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迷 [博客]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性别: 
加入时间: 2008/05/16 文章: 3610
经验值: 164705
|
|
|
作者:若迷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原创]极不公正的指责——与芦笛先生商榷
文章提交者:liuzq 加帖在 史海钩沉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极不公正的指责
——与芦笛先生商榷 (修改稿)
拜读了芦笛的《玩火自焚的苏德战争》,对芦先生所表达的“义愤”颇感惊讶,故不得不说两句。
芦笛此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情绪大于事实,为了向斯大林宣泄愤恨,连对史实起码的分析也不管了,连不该忽略的史实也不管了。
他指责斯大林在战争即将爆发时不相信来自各方面的情报,说什么“德苏战争也许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在它爆发前,被入侵一国的元首便获得了来源如此之广、数量如此之多的情报,然而斯大林不但拒绝相信这些情报,还向他的国防部长与总参谋长封锁这些情报。”这样,苏联遭受了极其巨大的损失,“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如此规模的战祸。而斯大林同志对此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无人可以取代的。”
这样的指责公不公正呢?完全不公正!
斯大林为什么会不相信那些情报?这要说清楚。
第一个原因,是那些情报所说的战争爆发的日期前后相差两个月,最早的是四月份,最晚的是六月份,此其一。其二,具体日期也不同,有说五月十五号的,有说五月二十五号的,有说六月十五号的,还有说六月二十号的,最后佐尔格说对了,是六月二十二号。斯大林作为一个大国的首脑,令出山动,牵涉到两亿人口、几百万军队,他能随便相信一个并不确切的情报吗?芦笛先生,你来个换位思考,假如你处于斯大林的位置,你面对这些情报敢随便下命令吗?你就不怕给希特勒一个发动战争的借口吗?
当时,斯大林尽量采取避战的态度。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希特勒经过两年战争,锻炼了自己的军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掌控了欧洲几乎全部的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这都是苏联无法相比的。面对强敌,斯大林只能尽量避战,以待时机。
事实上,他一直在准备着这场战争。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决定与德国合作,利用德国的金钱和技术发展苏联自己的坦克工业和航空工业,且取得了成效。在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即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他就提出在乌拉尔一带发展工业——在卫国战争中这一带的工业设施的确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又提出把库茨巴斯变成第二个顿巴斯,这在卫国战争中又起了巨大的作用。一九四0年,当德国在起草进攻苏联的计划时,他也命令总参谋部起草防御德国进攻的计划。他经过苏芬战争的惨痛教训后决定对军队进行改革,特别是发展空军和装甲师。这些都在朱可夫的《回忆与思考》里有详尽的介绍、说明。
在战争准备问题上,斯大林真正的错误不是没有准确判断战争爆发的时间——谁能确定敌人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会发动进攻;而是错误判断了敌人的主攻方向,敌人的主攻方向是中路(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而他判断的是南路,即基辅方向,因此在战争初期就处于被动地位,第一线部队溃散了。第一线部队溃散了,并不是最危险的,后面的部队没有进入预先构筑好的阵地才是最危险的。后面的部队有坚固的筑垒地域作为依托进行抵抗,可以抵消前面溃散部队造成的损失。可是,为了堵决口,把许多部队调来调去,把时间浪费在路上,只得在行进间进入阵地——短时、甚至临时挖出来的阵地。这在德军掌握了制空权和装甲师迅猛突进的情况下是致命的。
有一点要指出:苏联在战争初期并非全线大溃败。大溃败的是西部特别军区,即苏军防御的中路。在北路,苏军节节抵抗;在南路,由于基辅特别军区的有效抵抗,德军进展迟缓,出问题是在两个月以后;在敖德萨军区和黑海海军基地,最初的防御也十分成功。因为西部特别军区是直接拱卫莫斯科的,所以历来特别引人注目,误以为苏军在各处都是一败涂地。
下面再谈谈斯大林不相信那些情报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不得不提防有的政治对手的暗箱操作,将纳粹战火引向苏联的企图。战前如此,战时也如此。
在希特勒以“诚恳平和”的口吻和咄咄逼人的姿态在欧洲攫取利益的时候,苏联并没有跟他“瓜分欧洲”,而是大声疾呼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一九三五年共产国际召开大会,就研究这个问题。不久,季米特洛夫撰文《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фашисизм——вот война)》,呼吁全人类共同反对法西斯。
而这个时候英国和法国在干什么呢?他们是这样干的:
希特勒命令德军占领德、法之间由“凡尔赛和约”确定的非军事区——莱茵区,号称欧洲第一强国的法国居然不加制止,英国也袖手旁观;
希特勒、墨索里尼派兵进入西班牙、帮助叛乱分子颠覆民选政府,英国人、法国人竟采取所谓“绥靖”政策即“不干涉”政策,听任法西斯军队和叛乱分子得逞;
希特勒不顾“凡尔赛和约”的约束大力发展军事,尤其是空军和装甲兵,英、法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希特勒派兵占领奥地利,英国人、法国人又不采取行动加以制止;
希特勒要捷克斯洛伐克让出其领土苏台德地区,理由是这个地区有几百万德国人居住,而英国人、法国人竟然“慷慨”答应并说服捷方接受希特勒的要求,由此产生了《慕尼黑协定》,为希特勒第二年三月全面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开辟了道路。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指望祸水东引。德国和意大利首先订立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来日本加入了,由此形成“轴心国”。英、法想利用他们反苏,最终形成德国进攻苏联或德、意、日联合进攻苏联而他们在后面支援的局面。
斯大林面对这样的态势,必然会想方设法避免一国对世界或对几国作战的局面。苏联不止一次地同英、法探讨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法西斯的问题。在《慕尼黑协定》形成事实以前,斯大林做过努力,失败了;在波兰面临德国进攻的时候,斯大林又努力过,又失败了。《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说道:
英法苏谈判当时进展迟缓,因此也不可能使希特勒丧气到要采取这样的决定。他从莫斯科德国大使馆的报告中知道,俄国同西方国家在对波兰、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国家提供担保的问题上陷入了僵局。波兰和罗马尼亚很乐意得到英国和法国的担保,但是在一旦德国对之侵略的时候,英法两国除了采取建立西方战线的间接办法而外,很难对它们有什么帮助。可是它们又拒绝接受俄国的担保,甚至不许苏联军队通过它们的国境去抗击德国的进攻。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也坚决不愿接受俄国的任何担保。这种态度,照德国外交部文件后来的透露,是由于德国悍然威胁要是它们的决心动摇的话,就要对它们采取报复。
在这种僵局之下,莫洛托夫在6 月初建议英国派外交大臣到莫斯科来参加谈判。显然,在俄国人看来,这样不但有助于打破僵局,而且将表明英国是有诚意要同俄国达成协议的。哈利法克斯勋爵不愿意去。安东尼•艾登(他至少是前任外交大臣)表示愿意代他前去,可是张伯伦拒绝了他的建议。后来决定派外交部一位能干的职业外交官威廉•斯特兰去。斯特兰曾在莫斯科英国大使馆任职而且能讲俄语,但是在国内外都并不知名。派这样一个低级的人物去领导这样重要的一个代表团,而且是去同莫洛托夫和斯大林直接谈判,这对俄国人说来是一个信号——他们后来这么说——表明张伯伦仍然没有严肃认真地看待同苏联建立同盟来制止希特勒这样一件事情。斯特兰在(1939年——我注)6 月14 日到达莫斯科。但是,虽然他和法国代表一起同莫洛托夫会谈了11 次,他的出场对英苏谈判的进展并没有多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斯大林为了自保,只能同德国搞好关系。这是每一个保卫国家利益的领导人必然和必须这样做的。芦笛先生,如果你是当时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你将如何做呢?
还有:苏联为避免对德对日两面作战而对日本“宽宏大量”。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对日本在远东边界的任何挑衅只是一再命令边防军“不许还击”。
正是这样处置了各种复杂问题,苏联才能在面对德国纳粹的进攻时,处于最好的态势。
还有一点要说明:按斯大林的设想,战争最好在1942年春季发生,那时苏联已经有了五十个到一百个坦克师,有了三千架到五千架新式飞机,有了经过良好训练的基层指挥员和几百万士兵。所以,他一方面敷衍、容忍德国,不刺激德国,尽量使德国不动武,尽可能拖到1941年秋季,这时即使德军进攻也不用惧怕了,苏联广阔的空间足以迟滞德军前进的速度;另一方面,他在秘密做着向德军进攻的准备,如修建向着西部方向的公路。但是,历史怎会按照他希望的方案发展!当希特勒知道这一切后,非常紧张,不顾准备并不充分的现实情况(他在派兵镇压南斯拉夫政变政府和将英国人赶出希腊的战争中耗费了不少物资,需要时间补充),很快就向苏联进攻了。证明希特勒准备并不充分的事实是,在进攻苏联后他发现苏联的坦克、飞机(尽管质量部如德国的)比他们估计的要多很多,他训斥德国的侦查部门提供了不切实的情报。后来,在纽伦堡审判纳粹高级将领时,他们说发现了苏联准备进攻德国的各种行动。看过电影《莫斯科保卫战》的人应该记得这样一个片段:布列斯特要塞的团长卡帕里洛夫找到政委,说挖的工事不合标准,而且谁也不着急,显得忧心如焚。谁知,政委淡淡地说:“因为这些工事根本用不着!”卡帕里洛夫十分不解。政委说:“我们的军事原则是进攻”,还说,如果敌人先进攻,我们就打败他们,并且发动进攻。
不过,要指出,准备先发制人进攻德国人,斯大林计划是在1942年进行,并不是1941年。1941年的苏军还没准备好,绝对不是德军的对手;但1942年的苏军就不同了,与德军有得一拼。电影把准备进攻德军的时间提前到1941年,是为了说明斯大林指挥战争失误,是当年他们批判斯大林的政治需要。
芦笛还应用了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里的一段话,以此作为根据。其实帮不了多少忙。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里多处是谎言、诡辩和自我美化。对于这个报告,我会专文评论,这次囿于文章题目的限制,就不多说,只说说芦笛所引的一段话。
赫鲁晓夫说:“我们的边界未能做好击退敌人的充分准备。”这是在说谎!在战争爆发前一天,斯大林命令莫斯科各个区的区委书记假日不休息,而且星期六晚上通宵值班,随时待命。又:在德军进攻以后,防御战打得最好的恰恰是基辅特别军区,还有敖德萨军区、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芦笛文中提到的那个德军投诚者所在部队面对的是西部特别军区。用来指责斯大林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例证基本是西部特别军区的。
赫鲁晓夫说:“在法西斯军队实际上已经入侵苏联领土、军事行动业已开始后,莫斯科仍命令不得还击。为什么?因为斯大林无视明显的事实,以为战争尚未开始”。这又是在说谎!战争刚一开始,斯大林曾希望是以前经常出现的边界冲突,这是很自然的,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领导人都希望在最有利于本国的条件下开战;但是,当得知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送来宣战书以后,立即下令还击。事实上,边界各部队已进入交战状态,敖德萨军区的飞行员早就坐在机舱里了,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的飞机立即起飞迎战,击落了敌机并俘获了德国飞行员,基辅特别军区也进行着有效地抵抗。
赫鲁晓夫说:“在希特勒军队入侵苏联前夜,某个德国公民越过边界,声称德军业已接到命令,将于6月22日夜里3点对苏联发动进攻。这个消息立即通报给斯大林,但就连这个警告也被置之不理。”这还是在说谎!斯大林在接到报告以后马上同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商量怎么办。他们二人提出立即下令边防部队做准备。斯大林当即同意。命令下晚了——仅仅晚了一天,但不是不肯下。
反驳赫鲁晓夫说谎的根据都在朱可夫所著的《回忆与思考》里。
芦笛说斯大林“玩火自焚”,理由无非是战争初期和整个战争的损失。这样看问题不对。英、法对德国纳粹一直姑息养奸,即使在波兰战争爆发以后还是如此。德军进攻波兰,英、法向德国宣战,可是波兰人苦苦盼望的救兵竟然一直在战壕里蹲着,坐看波兰灭亡。
《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说道:
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于9 月6 日陷落。当天夜晚,波兰政府从华沙逃到卢布林。第二天,哈尔德就忙着拟制计划,准备把军队调往西线,虽然他并没有看到西线有任何动静。••••••那些德国将领们在纽伦堡法庭上追溯往事的时候,一致认为波兰战役期间西方国家没有在西线发动进攻,是错过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对苏联红军的抗战表现,威廉•夏伊勒说道:
俄国人尽管在6 月22 日遭到了突然袭击,部队和装备遭到重大损失,在仓猝后撤中,他们的一些精锐部队陷入敌人包围,但是实际上,从7 月份起,他们已开始进行德军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日益顽强的抵抗。在哈尔德的日记中,以及在中路战线统率一支庞大的装甲部队的古德里安将军和像他那样的前线指挥官的报告中,都开始频繁地——后来则连篇累犊地——记载着顽强的战斗、俄国人的殊死抵抗和反攻,以及除了苏军以外德军也遭到惨重损失的情况。勃鲁门特里特将军后来写道,“即使在[争夺明斯克的]第一次战役中,俄国军队的表现也与波兰军队和西方盟军失败时迥然不同。俄国军队即使是在被包围的时候,也仍然坚守阵地,继续战斗。”俄军的人数之多,他们的武器装备之好,都是希特勒做梦也想不到的。苏联的新的师源源投入战斗,德国的情报机构事前对此竟毫无所闻。••••••伦斯德在战后向盟军提审人员直率供认:“在发动进攻后不久,我便发现以前所写的关于俄国的一切都是满纸胡话。”
古德里安、勃鲁门特里特和塞普•狄特里希等将军在他们的报告中,对初次碰到俄国T—34 型坦克都表示惊讶不已。他们对T—34 型坦克事前毫无所闻。
战争开始以来,德国人在以空军保护地面部队和进行战前侦察方面一直占有压倒优势,现在却第一次不能用这种优势占便宜了。苏联的战斗机,尽管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在机场上遭到轰炸,在战争初期的战斗中也受到重大损失,但是,和那些新的师团一样,仍然不断出现,简直说不上是从哪儿来的
英国、法国的政客们那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法国可耻地投降了,成立了为德国纳粹卖命的维希政权,同时,德军占领了一部分土地,另一部分则由维希政权管辖;英国被隔绝于欧洲大陆以外,战后英帝国解体了。他们才是玩火自焚!这是他们咎由自取!苏联是付出了极其巨大的代价,但比英、法的命运好——疆域扩大了,国威、军威大大提高;又迫使德国付出近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部分给了波兰(有东普鲁士、但泽走廊),另一部分建立了东德。至此,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被瓦解了。
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白了。
这两年,欧洲的一些政客抓住卡廷惨案大做文章,咒骂当年的苏联跟纳粹德国共同发动了二战。真是荒唐又无聊!苏联是在一九三九年跟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而英国、法国早在这之前就出卖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使他们沦入纳粹之手,这叫什么呢?他们喂肥了纳粹这条疯狗,算不算“跟纳粹德国共同发动了二战”呢?
我们中国人当年饱受日寇的侵害,也受了当年那些英、法政客袒护日寇罪行的气,就不应该不加分析地跟着现在那些欧洲政客的屁股后面跑,人云亦云,充当拉拉队。
附:芦笛先生原文
玩火自焚的苏德战争
1941 年6月22日凌晨3点45分,斯大林在莫斯科郊外的孔策沃别墅里的电话响了,那是红军总参谋长朱可夫打来的。值班的NKVD官员不耐烦地告诉他,斯大林同志在睡觉。朱可夫直截了当地命令道:“立即把他叫醒!”
三分钟后,斯大林拿起了话筒。朱可夫向他报告,邻近苏德边境的主要城市都遭到了德国空军的轰炸。
斯大林一声不吭,朱可夫只能听到他沉重的呼吸声。
“您明白我的话吗?”朱可夫焦急地问。
斯大林仍然保持沉默。过了半天,他才问朱可夫,国防人民委员(国防部长)铁木辛哥在哪儿。朱可夫告诉他铁木辛哥正在跟基辅军区通话,接着便要求斯大林批准立即还击。斯大林断然否决了,说那是德国人的挑衅[1] ,苏军不能还击,以免恶化局势。他要朱可夫通知政治局到克里姆林宫去开会。
5点45分,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到了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等人已经在那儿了。斯大林问他俩,德军的行动会不会是德国将军们的故意挑衅。铁木辛哥答道,看上去不像,因为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城市都遭到了轰炸。斯大林却说,当德国将军们想挑起战争时,他们连自己的城市都可以轰炸。他认为那很可能是德国将军干的事,希特勒给蒙在鼓里了。他命令手下立即打电话给德国使馆。德国使馆回答,舒伦堡大使正紧急求见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于是莫洛托夫便忙着赶到外交部去。他走后,副总长瓦杜丁报告,德军正大举越过边境向苏联进攻,然而斯大林仍不同意还击,坚持要等莫洛托夫回来再说。
莫洛托夫在外交部接见了舒伦堡大使,后者生硬地向他宣布,德国与苏联已经处于战争状态。莫洛托夫愤慨地结结巴巴地(他是个结巴)质问对方:“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活该受此惩罚?”(“What have we done to deserve this?”)[2]
俄国孝子确实不该受纳粹干爹的惩罚。1939年8月,苏德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瓜分东欧的密约。斯大林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庄严宣誓,他“以本人荣誉担保”,苏联“不会背叛它的伙伴”。斯大林说到做到,严格履行了密约中有关双边贸易的规定。尽管德国后期有意违约,苏方交货却从来足量准时。在签约后的18个月中,苏联向德国提供了865,000吨原油、 648,000吨木材、14,000吨锰矿石、14,000吨铜、将近1.5百万吨谷物,以及很多其他物资,为第三帝国的战争努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就在战争爆发那晚,满载着战略物资的火车还隆隆越过国境,开往德国。此外,苏联还向国际市场投放大量物资,使之通过转口贸易进入德国,包括15,400 吨橡胶就是这样通过日本进入德国的。苏联还向德国提供了军事援助。德国海军在摩尔曼斯克附近获得一个加油基地。苏联破冰船为德国的商船袭击者在北冰洋中开出了一条航道,使他们能袭击盟国的海上交通线。在不列颠空战中,苏联气象船将气象报告发给德国空军。为了讨好希特勒,斯大林甚至把逃到苏联的800名德国共产党员押送到苏德边境,交给专程前来迎接的盖世太保。 [3]
不仅如此,在过去几个月中,德国侦察机频繁入侵苏联领空。光是从6月10日到19日就发生了86次,从6月20日到21日便是55次,每次深入到至少20到30英里。斯大林却坚决不许击落这些飞机,顶多只许苏联战斗机礼送入侵者出境。他听信了德国大使的解释,认为那不过是受训的飞行员因为技术差而误入苏联领空。哪怕在德军的一架侦察机因事故被迫着陆在苏联境内,苏军从飞机上搜出了高分辨率的照相机以及拍摄了军事设施的胶卷之后,他对希特勒的坚定信任仍未动摇。他甚至慷慨批准德国人派出侦察兵到苏联境内察看地形,深信那些人确如德方声称的那样,是来寻找一次大战中死在那儿的德国军人的坟墓的。类似地,当手下报告德军正在向边境地区大规模集结时,他只是让驻德大使向德国官方询问,而在希特勒漫不经心地回答说那些部队不过是在那儿进行训练之后,他居然也就相信了![4]
斯大林虽然坚信自己的判断,但因为铁木辛哥与朱可夫反复敦促他备战,心里毕竟也有点毛。为了讨好希特勒,也为了试探他的态度,6月14日,苏联政府奉他之命发表辟谣声明,声称有关苏联和德国之间即将爆发战争的谣言,是苏联和德国的敌对势力为了扩大战争而蓄意散布的。德国从未向苏联提出过领土要求,而且一直在严格遵守互不侵犯条约[5] 。斯大林焦急地盼望德方也做出类似澄清,然而柏林却根本未对此作出任何表示。尽管如此,斯大林仍然不觉得他的俏媚眼是做给瞎子看了。为了坚如磐石的苏德友谊不被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破坏,他尽到了一切努力,对纷至沓来的情报一律视而不见。
从1940年春季开始,关于德国行将入侵苏联的情报便开始源源不绝地流入莫斯科,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84份。[6] 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作的秘密报告中只是举了4份:1941年4月3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发来的警告;1941年5月6日苏联驻德使馆武官沃伦佐夫发来的情报;1941年5月22日驻德使馆副武官赫洛波夫发来的情报,以及1941年6月18日驻英使馆发来的电报。[7]
赫氏没提到也为苏联提供了这类情报的阎宝航(阎明复之父),甚至也没提王牌间谍佐尔格。佐尔格原是德共党员,1924年到苏联后加入苏共,成为红军总司令部4局的间谍。1929年他回到德国,加入了纳粹,次年以《法兰克福邮报》的记者身份派往东京,在东京建立了一个间谍网,刺探了大量重大情报。据近来的研究,1941年3月5日,佐尔格将德国的军事文件缩微胶卷送往莫斯科,表明入侵日期将是6月中旬。5月15日,他进一步确定入侵日期为6月20日。5月19日,他警告莫斯科,德国在边境一侧部署了9个军共150个师,然而他在莫斯科的上司却回答道:“我们怀疑你的情报的真实性。”[8]
1964年,苏联媒体报导,佐尔格曾在战前准确地预报战争将于6月22日爆发。新近还有学者宣称,斯大林曾对部下说:“有个杂种在日本开工厂,开妓院,他竟然报告德国人进攻的日期是6月22日,你是不是也要建议我相信他?” [9] 但学者们在仔细研究前苏联秘档后质疑了这一说法。2001年,俄国外国情报局新闻办公室官员卡尔波夫在回答媒体询问时指出,赫鲁晓夫时代流传的说法是假的,佐尔格确曾几次报出了入侵日期,但都没有兑现。[10]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更因为深知斯大林痛恨这类跟他本人的判断相左的情报,负责处理分析情报的官员把佐尔格的情报归入“可疑与误导的报告”一类 [11],因此它大概根本没能到达斯大林的办公桌。即使斯大林见到了它,结局也绝不会有什么两样。一份潜伏在德国空军总部的苏联间谍发来的报告上赫然留下了斯大林的批注:“或许我们应该对这位‘情报源’说‘操你妈’。他不是一个情报源而是骗子。”[12]
这还是温柔敦厚的了。对一位捷克间谍发来的类似情报,斯大林指示道“查明谁在制造这个挑衅并惩罚他。”直到6月16日,也就是入侵前6天,潜伏在柏林的德国间谍发来警告:“打击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斯大林仍然坚定地对部下说,凡是德国人都不能相信,哪怕是对德国共产党人也如此。[13]
6月中旬,德国外交官员及其家属开始离开莫斯科回国。苏联安插入德国使馆的间谍报告,使馆正在销毁档案并把重要的送回国去,这本是撤馆的标准措施,然而斯大林仍然不为所动。6月20日,负责外贸的米高扬向斯大林报告,停泊在里加港口的25艘德国轮船未及上货或卸货便突然离开了。斯大林回答说,他们爱干什么干什么。不过,他毕竟心里不够踏实,下令让莫斯科军区空军司令部将战备状态提高到75%。可他仍然没给铁木辛哥或朱可夫下类似命令,生怕陆军进入战备状态会给德国将军们提供入侵的口实。[14]
德苏战争也许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在它爆发前,被入侵一国的元首便获得了来源如此之广、数量如此之多的情报,然而斯大林不但拒绝相信这些情报,还向他的国防部长与总参谋长封锁这些情报。尽管如此,铁木辛哥与朱可夫仍然不断地收到边境部队关于德军集结的报告,深信德国入侵迫在眉睫,反复力劝斯大林下令部队进入战备状态,甚至建议斯大林下动员令,然而斯大林却暴跳如雷,告诉他俩那就意味着战争。最后迫于他俩的压力,他命令莫洛托夫去柏林与希特勒会谈。莫洛托夫急于与德国政府联系,然而柏林却置之不理。[15]
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说:
“在希特勒军队入侵苏联之前不久,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基尔波诺斯(他后来在前线战死)写信给斯大林,报告布格河一线的德军正准备进攻,攻势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发动。有鉴于此,基尔波诺斯提出组织强大的防御,将30万居民从边境地区撤出,组织几个防御重点:挖掘反坦克壕,士兵用的坑道,等等。对此建议,莫斯科的坚定的回答是,这将构成一种挑衅,边境地区不得进行防御准备工作,不能为德国人提供向我们发动军事行动的借口。就这样,我们的边界未能做好击退敌人的充分准备。
在法西斯军队实际上已经入侵苏联领土、军事行动业已开始后,莫斯科仍命令不得还击。为什么?因为斯大林无视明显的事实,以为战争尚未开始,那不过是德军某些不守纪律的单位的挑衅行动,我们的回击会被德国人当成发动战争的理由。
另一个已知事实是,在希特勒军队入侵苏联前夜,某个德国公民越过边界,声称德军业已接到命令,将于6月22日夜里3点对苏联发动进攻。这个消息立即通报给斯大林,但就连这个警告也被置之不理。
你们看,某些军队指挥员的警告,敌军逃兵们的声明,甚至连敌人的公开敌对行动,这一切都被置之不理。难道这就是党和国家领袖在此意义重大的历史时刻表现出来的警觉性的示范?”[16]
赫鲁晓夫说的那个德国公民,其实是个低级军官,因为他不是职业军人而是战时被征入伍,因此赫氏称之为公民。6月21日,该同志越过边境,向苏军投诚,告诉他们德军将于次日凌晨发起对苏联的大规模入侵。当晚8点,铁木辛哥与朱可夫接到这情报后向斯大林报告。斯大林中断了正在召开的会议,把他俩召到克里姆林宫去。但他仍然不相信德国入侵迫在眉睫。
“这会不会是德国的挑衅,不是真正的进攻?”斯大林问道。
“不,我们相信那叛逃者说的是真话。”
“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斯大林喃喃道,并没有特地问谁。
“我们应该立即让西部边境的部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铁木辛哥沉默了一阵,鼓足勇气答道。他接着拿出一份文件来,说他和朱可夫起草了一份命令。
“那就念吧!”斯大林不耐烦地说。
听完后,他口授了自己的版本:德军可能在6月22日或23日在挑衅后发动突然袭击,因此,邻近边境的部队必须彻夜保持高度戒备。若遇到德军入侵,“不得成全敌人的挑衅”(not to yield to any provocation),以免引起“重大并发反应”(big complications)[17]。换言之,在这生死关头,斯大林充分运用了他的绝对权威,卓有成效地捆住了苏军的手脚,命令部队即使遭到德军攻击也不得还击,以免引发他极力想避免的战争!
当天夜里又有一名德军士兵投诚。他游过界河,告诉苏军入侵将于凌晨4点发生。零点30分,朱可夫打电话将这最新情报报告给斯大林。斯大林却问他是否向各军区传达了他那个命令。朱可夫作了肯定回答,斯大林便放下了电话[18]。他看来是铁了心要把脑袋钻进沙丘去了。
三小时后,早就反复预报过的雷霆终于打到鸵鸟头上了。然而斯大林还在“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脑袋能在那沙丘里多插一会儿都是好的。
接见了舒伦堡后,莫洛托夫气急败坏地赶回斯大林的办公室,转告了德国已向苏联宣战的不幸消息。所有的人都在等待最高统帅下命令,然而斯大林却默不作声。朱可夫实在忍不住,说应该命令部队阻止敌人前进,铁木辛哥愤愤地纠正道:“不是阻止他们,而是消灭他们!”
这次斯大林总算同意了他的提议,但加了个但书:“除了空军外,我军不得越过边界。”就在德国正式宣战后,他还在幻想将冲突局限化,与纳粹达成某种妥协![19]
宋人议论未定,金兵业已渡河。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侵略军早已如洪水一般漫过苏联边界。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灭国无数的大军,由世界第一流名将率领,由编为146个师的300万将士组成,外加14个罗曼尼亚师[20] ,分为三个集团军,向列宁格勒、明斯克和乌克兰等战略目标挺进。苏联正以每小时600平方英里的速度丧失领土[21] 。当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发出斯大林口授的那个命令时,苏军在西部边境部署的绝大部份飞机都已经化为青烟,而许多部队也已不复存在。
清晨6点钟,白俄罗斯城市柯柏林(Кобрин)活下来的居民,或是呆呆地望着冒着浓烟和烈火的建筑,或是在绝望地刨着瓦砾堆,想找到他们的亲人。他们也和其他边境城市的居民一样,在凌晨的熟睡中被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与剧烈的震动惊醒,许多人还以为是发生了地震,等到跑到街上才知道出了什么事。驻扎在该地的第四军军部也遭到轰炸,指挥官们现在正在组织撤离。正在此时,广场上的大喇叭响了,所有的人都立即停下来屏息静听。
熟悉的莫斯科电台呼号之后,便是“莫斯科时间六点正”(不知道有没有“刚才最后一响”),首先播送的是国内国际新闻:农业战线取得大丰收;工业战线战果辉煌;德国空袭英国,炸沉了英国轮船,叙利亚战事……,接着是天气预报,然后喇叭便沉默了。
广场上的人们目瞪口呆,一个军官不甘心地说:“一份特别公告正在准备之中……”
高音喇叭又响了,人们立刻又凝神静听,但听得广播员欢快地宣布:“现在是广播体操时间。伸展运动,弯腰!活跃些!伸展,弯腰,活跃点!对,就这样!很好!……”
斯图卡凄厉的呼啸声淹没了广播员欢快的声音,紧接着便是一连串惊天动地的爆炸,城市再一次被烈火吞噬[22]。
这就是苏联人民怎么迎来他们“伟大的爱国战争”的第一天。这场战争使得8.6百万到1.14千万苏联官兵丧生,5.8百万官兵被俘,其中至少有3百万死于囚禁之中。全民丧生2.7千万,占人口总数的13.6%。1,710个城镇与70,000个村庄毁于战火,4万个医院、8.4万个学校以及4.3万个图书馆被毁或严重受损[23]。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如此规模的战祸。而斯大林同志对此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无人可以取代的。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64&id=6369883
作者:若迷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