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北明:遗失的桂冠——甘地陵前的沉思 |
 |
NABC60
加入时间: 2008/04/24 文章: 2900
经验值: 136653
|
|
|
作者:NABC60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北明:遗失的桂冠——甘地陵前的沉思
·北 明·
只有两个白天的时间在新德里逗留。纵有泰姬陵、穆尔王宫等诸多游览地,我首选甘地陵,一行其余三人均被我说服。这不是游览,是朝圣。
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在20世纪大行其道,引发黑色暴力浪潮。甘地身置于人类历史上弱肉强食、血腥暴力的殖民主义和世界大战时期,他却在那个黑暗时空里,发明了人类最温和的手段,解决时代赋予他的难题:以不合作、非暴力手段,从帝国主义强权手中解放自己的祖国。他的遗产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稀世珍宝。为了实践这种不合时宜的方式,他四次坐牢,一次抗议行动徒步行走过近400公里,至少14次绝食,最长时间达21天。两次大战结束,他的祖国刚获独立不久,1948年1月30日,他在激进主义分子的暗杀枪声中倒下,那时他刚刚结束一次绝食行动,正前往祈祷会途中。
这个弱不禁风的印度人从人类黑暗、血腥、残暴的渊薮中,向世界和造物证明,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有自律的意志,有和平的能力,有理性精神,可以用自己的身躯阻挡自己的子弹,可以用自己的和平诉求平衡自己发动的战争,可以战胜自身的邪恶和残暴。
在甘地身后,有一连串举世瞩目的追随者,他们众望所归,相继成为世界各民族坚守人类道德精神和文明理性的旗帜:北美的马丁.路德.金、南非的图图和出狱之后的曼德拉、东南亚的昂山素姬、西藏的14世达赖喇嘛。他们都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唯独甘地,上个世纪 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后期五次获得提名,三次进入候选名单,最终没有获得这项桂冠。
1948年甘地被刺,死于诺奖公布两天之前,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曾紧急讨论过追认甘地获奖的可能,后因违反规则而放弃。此奖那年空缺,委员会宣布的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活着的候选人”。那年的那顶桂冠,被甘地带走了,从他献身民族和解的祭坛上带走了。
斗转星移,随着纳粹罪行、共产主义罪行的揭露,随着人类对自身残暴阴暗特性的认知,甘地建立在良知和善意价值基础上的和平理性非暴力精神,日益彰显无与伦比的重要性,世界各地人类在他身后不断认同、接纳、继承他的遗产,就像在漆黑的森林里不断辨认、确证、踏上通往黎明的拯救之道。
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没有忘记他们当年遗失的这顶桂冠。甘地被刺半个世纪之后,1999年12月,这个奖项的官方网站破天荒发表委员会刊物的编辑奥义温德·图耐森撰写的文章,《圣雄甘地遗失的桂冠》(Mahatma Gandhi, the Missing Laureate),对公众社会解释了当年甘地落选的种种原因,并对甘地的落选表达遗憾,意味深长。
事实上,甘地所面临的环境比他的任何后继者都复杂,尤其在二战时期,他需要同时面对三重问题:在英国殖民主义现实中追求印度独立、防止印度与穆斯林的宗教流血冲突、在全球抗击纳粹战争中把握对英国──印度宗主国和二战同盟国双重身份的国家──抗击纳粹的态度。
在如此复杂、相互牵连的局势中,为追求印度的独立自由,他本可以成为一个政治家,但他不依靠当时国际间的交往方式追寻独立,他拒绝了政治道路;他本可以成为印度说一不二的独裁者,但是他拒绝使用强权,他弃绝了强权道路;他也可以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但是他背后没有一个人道主义工作机构或慈善组织,也没有财团、资金和任何执行机构,他甚至不是一个人权活动家。他只依仗祈愿大会与他的追随者会面,对他们发出号召。
甘地的精神遗产证明,他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救世主,他是东方的圣贤,他的角色在20世纪上半叶,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政治或宗教视野。甘地因此成为当时《时代》周刊推举的影响人类历史的风云人物,紧随名列前茅的爱因斯坦和罗斯福之后,排名第三。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改变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宇宙观念;美国总统罗斯福动员美国参战,胜利结束了全球战端;而甘地,是有史以来人类以个人之力抗拒专制、拯救民权和争取自由的象征。
甘地的非暴力理想不仅获得了印度民族主义者认同,也获得了印度宗教信仰之外广泛的尊敬,甚至将他送进监狱的英国法官也对他深怀敬意。启迪人们心中的良善之根,点燃它并使之发扬光大,是甘地领导印度最终战胜大英帝国、实现独立自主的原因。
到新德里只看泰姬陵不拜甘地陵,于我是不可思议的。甘地陵位于新德里东郊的木纳河畔,是这位印度先贤1948年1月30日遇刺身亡后火化的地方。无论来自德里市区哪个方向,无论行囊里装了哪国文化背景,躯体里装了何等心情,即便你不了解这个人的经历和历史,你都会在接近甘地陵园时感受到优雅、整洁的净身之妙,都会在陵园内接受宁静、肃穆、圣洁的心灵洗礼。
为体验一下旧时代的交通服务,我们分头登上人力车。没多久,两辆人力车就相互走失在德里行人、牲畜、人力车、机动车辆并行的大街上。我和齐君同车,无法判断确切位置所在,我们只好提前舍弃人力车服务,在烈日烤晒下举着遮阳伞,徒步择路,走走停停。终于满怀燥热与疲惫,抵达目的地。
入口在前方出现,通道与陵园格局对称而均整,四周绿茵盎然,旷寥清寂。尚未走近,敏感的齐君已经发出一声惊叹。地偏而心远,这一方静土,与扰攘的德里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立即将我们沉入清凉、幽静之中。
甘地陵的布局全然不同于遍布德里的中世纪伊斯兰建筑。如果说泰姬陵是人类恢宏和华丽的典范,是感性层面世俗器物的最高象征,那么甘地陵是人类简洁和素雅的典范,是理性层面精神道德的象征。
甘地陵由几个部分组成。从中心向外依次是祭坛、草坪、长廊和外围草坡。祭坛是主体。黑白色调,严格对称、简洁庄重。一个方形的黑色大理石,高约一米长宽约三米,离地面半尺,平置于甘地倒下去的青色石板地面之上。正后方,一座灯柱立地而起,上端的灯罩里燃着常年不熄的火焰。正前方,一座小型青石祭龛沉地而落,上面供着一个小型香炉。祭坛四围是四座半人高的白色玉石矮墙。祭坛整体黑白色调,严格对称、简洁典雅。
玉石矮墙外围,目力所及一概是绿色的草坪,点缀以布局匀称的低矮冠状树木(不知名),草坪间有八条小径,暖色石砖砌成,分别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蜿蜒而来,统统通往中央的祭坛。向八面延伸的草坪是祭坛的绿色肢体,暖色小径是肢体上优雅的曲线。
草坪外围是暖色石头砖砌成的长廊。长廊环绕草坪一周,直跨陵园四座大门,入园的游人可循廊绕行,观看刻于墙上的文字,领教甘地精神遗产和生平事迹,或可经草坪直奔祭坛祭奠膜拜。长廊封顶。顶部,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垂盖着长廊的粉色砖墙,优雅秀美,一如陵园主体的温馨披肩。封顶的长廊上端,是游人另一道祭行通道。环坛绕行,居高临下,祭坛、草坪和整个陵园尽收眼底,可以直接领略陵园简洁、朴素、庄严的风格。
甘地说,“我的生活就是我的信息”。甘地不屑于服饰,只穿一道缠腰布。甘地亲近自然万物,拒绝人类医药,并禁肉食,远色欲。甘地一生奉行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这座陵园的风格是甘地意志的象征。这样的场所,心不可能不为之震动。按照一般概念,甘地的祭坛简单到可称为“无字坛”:没有死者姓名,没有生卒年月,没有死亡原因,没有墓志铭。
虽然一无甘地在世任何信息,墓碑正前方却刻有铭文,以金色不锈钢嵌在黑色大理石祭坛的正面。文是印度文,字是两个字,没有标点: “Hē Ram”。英文可译为“Oh God”(“哦神”),中文可译为“哦天”。这是甘地被刺离世临终前,望着凶手发出的话语。这两个字如诗如咒,终结了甘地艰难孤独的一生,凝聚了他生活的野蛮时代人类悲情,成为甘地留给人类的深奥的信息和神秘的告白。
1947年8月14日子夜,印度宣布独立,狂欢的印度顿成不夜之国。为此一历史性时刻竭诚尽力的甘地却没有出现在庆典上。这位年届八旬的耄耋老者,在加尔各答的贫民窟里一如既往地纺纱织布。深邃的星空笼罩着他坐着的席子,还有他的身躯,那席子是椰子树叶编织而成,他的身躯瘦骨嶙峋。
纺车摇曳,吱吱扭扭,重复吟告着只有漫漫长夜能听懂的悲悯和忧伤。独对巴基斯坦的分离和暴力前景,泪水从甘地瘦窄的面颊垂落。他喃喃有声,为失败祈祷。聆听他的,仍然是那本翻旧了的《薄伽梵歌》,陪伴他的,仍然只有他那副老花眼镜。此后他拖着羸弱之躯走访争端地区,坚持对巴基斯坦实行人道关注。他绝望地表示:如果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不能建立和平,他不希望继续活下去。如同符咒,此语即出,他被印度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刺杀了。倒下去那一刻,他努力抬起头,望着凶手长叹一声“哦天”。那不啻为他毕生祈愿和平的结束语。
不知道是否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古今中外几乎所有著名人物,如果有墓,必是碑座竖立。但甘地的墓是卧式的,却又不尽同于躺卧地面的卧碑,而是整体托出地面,呈然平现。其状恰如一个供奉祭品的祭坛。……是的,凭视觉和直觉,我已将甘地陵的主体部分认同为“祭坛”了。坛,作为供奉祭品的所在,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蕴含宗教意味。甘地陵的主体设计为一个芳草地中的祭坛,甘地的祭坛,甘地品格与精神的写照:祭坛低矮,无需仰视,平视都不成,只能俯视。若沿围墙顶端绕行,整个陵园更在俯瞰中尽收眼底。所以,这祭坛是甘地谦卑与和平人格的象征。此外,将这祭坛置于甘地尸体火化的位置,等于对他一生自我祭献的追认。所以,这祭坛不仅是甘地谦卑与和平的人格象征,更是甘地牺牲与奉献精神的象征。而那一声临终的惊叹“哦天”,发自心魂,简洁、天成、深刻,寓意无限,刻在他的祭坛侧立面,是他一生思想和情感的神来之笔。
在长廊出入口处的墙壁上,刻着圣雄甘地早年对人类社会罪恶的经典描述。这些罪恶至今是人类社会尤其是极权社会无法治愈的癌肿:
◆无原则的政治(Politics without principles);
◆不劳而获的财富(Wealth without work);
◆无良知的享乐(Pleasure without conscience);
◆无品行的知识(Knowledge without character);
◆无道德的商业(Commerce without morality);
◆无人性的科学(Science without humanity);
◆无祭献的敬拜(Worship without sacrifice)。
甘地对人类罪性和社会黑暗的认知如此深入,他的智慧并不比任何一个政治家或哲人浅,可是人们究竟了解甘地有多深?相对于那些坚持不懈地提名甘地获奖的人们,爱因斯坦早在1931年那个漆黑年代的前夜,就发现了甘地的非同寻常。甘地为抗议英国盐税而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步行到海的行动。这一行动取得了胜利。在此后几个月后的9月 27日,爱因斯坦托甘地的友人给从未谋面的甘地写了一封信,称他为 “尊敬的甘地先生”,并在这一称呼之后,加了一个感叹号“!”,接下来,他在正文中表达了对甘地的钦佩:
“您的努力,表达了非暴力成功的可能、甚至与那些没有放弃使用暴力手段的人合作之成功的可能。我们希望您的榜样可以远播到您的国度之外,将有助于建立一种获得普遍尊重的国际性权威,并以此作出决断,并取代战争冲突。”
爱因斯坦并表示,希望有一天能够与甘地见面。
20天之后,人在伦敦的甘地给爱因斯坦回复,称爱因斯坦为“亲爱的朋友”。他说:
“我欣喜地接到您通过桑达拉姆送来的美妙信函。我的工作获得您的赞同是我巨大的宽慰。我确实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在印度我的修行处会面。”
甘地去世多年之后,关于爱因斯坦对甘地的评论,人们在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储藏的爱因斯坦档案里有了进一步的发现:在一张爱因斯坦的数学手稿的下半页,爱因斯坦用德文写下了他对甘地的评价。这一次,爱因斯坦借泰戈尔对甘地的称呼,称甘地为“圣雄” (Mahatma):
“圣雄甘地一生的成就在政治史上是罕见的。他发明了一种崭新的、仁慈的方式来消解被压迫国家的战争,并以极大的能量和热情实践它。而这一对于整个文明世界人类自觉意识的道德感召力,将可能比我们这个高估野蛮暴力的时代所看到的要更加持久……”
爱因斯坦在一次英文演说中还表示:
“我相信甘地的见解对于所有我们时代的所有政治家都深具启迪性。我们应当以甘地的精神努力做事:不为实现我们的理想而使用暴力进行奋斗,此外不参与你确认的任何邪恶的事物。”
作为人类的良知和国际性知识分子,爱因斯坦在上世纪人类所有重大国际事务上,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第三帝国建立之初、二战爆发前12年,爱因斯坦就避开德国人的民族主义的狂浪,洞悉 “希特勒正在通过战争达到目的”。文明世界对德国现代野蛮人的反应相当消极,爱因斯坦对此发出叹息。但是在此之前,爱因斯坦就在印度的贫民窟里,在印度人民对英帝国主义的不合作运动中,发现了甘地非凡的存在。他对甘地的高度评价在西方世界无出其右。不过,囿于国际局势的沉重压力和扭转危局的需要,爱因斯坦眼睛里,甘地的非暴力只是民权运动的一种手段和一种政治斗争工具。然而,对甘地深有研究的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的编辑奥义温德.图耐森则正确地认为:
“当他在印度的众多民族主义追随者将非暴力用于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主要策略和政治手段时,甘地的非暴力是他的原则和理想。”(《圣雄甘地.遗失的桂冠》, 1998-2000, 1999-12- 01)
得甘地精神真传的除了印度本土文学巨匠泰戈尔,就是本世纪的东方藏人,14世达赖喇嘛。
甘地陵植被茂密的封顶长廊也是这座陵园的围墙。围墙之外,是更为宽阔的长满绿草的坪坡。达赖喇嘛曾经站在这绿草坪坡上,面对甘地祭坛,感受到甘地伟大灵魂的感召,并在那里发愿:要终生奉行非暴力原则,为西藏争取公义与和平。
那年是1956年,达赖喇嘛21岁。他首次访问印度,抵达后第一站就是甘地陵园。
1950年,中国军队入侵西藏。中国政府以西藏主人的口气宣布要“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因为这些帝国主义势力“使西藏民族和西藏人民陷于奴役和痛苦的深渊”。这是中国中央政府拟定、藏人被迫签署的《十七条协议》中的内容。而当时的西藏只有六名欧洲 “帝国主义分子”,全部是战争期间从印度英国俘虏营里逃出来的难民:一个英国传教士、两个英国籍无线发报员,还有两个奥地利人和一个白俄。当达赖喇嘛从首次从北京的广播中听到他们必须签署的《十七条协议》时,他痛苦地回忆起一个事实:
“自从1912年驱逐最后一批中国军队之后,西藏根本就没有任何外国势力了。”(达赖喇嘛回忆录《我的土地,我的人民》第五章《入侵》。丁一夫译)
由于藏人的超现实主义价值观和对现世权力的澹泊,也因为西藏总共只有8,500人的官兵,不要是用来阻挡旅行者非法入境并兼任警察的,藏人对入侵抱着痛苦的态度,除了少数地区发生抵抗,并未真正起而造反。宗教是藏人的生命线,只要能在寺庙里供奉他们的神祗,这个民族可以忍受各种苦难。
相对于大军入侵,藏人真正的“奴役和痛苦的深渊”,始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侵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达赖喇嘛回忆说:“中共宣称他们是来保护人民的,并且许诺人民宗教自由。然而同时却开始系统性地压制、摧残宗教生活”,“并且要把西藏改造成共产主义社会”。
藏人先在军队占领下退守精神家园,后再在七千座寺庙废墟上,失去精神家园。他们走投无路。1950年中共军队入侵西藏,迟至九年之后,达赖喇嘛才离开西藏印度,大批藏人才开始出逃。而大批藏人并非直接追随达赖喇嘛出逃的──虽然国际媒体曾疾风暴雨般报道达赖喇嘛逃亡印度,但一切消息都被中共封锁了。大部分藏人如单巴一家那样,离开家乡是出于生活走投无路,并不知道他们的达赖喇嘛已经人在印度。如果知道,出逃的就不只十万了。有见识的西藏问题学者、专家和分析家认定:西藏与中国真正离心离德,始于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这个不能须臾离开信仰的民族被剥夺了信仰权利。
早在军队入侵之前,西藏就被当时的国际社会抛弃了。面对西藏国民大会发出的紧急求援呼吁,英国表示爱莫能助,美国更进一步,拒绝接待西藏求援代表团,印度政府则建议西藏放弃抵抗。最后最沉重的打击来自联合国,联合国全体代表大会作出决定,对西藏问题不予考虑。
西藏走投无路。“藏东的人民正被逼入野蛮境地。中藏的人民越来越决心诉诸暴力。”达赖喇嘛回忆说:“到目前为止,我为了和平解决问题的努力一无所获。对于负责任的政府而言,筹备委员会不过是个笑话。我看不出我的努力未来会有成功的希望。”
作为西藏政教合一的领袖,他面临一个巨大的抉择:要么支持藏人的暴力反抗,领导藏人争取公义;要么反对藏人暴力行为,失去藏人对他作为世俗领袖的信赖。达赖喇嘛对此后果看得十分清楚:
“我知道,中国人正在试图削弱我的政治权力,而就我反对人民的暴力本能这点而言,我又是在帮助中国人摧毁人民对我的信任。”
达赖喇嘛在不长的陈述中,将这种感觉陈述了两次:
“更糟糕的是,我感到我正在失去对自己人民的控制。”
“我感觉到,我将无法长久制止他们了。”
达赖喇嘛宁肯失去人民对他作为政治领袖的信任,也要坚持非暴力的抗争:
“暴力反抗不仅不实际,而且也不道德。非暴力是唯一的道德途径。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深刻信仰,同时很明显,也符合佛陀的教义。作为西藏的宗教领袖,我被约束着,必须坚守这一点。我们或许将会遭受侮辱,在一段时期里,大多数我们务必珍视的遗产或许将会丧失殆尽,倘若如此,忍辱必定是我们的命运。对这点我毫不怀疑。”
守死善道,忍辱负重,不计成败,躬行不馁,宠辱不惊。这不是政治家的智慧,这却是人类的高贵精神所在。这是达赖喇嘛作为西藏精神领袖的本质特征之一,这也是藏人可以奴役、不可征服的理由。这是生命值得赞美的意义所在。就在达赖喇嘛准备带领世界的弃儿,藏人踏上自我救赎之路的时候,他领受天意一般,接到了印度宗教界的邀请,站在了甘地祭坛的草坪上。那是他生平首次踏上印度土地,那也是释迦摩尼2,500年的诞辰日前夕。在人类于黑暗中祈求和平、祭献自身的圣坛前,他与另一个伟大的灵魂沟通:
“长满绿草的斜坡倾向亚木纳河。我站在草地上祈祷,心里深深感动。我感到我正面对一个高贵的灵魂,一位生前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的灵魂。这个人致力于保存印度与人类的精神,至死方休。这是一位真正的佛弟子,和平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真正信仰者。我站在那里时,心里想着,假如圣雄活着,他将会给我什么样的智慧忠告。我坚信他会将自己的全部精神与人格投入到为西藏人民争取自由的和平运动去。
“我的内心涌动着极其强烈的愿望,真希望今生今世有幸与他相会。我站在这里,感到与他十分接近。我感到他会始终告诫我坚守和平之路。对于他宣扬和实行的非暴力思想,过去和现在我都会坚定不移地信仰。此刻,我的决心更加坚定,无论将遇到什么样的艰难,我都要遵循他的教导。我比以往任何时侯都坚定的决定,我永远不会与暴力相关。”(《我的土地,我的人民》)
达赖喇嘛的佛教不是“麻痺人民的精神鸦片”,也不是消极避世的庙堂木鱼,却与加尔文主义基督教原则相似,是积极入世、干预现实、内外双修的宗教。他曾经数次与基督教领袖坎特伯雷大主教罗伯特.伦西(Robert Runcie)畅谈宗教的社会功能,共同认为政教有交叉溷合之处,就是宗教有责任为人道主义服务,
“宗教不应忽视现实。宗教人士仅仅祈祷是不够的。相反,他们在道义上有义务贡献一切来解决世界上的问题。”(《流亡中的自由》)
达赖喇嘛厌恶政治,一生追求清净事佛,但是他奔走世界各地,会见各国元首,从未停止过自己出访的脚步。
另一方面,达赖喇嘛对现实的干预严格恪守和平理性非暴力原则。他不是不知道有多少藏人被杀,据西藏反抗游击运动所缴获的中共军方文件记载,仅从1959年3月到1960年9月,即达赖喇嘛出走前后,拉萨被杀的藏人就达87,000人。世界上不会有人比达赖喇嘛对自己同胞的苦难更感同身受,不会有人比他更理解其子民反抗的意志、更赞同他们的宁死不屈的勇气和对西藏的爱,但是达赖喇嘛从不赞同他们暴烈的行动,他宁肯失去他们的信任,也要以“对他们产生作用的唯一方法”“作出一个个人的呼吁”。60年代,远在印度,他在一些藏民武力抗暴的时候,曾把自己的录音设法传递给西藏的游击战士,告诉他们放下武器,停止战斗。此后,达赖喇嘛为了“很多人感觉他们遭到了背叛”,甚至“有几个领袖割断了自己的喉管而不愿离开”感到非常难过。与甘地一样,非暴力,和平主义、人道关怀,是达赖喇嘛信仰的一部分,而绝非一种争取大多数同情、哀兵必胜的政治策略。关于这一点,莫说中国政府官员不能相信,就是拥有自由民主理念的人,没有同等信仰、同等神性,也不能理解。
1989年,中国以自身的血色迎来东欧世界黎明的时候,达赖喇嘛近40 年拯救西藏文化、宗教的和平努力赢得世界的尊重。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将1989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达赖喇嘛,表彰他“在争取西藏自由的奋斗中始终如一地反对使用暴力。为保存他的人民的历史与文化遗产,而代之以在宽容与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倡导和平解决问题。”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并认为,达赖喇嘛对人类的贡献在于,他 “从对一切生命的一种伟大的尊重出发,并在对所有人类以及自然的普遍责任的概念基础上,发展了他的和平主义哲学”。
1989年12月10日,达赖喇嘛在挪威奥斯陆接受诺贝尔和平奖奖章和奖状。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主席埃格.阿尔维克(Egil Aarvik)的颁奖词表明,除了中国,世界都看到了达赖喇嘛的和平努力。他说:
“自从1959年达赖喇嘛就与他的成千上万流亡印度的同胞一起,居住在组织化的社区里。这并非世界上第一个流亡社区,但却是第一个和唯一一个没有任何武力行为的社区。考虑到被占领期间西藏人民的痛苦,这种非暴力方针更加值得注意。达赖喇嘛的反应一直是建议和平解决问题。这将长久地满足中国人的利益。要举出任何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维护自己权益的例子是困难的。没有人象达赖喇嘛那样,对对手采用调和的、协作的态度。”
阿尔维克在授予达赖喇嘛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委婉地表达了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未曾授予甘地此奖的遗憾,同时以微妙的言辞强调了颁奖现场的委员会成员并非50年前的委员会成员。最重要的是,在将达赖喇嘛与甘地的比较中,阿尔维克用了举世公认的对甘地的尊称── “圣雄”,称这位圣雄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和平事业领导者”,并表示本年度此奖,也“部分地表达对圣雄甘地的纪念”。以此,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了却了他们耿耿于怀半个世纪的心愿,并终于为他们的历史性错误雪了耻。
确如阿尔维克主席颁奖词中指出的,达赖喇嘛将自己看作是甘地精神的继承者,他在自己的书面答奖辞中,视甘地为自己和其他人的导师:“甘地的榜样是我们许多人的精神源泉”。
半个世纪以来,达赖喇嘛流亡在甘地的故乡,并在这里建立了西藏流亡最大的社区和流亡政府,毫无疑问,在众多的甘地追随者中,达赖喇嘛是甘地精神最直接、最忠实、最伟大的继承人。上个世纪的1948 年甘地被刺,1949年中国易旗帜,1950年中共军队入侵西藏,1959年达赖喇嘛和他的追随者们流亡印度。1989年那一年,中国在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和100年黎明前的黑暗中,再度失去文明转型的机会,流亡的西藏则彻底浮出中国巨大的阴影,更多地获得世界的认可和支持。1948年那顶遗失在印度的桂冠,从甘地的祭坛上空飘落,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主人。
达赖喇嘛实行民族自救的环境虽然不及甘地民族独立的环境复杂,但是达赖喇嘛的对手,却比甘地的对手大英帝国更野蛮、专断而无情。达赖喇嘛虽然获得了那顶飘逝在甘地祭坛上的桂冠(以及世界各地各国80多项奖),但是他未必比甘地更幸运:有生之年,他未必能够看到西藏获得自由;临终之际,他未必能够回到自己自由的故乡。因为他把西藏命运背在自己身上,所以他没有功利层面上人生的荣华富贵和安逸泰祥。然而这一切个人荣辱对于达赖喇嘛而言并不重要。世世代代达赖喇嘛转世往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普渡众生,解救苦难。从佛教观点看,他们是来到人世间的“道成肉身”,传播宇宙之爱,人类大同,生命之平等尊严是他们到此世间的唯一使命。14世达赖喇嘛身在五行中,意在三界外,他的生命植根于宇宙之永恒存在而不是人生十数载的时空,而且他的精神人格也是他们当中最伟大的一位,他心中惦念着西藏的苦难和人类的缺憾,他何以可能不高贵超圣而谦卑绝俗?
华氏103度,烈日当头,热浪滚滚,这个炎热的印度6月天,几乎要把所有历史沉思都蒸发掉。我们在甘地祭坛前祭拜鞠躬、肃立留影,在达赖喇嘛与甘地灵魂相遇的草坪上,借着树荫席地而坐,心中充溢着一片悲圣悠远的清凉之意。优雅和庄严,净土和圣坛,在广厦毗连、笙歌达旦的中国已经绝迹。同样面对奴役,中国的苦难正在孕育的,究竟是另一个帝国暴君还是另一个布衣甘地?
(记于2009-06-17新德里;补记修正于2010-05-12华盛顿)
作者:NABC60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