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雪天闲话(三)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雪天闲话(三)
断章师爷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9/08/25
文章: 615
经验值: 27036
标题:
雪天闲话(三)
(704 reads)
时间:
2011-2-25 周五, 下午12:08
作者:
断章师爷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雪天闲话(三)
断章师爷
除了张佩伦,清流队伍中还有一位好谈兵略的吴大澂。河北的张佩伦南败于闽峤;江苏的吴大澂北辱于榆关,也可谓南北辉映,一时瑜亮了。
吴大澂(1835-1902) 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本名大淳,为避同治帝讳(爱新觉罗.载淳)而易名为大澂,字清卿,号愙斋(愙字的发音为ke,意思同恪),晚号二田居士。吴大澂为俞曲园(俞平伯的曾祖)的入室弟子,同治七年(1868)考中进士,九年入李鸿章幕,后授翰林院编修。
据《孽海花》作者曾朴说吴大澂是个绝顶聪明的才子,性情好高骛远,诗词歌赋,金石书画无所不能,且无所不精,恨不得一个人做尽了古往今来名人的学问事业。他擅长古文字学考证,光是《说文古籀补》就编了15卷;他的字写得很好,早年从乡前辈陈奂学习书法,篆隶行体,无一不工,篆书最具功力,“无荒伧习气,有凝重风韵”;他还善画山水、花卉,秀逸有致,识者以为“可上追衡山、雅宜、老复”。吴大澂也很会做官,仕途十分顺畅:光绪四年,授河北道;六年,诏给三品卿衔;七年,授太仆寺卿;十年,迁左副都御史;十二年,擢广东巡抚;十八年,授湖南巡抚。然而心雄万夫的吴大澂并不满足于文官的前程和学者的名声,认为大丈夫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一心想建奇功立大业,博一个万里封侯的宏愿。
机会终于等来了。光绪十九年(1894)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出兵占领了朝鲜并进而入侵我国东北,挑起了甲午战争。时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摩拳擦掌,愿受长缨,上奏:“山海关防务,臣一身任之,俟各军到齐,率师东征,规复朝鲜。”
光绪二十年初,吴大澂伐鼓鸣金,凛然就道,率领湘军浩浩荡荡地开赴辽宁。吴大澂出关途中“乃雅歌投壶,风流自赏”。《清稗类钞》有一段记载:“一夕,师次北道某寺,寺僧來谒,见其轻裘缓带,取所铭枪,次第摩挲,状极暇豫。僧退而轻之,语其徒曰,‘朝廷真欲以儒将致敌果耶?’”抵达关外的吴大澂每天一早统领着他称做虎贲营的三百名护勇打靶,认真习练准头,随后不是邀了陆廉夫、徐翰卿等清客画山水、拓金石,便是关起门来,秉烛观书。一付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气概。吴大澂大言炎炎,自负轻敌,而且不谙军旅,集中全力会攻海城,对战局缺乏通盘的考虑。狡猾的日军则声东击西,佯攻辽阳,暗中却派两个师团进犯牛庄。牛庄失守,惊慌失措的吴大澂由田庄台逃奔石山站,“沿途溃勇络绎,其势已成瓦解”。随后日军又攻取营口,田庄台也被攻陷,“湘军力战而败,死伤过多,人心不振”。吴大澂愤湘军尽覆,欲拔剑自裁,被左右格阻之。乃自叹曰:“余实不能军,当请严议”。清廷以吴大澂“徒托空言,疏于调度”,下令撤去其帮办军务职,交部议处。旋革职留任,寻命开缺。光绪二十三年复降旨革职,永不叙用。
时任驻日参赞的黄遵宪做了一首很长的《度辽将军歌》讽刺吴大澂从主动请缨到铩羽而归的这场闹剧:
……
将军慷慨度来辽,挥鞭跃马夸人豪。
平时蒐集得汉印,今作将印悬在腰。
……
自言平生習枪法,炼目炼臂十五年;
目光紫电闪不动,袒臂示客如铁坚。
……
能降免死跪此牌,敢抗颜行聊一试。
待彼三战三北馀,试我七纵七擒计。
……
两军相接战甫交,纷纷鸟散空营逃。
弃冠脱剑无人惜,只幸腰间印未失。
……
平章古玉图鼎钟,搜箧价犹值千万。
闻道铜山东向倾,愿以区区当芹献,
藉充几币少补偿,毁家报国臣所愿。
……
诗中有几桩“近”典,解释如下:
吴大澂光绪六年随吉林将军铭安在办理西北边防时,从同乡幕僚徐翰卿那里得到一颗铜印,隽着“度辽将军”四字,遂大喜过往,以为是万里封侯的前兆。度辽将军,汉时实有其人其事。《汉书.昭帝纪》载,公元前78年(元凤三年)冬,辽东乌桓反,以中郎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然而吴大澂得到的这颗铜印,据传是当时在他麾下任左戎幕的书画金石名家吴昌硕伪造后,再假徐翰卿之手,呈献给吴大澂的。这就是“平时蒐集得汉印,今作将印悬在腰”的本事。
“自言平生習枪法,炼目炼臂十五年”说的是吴大澂在湖南巡抚任内,喜欢用洋枪打靶,曾三射中鹄,自以为文武双全。并且专门刻写了一册《枪炮准头练习法》,印制数千,发给各营将领实习。
“能降免死跪此牌,敢抗天颜聊一试。待彼三战三北馀,试我七纵七擒计。”指的是开战前夕,吴大澂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气冲牛斗的《劝降书》,内中有“日军三战三败之后,本大臣犹有七纵七擒之计”的妙句,可见他真是把自己当活诸葛了。
“两军相接战甫交,纷纷鸟散空营逃。弃冠脱剑无人惜,只幸腰间印未失。”这四句具体而微地描述了吴大澂兵败如山倒的窘相,当时“日军逼辽阳,湘军未战而兵溃,死二千余人,虏八百余人,军械甚富。大澂弃田庄台,夜奔入关,将士从风而靡”。
“平章古玉图鼎钟,搜箧价犹值千万。闻道铜山东向倾,愿以区区当芹献,藉充几币少补偿,毁家报国臣所愿。”这六句其实倒剖白了吴大澂一派天真的书生本色。光绪二十一年(1895)李鸿章赴日签订了《马关条约》,除了割让土地,还赔二亿两白银。革职赋闲的吴大澂给湖广总督张之洞发去一电:“倭索偿款太巨,国用不足,臣子当毁家纾难。大澂廉俸所入,悉以购买古器,别无积蓄,拟以古铜器百种、古玉器百种、……共三千二百种,抵与日本,请减去赔款二十分之一。…… 请公转电合肥相国,与日本使臣议明,作抵分数。……大澂不敢求奖也,借以伸报效之忱,…… 事或可谐。”十天之后,吴大澂再次致电张氏:“可否乞公代电总署,托俄公使,电告俄王,玉成其事,令倭减去二十分之一。如有成议,澂当另备古物百种,由总署转送俄王 …… 无他耳。纾君父之急”巧宦热中的张之洞对吴大澂此举颇不以为然,复电极尽挖苦。
辽战败后,朝野众口一词地谴责吴大澂大言误国,当时流传一付对联:“吴大澂一味吹牛,翁同龢三番访鹤。”上联讥嘲的就是吴大澂辽东之战,下联说的是为吴大澂作奥援的状元相国翁同龢,他养了两只白鹤,樊篱不紧,逃逸一只。老相爷亲自写了赏格,上面大书““访鹤”二字,贴在正阳门门洞内,三贴而三为人揭去,只因翁的颜字写得太好了。事见《翁同龢日记》:“是日事简,闲步东院,一鹤既去,因作零丁帖求之。”其时何时?国难当头,身为国家柱石的重臣居然还有如此雅致的闲情!
持平而论,辽战兵败的吴大澂并不是一个误国的庸臣,他的政声其实相当不错。吴大澂在任翰林院编修和陕甘学政期间曾因同治皇帝举行大婚“典礼隆缛,疏请裁减繁费”,还以“时事艰难”为由, 奏请停止重修圆明园,直声震朝右。光绪十年,赴吉林与俄使会勘边界,据理争回被沙俄侵占的珲春黑顶子地区,并立界碑五座,建铜柱,自篆铭曰:“疆界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又在珲春凉水河屯东山岩壁上刻上自书“龙虎”两个篆体大字,用作纪念。(这儿有心再插上几句,吴大澂喜好籀篆几近痴迷。与友人通信使用篆书,批阅公文也用篆书,签押房的书吏不识,他还不厌其烦地教他们辨认。由此可见吴大澂批阅公文的认真,倘若他象当朝诸公那样在红头文件上画个圈了事,我想不管使用大篆小篆,画的圈总是圆的吧,下吏不会不识。)次年、升广东巡抚,反对总理衙门与葡萄牙立约将澳门让葡管辖。光绪十三年,按任河道总督,原任河督李鹤年,治理黄河被黜,吴大澂听取河工意见,提倡用水泥砌筑砖石坝,加固工程,这是黄河上使用水泥修工程之始。不久河工合龙,赏加头品顶戴。
国人喜以成败论英雄,因此吴大澂在史书中的形象就高明不了。事过数十载,吴大澂的同乡后辈顾廷龙先生(曾任上海市图书馆馆长)作《吴愙斋先生年谱》,开始为他辩诬,另一位苏州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也有评论:“自甲午一役,谁不以卤莽咎先生者,咎之不已,更诮之曰浮夸。讹言朋兴,前后相继,耳食者遂信为实然。及读此编,乃识先生一生未尝以一己之荣华而忽生民之涂炭,又未尝以外人之逼迫而隳国家之尊严,其谋国之忠,任事之勇,实迥非常人所可及。”遗憾的是找不到顾廷龙先生撰写的年谱,倒是看到王闿运先生的《游仙诗草》五首。兹将有关句子摘录如下(括号内是王自己给出的注解):
……
湘瑟秋清更忏弹(湘抚吴于秋闱前忽忽启行)
……
霓旌绛节领诸天(江督刘授钦差大臣)
……
应知吴质难成梦(吴清卿先生亦归节制)
……
幸不依吴持玉斧(吴抚欲节制之,舫仙不受也)舫仙是陈湜的字
……
只借天钱办聘装(陈舫仙长子克扣饷银二万)
甲午战败,朝廷以淮军不可恃。思复用湘军,两江总督刘坤一被授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四川提督宋庆为帮办,吴大澂自动请缨,率湘军宿将湖南蕃司魏光焘和江苏按察使陈湜等,开赴关外。早年王闿运老夫子受曾国蕃之邀,编撰过《湘军志》,整部湘军历史,烂熟于胸。王诗中揭示吴大澂辽战的行藏应该是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字字都有来历的。试想宋庆、魏光焘和陈湜等都是追随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起家的湘军元老,又怎么肯买这位翰林出身的吴大才子的账呢,再加刘坤一从上面节制。不难看出吴大澂辽东之行,处处牵肘,并不能随心所欲。
网上看到有几句关于吴大澂的话,用来概括他的一生也还贴切:
愙斋集古,说文籀补。腕底风云,鼎彝石鼓。
名镌铜柱,誉毁甲午。丹心谁识,千秋顾谱。
本文结束之前,想再添几句闲话。近代书画大师吴湖帆即吴大澂的嗣孙,据维基百科介绍,吴大澂正侧两室有一子六女,独子吴本孝九岁早殇,遂将兄吴大根的孙子吴翼燕,即吴湖帆,继嗣在吴本孝房下。后来吴湖帆的两个弟弟吴翼鸿、吴翼同先后去世,吴湖帆成了嗣父吴本孝、生父吴本善两房的兼祧子。文革开始,在上海画院的吴湖帆遭受迫害,中风入院,自拔导管弃世。吴家所有祖藏文物遭红卫兵洗劫一空,不知那颗辽东战役始终悬在吴大澂腰间的“度辽将军”铜印失落何方?
作者:
断章师爷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师爷的这个系列写得真好
--
老杜
- (39 Byte) 2011-2-26 周六, 上午1:35
(169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851259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