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韩寒是谁?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韩寒是谁?
鞭尸毛酋
加入时间: 2008/05/23
文章: 23
经验值: 1303
标题:
韩寒是谁?
(602 reads)
时间:
2011-1-27 周四, 下午1:58
作者:
鞭尸毛酋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韩寒是谁?这个问题乍听起来挺可笑。韩寒已经红了好多年了,但我两年多前对他几无所知。而近来并非源自韩寒因素的一些感受却驱使我写一篇“韩寒是谁?”的文字。
刚动笔,便忆起一些陈年旧事。三十年前还在读高中时,我和一些同学曾为《中国青年报》一场“人生的意义在哪里?”的讨论所震撼,当时特别想知道“潘晓是谁?”“潘晓”不过是梦魇醒来后彷徨、追索的一代人的代表。我在大学校园里度过了八十年代的多数时光,那是新中国寒冰解冻后春水荡漾的季节,不仅仅思想界、学术界、文艺界,整个经济、政治、社会都在经历着阵痛和嬗变。海外的人和事一波波潮水般袭来:邓丽君、柏杨、马拉多纳、乔丹,还有《加里森敢死队》、可口可乐、麦当劳、托福......而我们的创造性也被激发出来。当时的情形,套句文革期间的流行语:“新人、新事、新风尚”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步鑫生是谁?”“年广久是谁?”“崔健是谁?”“王朔是谁?”“温元凯是谁?”......一个个“新星”、一个个“现象”令人目不暇接。而且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汇进了时代大合唱,纵然这合唱是多重的、变奏的。
世纪末的最后十年里,整个士风民气丕然一变;在我的印象里,只留下了沉沦、放纵写真之《废都》的问世、商业畅销为目的之《说不》的轰动。我曾以一个“八十年代遗老”自居,借踞高校讲台之便,苦苦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怎样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居然也造就了若干精神上的长期追随者。
九十年代中期以逾“而立”之年赴彼岸,先惨淡经营于问学之业,后遑遑奔波于谋职之途。虽“心系母邦”,然身在异乡,却有一种“隔岸观火”的超脱。每一、两年回国省亲,惊诧于国内从物质到精神的时时刻刻的变更,感到自己“跟不上形势”。近几年尤其领教了国内媒介特别是网络的发达所带来的缤纷世界,对扑面而来的新词汇、新符号常常发呆,不知所以。不过,也多少知道了作为“非主流”的“八零后”—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群体,当然更多地是在文化和社会的范畴内理解这一名词;而近年在国外教的洋学生虽然也大都是八十年代生人,却没有他们中国同龄人如此鲜明的整体特征。
于是,知道了“芙蓉姐姐”。与很多人的观感不一样,我倒觉得白手起家、自强不息的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给大家带来了某种快乐,比那些堂而皇之的“莺歌燕舞”要真切。后来,又看到了“芙蓉哥哥”、“芙蓉姐夫”......有友人推荐“走向共和”、“大国崛起”、“百家讲坛”等在国内热播、热议的、或可跻身“主旋律”的剧目,出于职业习惯,我便在教学之暇偶尔一顾。“大国崛起”的主创们虽然没像他们的老师或老师的老师那一代直接到欧美取过经,倒也把脉络和道理说得明白。易中天的“三国”只看过一次,便折服于他的聪明,能悠悠从容地把蜀汉后宫的诽谤逸事娓娓道来,条分缕析之透彻,显示了其某种国学造诣达到了一种精致的境地。不过同时,我也纳闷为什么没人讲希腊城邦、大宪章、文艺复兴、卢梭、华盛顿、托尔斯泰、马丁•路德•金呢?看了自己同代人于丹讲《论语》几分钟,不禁联想起当年的“红小兵”形象,但我对不少人郑重地讲:如果没有非学术因素介入的话,中国需要一百个于丹;究竟题材本身是好的!还有友人推荐韩寒,我起先也只是在过目中文网页时稍微留意一下他,知道他的零星生活片段和语录。又从照片中看得到他脸上没有消逝的稚气和羞涩,就牵强地认为他属于我们八十年代不乏见的那种有才的“叛逆青年”。他在汶川大地震后的行为顿时让我肃然起敬。对他来说一切都是自然的,但在旁人眼中他在做于丹大声所宣布的“灾难前不是坐而论道的时候了”所应该做的事。不过,迄今为止,我也仅读过他的《我只是在探索》和看电影《孔子》的观感。我不欣赏他的那篇观感,认为年轻人还是需要一些值得敬畏的东西的,不要蹈入之前我们这几代人的旧矩;当然也承认他这代人精神上的虚妄不怨他们自身。
以前回国多是走马观花,觉得一切都可理解,国情使然。去年返国再就业,正式融入日常生活。大凡一出门,便有惊心动魄的感觉—大街上风驰电掣的不仅有机动车,还有电瓶车和自行车。见到学界的老朋友、老同学,发现同是中年的他们不少人已经进入收获的季节了。房市的暴涨也提高着他们的身价,尽管对我来说只能望楼而兴杜甫之叹。浏览他们的网站,其学术成就和经历已堪称“专家”、“大师”了,且不说“博导”这个独一无二、又俯拾即是的中国大陆 头衔。从形象上看,不少人红光满面,意气风发,体现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记忆中八十年代学人的含辛茹苦换来的大概只有斯文之“名”,二十年后还有“利”和“禄”。更是每每惊叹于演讲海报中的介绍词:“特殊津贴”、“首席专家”、“高峰对话”、“前沿讲座”、“尖峰论坛”、“重大攻关”、“...项目”、“...基地”,去海外名校访问、讲学、客座 ......不一而足。我去年底光顾一所高校的人事部门时,看到评职称的材料在大屋里堆成了一座座山丘,许多人的学术成果得用行李箱、编织袋装载,不由得暗自思忖:自己漫长岁月的异域苦旅莫不是浪费了时光?
可是,闲来浏览互联网上纷纷纭纭的评语,却发现大家谈论当今“主流”学人的口吻、用词之鄙夷远远超过当年的“臭老九”之称:什么“砖家”啦,什么“叫兽”啦,什么“忽悠”啦...。这让我联想起荀子关于“俗儒”、“贱儒”、“陋儒”一类的定义。好像“读书人”与贪官污吏一起被划归为利禄之徒。记得家父的一位右派朋友曾谈及:当年与其他教师同事被遣送到乡下劳动,听到朴实的村民的议论:“他们都是先生啊!”
相反,大多数网友们,或者准确地说,大多数在网上表达意见的人却在不吝赞美韩寒,认为他不说假话,不说空话,不说大话,不拍马屁,不装腔作势,不故弄玄虚,不自吹自擂,不颐使气指,不摇头摆尾,不攀龙附凤,不上窜下跳,不装聋作哑,不自欺欺人,不欺世盗名,不招摇撞骗,不抄袭他人也不抄袭、炒作自己,而且身体力行,在尽一介书生、一个公民的责任,即便他本人没有将自己游脱出芸芸“屁民”和“草民”众生之列,仅自诩做了些其职业之分内事而已。可是,韩寒只不过是个“八零后”的年轻人,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固定的讲台,没有衣食无忧的岗位,没有官授的名分和权力,怎能和那些“体制内”衣冠楚楚的大人们相比哪?还有那些 “公共知识分子”精英?
韩寒的名气越来越大,飘出了国门。主流舆论也好像开始转变原先排斥或刻意忽视的姿态。现在有专家以民国时期说真话的“鲁迅”或者“未来的鲁迅”冠之于他。不管韩寒本人喜好与否,这顶帽子是不是太重了?韩寒自己说得好: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其实平民韩寒拥有的是一颗没有泯灭的良心。
韩寒是谁?他不过就是《皇帝的新装》故事里的那个小男孩。在欢腾的人群中,他怯生生地喊了声:他没穿衣服呀!
或许可以假想,新装的故事结束后,皇帝依旧是皇帝,他的臣仆和子民们还要生活,而那个小男孩也会成长为大人。我们的“小男孩”韩寒也会长大吗?几年后,他的稚气和羞涩还在吗?
-- 海亭
作者:
鞭尸毛酋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好文章!见地不一般,必须佩服!作者乃高人也
--
嗞嗞喝酒
- (15 Byte) 2011-1-30 周日, 下午12:33
(144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53803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