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道德經解說(六)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道德經解說(六)
Thinker
性别:
加入时间: 2009/08/16
文章: 20
经验值: 1120
标题:
道德經解說(六)
(478 reads)
时间:
2010-8-04 周三, 下午12:35
作者:
Thinker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文義】:天下都知道分辨美之為美,從而美之,此一辨別及偏好就已是不美。
【解說】;「美」與「惡」(惡,不美之意)乃是一組「相對」的性質,乃是「互相倚恃而存在」的(參照第一篇第一章)。天下若無惡,也就不會有所謂美。天下若無美,也就不會有所謂惡。所以美之存在,乃因有惡之故;而惡之存在,也是因有美之故。既然美與惡乃是相對的存在,故各別都沒有「實自性」可言(實自性乃是佛家用語,指不能無待而存在,故都有倚附他物之性,而無獨立自存的實性)。既各無實自性可言,則其本質乃是虛妄。既其本質乃是虛妄,而人竟取一虛妄的現象而執著傾好之,那麼此一傾好本身適足以表現人的愚昧,故已是不美。按以上乃就人心之本質言之。
又,美既必須倚恃惡而存在,故有美必有惡,見美不啻見惡。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亦必皆知惡之為惡。知美之為美,從而好之;見惡之為惡,從而厭之。是故在知美之為美的同時,實已有「知惡之為惡」在其中。在「好之」的同時,亦必有「厭之」在其中。「好之」與「厭之」同時作用,於是乎人心乃成對立、衝突的戰場,不復保有其統一和諧的本質。人心本來虛沖,虛沖含藏一切相對。虛沖為統一和諧者,相對為矛盾衝突者。人心若從統一層面跌入相對層面,則原本和諧寧靜的心靈乃變為衝突對立的戰場。人心既失其和諧寧靜,所以老子稱其已為不美。按以上乃就人心之結果言之。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文義】:天下都知道善之為善,從而善之,此一分辨及傾好就已是不善。
【解說】:此二句義與上二句同,都是說人心從統一層次跌入相對層次,乃是人心喪失大道的過程。人心不能保有其虛、靜的本質,而淪入正、反的循環(參照第一篇第三章所述靜與循環之關係),佛家所謂「輪迴之苦海」,這是一切人為災禍興起的根由。
按此四句都在藉大道淪喪後人心陷入相對的現象,反襯出在相對層次之上的「虛無」境界,點出「無心」的最高理想。一方面是老子在始述道時所不由自主發出的對當時「非道」世界的感歎,二方面也借此暗揭修身的理想境界,三方面則直承第一章「深究無、有相同之理」為學道門徑一文,對「無中含藏一切相對」之理做進一步的闡釋,故有下句。
故有無相生。
【文義】:是故應知「有」與「無」因為相對而存在。
【解說】:天道兼含有、無,所以是「非無非有」、「亦無亦有」之物。無與有,因其相對性,故是「相反而相生」(參照第一篇第一章)。無與有都是「名」,(故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名」之際,已是相對的存在,而此相對之「名」都是從絕對的「無名」發展而出的。老子在此不僅說明一切存在的相對關係,並且超越無、有的「名相層次」,直揭天道「無名」的至高境界。等於是藉此明示:一切「有名」的相對現象都是本於「無名」的絕對本體。那麼「無含藏一切相對之有」一理,已經是隱隱若現了。
無與有的關係,一方面「無中含藏一切相對之有」,另一方面則無與有又呈相對。前者是無統攝有,無居於有之上,後者則是兩者地位相當,這是為什麼呢?就實質言之,無統攝有,但因有統攝關係,故就層次言,一個是統攝者,一個是被統攝者,所以相對。
無與有的關係類似於體與用的關係,體統攝用,所以「體、用不二」。但就層次言之,則體是絕對層次,用是相對層次,層次不同,所以「體、用可二」。換句話說,萬理、萬象本來都是統一不二的。但因「人的觀點」有別(本質與層次都是人的觀點),所以也都是「可二」的。
道德經一書時而採取「本質觀點」(無統攝有),所以說「道生無,無生有」;但時而又採取「層次觀點」(無、有相對),所以說「有、無相生」。這是不同觀點造成的歧異,不可不察。
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文義】:所以難易、長短、高低、音聲、前後、、、乃至一切現象,都是因為相對,所以存在並出現。
【解說】:老子進一步把「相反相生」之理推展至所有現象界之事物,藉以說明一切現象之所以存在,都是因「相對」之故,所以其本質是「不存在」。因為其本質是不存在,故不可加以執著(王弼所謂「不可偏舉」)。既知一切現象都屬相對而不可執著(偏舉),於是「不執著」的境界乃得反襯而出,故有下句。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文義】:所以得道的君主以「無為」為事,以「不言」為教。
【解說】:「聖人」有兩義,有時指在位的君主,有時指得道之人。此處則合兩義為一,指得道的君主。
老子在上一段申明了一切現象的相對關係,此一段則急轉直下,突然標出「無為」、「不言」的理想境界,等於暗示:在一切相對現象的背後,有一個「虛無」的境界,是一切相對現象的「本源」兼「主宰」,所以其首章「無、有相同之理」至此已大明其義。是故知「無中含藏一切相對之有」,故得道的君主因為處於民眾領袖之位,所以也效法「無統攝有」,故以「無為」、「不言」做為處事及施教的準則。唯有自居於「無為」、「不言」之地位,方足以統治人民之「有為」及「有言」。
老子先述「相對之有」,後述「無為」、「不言」為君主治國之準則,明顯已揭出無、有的關係是「無統攝有」,將無高舉於有之上,這也就是在說明了無及有的「相對關係」(「有、無相生」)之後,又說明了兩者的「統攝關係」。
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文義】:得道之君治理天下,乃是取法於天道,故萬物萬事自然發生,並非由君主加以肇始。使萬民都能得到生存養育,而不以萬民為自己所私有。使天下得到治理,而不固執其所作所為。天下平治之功成,而不自居其功。
【解說】:承前一段意,得道之君既以「無為」為事,故必不為萬事之發軔者,所謂「無為」就是「不主動有所作為」,故凡事是「應而不倡」,是以萬物(當做萬事解)在聖人的治理下,雖然循自然而紛紛並作(發生),但聖人其實並未主動加以肇始。
聖人以無為治天下,人民沐浴在天道之下,自己養育生存,這就是聖人養育人民的方式。雖然說是聖人對人民的養育,但其實是人民養育了自己,所以聖人不會把人民的生存視為自己的功勞,也就不會視人民為自己的私產。
聖人以「無為」來治理天下,他的「無為」並不是一無作為,而是「因應而為」,所以仍然是有所作為的。雖然如此,他既是以「無為」為本,「因應」而為,故其作為並無定規可循(參照第一篇第三章「無不為」的解說),全是視時而變,故其作為完全不可以固守執著,所以都是「不可恃」的。是故聖人雖然「為」之,卻不會矜持和固守他的作為。
按: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正因以「無」為法,故其法皆視情況而有變化,故「有差別」。其義正與此處通。
聖人既以「無為」治天下,故實際上治理天下的並不是聖人,而是天道,也就是自然之理。故治理功成,功在天道,而不在於聖人自己,所以聖人不居其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文義】:但正因不居功,反而能夠永有其功。
【解說】:凡事物都是相反相生的,所以若聖人自居其功,那麼天下後世必起反動而否定其功。若聖人不居其功,則反動也就無由興起,故必自然推功於聖人,故聖人反而能夠永有其功。
老子在「功成而弗居」之後加上「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並不是在鼓勵人君以「弗居其功」做為手段,以達到「其功不去」的目的。老子只是道出弗居其功的「自然結果」,這是老子描述和讚歎得道之君處身與治國的高明。
【章旨】:老子首先承首章「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語,進一步闡釋天道「虛無」、「絕對」並「統攝一切相對」的境界及理由。然後藉聖人的無為、不言來襯托此理的真實不妄,另一方面又點出「用道治國」的理想,做為本經以後章節論政之引言。
作者:
Thinker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94559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