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师爷 [个人文集]
.gif)
加入时间: 2009/08/25 文章: 615
经验值: 27036
|
|
|
作者:断章师爷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谈起(六)
断章师爷
儿时听来的第二则故事,也从一些笔记中得到了印证。历史学家纪果庵教授在《不执室杂记》中提及:“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太仓王忬以之遭祸,世称金瓶梅为弇州山人代父报仇之作,以讽严东楼者,而东楼卽以翻书毒死。”
上文中的王忬(1507-1560)字民应,号思质,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年进士,授行人,迁御史,擢右佥都御史,旋加兵部右侍郎、累迁至蓟辽总督。积怨严嵩,遂下狱,次年斩于西市。至于弇州山人,则是王忬的儿子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他是文学家兼史学家,独主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和《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王世贞撰《金瓶梅》“代父报仇”之事,在清人顾公燮的《消夏闲记》中有记载,王忬家藏《清明上河图》,“世蕃强索之,忬不忍舍,乃觅名手摹赝者以献”。严世蕃知道真相后大怒,遂将王忬害死。“忬子凤洲痛父冤死,图报无由”,遂撰写《金瓶梅》以献。王世贞又以重金贿赂修脚工,趁严世蕃专心阅《金瓶梅》时给他修脚,暗中“微伤其足”,然后“阴擦烂药,后渐溃腐,不能入直” 。不久严嵩亦年衰迟钝,“父子遂渐失宠以至于败”云云。此外,无名氏的《寒花庵随笔》也提及:“或谓此书为一孝子所作,用以复其父仇者。盖孝子所识一巨公实杀孝子父,图报累累皆不济。后忽侦知巨公观书时必以指染沫,翻其书叶。孝子乃以三年之力,经营此书。书成黏毒药于纸角。觊巨公出时,使人持书叫卖于市,曰‘天下第一奇书’。巨公于车中闻之,即索观,车行及其第,书已观讫,啧啧叹赏,呼卖者问其值。卖者竟不见。巨公顿悟为所算,急自营救不及,毒发遂死。”
尽管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叶鲁迅先生就在《〈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中指出:“《金瓶梅词话》被发见于北平,为通行至今的同书的祖本,文章虽比现行本粗率,对话却全用山东的方言所写,确切的证明了这决非江苏人王世贞所作的书。”其后,郑振铎也说过:“只要读《金瓶梅》一过,便知其必出于山东人之手。那末许多的山东土白,决不是江南人所得措手于其间的。”但是《金瓶梅词话》署名的作者“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迄今为止学界还未有定论。
因此,并不能彻底排除《金瓶梅词话》出于王世贞之手的可能性。例如,谢颐在《金瓶梅词话(张竹坡评本)》前的序中指出:“《金瓶》一书,传为凤洲门人之作也,或云即凤洲作。” 宋起凤在《稗说》中进一步指出:“世知四部稿为弇州先生平生著作,而不知《金瓶梅》一书,亦先生中年笔也。即有知之,又惑于传闻,谓其门客所为书,门客讵能才力若是耶?” 此外,姚平仲在《纲鉴挈要》中记载载杀巡抚王忬事的注文中也提及:“忬有古画,严嵩索之。忬不与,易以摹本。有识画者为辨其赝。嵩怒,诬以失误军机杀之。”但未记识画人姓名。有知其事者谓,古画者,《清明上河图》也。
关于严世蕃害死的王忬经过,在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得很详细:他看到的《清明上河图》上钤有两枚印章“水村道人”和“陆氏五美堂图书”,表明该画一度为陆完拥有(陆完(1458-1526),字全卿,号水村。 苏州人。成化二十三年中进士,初为江西按察使,后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宁王败,陆完牵连被捕。嘉靖五年,死于卫所。)。陆完死后,《清明上河图》由其夫人保管。她非常珍重爱惜,“诸子不得擅窥。至缝置绣枕中,坐卧必偕,无能启者。”陆夫人有一个外甥,姓王名振斋,善绘画,为人也乖巧,很得夫人的欢心。他趁夫人高兴时提出想借看这幅画,夫人不好不借,又不想被人临摹,只得严加限制:“每一出,必屏去笔砚,令王生坐小阁中,静默观之。暮辄餍意而去。”这样王生往来两三个月,观赏了十数次,将《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布局和位置暗暗记在心里,“归辄写其腹记,即有成卷。”都御史王忬为了迎合严嵩,用高价悬赏到处寻觅此图,王生就拿自己的临本出售给王忬,获利八百两银子。王忬不知是赝本,“遽以献,分宜喜甚”。严嵩家里有个姓汤的装裱匠,发现该画是赝品,就跑到王忬那里“索贿四千金于王,为隐其故。”王忬不理会汤的高价讹诈,于是他怀恨在心,“因洗刷,露其新伪”。严嵩大为恼怒,认为王忬有意欺骗戏弄自己,就借着蓟辽事件,将王忬陷害至死。临摹真迹的王振斋“亦因此构仇怨,瘐死狱中”。
此外,沈德符的《野获编补遗》提供了一个略微不同的版本。鄢懋卿和胡宗宪都是严嵩的党羽,他们“各承奉意旨,搜取古玩不遗余力”。听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已故内阁首辅王鏊的家里,但其家巨富,难以用钱财打动,就找到一个叫汤臣的苏州人,“汤以善装潢知名,客严门下,亦与娄江王思质中丞往还,乃说王购之。王时镇蓟门,即命汤善价求市,既不可得,遂属苏人黄彪摹真本应命,黄亦画家高手也。严氏既得此卷,珍为异宝,用以为诸画压卷,置酒会诸贵人赏玩之。有妒王中丞者知其事,直发为赝本,严世蕃大惭怒,顿恨中丞,谓有意绐之,祸本自此成。或云即汤姓怨弇州伯仲自露始末,不知然否。”文中的“王思质中丞”即王忬,“弇州伯仲”则指王忬的儿子王世贞、王世懋兄弟。
在上述两则记载王忬被害的过程中都出现一个姓汤的裱画匠,有关这个汤姓裱画者的传说很多,尽管其名字不尽相同。例如《文彭致项墨林札》中提及:“汤淮之艺,犹有乃父遗风,有中等生活,可发与装潢,幸勿孤其远来之望。”阮葵生《茶馀客话》也记载着:“王弇州藏古迹最多,尤重装潢。有强氏者精此艺,延为上宾,居于家园。又汤氏者,亦擅此艺。时有汪景纯在白门,得右军真迹,往聘汤氏,厚遗仪币,张筵下拜,景纯朝夕不离左右,阅五旬始成。”可见这个姓汤的技艺十分精湛,是裱画业内公认的高手。然而,他同时也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双料恶棍!徐树丕的《活埋庵道人笔记》中用十分传神鲜活的笔触刻画了这个姓汤的裱画者狡黠和阴险:“汤裱褙,善鉴古,人以古玩赂严世蕃,必先贿之。世蕃令辨其真伪,其得贿者必曰真也。吴中一都御史,偶得唐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临本馈世蕃,而贿不及汤,汤直言其伪。世蕃大怒,後御史竟陷大辟,而汤则先以诓骗遣戌矣。余闻之先人曰《清明上河图》皆寸马豆人,中有四人樗蒲,五子皆六,而一子犹旋转,其人张口呼六。汤裱褙曰:‘汴人呼六当撮口,而今张口,是操闽音也。’以是识其伪。此与东坡所说略同,疑好事者坿会之。近有《一捧雪》传奇,亦此类也。”
我既没有在河南居住过,也不会说福建话,实在想象不出用这两地的方言说“六”时的口型究竟是撮弄还是张开。但是这个汤裱褙的品质之恶劣,手段之毒辣,实在无以复加:但凡他得到贿赂,假画也可鉴定成真迹,反之则“直言其伪”。他以超越常人的细致观察和严密分析,揭穿了那位都御史大人奉献给严世蕃的《清明上河图》是赝品,结果使得谄媚者身陷大辟,尽管汤裱褙自己也以诓骗的罪名被充军发配。细细想来,我十三亿泱泱国人中,如汤裱褙这等脚色难道还少吗?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话题,是谈不完的。本想就此结束这篇长文,但是提到汤裱褙,不捎带说上几句传奇故事《一捧雪》总有些不足。限于篇幅,拟在下文中一并续完。
(未完待续)
作者:断章师爷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