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驻华美军与苏军 |
 |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gif)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5
|
|
|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驻华美军与苏军
芦笛
因网友推荐,看到了《腾讯历史》上《驻华美军吃光了云南的耕牛》一文。该文的导语说:“近年来,媒体对抗战期间驻华美军的报道颇多,但内容大多雷同,集中于美军的对华援助;而对中国政府因美军驻华而承受的巨大财政负担,则鲜有提及。事实上,驻华美军不但吃光了云南的耕牛,还大大加重了中国的通货膨胀。”结论是:“驻华美军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其巨额开支也给中国带来了沉痛的负担。因个人好恶,选择性地无视任何一面,都算不得客观。”
《腾讯历史》自许“用坚实的史料说话”,这一追求确属难能可贵。然而窃以为,若是只知搜集史料,不知道基于常理的逻辑分析功夫,则说出来的话非但未必“算得上客观”,而且会令人失笑。
例如作者赖以作出结论的最主要的史料依据是:“杨格说,当时1名驻华美军的开支费用,相当于500名中国士兵的费用。此外,中国政府还须负担不少基建项目,如在1944年6月之前,为美军在四川修建7个专供B-29轰炸机使用的空军基地和飞机场,这些项目带来的财政压力也相当之大。杨格评价说:从1944年11月到1945年5月,美军驻华的月耗费,从10亿元(法币)迅速增涨到了200亿元;很清楚,美国给中国带来的军事利益——特别是B-29行动,它在战争期间只发动了20次空袭——与给中国虚弱的财政造成的损失相比,远远得不偿失。以1945年为例,该年中国政府用于美军的开支,占了当年货币发行量的53%以上,其对中国本就不堪重负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这位杨格是当时国民政府的美籍财政顾问,他的话当然是第一手证词,似乎确实可以当成立论的主要依据,就此把美国视为加重中国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可惜,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引用另一份第一手证词作为立论主要依据,得出来的结论却与作者完全相反。
在其名篇《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中,毛泽东说:
“这最后一次战争(按,指国共内战),艾奇逊的信上说,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物质帮助占国民党政府的'货币支出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美国供给了中国军队(指国民党军队)的军需品'。这就是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的战争。”
这就是说,在国共内战期间,国府花出去的钱有一半以上是美国人送的。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竟然有一半以上来自外国的馈赠,老美可真是大方之极,堪称举世无双,无怪乎毛要在另一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辛酸地说:“美国有很多钱,可惜只愿意送给极端腐败的蒋介石反动派。”
如今作者却告诉我们,驻华美军给中国带来了不堪承受的经济重负:“以1945年为例,该年中国政府用于美军的开支,占了当年货币发行量的53%以上”!
这就怪了,毛泽东说,美国人给的援助占国民政府货币支出的一半以上,而这位作者(恕我失礼,不过《腾讯历史》未给出作者名字)却说,驻华美军花掉了中国1945年货币发行量的一半以上。您说,这两个针锋相对的结论,到底是哪家说的才是“因个人好恶,选择性地无视任何一面”,“算不得客观”?
那位说了,你这是伪问题。那位作者说的是美军在抗战期间给中国造成的“沉痛的负担”(负担不是“沉重”而是“沉痛”,可见其无从忍受已经到了造成身心重创的地步),毛泽东说的则是国共内战,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时段,有什么矛盾之处?
没错,我说的确实不是一个时段。但如果作者的立论成立,则必然导致一个荒谬绝伦的结论:就财政收支而言,在抗战期间或起码是在1945年,美国给中国的其实是负援助,是要钱而不是给钱,此后在国共内战中才提供了正援助,是给钱而不是要钱。作者就算再“客观”,再勇敢,想来也不敢坚持这一荒谬结论吧?
其实,哪怕只懂小学算术的亚文盲,恐怕都能从杨格那段话中看出笑话来:若真是“当时1名驻华美军的开支费用,相当于500名中国士兵的费用”,而据作者说,“抗战后期,驻华美军曾一度超过10万之众”。那国民政府就等于在供应数百万国军的同时,还要供养一支相当于五千万人的大军。如此“沉痛的负担”就不仅仅是加剧通货膨胀的事了,而是要彻底压断国民政府的脊梁,而中国也就绝无可能熬到抗战胜利。
这笑话是怎么闹出来的?那就是作者说的,“因个人好恶,选择性地无视任何一面(事实)”:
1)只看见美军的消耗,看不见美国为抗战的中国提供的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的巨大援助。
在政治上与外交上,罗斯福刻意扶持中国成长为战后取代日本的亚洲第一强国,填补日本垮掉后必然留下的政治真空。在他的提携下,1942年元旦,中国与其他25个国家一道,签署《联合国宣言》,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1943年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邱吉尔一道参加开罗会议。这是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四大强国之一的身份出席决定战后远东政治格局的国际首脑会议。罗斯福死后,继任的杜鲁门在这方面延续了他的政策,提携中国成了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作为抗战最久、牺牲最大的盟国成员,中国代表还获得了在开幕式上第一个发言的殊荣。这一切都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一洗一战结束时中国作为“战胜国”蒙受的空前屈辱。不仅如此,在美国以身作则并对英法施加压力下,列强纷纷废除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取消了租界、治外法权等特权,改与中国签订平等互利的条约。毛泽东所谓“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其实是在这一段时期实现的,倒是在所谓“解放后”反而又跪下去了,中共中央成了“坚决服从联共领导”的“方面军司令部” (引自《刘少奇文选》)。不过这是题外话,不说也罢。
在经济上与军事上,美国也给了中国巨大的援助。早在抗战初期,“中立”的美国就开始对陷于困境的中国施以援手。 1939年初,美国向中方提供了第一批贷款,价值2500万美元,使中国能用来购买汽车并改善滇缅公路的运输;1940年3月和9月,美国向中国两次提供了贷款,分别为2000万美元与2500万美元,中方利用这笔贷款购买了大量的军需物资与军事器材;1940年12月19日,罗斯福总统批准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军援,使得中国能购买一百架P40战斗机;1941年春,国务院批给中国1.5亿美元的租界法案资金,以便中国能购买地面与空中的武备。 1941年5月间,战争部长斯蒂姆森同意为中国武装30个步兵师,定于1942年中交货。大致在同一时期,经罗斯福秘密批准,陈纳德在美国招募了一百名志愿飞行员,飞往中国助战,以寡撃众,以弱胜强,把不可一世的日本空军逐出了大后方的天空,保卫了成千上万的中国民众的生命与财产。
不仅如此,马歇尔将军还应国民政府的紧急呼吁,采取具体措施来协调中国的战争需求与美国的生产计划。 1941年7月3日,他派出由马格鲁德准将率领的美国军事代表团(AMMISCA),调查中国的需求,确保这些要求与美国的国防生产能力保持高度的一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更是立即开始公开援助国府。 1942年2月间,国会批准给予中国5亿元的贷款,并派出美军顾问和空军来华作战。在整个抗战期间,美国给中国的经济援助一共为16.02亿美元。据国内学者和台湾学者统计,美国为国军装备了至少44个师,提供了1394架飞机,4艘驱逐舰和4艘扫雷舰,并帮助训练重建了中国的空军与海军。
虽然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原因(诸如罗斯福“先欧后亚”战略中固有的重欧轻亚倾向、国军战绩不佳、中国丧失国际交通线造成运输困难、老奸巨猾的邱吉尔争风吃醋挑拨离间、史迪威与蒋介石别苗头、国共内斗、谢伟思、戴维斯等烂人进谗言等等),美国的援助未能如原来允诺的那样及时,只是在战争后期乃至结束后,其原先承诺的援助才基本到位,但这不过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延迟履约,并不是什么“美国人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相反,美国政府在抗战后期对蒋介石深恶痛绝,在战后千方百计颠覆他的统治,力主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在马歇尔调停失败后对国府实行了武器禁运,极大地损害了国军的战斗力。
尽管美国在抗战期间的对华援助数额远不如对苏联、英国与法国,而且迟迟未能全部到位,但在中国失去了全部出海口之后,正是在美国人帮助下建造的“史迪威公路”、从印度通到昆明的万里输油管,以及大批美国飞行员血洒雪山开辟的著名“驼峰航线”,构成了在中国抗战最艰苦、国脉如丝、气息奄奄之际的唯一的输血脐带。如果没有这些输血管,中国早就在膏腴之地尽落敌手后被空前战祸瘐毙了。至少,在那个时期出生的婴儿,不该忘记大后方那铺天盖地的“克林奶粉”。哪怕是在中美断交后好多年,大后方的普通居民家中仍能看到用为容器的“克林奶粉”的空罐头:

类似地,美军基地附近的农家,恐怕没有哪家没有美军赠送的军毯,扔下的铝合金汽油桶,乃至钢盔。
可惜,这一切却都不在作者视野之内,可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此高选择地搜集史料,“因个人好恶,选择性地无视”最主要的史实,还有什么“客观”可言?
【未完待续】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13-3-13 周三, 下午1:55修改,总共修改了2次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