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迷 [博客]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性别: 
加入时间: 2008/05/16 文章: 3610
经验值: 164705
|
|
|
作者:若迷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经过这几天从辩论到争吵,小衲又一次充分表演了最拿手的老一套——诡辩和抵赖。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认识到认识不到,我都必须把这一过程给你回顾一下,也算留个底。
这场辩论如果不是因为小衲的参与我根本就没兴趣,更不想就统计多啰嗦,因为我只需要看一眼史蒂芬的几个帖子的标题就知道,跟他讲完全是对牛弹琴。
说实在的,这场辩论如果只是争论什么有神无神,我根本就没兴趣。不信就到楼下走一趟,看看史蒂芬与多位就这个主题争论的时候我是不是也参与过,没有。
史蒂芬在此活跃是从7-05开始的,他的第一个贴就是[“无神”也需要实证]。很明显,他是冲着宗教的话题而来的。之后他在我的一个转帖的有关宗教的地图后面互相跟了几个贴,我马上就发现此人说话从来不扣题,几乎完全是在自说自话,而且每次都要很费力才能把他拉回主题。再往后,他跟越南人、唐好色、布朗运动等等在那里争辩,而我只是扫一眼标题就够了,跟这种人辩论毫无意义。
他在我的转帖《杰出的科学家们仍然拒绝神》后跟帖让我一眼就看出此人毫无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而且他的文字表达能力极差,根本就说不清楚事儿。于是也就跟他漫不经心地逗了几个回合。不料,他辩论不过就干起了首先侮辱对方的事,说什么“没长大”之类的,而且又上了个主贴补充。我这时才发现一个人这么无知居然还这么狂妄,于是我也就不客气地给他指出他的毛病。我在跟帖的开头说得非常明白,我说[我的确不应该脱离辩论主题,去追究你的文化背景,但这也仅仅是出于回敬,因为首先多次离题的是你,首先说什么“揣着明白装糊涂”、“若迷长大成人了,不应该不懂道理。”的也是你。那咱也就不客气一把。]。然后我就指出他没有高中以上的数理统计基础知识,而且必然是上的国内高中,并且在国外也绝对只能是个文科。我这一回敬可把他给惹毛了,他于是甩开膀子就连上了四篇文革大字报。这下他暴露得更充分,完全是个只有一时激情但毫无头脑的人。我也知道点了他的痛处,也就没有再认真回击,更是毫无兴趣跟他搞任何认真的辩论。只是在他一个人大开批斗会的时候,怎么斗志正旺的时候突然说他要出国公干,要暂别论坛了,我这才挖苦了他一下。
想不到的是,小衲怎么这会儿跳出来?在2010-7-10 跟了史蒂芬一个“正是”和另一个与主题无涉的贴之后也就没有再参与了。可我都对原来的话题没兴趣了,改为挖苦他“暂别论坛”了小衲却在沉默了三天之后于2010-7-13又半道杀出来,急吼吼地生怕史蒂芬这文革大将跑了似的了。我挖苦史蒂芬用的是他自己的原话,他自己都没着急,在下面直喊“打住”,可小衲着的是哪门子的急啊?而且指责我“阴暗猜疑”什么的。再扯没两句,就露出了真正的来意,是要跟我较劲,接着为史蒂芬跟我辩论“随机”“精心挑选”等问题。
我对教育史蒂芬丝毫兴趣都没有,因为他根本就是朽木不可雕。但是对你,咱当然来劲了。你什么时候想跟咱较劲,我都要尽力奉陪。
可问题是,你又彻底搞错了,你首先就不应该对着史蒂芬那彻底的数理统计盲的贴跟帖叫好。因为你这一声叫好不打紧,让我一眼就看穿了你根本就像是没学过统计学一样,或者是完全彻底地没学好,连最起码的概念都没搞清楚。可是你不但不自知,反而出来露丑,把你本来应该好好藏起来的缺陷给暴露了。要知道,搞不清楚统计学的基本概念,这对于一个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大缺陷。而暴露这一缺陷对于你这么一个声称搞科研并以此为骄傲的人来说,那可是大忌啊。不信的话,看看你敢不敢把老美那篇文章拿去给你周围的同事看,并把你在这里的说法翻译给他们听?我准保你只敢干前者,不敢干后者。而且,但凡有点理工基础或没基础但稍微动点脑子的人只要对这个争论有点兴趣稍微看多几个争论贴也能大致看懂是怎么回事,例如dawang就最终搞懂了。我实在想不到的是,这么点简单的学问对你来说怎么会如此艰难!但事已至此,你唯一的办法就要学会今后虚心点,别再不懂装懂。还是再去看看我前面的贴,并且认真读懂我这个贴,这绝对对你有好处,别以为我的话只是难听。
我再帮你从头来过一次吧,先看看你是怎么在这种文盲帖子下面叫好的:
————
这个调查的结果,已经相当惊人了!哪怕他们之中只有0.1%不拒绝神。 -- 史蒂芬 - (124 Byte) 2010-7-10 周六, 下午3:34 (26 reads)
如果接收调查的是全世界最顶级的1000名科学家,他们相对于人类数量的比例只是七百万分之一。0.1%也就是70万。再考虑到这些人从事的研究性质,恰恰是人类中最不应该信神的一群(如同在鸡蛋里挑骨头),那么0.1%所显示的实际比例可能是不可估量的巨大了。
————
正是。 -- 小小衲 - (0 Byte) 2010-7-10 周六, 下午3:56 (5 reads)
————
偶的上帝,My God,买糕的!那贴叫啥玩意儿啊?怎么能跟着叫好?那是个有文化有数理基础的人说出来的话么?你要是一时只顾与他合伙跟我较劲,不经意喊了声好,可过了三天了总该回过味儿了吧?还不老实一边呆着,躲远远儿的好好想想,再去看看老美那篇文章?不,你不但不,还比原来更来劲了。
而且这是史蒂芬12号上贴的一个内容,你应该是看见了的,[ 既是“随机”,就没必要专挑科学家;专门挑选某一类人调查,就不是“随机”,而是“精心挑选”。]
瞧瞧你再次上来于13号又说了什么?[史网友说的是从general的population中专门(精心)挑选出来“科学家“这一族群。你看不懂中文也就罢了,还一遍一遍的重复你转贴的文章中的那句话:“他从标准工具书《美国科学界人士》(AMS)中随机地抽取科学家名单“,还要把“随机抽取”这几个字标红。 ]、["专门挑选某一类人调查,就不是“随机”,而是“精心挑选”。" 这句话不对吗?据我理解,这就是史网友的point. ]
他一个科盲能有什么point?他自己都承认是个“土”的“文”的,在统计上他能有什么point?
我已经说过多次了,还是再重复一遍吧。专门挑选某一类人调查与随机完全是两个概念,而且这两个是统计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先说第一个,统计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比较同类但不同群的事物,比如同是学生,要比较同一年级男生与女生的平均身高,就只能专门挑选男生这“某一类人”,再专门挑选女生这“某一类人”,然后取得数据再进行分析比较。同样,要知道美国科学家的信神的比例,也只能在美国科学家中专门挑选这“某一类人”调查。除了从美国科学家中“专门挑选”这“某一类人”之外,别无他法。
而且,人家的文章开门见山,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自本世纪初以来,人们就一直在争辩美国科学家的宗教信仰问题。”。路巴等的调查对象就是美国科学家,也只能是美国科学家,因此只能也必须从美国科学家中进行选择。调查结果也只代表美国科学家,而不代表大众。难道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可以得到美国科学家信神的比例么?难道可以从美国的general population中去选择调查对象从而得到美国科学家的信神比例?
这就犹如你要研究老鼠,就只能从老鼠中选择,而不能从老鼠和兔子的混合群中去选择一样;你要研究大鼠就只能从大鼠中选择,而不能从大鼠和小鼠的混合群中去选择一样。
所以,对照以上基本概念,史蒂芬的话[ 既是“随机”,就没必要专挑科学家]、["专门挑选某一类人调查,就不是“随机”,而是“精心挑选”。" ]就反映出他毫无这方面的知识。但问题是,他是个白丁不要紧,你怎么也跟他完全一样?
另一个概念,什么是随机?随机这一概念的出现必须伴随着抽样,即sample。为什么要抽样?因为往往一个population太大,搞覆盖全体的调查往往太费时、费力,比如有些国家要四年才搞一次全国普查,之所以要四年才搞一次,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规模太大耗费不起。为了减小规模,同时又能够反映一个大的population的真实情况,这就需要抽样。所谓抽样就是从一个target population中取得其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数量大小叫做sample size。因为抽样不是全部的population,所以要想让sample 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整个population的情况,就必须想办法给每一个population中的成员以均等的机会。如何才能尽可能地给每一个population中的成员以均等的机会?这就需要随机抽样。
如何设计出一个具体的随机抽样的办法?这又是一个比较啰嗦但并不难理解的问题。其方法又大致分为:Simple random sampling、 Stratified sampling、 Cluster sampling等。
最简单易懂的就是Simple random sampling 。这个我也已经用路巴的调查作为假设的基础只针对路巴从标准工具书《美国科学界人士》中进行理论上的模拟抽样。这也是最原始的抽样方式。
虽然路巴没有说在1914年的工具书《美国科学界人士》上一共罗列了多少名科学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总数一定的高于1000的。否则,路巴也不用做抽样了,就叫做全体调查就行了。现在我来假设(因我无法知道具体是多少,只能假设),那本工具书上一共有5432名科学家。
下一步是,如何从这5432名科学家中随机选择出1000名?又如何给予这5432名科学家每个人以均等的机会被抽中?这就必须先要有一个能产生随机数字的办法。我这里只给你讲一个最原始的办法。
首先将以上科学家从头一名到最后一名,每人都在那本书上有个序号。如果没有就给每个人编排一个,从 0001到5432。然后,用十个小球(纸团),给每个球上写上一个数字,从0到9,把他们放在一起。然后抓阄。抓第一个出来,把数字记下了,这是个位的数字;再把球放回原处,再抓阄计数,这是十位的数字,再把球放回原处,再抓阄,再计百位,最后是千位。以上过程完成之后就将这个四位数去对应一个从0001到5432中的一个序数,该序数也就对应了一名科学家。将以上过程重复1000次以上,就必然可以随机找出对应的1000名科学家。在此过程中,如果出现5432以上的数字就只有放弃,出现5432以内的重复也只能放弃,所以要重复1000次以上。
用作随机抽样的方法有很多,我这只是用一个最为原始的办法,为的只是理解随机抽样的概念。现在人们早就用计算机了。
当以上问题都基本搞清楚之后,也就可以看出你原来的问题所在了。但是我实在无法相信,一个在美国搞科研的人,而且是搞与生命相关学科的,怎么居然对最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统计完全像个白丁一样,而且这些还是非常浅的基础知识。但我同时又无法想象你仅仅是为了和我打架才装出这副样子的。
而且你这人在辩论中总是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变来变去。例子太多,我随便举几个在这里,请你自己看看,那前后是一个意思么?如果它们根本就不是一个意思,你还坚持这么干,而且是老要这么干,这不是诡辩和抵赖又是什么?
1)【史网友说的是从general的population中专门(精心)挑选出来“科学家“这一族群。】
2)【我在所有的IT工作者中,“随机选择1000名“,发现他们没听说过比尔盖兹的比例是7%。
我在所有传染病医生,“随机选择1000名”,发现他们当中不讲卫生的比例是7%。
我在所有的弱者中,”随机选择1000名“,发现他们当中能看懂我这段话的比例是7%。 】
这也就是你让人气愤的地方。你完全可以变,而且辩论对手往往是希望看到你变。但是有一点,既然你在前面那么坚定地坚持一种说法,而且坚持了几天,怎么能说变就变,也不在变之前先给个说法?比如你是否应该诚实那么一丁丁点,说我前面的说法有误,或者是不准确什么的。认错是难,可有错不认就不难了?在网上说了错话怎么逃?没人追究没人理睬当然就算了,只要有人追究,很容易就可以把旧贴拿出来对证。
行了,起码能让你认识到你的统计实在糟糕得很,但关键是那玩意对年轻人尤其是搞那些行业的太有用,费劲,但愿没白争一场。
作者:若迷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若迷于2010-7-17 周六, 下午9:28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