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再答易明 |
 |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gif)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4
经验值: 519191
|
|
|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刚刚在邮箱里看到网友来信,不由大喜——内行救兵来了!只不过我还来不及回信就看到易明的答复。未经人家许可,我不能把信贴出来或是引用之。等我去施展三寸不烂之舌,请人家上场吧。到时我就可以抽身出来,坐山观虎斗。哈哈,乐死我了。我其实对经济学一点兴趣都没有,本来是要去写别的,也不知道怎么就争论起这乏味话题来了。倒霉ing。
先答了老明子那小子吧。太太令我一会儿去Dung Shopping(买牛屎,邓小平),时间有限,别的网友就顾不上了。
一、中国奇迹证伪了哈耶克的屁话
【上世纪的历史证明,海耶克是正确的, 所以所有的所谓计划经济都不得不向市场经济转化,以重新获得经济活力来获得经济增长.】
这儿有两处偷换概念。第一,把公有制的破产视为计划经济的失败。第二,哈耶克主张一切由市场决定,无为而无不为,反对政府干预,但“政府干预”并不等于“计划经济”。所以,就算计划经济统统破产,也不能证明哈耶克是正确的。
先说第一条,大众只看见苏式“计划经济”(其实是指令经济)破产,就以为哈耶克对了,却没有看到那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它违反了人类的自私天性。因此,苏联模式的破产,主要是公有化破产,证明了“私欲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真理。
邓小平教导我们:“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日本、南韩、台湾的起飞就是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是那不是苏式以行政命令实行的“计划经济”,而是政府以市场经济的手段对企业进行指导。日本人先是由政府组织人员作全球调查,找准了突破口,再采用一系列财政优惠政策,鼓励扶植有关企业发展,进入国际市场。最先找的“龙头产业”是摩托车,以后又发展为汽车,此后政府又选择造船,逐次推开,最后实现全面起飞。韩国也类此,不过政府挑选的是钢铁工业,以此起家,最后全面推开。台湾经济起飞也离不开政府指导,具体可由葡萄皮介绍,我就不代庖了。
总之,后进国家的起飞,与欧洲不同,都是由国家仔细掂量了国际市场后,使用“政策杠杆”,鼓励资本家投资发展某个行业。这样就能集中穷国有限的资金,将好钢使在刀刃上。这完全违反了哈耶克的屁话,是用国家有形的手来代替市场看不见的手。
中国经验又何尝不如此?你对我的批驳,其实黄豆网友早说过了。他说,第三世界的劳力都是便宜的,并非中共压低的。我答道,劳力可以便宜,自然资源在中国那种资源小国中,按供求关系只会很贵吧?可据官媒揭发,就连金矿资源,政府都有本事以相当于白送的价格让给外商。而生态成本更是丝毫不计。这在一个民主国家中根本就不可能。
此外还有极低的边际成本。在中国那种半极权、半威权的国家(现代中国还不能称为威权国家,是极权国家向威权国家的过渡体,与纳粹极权颇类似,但自由度还没纳粹高)根本就不需要考虑民意,没有工会、农会、环保等任何组织掣肘,无论是拆迁还是出卖资源,无不迅如疾风,那才叫高效率。记得萧功秦有篇文章说,某企业家对他说,如今的政府犹如淮海大战时的野战军司令部,要办什么企业,相关审批手续那叫一个快,盖公章就跟打机枪一般,啪啪啪一路敲过去,不旋踵就能办好。
这种速度,能在私有产权明确的民主国家实现么?台湾人对此羡慕得不行,说他们那儿修条高速公路,光国会吵吵都要几年,大陆不用一年就修好了。
此外还有经济两轨制,中共把农村当成殖民地,将农民当成帝国的二等公民,最大限度的强制性开发了人力资源,这是印度能模仿的么?
人为压低外汇兑换率,出口外汇管制等等,都确保了中国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度低廉,这里面当然有供求关系决定的因素在内,但人为因素远远超过市场因素,而这绝不是实行自由经济的国家可以办到的。
正因为此,中国才形成了对国际资本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黑洞”(此乃借用天文学的黑洞来作比喻),而这“有形的手”当然会如哈耶克说的那样犯下决策错误,不过对于后进国家发家,它的综合效应胜过市场那“第三只手”(小偷的俗称)。
事实上,哈耶克是所谓classical neoliberalism的“大师”,如今的modern neoliberalism也修正了他的许多说法,并不敢再像他那样实行市场拜物教了。事到如今你还在鼓吹那万能的三只手,建议赶快更新你的知识储备哦。
再说第二条,你用计划经济失败来论证哈耶克的正确不能成立,因为哈耶克不光是反对计划经济,他根本就不同意政府干预经济。他与凯恩斯是论敌,但凯恩斯并未主张计划经济,而是主张政府在必要时动用国家权力大规模干预经济。这与一般人理解的计划经济可不是一回事。
请问,凯恩斯与哈耶克针锋相对,这两个人中总有一个是错的吧?他们中有一位搞的必然是伪科学,对伐?那你说哪个门派是啊?谁敢说这话?对两种互相否定的学术主张,学术界竟然在如此长的时间内都无从决定孰是孰非。请告诉我,除了经济学外,世上还有哪门学科有这种奇观,好伐?
二、美国金融危机证伪了哈耶克的屁话
你的一个主要论点,就是“经济学不等于经济学家,不能把经济学家犯的错误算在经济学的帐上,正如不能把航天飞机的失败算成经典力学的失败一般”,对伐?
但在我看来,这类比严重不当。航天飞机的失败,是在某个地方违反了工程技术(例如“挑战者”爆炸乃是某个阀门质量不合格什么的,记不得了),并不是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出了错。而经济学家的失败,恰是他们信奉的基本理论是屁话。因此,他们的失败就是经济学的失败。
再引一段《贪得无厌的资本家玩衰了资本主义》吧:
【在我看來,現代資本主義確實出了大毛病,一曰金融“產業”日趨發達,二曰全球化。這兩個毛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都是資本家貪婪的惡果。
金融“產業”之出現,當然有其理論上的合理性,那就是它能根據市場需要,自動作出最佳資源配置。這理論的基本假定是,無論是投資者還是經營者,都會出於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根據供求關係,將錢投入那些效益最高的企業,從而使資源自動流到最該去的企業中,得到最高效的合理應用。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絕不能加以管理,只能“無為而治”,放任自流的最終結果,就是全社會自動實現經濟的健康繁榮。這就是何女士所謂“善於賺錢”的右派經濟學理論,正式名稱為“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
可惜這不過是“隧道眼”——病人的視野就那麼一圈,如同從隧道中看出去一般。處在“新自由隧道”之外的是:
第一,投資者只能根據股票或是“金融衍生品”的行情下注,而這未必真實反映了企業的效益。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長期經營不善,然而股票卻長期走俏。這種“信用與業績背反”招致的資源錯誤配置,只能把不良企業做大做強,等到該企業再也撐不下去時,“泡沫”便突然破裂,原來吸納的大量資金便打了水漂。
第二,想自身利益最大化,並不等於能夠自身利益最大化。要達到這個目標,為貪欲驅使的經濟活動者們必須始終保持冷靜,預知一切風險,看到一切陷阱,絕不會作出衝動性決策,以避免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動機反而將自己誘入火坑。而這根本就是超出人類智力的要求。
第三,個人短期內的自身利益最大化,不等於長遠的集體利益最大化。當風險分擔不公時,就必然出現經營者欺騙投資者的欺詐經營。而這正是“金融產業”的一大弊病。茅于軾先生已經指出了這一點:
“金融業的制度設計確實有嚴重的毛病,那就是‘負贏不負虧’。賺錢時金融業和錢的主人分成(金融業都是用別人的錢來賺錢),但是虧損時金融業的人士是不承擔責任的,損失完全由投資者承擔。這種安排使金融業人士更傾向于冒險。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是因房地産次貸引發的,這就是因貪圖更大的市場而過于冒險的結果。奧巴馬總統試圖改變這種制度安排,但是並不能從根本上避免,頂多只能在程度上减輕一點。”
說白了,金融業如同賭場的莊家,不管賭客是輸是贏,他們都旱澇保收。完全違背了資本主義“機會均等”的基本原則,不能不說是極大的不公。
竊以為,茅先生說的還不完全。2008年的信貸危機,實際上彰顯了上述各條金融制度內在缺陷。危機釀造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其中最强大的致禍因素,恰是業者們生怕血本無歸,因而采取了“分散風險”的保險措施:放爛賬的投資銀行想分散風險,便把保險機構拉進來;保險機構想分散風險,便將自己的金融責任製成所謂“衍生産品”,弄到證券市場上去出售,讓廣大股民幫他們承擔風險。等到房價暴跌,房奴付不出按揭,最後賬爛了,便把所有的人都拖下泥潭。在這過程中,從放債的投資銀行,到爲他們擔保的保險公司,到製造營銷他們的“金融産品”的華爾街,直到供房的房奴們,無人不是出自利益最大化的考慮,然而最後的結果却恰恰相反,所有的人都虧得一塌糊塗。
全球化更是把這些固有弊病以強大的“槓桿”放大到全世界規模。共產世界實行的“計劃經濟”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們,計劃管理只能在企業內部實行,經濟大到一定規模,就再不可能實行計劃管理了,只能實行規則管理。然而全球的金融產業連成一氣後,就以“整體試錯”取代了過去的“個別試錯”,實際上是把全球經濟納入了華爾街的計劃管理。一旦操作失誤,立即累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連個遮斷災難蔓延的防火牆都沒有,恰與當年中共實行“全國一盤棋”,瞎指揮搞到全國找不到一個不挨餓的角落一般。】
格林斯潘已经说了,他的错误就是相信金融家们会为自身利益自动纠错,而这正是哈耶克的教条,对伐?这危机的爆发,不是因为他操作不当,而是因为他信奉了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信条。这跟航天飞机爆炸是一回事么?
三、关于“预测学”
【我原则上不反对經濟學不是科學的论断。但不认为所有科学都要有前身. 如果你非要让我找出一个来,那经济学的前身是希腊语“oikomamia”(which means managing the house), 就叫家政学吧.】
啧啧,这小子真博学啊,连希腊文都懂,佩服ing。
我不是说所有的科学都要有前身,我是说,经济学不是一门可以成立的学科。它怎么可能是理论科学?我在旧作中解释过了,理论科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客观现象的本质,亦即“求真”而不是求“有用”,而验证科学家们对现象本质的揭示是否为真的手段,则是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的实验。
一种科学理论,必须不但能解释一切已知现象,还要能预言未知现象。而这些预言就构成了检验理论是否成立的方便手段。这就是假说(theory or hypothesis)上升为定律(law)的必经阶段,所有的自然科学都如此,概莫能外,尤以物理学为最明显。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是典型的理论科学,它之所以被人们接受,就是他提出了几个预言作为验证手段。科学界为此组织了环球全日食观察,发现阳光真的因引力场作用而偏转,其偏转角度与他计算出来的大致相符。
这就是我为何强调一切科学都必须有预见能力,没有预见能力就不配称为科学。这儿说的预见或预测,是prediction,不是prophecy。
我当然知道你说的“预测学”是什么,那是80年代中国闹“特异功能”热时江湖术士对传统垃圾作的时髦“科学包装”。我过去就常常笑骂“周文王建立的博大精深的预测科学”。你利用中文的模糊来掩盖经济学缺乏预见能力的事实,我就顺着你说,告诉你经济学必须是预测学,这儿说的“预测”就是prediction。如果你要较真,那我就改为英文表述:Economics should be a science with the function of predicting. 如何?
其实,经济学既不是纯粹的理论科学,也不是纯粹的应用科学,而应该是综合两者的综合学科,犹如医学一般。基础医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实质与规律的,而临床医学则是把所获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治疗疾病中去。经济学如果是一门合格的科学,就应该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实质与规律,再把理论知识用去指导经济活动。
可惜它在这两方面都是完全彻底的失败,既不能如医学那样揭示毫无争议的规律,又不能如医学理论那样成功用于实践,就连起码的预见能力都没有。而这在医学中乃是最起码的本事。对任何一种病,大夫都会告诉你“预后”(prognosis),那就是预言,乃是写在每本医书中的。经济学家有此本事么?大夫当然可以是“千手人屠”,但again,那是人的问题,不是基本理论出了错,如格林斯潘一般相信“个人利益最大化可以自动导致整体利益最大化”。
四、关于发财学
【我的论述没有真的自相矛盾,顶多是不够严谨. 经济学有很多的定义方法, 去掉定语”无限的”, 也许更好一些. “按照定义,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社会科学。”
资源是有限的,人类需求是无限的。发了财,也不能充分满足人类需求. 但经济学告诉大家如何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人们的效用最大化.】
这完全是文字游戏了。硬要说通过资源合理配置使人们的效用最大化的目的不是发财,而是为了满足人类需求。敢情是为艺术而艺术啊?发财当然未必充分满足人类需求,但合理调配资源使得人们的效用最大化后又如何?不发财就能充分满足了?如果只是考虑满足人类欲望,则我们也可以说佛教和道家看到“欲壑难填”,因而主张以“釜底抽薪”的方式,通过清心寡欲的方式去解决供不应求的难题,也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学了?这是什么屁话?
“发财”虽非满足需求的充分条件,但当然是必要条件。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没钱怎么去满足需求?
【世界上本没有“发财学”这一名词 (卡内基有所谓成功学,似相近). 这个词是我为了反驳你对经济学急功近利的要求而不得已发明出来的,特指一门专门研究个人如何发财的学问,不过我还没研究出来呢. 至于经济学使得过去的英国和现在的中国发了财, 在学术上叫经济发展或经济起飞. 】
我当然知道“发财学”如“预测学”一般,都是你用的讥刺用语。不过,它们都恰好说明了经济学的失败。硬要说“经济发展或经济起飞”与“发财”有实质的不同,正如说“‘老婆’不是‘妻子’,后者才是学术表述”一般无聊,你说是不是啊,老明子?
实际上,连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都不忌讳“发财”二字,人家的经典著作就叫: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通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请问这“财富”是不是学术表达啊?他为要去研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这些名堂的学科是不是“发财学”?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