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郑和宝船究竟有多大?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郑和宝船究竟有多大?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5


文章标题: 郑和宝船究竟有多大? (2108 reads)      时间: 2013-3-12 周二, 下午1:47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郑和宝船究竟有多大?

芦笛

2005年09月13日,新华网发表电讯:《专家认为郑和宝船是世界第一艘万吨巨轮》:

“新华网武汉9月13日专电(记者杨兴国)郑和初次奉使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席龙飞日前公布他22年的研究成果时说,郑和宝船是世界上第一艘万吨巨轮,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乘坐的旗舰要大许多倍。

席龙飞长期从事船舶设计、船型技术经济论证及船舶发展史教学与研究,是中国船舶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介绍说,600年前,郑和奉使第一次下西洋,他自己乘坐的宝船到底有多大,一直是史学界之谜。据《明史•郑和传》明确记载:郑和乘坐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换算后,应为长125米,宽50米。宝船是船队中的帅船,是中国历史上体量最庞大的木船,用作使团领导成员和外国使节乘坐,以及装载明朝赠给各国的礼品和各国回赠的珍宝。 ”

有位无名网人对此提出了有力质疑:

“不要怀疑,郑和宝船就是中国古人吹牛造假的

一提到郑和宝船,中国人大概都会有古代世界第一大船,领先欧洲6-700年的骄傲,不过当你把郑和的宝船换算成现在常用的吨位
满肚子的骄傲马上变成满肚子怀疑:

郑和宝船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二长换算成今天大概125米,宽50米,因为不晓得吃水深,吨位的估算从1万吨到4万吨都有

要晓得当年大清朝倾国之力搞出来的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才7,355吨,远不如郑和宝船大,

1960年代,新中国才开始兴建第一艘万吨巨轮跃进号;当时被当成是一等大事,新中国工业的象征

结果居然还不如6-700年前的明朝

说哥伦布的船不如郑和巨轮,所有的中国人都会骄傲的挺起骨头,

但是要是说,40年前掌握了最先进生产力的新中国造的船还不如6-700年前封建王朝的明朝

大概刚挺起的骨头马上散满地,

前一阵子说要学欧洲重造古舰,结果造出来的根本就是大大缩水的冒牌货

因为找遍了整个中国的造船厂,居然没有人造的出万吨以上的木头轮.

闹出了崛起后的中国,GNP世界第二,造船量世界第一,居然造不出6-700年老船的大笑话

如果这还不够可笑,不要说真船造不出来,连模型船,划出来的船都是造假的,不敢按实画出

因为四十四丈,广十八丈长宽比只有2.65 ,样子完全不像船,反而像澡盆

这个连不懂造船的外行人看了都会说:

这个样子真的能出海吗??

所以只能仿制出和郑和宝船完全不一样的伪宝船

中国古人对于郑和宝船纪录的可信度从明朝人对洋人船的纪录就晓得

'该臣维琏会同巡按福建监察御史路振飞看得,红毛一番远去中国四万里,晨昏昼夜皆相反,后乃侵据咬吧,营窟台湾。其人深目长鼻,赤须朱发,其性贼虐尚雠杀,诸夷畏之。其舟长五十丈,横广六、七丈,名曰夹版,内有三层,皆置大铳外向,可以穿裂石城,震数十里,人船当之粉碎,是其流毒海上之长技有如此者。 ’

明朝人说洋人'其舟长五十丈,横广六、七丈',比郑和的宝船还要大,你打死洋人都不会相信他们在6-700年前就造的出2-5万吨的巨轮

而且这是在明朝大臣给皇帝的奏折上,比郑和宝船的纪录权威太多了;更不用说郑和宝船的官方纪录早就被烧光了

念过中国历史的大概都晓得一句名言

'中国书上的数字常常不是事实的纪录而是文学的描述'

根本当不成真的”


某位CWING网友批驳道:

“文中为了演绎郑和宝船存假,开列了一个明朝的文献作为证据: 【 郑和宝船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二长】,然后马上【 换算成今天大概125米,宽50米】;又进一步猜测,【因为不晓得吃水深,吨位的估算从1万吨到4万吨都】再以制作万吨轮船的困难以否定宝船存在,飞虎队则声称【“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的尺寸,换算过来就是138米长,56米宽!数万吨排水量!甲板面积比一个足球场还大!】,已结构力学之不可能否认宝船存在,忙不迭开始了大批判。

且慢踏上一只脚,请诸君上眼看! ! ! !

在反宝船网文自己开列的诸多证据中有这样一句话:【明朝大臣给皇帝的奏折上,洋人"其舟长五十丈,横广六、七丈"】。
当然,其人引用此话,是为了提供另一标靶,为了说明【你打死洋人都不会相信他们在6-700年前就造的出2-5万吨的巨轮】但却不知这一引证正好反证了自己的谬误。

因为这一引证清楚的表明,第一不是宝船有假,第二不是明人夸大,而是度量衡的问题,明朝大臣的奏折和描述郑和宝船的文献处于同一时期,用的是统一的衡量标准,郑和宝船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二长,而人洋人其舟长五十丈,横广六、七丈,从此数据可以读出,明人记述的郑和船比当时西洋船还略短,但是宽是西洋船的两倍多,这样改变宽长比可以抗击防止侧翻,更适合远洋。 ”

此公显然不懂力学,因此才会做出“改变宽长比可以抗击防止侧翻,更适合远洋”的荒谬结论。实际上,抗侧翻靠的是船的重心设定,船体横截面的形状(尤其是吃水部分的形状),龙骨的形状,等等,而不是靠简单地加大船宽。

首先,船体的重心必须低于海面,因而获得内在的稳定性:





其次,横截面形状也很重要,若是龙骨下有个中心翼板(centreboard),则抗侧翻能力就更强:





而龙骨若是这种形状,则能把横向力转变为前推力:





如果按作者的设想,光凭加大船宽就能抗侧翻,不考虑重心、形状等问题,则我们也可以说,把一个方方的抽屉扔到海里去,它也不会翻了。或许如此吧,但船宽到一定比例,不但阻力极大,而且结构脆弱,稍遇风暴就散板了。现代船也有宽船身的,不过那是所谓双舟身帆船(double sailboat),其实是两张船连接在一起,所以横截面并不大,不至于造成过大阻力,但即使如此,它也过于脆弱,不能用于远洋:





但要知道这些知识,就必须把造船当成学问,开办学堂,一代代研究下去。而这正是西方人走过的路子。

中世纪的西方人建造大教堂,丝毫不懂建筑力学,于是许多大教堂建起来没多久就垮了。造船也同样如此。 1628年,瑞典人想在海上称霸,建造了一艘当时的海上巨无霸Vasa。是年8月10日,该船下水作处女航,开出还不到1海里,遇到了突然吹来的狂风(gust,中文中没有相应的单词,这种风的风力并不一定很大,但来的突然,而且方向易变,国内少见,到了英国后立即就知道那是什么怪风了),大船就立即倾覆沉没了。它之所以如此弱不禁风,完全是设计师不懂力学,上层建筑太高太重。不过这一来倒给后人留下了研究资料。如今斯德哥尔摩附近就专门开办了一个博物馆,陈列在1961年打捞上来的Vasa。它成了旅游热点之一,为国家挣来的硬通货,或许超过了当初那宝船的价值。





但鬼子后来就知道这些东西是学问了。中国在近代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始终没有“自然科学”的概念,不知道除了“修齐治平”的“伦理政治学”之外,世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学问,值得读书人一代代薪火相传钻研下去,而是把这些事留给了没文化的憨木匠们。靠文盲去“实践出真知”,能发明出什么来?据现代日本学者对沉船残骸的研究,其实导致入侵日本的蒙古舰队全军覆没的,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神风”,而是那些船建造的实在脆弱,有许多直接就是只能在内河航行的平底船,风暴一来,立即就自动解体了。

南宋大概是中国古代海洋贸易最发达之时,连那阵的造船水平都如此,明代难道能好到哪儿去?所以,后人对郑和宝船的吹嘘,确实有许多水分。那位无名网人对新华网报道的质疑非常有力,即使以现代技术,也造不出那位专家席龙飞说的“长125米,宽50米”的船来。

更何况CWING的中心论点无法成立。他的意思很明白:古书上记载的郑和宝船的尺寸,不能用今天的度量衡来换算。实际上,按当时的尺度测量,郑和的船还比西洋船略短。因此,虽然没有明确说出,他的推论只能是,无论是郑和宝船和洋船,其实都没有那么大。那位无名网人之所以认为古人造假,是因为他不熟悉明代的度量衡。

那么,按明代的度量衡折算,郑和宝船究竟是多大?据《剑桥中国明代史》,明代的1丈等于10尺,1尺约等于12.3英寸,因此,1丈应约等于123英寸,亦即123X2.54公分,亦即3.1242米。据此,44丈≈138.7米,18丈≈56.2米。新华网所谓“换算后,应为长125米,宽50米”,其实还说少了。 CWING没有去查一下明朝的度量衡到底是多大,便断然否定人家的质疑,倒有点他嘲讽的“忙不迭开始了大批判”。

所以,那位无名网人的质疑完全成立:上万吨的排水量,将近140米长的木质龙骨,这一切在那个农耕社会中,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席龙飞专家经过22年的研究认为那是可能的,那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就是使用当时的工艺仿制出一艘来。即使无法用明代的技术制造,至少得用现代技术造出一艘木质万吨轮来给大家看看才行。

除此之外,CWING还明显误解或曲解了那位无名网人的意思。上引《不要》文引用明人对当时的西洋船的记载,目的是证明“中国书上的数字常常不是事实的纪录而是文学的描述”,“根本当不成真的”。人家已经在引用前说清楚了:“中国古人对于郑和宝船纪录的可信度从明朝人对洋人船的纪录就晓得。”

的确,上述Vasa也就只是69米长,47.5米宽,却有52.5米高,排水量1210吨(http://en.wikipedia.org/wiki/Vasa_%28ship%29#Archaeology),而那是在1628年建造的,正是崇祯登极的那一年。郑和首次下西洋可是在1405年,早了足足两百多年。如果直到明朝快亡时,西洋造的艨艟巨舰都才那么大,那怎么还可能在此前造出比郑和宝船还长的船来?

既然不能用度量衡换算造成的错误解释这些“超前大船”,那唯一的解释就是,史书所载的数字,无论是郑和宝船的尺寸,还是洋船的尺寸,统统都是瞎编的。这倒应了马悲鸣的话:中国文人不会数数,凡是史书上给出的数据都很不可靠,应该一律减个零。

当然,这话说得太过分了。准确说来应该是,只懂《四书五经》的古代读书人根本就没有目测经验,也没有目测需要,实测就更不必说了。因此,当他们需要在书中记录尺寸时,就拍拍脑袋胡说一气,至于一丈到底有多长,他们既从未上过田径场,又不曾下过游泳池,又怎么可能知道呢?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13-3-13 周三, 下午2:23修改,总共修改了3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64219 seconds ] :: [ 29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