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在中学阶段就有抄袭劣迹的人,为数不少。但是,这些人之中,能够把这个恶习一直带到自己的青年时代、成年时代的,则少之又少。而在这少之又少的人之中,能够专门以抄袭为生、成为职业剽窃犯的人,简直就如凤毛麟角一般。而方舟子就是一个这样的“奇才”。在向方舟子的母校举报他当年曾抄袭老师事件时,笔者就说过这样的话:“stealing other people’s articles is a constant and habitual behavior of Fang’s”(偷别人的文章是方舟子经常性的、习惯性的行为)。对此,方舟子并无一言反驳。
所谓连环性,就是在发现猎物之后,方舟子会反复地、不断地抄:抄完一篇文章之后,他会意犹未尽,于是再抄第二次(如偷易华的《人参崇拜》);一本书,抄完这篇文章之后,再抄下一篇(如偷Mark Buchanan的Ubiquity,和A. K. Dewdney的Yes, we have no neutrons)。有趣的是,就在2000年,方舟子在“打抄”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时隔两年,重抄同一篇论文,这表明杨敬安的抄袭,绝不是偶然的、一时的糊涂,而是有计划、成规模进行的。”(方舟子:《杨敬安教授两次抄袭同一篇论文》)。显然,这是知己知彼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