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麦克马洪线是合法的中印边界么?(十二)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麦克马洪线是合法的中印边界么?(十二)
芦笛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5
经验值: 519217
标题:
麦克马洪线是合法的中印边界么?(十二)
(885 reads)
时间:
2011-2-15 周二, 下午7:36
作者:
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达赖喇嘛的号召一下,再加上驻藏汉军炮轰色拉寺,西藏兵民便纷纷起来武装驱逐汉军。在英国人的调停下,驻守日喀则与江孜宗的汉军把武器卖给西藏人,取道印度回国。围攻两地的藏军纷纷聚于拉萨,去围攻那儿的汉军。袍哥们此时才知道害怕了,龟缩在军营中。当地汉人也纷纷逃入军营(我常常想,这也将是未来中共垮台后在新疆和西藏发生的事)。因为汉军使用西式武器,藏军无法攻破,便长围久困,用饥饿迫使汉军屈服。1912年8月间,在尼泊尔人的调停下,双方达成协议,汉军交出武器弹药,取道印度出境,钦差、粮台、夷情等官则仍旧驻藏。但此时国体已改,再无“钦差”一说。西藏当局拒绝承认北京政府任命的驻藏办事长官锺颖的身份,以锺为军队统领为由,日日催他出藏。锺颖率数百士兵坚持不走,遭到藏军第二次围攻,饿到易子而食的地步。锺颖走投无路,冒险一搏,派部下攻入达赖父母住宅,将其全家擒来作人质,才经尼泊尔人再次调停,于1912年年底缴械出藏 [68]。
康区人民也起来“咸与革命”,驱逐汉虏。此前辛亥乱起时,四川总督赵尔丰被尹昌衡诱杀,一代豪杰,竟被鼠辈枭首示众。这尹昌衡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过,回国后任四川督练公所军事编译科长,与黑社会袍哥勾结,在辛亥乱起后赚杀赵尔丰,自任都督,将成都搞得昏天黑地,据四川同盟会重要人物但懋辛说:“因尹都督提倡袍哥,全城大街小巷,公口林立。奸淫占霸,时有所闻。”他的同学王右瑜也说:“据我所知,在这一天一夜中,藩库所存的八百万两生银全遭洗劫,尹昌衡还乘机把他当时所兼管的陆军小学堂的公款三万元卷入私囊。” [69]
世间已无赵尔丰,汉军都忙着内斗去了。康区人民趁机揭竿而起,被老赵改土归流的地区统统反水,就连昌都、巴塘等地也被包围。云南都督蔡锷与四川都督尹昌衡相继向中央告急,请求派兵“平乱”,并向中央索要巨额军费。袁世凯最初的答复是军费无着,国内筹款万难,而借外债又会为列强提供干预的借口,所以此时只宜设法裁军,不宜扩军,“俟大局粗定,再集合群力经营西藏”。但川滇两省都督仍然反复请战,就连远在江西的李烈钧也来凑热闹,他认为“川省财力较丰,滇军训练有素”,因此建议由四川出钱,云南出兵。因尹昌衡反复告急,国务院只得向陆韵秋筹借了十万元寄去,并于1912年5月18日电令蔡锷派滇军会同川军进藏镇抚 。[70]
于是川军和滇军便向康区进军。袍哥都督尹昌衡出师之先,效明廷将熊廷弼“传首九边”故事,在康区广为散发赵尔丰被处决的照片,到处宣传他就是杀了赵尔丰的人。这大概就是他“感时局之阽危,怀先人之伟烈” [71]的方式吧。老芦无知,还真不知道除了赵尔丰之外,还有什么伟烈的先人曾将袍哥都督要去收复的地方化为政府直接治理的领土。然而后人不知真情,却把那爱国秀当成真的,把袍哥都督当成了民族英雄,以致他“诗文开疆”写下的歪诗至今尚在网上流传。
其实清末民初的四川根本就没有什么象样的军队。据熊克武当时向中央汇报,“蜀军成立才及三月,所编军队,仅止一旅” [72]。而因为开办云南讲武堂(当时全国三大讲武堂之一,朱德、叶剑英、崔庸健、武元甲都是该校毕业生),滇军在当时南方诸省中是最强大的,这才会以一个地瘠人贫的化外顽省,却能在后来的军阀混战中异常作怪,到处攻城掠地,先后入侵(当时称为“援”)贵州、四川、广西和广东。滇军支系如杨希闵、朱培德、范石生等部竟然一度成为孙大炮依靠的主力,所以李烈钧才会建议让云南派兵,由四川出钱。
但袍哥都督尹昌衡野心勃勃,志大言夸,将川边视为他的禁脔,不容云南染指,从一开头便向蔡锷声称“藏事自当独任其难”,反对滇军攻取巴塘,声称那将使“川军右臂全断”。滇军攻克盐井后,等待了半个月都没见到川军的影子,蔡锷于是提出由滇军前去解巴塘之围。尹昌衡却竭力阻止,声称“川兵力平藏有余”,如果滇军硬要挤进来,两军若发生冲突就不是川军的责任,后来更称川军已解巴塘之围,要国务院制止滇军前进,并声称盐井是四川辖境,要滇军退回云南 [73]。两省为此争吵不休,发动的“电报战”比地面战争精彩百倍。
先是滇军西征军司令殷承瓛向中央举报,“川军在沆口(芦注,疑为河口,即今四川雅江)颇有淫掠,藏民怀恨”;继而指责尹昌衡虚报战功,说他的报捷电里说的战地宁静山一带,根本就没有川军踪影,“该督株守炉城(今康定),一味以空文铺张,虚声恫喝”,甚至逼尹昌衡说出他所称“克复里塘、昌都,进取乡城、稻坝,收复江卡、乍丫,进捣盐井、杂瑜”等等,到底是“何日克复,何日收复,由何方进取,由何人进击”,骂尹“纯盗虚声”。国务院只好发电报给蔡锷,说“川边抚剿,尹督既自任专办,筹兵筹款,皆由该督经营,滇自不必与争”。殷承瓛更怒,致电国务院质问:“不知究竟川军现发若干人,占领若干地,何时克复巴、里,何时直抵拉萨?尚希明确指示,破我晕盲”,再次指控川军“徒靡黼黻,夸大纸上军声”,声称西藏转瞬就要沉沦,若再这样拖下去,“莫如先发大命,饬滇班师,将来亡藏史上,若挂有西征滇军之一姓一字,滇军虽死,不为雄鬼,以夺其魄,亦为厉鬼,以击其脑。皇天后土,共鉴斯言!”连恶毒诅咒都出来了。四川护理都督胡景伊抓住这点,说那是摇撼军心、挑动双方恶感的谶语。国务院只好发电给蔡锷,说民国公文不宜使用谶语,“即由蔡督饬令更正可也” [74],真是什么笑话都闹出来了。
由此不难看出,川滇两省之所以急于兴兵,一是为了向中央要钱,二是为了抢地盘,爱国高调下藏着见不得人的动机。尹昌衡尤其恶劣,他生怕云南人抢他的地盘,为了阻止滇军去解救巴塘,竟然谎称巴塘已由川军解围,然而就在他报捷之后,困守巴塘的卞文还派人逃到丽江,向国务院发电报求救,弄得国务院一头雾水 [75]。当时滇军已占领盐井(今西藏芒康县),去巴塘要比川军从里塘(今西藏理塘县)去近多了,比康定(时称打箭炉)就更不用说了。但尹袍哥为了个人贪欲,竟不惜置友军于危难之中。
相比之下,滇军这边虽然殷承瓛态度恶劣,但还算顾全大局。滇军反复提出,为了避免与川军接触,他们可以单独行动,去经营与云南接壤的杂瑜(今察隅,大部位于印度之“阿鲁纳恰尔邦”内)与波密等地。此前蔡锷早就提出过滇军从云南维西县出发、经江心坡前往该地的方略。在国务院应尹昌衡之请,反复电令滇军停止前进后,殷承瓛还在给中央的电报中力争:
“我军遵电暂住盐井,不与川军逼处。惟滇边接壤之杂瑜、波密等处,既不属藏,亦不属川,紧与怒、俅两处西北相错。承瓛拟以一军实力经营,以屯以守。现英人修路,已抵亚必曲陇,距杂瑜九十里耳。川军能长驱入藏固善,否则以驻波密、杂瑜之师一出江达而北,一渡褚楚河而西,不惟形势利便,而近可以置叛番之死命,远可戢强英之野心,退可以与怒、俅打成一片,固滇边之扃钥,佐片马之穿逾,是一举而数善备矣。” [76]
电文中之“怒”,指的是怒江,“俅”指“俅俅江”,是恩梅开江的上游。他的意思是,察隅和波密既不属于西藏也不属于四川,却与云南的怒江与俅俅江流域相邻。现在英国人已经把路修到了压必曲龚(原文作“亚必曲陇”, 在瓦弄以南,也就是前文介绍过赵尔丰部下程凤翔插龙旗的地方)。他准备在该地驻军屯垦,进则可以从那儿进攻拉萨,退则可以将察隅和波密与云南的怒江、俅俅江流域连成一片,巩固云南边防,还有助于打通被英国人占据的片马,可谓一举数得。
此策说来也可行,据程凤翔当年的报告,察隅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滇军在那儿屯垦不是问题。即使后来因军阀混战断了接济也无关系。若藏人来攻,以滇军当时的武备,自不难击退,完全可以像后来的“境外蒋军残部”那样长期坚持下去。
然而国务院下达的大总统令却是:
“所称以滇军经营珞瑜、波密一节,查珞瑜已有川员前往,设波密系上年驻藏陆军平定之地,且道里距滇较远,应先探明地势番情,勿得轻进。” [77]
所谓“珞瑜”,指的是察隅、墨脱、米林等地区,距尹昌衡所在的康定何止千里,就是离巴塘也很遥远,而尹昌衡却有那本事欺骗中央,说该地“已有川员前往”!袍哥都督就算再狂妄,也该知道川军根本不可能打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吧?那他为何要通过中央制止近水楼台的滇军这么做?除了怕那个恶骂他的殷司令立功外,似乎找不到其他解释。
由于国务院三令五申,滇军只好把盐井交给川军,退回云南。至此,尹昌衡“收复”了康区几个地方,就此成了廉价民族英雄,至今国内某些人还在歌颂他的伟业,说若不是老袁卖国,尹都督也不至于错过“收复”西藏的良机。
这些同志不知道,当时的“入藏”和现在不是同一个概念,那阵子西藏的辖境要比现在的西藏自治区小得多。因为英国人的干涉,老袁确曾制止川军入藏(详见下),但同一电令也要尹昌衡“先复川边” [78],此后还多次传令嘉奖川军“肃清川边”有功。川军和滇军只是进入了当年赵尔丰“改土归流”的广大地域的一小部份。那个地区在清朝并不是西藏的辖境,而是所谓“川滇边”,乃是“川滇边大臣”的辖区,在1925年出的民国地图上被画为 “川边”,其面积几乎有当时的西藏的十分之七八(当然那也是“地图开疆”,就连赵尔丰的辖区也没那么大,何况民国时期该区大部份已落入噶厦政府之手)。上文已经说过,赵尔丰在川边改土归流,十三世达赖喇嘛并未干涉,只是派藏军把守边境,不让汉军尤其是老赵的边军入境。那边境就是当时达赖的辖区与老赵管辖的“川滇边”的分界线。无论是康定,是昌都,是理塘,是巴塘,是波密,还是察隅,当时都不属于西藏,派兵进入那些地方并不算“入藏”。因此,老袁使的,还是当年老赵“在安全限度内尽可能扩张”的故伎。
明白了这一点,则立即可以看出,派兵进入如今的“藏南”(亦即波密与察隅),在法理上并不算“入藏”,该区过去非但不属噶厦政府管辖,已由赵尔丰设立县治,就连主要居民也非藏族,而是门巴族与珞巴族,英国人并无干涉理由。然而尹昌衡就是不许滇军去经营他自己鞭长莫及的地区,逼着滇军退回云南。就连川边,尹都督也未能“肃清”。他的三分钟热度消退后,便担心自己的都督大位被护理都督胡景伊抢了,只想使出李代桃僵之计来,让胡景伊去作川边镇抚使,自己回去做四川都督,后来又跑到北京去要钱,长达三月不归,“西征”便无疾而终。这也能赖到老袁头上去?
尹粉们的第二个盲区,是看不见英国人干涉的严重后果。须知当时的情势再比不得一两年前了。姑不说中国彻底自废武功,堕为弱邦乱邦,光是民国尚未被列强承认一事,就给了英国挟制中国的足够筹码。英国政府多次发表声明,要求中国政府以和平谈判解决西藏问题,并威胁中国若对西藏动武,则“与友睦必有巨碍,酿出重大交涉,或直至冲突”,英使馆甚至照会中国外交部,“谓我若派兵入藏,必与英人有直接之冲突” [79]。于是当川军先锋部队到达昌都时,袁世凯便电令尹昌衡:“切不可冒昧轻进,致酿交涉,摇动大局”,并给出了三点理由:
“我派兵入藏,恐致不可收拾:一、虑英人派兵,届时与战,则全国摇动,退则见侮于藏番。一、我不派兵,则前此条约俱在,将来事定申明照办,我应享利权等暨巡警法律诸端,在条约者,尚可规复。一、藏番本弱,取之甚易,若我不派兵,英人尚无籍口,否则英兵一入占据,即无办法,不如留作后图。”[78]
以后他又三令五申,让川军和滇军只能“肃清川边”,万万不可越界(也就是越过晚清“川滇边”与西藏的边界),怕的就是给英国人以干涉借口。
明理人一眼就能看出他的顾虑再实在不过:英国若拒绝承认中华民国,也就解除了它过去与大清以及与俄国签订的条约的约束,有了承认西藏独立的充足借口。若此事发生,那又该怎么办?靠川军和滇军去收复失地,甚至与英夷开战?川军吓唬使用火绳枪的老藏倒不难,对英军能有什么战斗力?那阵子军阀部队打仗,士兵都是向天胡乱开枪,与放鞭炮无异,不存在瞄准问题。子弹打完便完成了任务,掉头就跑。后来张勋复辟,段祺瑞马厂誓师,“再造共和”,率军进攻北京,与辫子兵交战。据西方目击者称,最安全的地方是两军之间的no man’s land,绝无生命危险,被流弹打死的反倒是远在战线之外的人。此所以军阀连年混战也没死多少人。靠军阀部队,而且还是最弱的川军,就想去跟英国人打仗?
即使川军能征善战,战费又从哪儿来?而这就是尹粉们的第三个盲点。辛亥自爆时,各省招了无数烂兵,“革命成功”后必须发饷遣散,否则就要哗变。但各省不向中央纳税,却拼命向中央要钱,致使中央财政破产,全靠典当度日,罗掘俱穷,能抵押的财产都全部抵押出去了,甚至连前清的皇产都被抵押了,困窘到连阁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岂还能支付高昂战费?政府维持运作的唯一指望,是向英法等国借钱(所谓善后大借款)。当时蔡锷向国务院请求发给巨饷,国务院回答说:“至所请巨饷一节,中央无点石之术,惟赖各省协济,而各省困难,解款寥寥,不敷中央行政之用,近日借款,迄无成议,碍难应付。”
这完全是事实。据丁中江说:“仅北京一地,每月需款就达350 万元。每月25 日发饷时,当局中人一个个如热锅蚂蚁。在那350 万元支出中,收入只有长芦每月解款10 万,北方数省每月各解二三十万,合共不到80 万元。” [81]若是英国翻脸,不承认中华民国,煽动别国制裁中国,那又该上哪儿借钱去?借不到钱,政府垮台,全国大乱,还谈什么开疆拓土?
因此,命令川军不得入藏,只经营川边,实在是在那种万般无奈的情势下唯一能采取的决策。老袁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当时中国保有西藏的一线希望,全在于此前订的国际条约不被推翻。若是进兵入藏,则非但无法收回西藏,反倒给了英国人借口,连这唯一的希望都要断送了,“不如留作后图”。
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了他的英明——1950年,在西藏保持了长达40年的事实上的独立后,中共派兵进藏。西藏噶厦政府以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名义向联合国呼救,请求联合国调解并约束中国侵略 [82],却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呼应。原因之一就是西方一直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从未承认西藏是一个独立国家,而这是英国人在1906年与1907年签的条约决定的。就连噶厦政府在向联合国的呼吁中也不能不提到1906年的条约。若是老袁当时同意川军进藏,给了英国人借口,英国人怂恿西藏独立并煽动列强承认之,各国纷纷向拉萨派出使节,那又该怎么办?在西藏独立并获得国际承认长达40年后,谁还有本事前去“收复”?
总之,辛亥自屠,使得当时的中国彻底失去了防止西藏独立的可能。蔡锷在给中央政府的电报中愤懑地说:“自英使干预藏事,印政府对于西藏进行之策,诸多阻挠。查前后中英藏印条约,中国有统辖全藏主权,唐公所议藏印附约第二款,尤为显著(芦按,他这儿指的是唐绍仪与英国人签订的条约的附件第二条)。我前陆军进藏,英国并未过问,今乘危干涉,未免背约。” [83]他也知道,两三年前大清派兵入藏,英国人并未过问,如今却横加干涉,分明是乘人之危,可他却偏偏忘记了那危境是谁造出来的,而他那革命乱党又该负什么责任。
既然无法“收复” 西藏,顶多只能“肃清川边”,那么,假定尹都督是只好鸟,接受了李烈钧的建议,由四川出钱,云南出兵(蔡锷在发兵前就说过了,滇军训练有素,但云南是穷省,在前清都是由其他省份“协饷”,不可能独自承担军费,须由富省赞助——那阵子敢情还没有“红塔山”、“玉溪烟”。据说抗战时期蔡希陶把老美的“大金元”烟草偷到那儿去试种成功,才为云南烟草工业奠定了基础)。尹都督大公无私,不但不嫉妒滇军立功,还把他抢劫的八百万两藩银拿出来给滇军作军费,中央也大力支持殷承瓛之计,让滇军取了察隅和波密,将该地区与滇西江心坡连在一起,英国人又是否会干涉?
我看未必。前面介绍过,1911年2月间,英国官员威廉森 “窜入”察隅的瓦弄,看到了中方前一年在压必曲龚插的两面龙旗,当即止步,并在该旗对面插旗,只是后来他又把旗子拔了卷起来拿走了。一个月后,他在阿波尔(Abor)地区被土人杀害。印度政府为此组织了“密什米使团”,在1912年1月间再度“窜入”察隅地区,又在瓦弄以南见到龙旗,以及旁边新立的木质界碑。美国学者Calvin介绍,1913年底以前,英国人已经探索了阿萨姆喜马拉雅山的大部份,还审查过中国人在瓦弄附近立下的边境标志,并在旁边树立了自己的边界标志。在前文中,我曾武断地认为Calvin说的很可能是1911年威廉森插旗一事,因为此后辛亥国难发生,英国人就算是天使,也不至于在中国彻底崩溃后,还傻到要去承认中方单方面确定的界碑。
但仔细阅读民初文电却证明我猜错了。由黎元洪转发的四川都督给袁世凯的1912年4月21日的电报称:“顷据专员探报:巴塘西南一千五百七十里之杂瑜南境,与英属印度阿萨密东北交界地吏(理),珞瑜前英兵窜入,并树志国旗,但无战事。”
民初的译电员真差劲,错漏百出,编者的水平也够呛,常常胡乱点断。在我看来,原文应是“与英属印度阿萨密东北交界地珞瑜前英兵窜入”。这就是说,英国人确实在瓦弄附近树了米字旗,而那是1912年4月21日前发生的事。考虑到细作(所谓“专员”)不大可能在现场目击插旗活动,有可能是在英国人走后才见到旗帜,以及他将情报发到四川都督手上所需的时间,电文所说的“英兵”就是那 “密什米使团”(将mission翻译为“使团”很不妥当。该团带了兵,目的之一是要惩罚杀害了威廉森的土人),他们在瓦弄树立英国国旗应该就是1912年1月间的事。
因此,若是中国军队按蔡-殷的方略进占察隅和波密,无论是达赖喇嘛还是英国人都无理由抗议。对达赖来说,那地方并不是西藏辖区而是“川滇边”;而对英国人来说,他们才在1月间承认了中方的边界,当然没有理由干涉中国军队进驻该地。那地方和西藏可不一样,不是中国的藩属国而是正版领土。
以上假设当然不可能发生。事实已经证明,尹都督不是好鸟,根本就不愿看到滇军扬名立万,遑论玉成之。而若是川军单干,即使他们真有心把“肃清川边”坚持到底,也绝无赵尔丰的本事打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老袁更不可能预见到几十年后中国人会在那地方和印度人兵戎相见,流血漂杵。就算他如赵尔丰一般高瞻远瞩,国家也再不是两三年前那个“撅起”的“具有无限军事潜力”的“伟大帝国”了。“长袖善舞,没袖挨吐”,他也就只有让众人当成卖国贼咳吐唾骂的命。
作者:
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彭州已决定投资600万修复尹昌衡故居。
--
金唢呐
- (0 Byte) 2011-2-17 周四, 下午7:40
(123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91178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