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师爷 [个人文集]
.gif)
加入时间: 2009/08/25 文章: 615
经验值: 27036
|
|
|
作者:断章师爷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谈起(三)
断章师爷
前面两个部分介绍了我参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上、中、下三个展厅后的体会。下面回过来再谈谈该馆陈列的《清明上河图》。
根据参观路线,看完底层的序言部分,就被直接引导到上层。刚刚踏进这个展厅,就望见北面墙上映现出一个巨大的投影画面,这就是被称之为电子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据资料介绍:“投影画面高为6米,长为128米。图中呈现的是北宋宣和年间汴京的风貌,人物、车、马、舟船都以动画形式活动起来,画幅前的地面上还用投影的灯光打出了一条流水潺潺的汴河。观赏者有身历其境的感受。”
几乎所有的参观者,看到这幅巨大的投影画面时,都两眼放光,趋近观赏。展览厅内响彻着惊喜的呼叫声:“这就是《清明上河图》啊!” ,“快来看《清明上河图》啊!”。“咔嚓!”“咔嚓!”的闪光灯声也此起彼落。
挤在我身旁的是一对衣着入时的中年男女,他们旁若无人的对话几乎一句不漏地传入我的耳内。
女子:“哎呀!这就是《清明上坟图》吗?好大的一张画,是谁画的?”
男子:“不是上坟,是上河!是《清明上河图》,来之前就跟你说过好几次了,怎么老是记不住呢?《清明上河图》是宋朝一个皇帝画的。”
女子:“怪不得呢!除了皇帝,也没有哪个人的家里有这么大的地方来张挂。你们那个公司的礼堂,不是说如皋城里第一大吗,我看连《清明上河图》的一只角都放不下呢。”
男子:“这你就不知道了,告诉你吧。这张《清明上河图》是经过放大的,原来那张画的尺寸也只不过一床被单那样大小。”
女子:“啊咦喂! 我跟着你,开了大半夜车,排了小半天队,看过来看过去,看到的不过是一张假画!”
男子:“不是假画,是电子动态版,人家这可是高科技啊!我再讲点把你听听。这个皇帝打仗的本事不灵光,被金兀术活捉去当了俘虏。金兀术就是评话《岳飞传》里面那个大坏蛋。不过,这个皇帝艺术上还真有两下呢,不但画得好,字也写得好。他用毛笔写的一张字,一共还不到两行,香港拍卖行里开价就100万呢! 还不是人民币,是整整100万美金哦!”
女子:“乖乖隆低咚!皇帝老子写了不到两行的字可以卖100万美金,那么他画的这张被单大的画还真不知道值多少钱呢。大概把你们整家公司卖掉,也买不起被单的一只角吧。”
我无意再听下去,就踱到另一边。那儿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携着一个小男孩的手,正在对他解释着什么。母亲一望而知是位知识女性,小男孩十分活泼,一刻也安静不下来,拼命想从母亲手里挣脱开去。于是我又听了一段现代版的《三娘教子》,慈母谆谆,稚子藐藐:
母亲:“小明,快来看这张《清明上河图》。妈妈告诉你,这幅画是传世的艺术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十大名画之一。你看,画上的……”
小明:“妈妈,那么另外九张名画叫什么名字呢?”
母亲:“你这孩子老是改不了插嘴的坏习惯!你看,《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汴京城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就是反映了当时我们中国首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
小明:“我们中国的首都不是在北京吗,怎么又变成汴京了呢?”
母亲:“汴京是北宋时候的首都,离我们都快一千年了。其实汴京就是现在河南省的开封市。小明,别再闹了!你就不能安安静静站上一会吗。好好观摩一下!看看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动作,他们脸部的表情,还有……”
小明:“还有骆驼呢!一、二、三、四、五,哈哈,一共有五条骆驼!不对,又走出来一条,一共是六条!还排着队走呢。妈妈,骆驼怎么能在街上走呢?骆驼不是应该关在动物园里的吗!”
这时我的旁边又慢慢走过来一对年轻人,男的是个碧眼金发的老外,女的带着眼镜显得很文气,估计是翻译。下面是他们的对话(括号里是译文):
老外:“I learned that this painting has been called China´s Mona Lisa,because of its fame.”
(我听说因为知名度(高)的缘故,这幅图被称为《中国的蒙娜丽莎》。)
翻译:“Yes, similar to the Mona Lisa, the painting was sold,changing hands among a lot of private owners, before it finally collected to public owenership”
(是的,与《蒙娜丽莎》相类似,这幅画也曾经被不少私人收藏者多次转手买卖,直到最后被国家收藏为止。)
老外:“Is it true that the painting was a particular favorite of the last emperor Puyi?”
(这幅画是末代皇帝溥仪特别喜爱的珍藏,这是真的吗?)
翻译:“I think so, Puyi took it to Manchukuo in the early thirties of last century.”
(我想是真的,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溥仪曾把这幅画携带到伪满洲国去了。)
老外:“Believe it or not, anyway,I saw a painting called‘Along the River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too,in the Taipei Palace Museums a few years ago.”
(信不信由你,总之,前几年我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里看到过一幅画,也称为《清明上河图》。)
翻译:“The painting in Taipei is the Qing Dynasty version that follows the overall composition of the Song original fairly faithfully, however, the details quite different.”
(台北的那幅画是清代的版本,其总体构成非常忠实地模仿宋代的原作,但是画中的细节出入很大。)
就这样,我这个不太专注的观众无形之中当了三回顺便的听客。我不由得神游画外,浮想联翩起来,每天进入世博会中国馆的参观者达数万人,他们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分别属于各个不同的阶层,他们的知识程度,文化修养,差距甚大,兴趣与关注点也千差万别。但是来到这层展厅时,他们的眼球都会被这幅号称无价之宝的《清明上河图》吸引住,满足了他们“千里迢迢,到此一游,目睹国宝,得偿夙愿”的好奇心理。
我本人还在孩提时代就听先父说起过,中国最著名的一幅画是《清明上河图》。在初中念历史时又从教科书上得知《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向往着有朝一日能亲眼目睹这幅绝世的名画。想不到半个多世纪后,竟然真的能够近距离地观赏它。我不禁连连感慨人生际遇的微妙。
感慨之余,却又仿仿佛佛地意识到某种缺失,甚至遗憾。凝神思索了一会,猛然醒悟过来:我观赏到的并不是《清明上河图》真迹,只是一幅原作的照相投影而已!尽管这幅放大了的《清明上河图》照相投影通过多种媒体手段和先进的电脑技术,惟妙惟肖地以活动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而且放大了那么多倍。但是观看照相和观赏真迹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呀!这种视觉差异造成的微妙心理影响,是绝对无法用诸如精神风格或者艺术风貌等字眼来解释的。打个不恰当的譬喻(记得有一句西俗说过“所有的譬喻都是蹩脚的”),你满怀希望去瞻仰一位心仪已久的大人物,见到的却是该人的一尊蜡像,尽管这是一尊制作得惟妙惟肖的蜡像,身材比大人物本人更加雄伟高大,而且还配备了全套机器人的程序,能完成大人物难以胜任的高难度动作。试问那时你感受到的是兴奋还是失望呢?
这幅巨无霸似的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集合了众多专家的心血,耗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占据了整座世博会馆最抢眼的展览场地,成为吸引千千万万参观者的一道招牌菜。对此,我却产生了不合时宜的联想:当纷至沓来的参观者怀着近于“朝圣”的心理,屏息凝视这幅用电脑合成技术制作的“名画”时,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真正美学意义上的享受呢?说白了,他们面对的无非是一幅放大了的活动照相而已。至少对于我这个渴望一睹真迹的参观者来说,这半个多世纪的夙愿是完全未曾足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海世博会只是为中国老百姓(也包括外国游客)普及《清明上河图》知识提供的一个扫盲课堂而已。果真如此的话,那还不如集资敦请有关专家拍摄一部《清明上河图》的文献记录片,其弘扬文化的意义和普及知识的效果当远胜于此。
(未完待续)
作者:断章师爷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