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为什么老蒋印金元劵崩盘,伯南克用直升飞机洒钱却活爽了?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为什么老蒋印金元劵崩盘,伯南克用直升飞机洒钱却活爽了?   
7171






加入时间: 2009/11/01
文章: 84

经验值: 3699


文章标题: 为什么老蒋印金元劵崩盘,伯南克用直升飞机洒钱却活爽了? (922 reads)      时间: 2013-4-12 周五, 上午9:38

作者:7171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这个话题在中国大陆是热门。先岔开一下,放一个网络流行段子:

“宋鸿兵,金融海啸第二波到,你妈叫你快上岸。” 宋鸿兵,美国海归。

自祤2008金融危机在其意料之中而追写《货币战争》,一时名声大噪。

他并数据悉详,言之确确: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债务达N万亿,一个债务

堰塞湖倒悬于世人头顶,不久即决堤而海啸第二波大溃。唯一救命保命

活路就是藏金置银,云云。转眼4年过去,美国债湖未见崩塌,而金银价虽有

涨,但也不见如宋所念念所及的飞天价数。所以,网民就有了这么一个段子挖苦

嘲笑。

笑话虽是笑话,但对中国人来说,稍有历史常识的,都对国史中1948-1949年

国民党大印金元劵导致崩溃而印象深刻。开动印钱机来应付经济困境会导致

通货恶性膨胀,而最终不可收拾。一战后的德国魏玛时期,亦有这么个显例。

这几乎是个公理性的常识,所以,宋鸿兵的大论一出,几乎是一边倒的在中国获

得读者和听众。

但恰恰同是这么对付经济困境,伯南克公然提出不但要印钱而且要

用直升机撒钱。4年过去,这套方法不说起死回生,但至少美国经济没崩盘,

这应是一个事实。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蒋介石和伯南克用的是同一手法,

印钱,来应对困境,但为什么结果不一样?从逻辑上来看,这个问题后面

还隐伏着一个更大问题,要么是世人公认的经济常识,肆意印钱导致恶性通胀

错了,要么是事实错了。而事实是不会错的。老蒋的败亡确实跟蒋统区的经济恶

化有直接关系,而美国经济经过伯南克几个QE的鼓捣,眼下也确实有滋润的迹

象。

说实话,本人对这个现象也百思不得其解。无论经典还是现代经济学说,东方还

是西方社会背景的论述。翻阅起来,对这个现象的解释都是非常乏力的。也许正

是这个理论困境,反而给了中国学者勇气或者时髦一点说"理论自信“来直面这

个难题。

众多的学说中,2012 年间,中国学者蔡定创发表了《货币迷局》和《印钱消

费》两部姐妹作,他对”印钱“这一经济现象的理论阐述和推论读来还是

觉得较有说服力的。简要的从两方面来看他的思想:


一:蔡对货币实质和印钱消费的阐述。

货币是什么?货币就是财富的表征,它对应财富供给的信用。

为什么蒋介石印钱会崩盘?一句话,因为他印出来的钱没有东西对应,所以会钱

不值钱,恶性崩盘。而伯南克面临的是截然相反的困境,他立脚的是个高度工业

化和信息化了的物质生产社会,这个社会不缺供应,也即不缺物质,唯一所缺的

或者说伯南克的社会里最稀缺的资源是”需求“,只要有需求,也就是有生产利

润,耳熟能详的马克思名言就立马作用,有多少多少的的利润,人格化的资本就

会如何如何。

货币的现代定义是财富和信用媒介。蒋介石的印钱是稀释财富并丧失信用,而

伯南克的印钱是以国家信用来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对流循环,从而使社会生产正常

化,更直截的说,使经济好转。因此,印钱在这种特定条件下,只要掌握流向,

更至关重要的是把握印钱量不超出社会物质生产的潜力潜量,那印钱可以成为一

种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来自觉的运用。



二。如何看待蔡的”印钱消费“学说

蔡的学说,颇有意味的是,官方和学界都保持着沉默。对他学说的评论

评价都基本在网上的民间舆论界。持同意的意见为多。揣测起来,许是这个

题目太大,或者涉及的面太广,话头太重,以致难以一时做判断。尤其是

蔡书里用了许多数理公式来推导他的理论,其不但搬来了老祖宗马克思

”资本论“里的论述,而且这些论述都写在马著较为冷僻甚至专门学者都不见

得细读的章节里。没坐过几年冷板凳,青灯黄卷的悬梁锥骨攻读,对蔡洋洋

洒洒的发挥还真不好不敢随便开腔呢。


不过,这个发表后的局面看来也不是蔡本人乐见的。试想,费了九牛二虎看家

之力,呕心沥血的著述问世之后,却无权威来说好,也不说坏,就一个不啃声,

这恐怕是最令人沮丧的了。

本人对蔡的学说还是认可的。一是,比较起来,他说的很到点位。如他的

”需求“是现代经济社会最稀缺资源的论点,看之真有醍醐灌顶的体悟。

二是,总觉得在当下的世界里,随着中国体量的壮大,中国人是不是也应该

对世界的种种现象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形成某种体系性的东西,从而对文

明有较大的贡献。总不见得就这么老是自我定位世界工厂吧。

蔡书的问世给我的一个较大感受是,中国人有那么点味道了,这就是渐渐地

开始从各方面浮出这新天地的水平线。

作者:7171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7171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18744 seconds ] :: [ 29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