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一门三杰 -- 杨士琦及其家族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一门三杰 -- 杨士琦及其家族   
lemon25
[个人文集]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8/08/03
文章: 2974

经验值: 119907


文章标题: 一门三杰 -- 杨士琦及其家族 (416 reads)      时间: 2011-5-20 周五, 下午4:37

作者:lemon25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关于杨士琦,今人知之者鲜。其人在晚清政治中占有一席之地,且与盱眙是大有渊源的。
  历史记载:杨士琦(1862-1918),字杏城,清泗州招贤乡人。光绪8年中举,捐道员,后分至直隶试用,总办关内外铁路事宜。光绪25年随两广总督李鸿章,后李鸿章迁北洋大臣,入京。此间与庆亲王及袁世凯过从甚密。光绪26年,任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议和联络员。李鸿章去世后,追随袁世凯任洋务总文案,后升迁至邮传部大臣。辛亥后,协助袁世凯迫清帝退位,与革命党议和。民国4年,奉迎袁称帝,代表立法院发表变更国体宣言。袁死,僦居上海,民国7年9月遇毒身亡。(柠檬按:有说法系为其妻毒死)
  杨士琦的祖籍泗州招贤乡,便是今天盱眙县铁佛镇与鲍集镇一带。他的祖居处,便是铁佛与鲍集交界处的梁集村。杨家的祖坟尚在那片原野上,只是百余年风雨,已湮没于荒草之间了。其实杨士琦本人可能未必回过老家,从他的祖父杨殿邦起,便宦游在外了。
  杨殿邦应是盱眙历史上重要人物之一,《清史稿》中对杨殿邦有多处记载。杨殿邦(1773-1859),字翰屏,号叠云,嘉庆19年进士。史书上说他“天资聪慧,善书画,工诗词古文,精武术骑射”,先后任监察御史、贵州按察史、山西布政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道光24年任漕运总督。在沿海抗外国入侵有功,咸丰年间在扬州一带阻击太平军,咸丰9年卒于军中,恤赠太仆寺卿。著有《菜香小圃诗集》、《心太平居文集》等。
  杨殿邦在泗州农村长大,对故里有较深厚感情,曾多次回乡祭祀,因此,至今其家乡一带尚有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多年之前,尚有其墨迹在民间留存。杨殿邦为人幽默风趣,交游者众,传说与泗州某寺主持相交甚厚,一日游寺,住持请其留下墨宝,他挥手便写下了住持的法号:法海大和尚。围观者大为惊讶,接下来他又写出自己的名讳:泗州杨殿邦。墨迹淋漓,一时皆大欢喜。这幅字后流入民间,被钱巷一户收藏,有人以数十斗米换未成。杨殿邦位至总督,署领漕运,但为人不事张扬,回乡祭祖时,轻舟简从,不惊动地方。传说一年回乡祭祖毕,从淮河上船,经肖咀、花园咀绕经盱城停舟休息,其随从上岸购物,误撞县衙人员,事情处理后,船出盱城,已至老子山附近,地方才得知,县令急追,陪罪并挽留下小住。在盱期间,杨殿邦应留有诗文的,只是已无缘觅得。目前可见的杨殿邦诗,是题《推蓬春意图》咏梅花:“万花飞动墨香迟,写遍南枝与北枝;仿佛罗浮人入梦,一双翠羽欲来时”。该画现藏于广东博物馆。
  现在盱城留有唯一关于杨殿邦的历史记载,是刻于清道光25年(1845年)的哈晋丰重修敬一书院记。此碑现存第一山,一个半世纪来,字迹依稀可辩:敬一书院者,崇圣书院故址也--岁久倾圮--邑绅杨侍郎叠云、汪廉访孟棠首捐倡修。杨殿邦对家乡还是有贡献的,他援助泗州学子,兴教劝学,由此可见一斑。
  杨家三代为官,杨殿邦官至总督,其孙杨士骧也官至直隶总督。当年杨士骧与杨士琦位居显赫,皆为袁世凯密友,一时炙手可热。相对于杨士琦追随袁世凯后期逆历史潮流,杨士骧在历史上评价较高。《淮阴市志》载,杨士骧工于水利,任山东巡府时治黄河有功,后在京治理永定河。辛丑后,忧国事,宣统元年曾“慨然上疏,思革百年之弊”,志未竟而逝,追赠太子太保,谥“文敬”。作为承封建衣钵的官宦子弟,在历史的潮流前,还是有点清醒的头脑的。
  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杨士琦一生从幕僚起,以其独特的才能,在历史上也做出过一点贡献。他帮袁世凯办洋务推行新政,虽意在挽留清廷衰落的命运,也算是为腐朽的中华帝国输入了新血液。他追随袁世凯数任要职,1907年,曾代表清政府到南洋10余埠考察商务,在华商大会历史中留有一笔。杨士骧、杨士琦兄弟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皆有贡献。杨士骧1906年创办山东农业学堂,在山东大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杨士琦1905-1907年任上海交通大学监督(校长),改革校务管理,上海交大后分枝西安交通大学,两校在校史上均对杨士琦有专门介绍。杨氏兄弟虽是封建臣子,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
  作为宦游在外的泗州人,杨家三代曾长期居于淮安城,而今留在家乡几无痕迹,仅杨士骧逝后归葬于淮安马甸,杨殿邦、杨士琦等却无迹可寻。当年杨殿邦回乡祭祖,如今其祖坟已不可考,有老人说,上个世纪初还见过其祖坟败落的繁华。正应了盱眙地区流传的一句话:富贵无三代。历史总是要翻开新的一页。而名城淮安、古邑盱眙,千百年来出过一些人物,这是一个地方值得珍视的人文资源,如果深挖宣传,还是有其现实的意义的。

作者:lemon25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_________________
长风浩荡可扬帆 傲游美加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lemon25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4493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