的思维方法,究竟对这个文明的发展发生了什么影响?生活于其中的有能力使用文字的少数社会精英是如何影响这个文化的?农耕文化和汉字的关系或许通过回答这样的问题能有更多了解。

(待续)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53565 seconds ] :: [ 29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