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15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15
披着羊皮的和尚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15
(226 reads)
时间:
2010-7-03 周六, 上午1:11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德军的推进带有追击的性质,而且条件十分艰苦。徒步的步兵再一次要以日行三十英里的速度连日
进行强行军。他们渡过波涛汹涌的马内奇河,时而穿越齐腰深的麦田,时而行走在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
天气热得使人窒息。人畜干渴难熬,还要忍受暴风与飞沙走石的袭扰。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不断要求
空运油料,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结果,进军速度一再下降。尽管如此,进军速度还是快得惊人,完全出
乎苏军指挥部的意料。8月初,苏联技术人员就开始从迈科普撤出石油设备,但是,由于德军迅速逼进,
来不及全部撤出,只好把剩余的设施交由爆破组与焚毁组处理。8 月5日,伏罗希洛夫斯克失陷。翌日,
苏军第 1 独立步兵军在阿尔马维尔的战线被突破,切列维钦科指挥的第 18 与第 12 集团军向南部山区撤
退。德军追至山脚,占领了迈科普油田,但提炼的油料却所剩廖廖。德军还控制了大部分的铁路系统,
却没有车辆。与此同时,第 17 集团军拿下克拉斯诺达尔,正向塔曼半岛推进。然而,早在 8 月中旬之前,
北高加索方面军就注意到德军的进攻势头在明显地衰退。
与此同时,苏军的抵抗能力却日趋增强。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组建了新的民族军队。援
兵与补给品由铁路和海路运至里海沿岸的阿斯特拉罕与马哈奇卡拉,再转运至内陆。这是高加索与苏联
内地联系的仅有的两条交通线。格罗兹尼、马哈奇卡拉与巴库外围由工兵和民工构筑了多道防线,并且
主要是以山间河流为屏障。在西海岸,鲁奥夫集群在进入塔曼半岛和向诺沃罗西斯克大型海军基地推进
时,一路上遭到科托夫指挥的苏军第 47 集团军与几个海军陆战旅的抵抗,遇到极大的困难,在克雷姆斯
克附近与森林密布的山脚下,战斗尤其激烈。8 月 18 日开始了夺取山口的战斗,康拉德指挥的德军第 49
山地军的两个师从切尔克斯克往南,向厄尔布鲁士以西运动。击退谢尔加次科夫的第 46 集团军下辖的第
3 步兵军,并夺取了外高加索方面军一向认为是难以攻克的许多山口。由于补给困难,加以苏军又很好地
利用了难攻易守十分险峻的地形与山间河流,德军山地部队无法继续向黑海岸边的苏呼米推进。8 月28
日,鲁奥夫集群迫使科托夫指挥的苏军第 47 集团军后撤至黑海岸边的阿纳帕,位于诺沃罗西斯克以西约
三十英里处。利斯特仍因补给困难有计难施,那些紧紧尾随部队前进的采油队本来是为着开采苏联的油
田而来的,可是采油队的专业人员与工程师却没有找到短期内可恢复生产的油田。
8 月末,秋列涅夫指挥的外高加索方面军接过了高加索山脉的防务。切列维钦科指挥的原滨海战役
集群易名为黑海战役集群,转隶于外高加索方面军。马斯连尼科夫指挥的北方集群承担了原顿河集群的
任务。北方集群隶属外高加索方面军,由彼得罗夫指挥的第 44 集团军、科罗捷耶夫指挥的第 9 集团军与
科兹洛夫指挥的第 37 集团军组成。北方集群扼守库马河与捷列克河,阻止第 1 装甲集团军向格罗兹尼与
巴库推进。此时,苏联空军的活动频繁起来,而且越来越有成效。这是因为 A 集团军群被迫已将大批的
战斗机大队调往斯大林格勒地区。
在东南方向,克莱斯特指挥的第 1 装甲集团军距格罗兹尼仍有六十英里,而距巴库则有三百五十英
里。克莱斯特曾命令第 16 摩托化步兵师穿越卡尔玛克草原进入叶利斯塔,企图迫近北部的阿斯特拉罕。
但是,除一些侦察分队到过里海岸边,师的主力很难接近城市,只能在阿斯特拉罕一百英里之外活动。
不管怎么说,该城还是为格拉西缅科的苏军新编第 28 集团军一个集团军守住了。克莱斯特向格罗兹尼与
奥尔忠尼启则发动决定性的总突击的时刻终于到了。第 1装甲集团军的两个装甲军原在莫兹多克以东二
十五英里处,这时已抵达捷列克河与巴克散河。敌人空中活动的威胁,德军本身油料的不足以及巴克散
河战斗出人意料的艰苦都迟滞了德军的行动,引起人们的不安。直到 8 月25 日德军才决定从莫兹多克两
侧强渡捷列克河,然后施韦彭堡指挥的第 40 装甲军(由三个装甲师组成)从对岸桥头堡向正东方的格罗兹
尼推进;同时,奥特指挥的第 52 军向南开入马尔戈别克油田与奥尔忠尼启则。再向南,仅由一个罗马尼
亚山地师与一个德国团级集群组成的马肯森第 3 装甲军将切断苏军通往巴统与第比利斯的道路,阻止苏
----------------------- Page 149-----------------------
联南方的援军继续北进。苏方的叛逃人员与战俘透露,苏联的北方集群正从外高加索、伊朗与苏联内地
得到快速的增援。由此看来,德军必须毫不拖延地发动进攻。据估计,位于克莱斯特进军路线上的马斯
连尼科夫的北方集群大约有四十个师和旅,进攻一方的兵力共有八十个师。
8月 30日,第 1 装甲集团军开始强渡捷列克河。发现苏军兵力很强,反击十分猛烈,德军被迫把主
要突击方向转到南部的叶尔霍托沃与马尔戈别克,结果又碰到了科罗捷耶夫的第 9 集团军与科兹洛夫的
第 37 集团军这两颗钉子。战斗激烈,双方都付出很大的代价。德军的北部也遭受威胁。在辽阔草原翼侧
的第 4 库班近卫骑兵军企图合围莫兹多克。至 9 月末,第1装甲集团军已无计可施,被迫转入防御,等
待元首履行其诺言,从斯大林格勒调来装甲师之后再行计议。然而,10 月25 日,德军又作了一次努力,
向配置在那尔契克附近——位于奥尔忠尼启则西北方约七十英里处——的第 37 集团军的七个师发动进
攻。马肯森第 3 装甲军所属的两个装甲师在第 4 航空军现有全部飞机的支援下发动了一场出人意料的迅
雷不及掩耳式的进攻。苏军第 37 集团军司令部遭到猛烈的空袭,随即失去了指挥作战的能力。德军坦克
突然在翼侧出现使苏军惊慌失措。不到两天,苏军的几个师便被击溃了。尔后,德军装甲部队转向奥尔
忠尼启则。11 月2 日,已距该城仅五英里。天已降雪,克莱斯特便在德军迄今所能抵达的最东边的这一
地点停止前进。
在西高加索战线与黑海战线上,鲁奥夫指挥的第 17 集团军面对苏军的顽强抵抗进展缓慢。但鲁奥夫
要占领塔曼半岛与诺沃罗西斯克、土阿朴谢与苏呼米等黑海诸港的企图仍未改变。8 月末,罗马尼亚骑兵
部队已占领滨海城镇——阿纳帕,并于 9 月初,肃清塔曼半岛上的苏军。德军 9月 6 日攻占诺沃罗西斯
克军港与该城的一部分,以后即被苏军海军陆战旅与科托夫的第 47 集团军(编成内有一个山地师和一个
步兵师)所阻止。与此同时,一个德国师与五个罗马尼亚师横渡刻赤海峡进入塔曼半岛。这条通道有德国
海军的潜艇和鱼雷艇保护。舰艇是从易北河经由多瑙河进入黑海的。9月 23 日,鲁奥夫用两个军(共七个
师)向防守土阿朴谢的雷诺夫的第 56集团军与卡姆科夫的第 18 集团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因遭到敌军顽
强的抵抗,一周仅推进七英里。10月 7 日,切列维钦科设法稳住阵脚,但一周后德军又发动一次进攻,
局势再度恶化。切列维钦科被撤职,由彼得罗夫继任黑海集群司令员。在距土阿朴谢城仅数英里的地方
才阻止住德军的进攻。
元首催促利斯特以重兵开抵海岸。这样,他便可直下黑海到达巴统与土耳其边境。然而,这样用兵
将把 A 集团军群分隔在高加索的两侧,而又没有为提供补给作任何准备。康拉德指挥的第 49山地军已拿
下桑加尔与克鲁霍夫山口,保证了厄尔布鲁士南翼的安全。但是,利斯特不愿承担直接进攻苏呼米港的
风险,除非能确保从西海岸对其实施支援。元首另有想法,因此,他对利斯特指挥这次战役态度十分不
满。
8月 31日,利斯特应召前往文尼察。在那里,他因把一份未加标示的小比例尺地图带到会议桌上来
激怒了希特勒。其实,元首忽略了禁止在飞机上携带标示过的地图正是他的规定。尽管如此,他在利斯
特面前却显得若无其事,和颜悦色、宽容大度地听完利斯特的汇报。但是,当这位 A 集团军群的司令刚
刚起飞返回斯大林诺时,元首又破口大骂利斯特。9 月6 日,利斯特报告陆军总部说,如果继续向前推进,
他承担不起这种责任。翌日,他在集团军群司令部说服约德尔。于是,在第 49 山地军的地境内战事暂告
一段落。这件小事,若是换个地方,一定会掀起轩然大波。
----------------------- Page 150-----------------------
第十九章 向斯大林格勒进军
保卢斯,黑森人,他是小职员的儿子、罗马尼亚贵族的女婿。他为人谦逊,办事认真,待人和蔼且有
礼貌,但他过于谨慎,优柔寡断。他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参谋军官,在步兵团里供职时,官只作到
上尉,那是 1929 年的事。接着,保卢斯便转入装甲部队,在一个摩托化试验部队当了数月的指挥官,因
此,他没有多少指挥经验。1940 年,保卢斯被哈尔德选至他的参谋总部任重要职务,又任副参谋总长。
在参谋总部任职时,他掌管过“巴巴罗萨”计划的大部分早期制订工作。1942年1 月,保卢斯晋升为上
将,并出任德军第 6 集团军司令。第 6 集团军是东线最大的一个集团军。
保卢斯是个勤勉、有才干的军官。他所作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元首亲眼看着完成的。元首显然很器重
他,因为仅在 1942 年的十一个月中,他就由中将迅速地晋升为上将。元首对于保卢斯的忠诚也是毫不怀
疑的,元首本来打算在斯大林格勒之战胜利结束之后,便把他召回最高统帅部,接替约德尔的职务。保
卢斯的较寒微的出身与谦恭的外表,受到纳粹党的青睐。他对哈尔德一贯敬重并有深厚的友情,他可不
是那种善于阿谀逢迎的小人。尽管如此,他似乎对于元首的判断力及军事才能也有很高的评价。元首是
发展装甲兵的赞助人,保卢斯与他志同道合。保卢斯肯定明白他既是元首的宠儿,又是哈尔德的宠儿。
他不贪图功名,但缺乏那种在紧要关头作为杰出指挥官所必须具有的坚定性格。尽管哈尔德曾说保卢斯
沉着冷静,但消极被动对他来说,可能是更恰当的描写。他与约德尔一样生来就是个唯命是从的人。元
首准确地估计到他一贯服从的特点,因而选择他作为自己在行政与军事方面的重要心腹。
1940 年,保卢斯作为一名少将在赖歇瑙指挥的第 6 集团军中担任了约八个月的参谋长。赖歇瑙于同
年 7 月被晋升为元帅。两人在经验与资历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元首完全控制陆军之后,资历与经
验已不再说明任何问题,保卢斯才得以超过十余名有才干、有战斗经验的军长,一跃而成为高居整个东
线最重要指挥职位的赖歇瑙的继任人。由于他得到他的两个参谋长的有力支持,他才在哈尔科夫战役与
“蓝色”战役中成为一名非常有成就的指挥官。他的第一任参谋长是费迪南德·海姆;第二任是阿图尔·施
密特。尤其后者是一个性格强韧,有独到见解的人。
----------------------- Page 151-----------------------
图 13 顿河弯曲部与伏尔加陆桥
7 月初,第 6 集团军编成内有五个军,共十八个德国师。其中有两个装甲师、一个摩托化步兵师,
这三个师组成了第 40 装甲军,由施图姆指挥。第 4 装甲集团军是参加进攻斯大林格勒作战的另一个集团
军。它于 7月末转隶于 B 集团军群。它在渡过顿河下游之后突然转向东北方,沿科帖尔尼科沃至斯大林
格勒的铁路向前推进,追逐着特鲁番诺夫指挥的苏军第 51集团军的五个师。赫特进展缓慢,但并非由于
苏军的抵抗(事实上抵抗软弱无力),而是因缺乏油料使大部分部队无法行动。赫特指挥的第 4装甲集团
军编成内有肯普夫指挥的第 48 装甲军和一个步兵军,共四个师,其中仅一个装甲师、一个摩托化师。德
----------------------- Page 152-----------------------
雷加林纳指挥的罗马尼亚第 6 军共有六个师,在赫特后方跟进。第 4装甲集团军与第 6 集团军均由第 8
航空军进行支援。第 8航空军有九个战斗机大队、九个轰炸机大队与三个斯图卡战斗轰炸机大队。
第 6 集团军突入顿河河曲,在向伏尔加河推进时开始慢下来,因为军需部部长瓦格纳按照希特勒 7
月 23 日颁布的指令,把 B 集团军群的大部分运输力量调往 A集团军群的地域。这错误一犯就无法迅速纠
正,结果,第 6 集团军在十天之内未能前进一步。
至此,除了深陷顿河弯曲部这个大包围圈中(大致在契尔河与齐姆拉河一线)的苏军外,所有苏军已
撤至顿河东岸。铁木辛哥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防线北起巴甫洛夫斯克,南至萨尔帕湖,绵亘四百
五十英里。其右邻是瓦杜丁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左邻是特鲁番诺夫指挥的第 51 集团军。斯大林格勒
方面军正面过宽,最高统帅部不得不于 8 月5日决定将这个方面军一分为二。一个是新的斯大林格勒方
面军,由铁木辛哥的继任人戈尔多夫指挥。其防线由巴甫洛夫斯克延伸至伏尔加河,事实上根本不包括
斯大林格勒。另一个是东南方面军,由叶廖缅科指挥,从斯大林格勒对面与暴露的南翼延伸至卡尔玛克
草原。当战斗集中在该城时,最高统帅部才对这项决定感到懊悔,分割指挥影响了协同动作。
叶廖缅科与许多同级将领一样,当过骑兵部队的军士。1941 年末,在巴甫洛夫被撤职后,他在西方
方面军任过几天司令员。尔后指挥布良斯克方面军。1941年末,在莫斯科-加里宁地区指挥第 4 突击集团
军。他负伤后,尚未痊愈便离开莫斯科的医院,被斯大林派往东南方面军。在那里他遇上了赫鲁晓夫与
戈尔多夫。他迅速地与其中的一个建立了友好关系,而与另一个的关系却很坏。戈尔多夫在从铁木辛哥
手中接管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之前曾担任过第 21、第 64 集团军的司令员。叶廖缅科说,戈尔多夫当时心惊
胆战,神经高度紧张、情绪十分低沉,不过此话未必可信。戈尔多夫的部下崔可夫所作的同样有贬意的
描述却大不相同。崔可夫描写他的上司专横跋扈,并时常流露出盲目的自信心。然而,有迹象表明,戈
尔多夫的主要过错在于他不赞成设政委、政治委员或实行集体负责。恰好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的政治委员,因此赫鲁晓夫与叶廖缅科串通一气决定把戈尔多夫排挤掉。这怎么能提高两个方面军的效
率和密切他们的协同动作呢!
7 月的后两个星期,保卢斯开始向顿河河曲以西的苏军桥头堡逼近。桥头堡的北部由科尔帕克奇指
挥的苏军第 62 集团军扼守;南部由第 64 集团军扼守(暂由崔可夫指挥);此外,还有第 1、第 4 坦克集团
军与它们配合。第 1、第 4 坦克集团军都是从步兵部队改建的:一个原来是莫斯卡连科指挥的第 38 集团
军,另一个是格拉西缅科指挥的第 28 集团军。第 62、第 64集团军各拥有相当于六个步兵师的兵力和若
干坦克营。但是,两个坦克集团军仍在改装过程中,既未定编又未训练,坦克的数量也不够。根据斯大
林 7 月28 日签署的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苏军必须坚守顿河以西的阵地,禁止继续撤退。德军第 6 集团
军兵分两路,每路有一个装甲军与一个步兵军,从两翼合围,孤立科尔帕克奇指挥的苏军第 62 集团军与
第 1 坦克集团军,把它们牵制在卡拉奇以西地区,使它背水而战。接着,被围部队又遭到冯·维特尔斯
海姆指挥的第 14 装甲军与冯·朗格尔曼指挥的第 24 装甲军从侧后的进攻,切断了顿河上的退路。坦克
集团军的反攻未能奏效。战斗又持续了数日。苏军还妄图破坏卡拉奇大桥,结果被迫投降了。据估计,
苏军阵亡、被俘三万五千人,损失坦克近二百七十辆、火炮近六百门。德军攻势取得这一良好开端,是
苏军坚守顿河西岸的命令帮了大忙。进攻的下一阶段是肃清该地直到北部锡罗亭斯卡亚附近的敌人,主
要是克鲁奇金指挥的第 4 坦克集团军和莫斯卡连科指挥的第 1 近卫集团军的部分部队。8 月15 日,这些
部队被赶过顿河,苏军又有一万三千人被俘。德军费尽心机企图夺取克烈缅斯克以南、顿河西岸苏军的
桥头堡,结果都归于失败。而这个小小的桥头堡后来在德军败退时成了苏军进攻的跳板。另一方面,苏
军以重兵把守顿河东岸,这说明必须在这个炎热、干燥、空旷的草原上为强渡顿河这个巨大障碍做充分
----------------------- Page 153-----------------------
准备。
此时,在顿河以南,赫特指挥的第 4 装甲集团军已把特鲁番诺夫指挥的苏军第 51 集团军赶入卡尔玛
克草原。第 51 集团军的抵抗此刻仍很微弱。但它在卡尔玛克草原依然对德军翼侧是个威胁。轴心国部队
开始横渡阿克赛河,这条河由担任侧方警戒的崔可夫的第 64 集团军的三个步兵师扼守。这三个师对德军
奋力反击,未能得手;而对罗马尼亚第 6 军的反击却卓有成效,该军已有溃败的危险,幸而它的德国联
络官挽回了危局。随后,第 4 装甲集团军向距斯大林格勒五十英里的廷古塔发展进攻,准备沿伏尔加河
西岸进逼该城。这次突击是指向背靠伏尔加河部署的苏军第 64 集团军与托尔布欣指挥的第 57集团军的
部分部队。8月5 日,赫特突破斯大林格勒外围的环形防线。在廷古塔车站周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坦克战。
苏军顽强抵抗,第 4 装甲集团军已无力继续推进,显然只好等待第 6集团军渡过顿河再说。而第 6 集团
军还在西部大约六十英里处停滞不前。
苏军最高统帅部被德军的有力进攻吓呆了,它企图坚守东南方。7月 28 日,它发布了“决不后退一
步”的第 227 号命令,斯大林以适度的、甚至是同志式的口吻告诫所有部队继续撤退将给苏联带来什么
样的后果。苏军在卡拉奇以西的顿河河曲大败之后,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代表于 8
月 12 日视察斯大林格勒。此时,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刚刚分为两个方面军,大约只有一周左右的时间,
华西列夫斯基便建议恢复某种形式的统一指挥。为了便于组织协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划归东南方面军
司令员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第 63、第 21、第 1 近卫集团军、第 4 坦克集团军与第 24、第66 集团
军组成;东南方面军由第 62、第 64、第 57、第51 集团军组成。戈尔多夫仍留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戈
利科夫被调离沃罗涅日方面军担任东南方面军的指挥员。戈尔多夫与戈利科夫成为叶廖缅科的副手。而
无所不在的赫鲁晓夫则成为两个方面军的政治委员。8 月17 日后的两周内,由编余的部队组成一个新的
第 62 集团军。第 1 近卫集团军、第 21、第63 集团军和第 4坦克集团军又进行了整编,并得到大量补充。
B 集团军群发动这场新攻势的直接目的是消灭顿河至伏尔加河陆桥上的三个苏军集团军;阻止敌人
对该地域实施增援。保卢斯的第 6集团军将在韦耳佳契跨越四座顿河大桥,然后兵分三路向东,两个装
甲军分别在左右两翼、一个步兵军居中,在狭窄的正面上向斯大林格勒城推进,实施向心突击。赫特指
挥的第 4 装甲集团军将从廷古塔以北的高地突破苏军防线,一直打到斯大林格勒以南的伏尔加河畔。到
那时苏军的被围部队将全部被歼。但是,在德国人发动这场攻势前不久,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于 8 月20 日
从克烈缅斯克桥头堡以重兵向德军的北翼发动进攻,收复了一些领土,并牵制住一个军(共四个师,三个
步兵师、一个装甲师)。然而,在西面,加里博尔迪指挥的意大利第 8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到达,它是从
南部的鲁奥夫集群调至此地占领面向北部、背靠顿河的新阵地的。因此解脱了一些德国部队。对意大利
人来说,此处并非清闲之地,从 8月 20 日起,顿河以北的科尔帕克奇的第 63 集团军与达尼洛夫的第 21
集团军开始向该地域发动试探性进攻,攻占了顿河以南,位于耶兰斯克与绥拉菲莫维奇之间的另一个桥
头堡。
维特尔斯海姆指挥的第 14 装甲军在里希特霍芬的第 4航空队强大兵力支援下于 8 月23 日拂晓渡过
顿河,迅速突破洛帕京指挥的第 62集团军的防御。夜幕降临时,已向前推进五十多英里。第 16 装甲师
已抵达斯大林格勒正北方的雷诺克。8 月23、24 两日,斯大林格勒遭到猛烈的轰炸,成为一片火海。城
北发生了战斗。苏军的所有通信网都遭到破坏,抵抗无力、零乱,直到部队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军官与
政治委员恢复了他们的指挥,局势才得以扭转。当与莫斯科的无线电联络沟通时,碰巧正在该城的华西
列夫斯基与愠怒的斯大林进行了一次非常伤脑筋的通话,当时由于无线电联络中断,斯大林误认为该城
已陷落了。据华西列夫斯基讲,这次通话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但是,到 8月 25 日为止,德军第 14
----------------------- Page 154-----------------------
装甲军却毫无进展,并且伤亡惨重,被撂在一条约三十英里长、仅两英里宽的狭长走廊上,受到四面八
方的攻击。油料与补给品只得由装甲输送队在夜间提供。第 6 集团军指望赫特指挥的第 4 装甲集团军从
南部发起的突击会解除苏军对它的压力。但是,赫特在廷古塔以北地雷密布的敌防御地域内遇到极大的
困难,此地是斯大林格勒内围防御地带的一部分,他为了利于在西面二十多英里处发动一场新的突击,
只好放弃这次进攻。改变部署需要时间,直至 8 月31 日,施韦德勒指挥的第 4 军与肯普夫指挥的第 48
装甲军,以第 24 装甲师为先头,切断了皮托姆尼克以南、斯大林格勒以西不到二十英里处的铁路线。迄
今一直进行拚命抵抗的苏军第 62、第 64 集团军出人意外地突然向东撤退,奉命撤至内围防御地带。尔后,
德军第 4 装甲集团军与第 6 集团军于 9 月3 日在皮托姆尼克会师。B 集团军群误认为苏军撤退的企图是渡
过伏尔加河退至东岸,于是试图从西部突入斯大林格勒。但是第 4 装甲集团军的企图未能实现,因为在
别克托夫卡的翼侧高地上敌军兵力很强,第 6集团军缺乏必要的兵力作这次最后的努力。由于苏军越过
顿河发动的翼侧进攻把过多的德军部队牵制在斯大林格勒以西很远的地方,德军的进攻缺乏锐势,致使
第 4 装甲集团军与第 6集团军的进攻未能达成包围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敌人的目标。
六十万名斯大林格勒老百姓继续撤退。当时城市本身并未构筑防御工事,但是,大火、轰炸、炮击
所造成的破坏远比人工设置的障碍更为有效。斯大林格勒城的守卫者遇到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德国人很
快便由空中、高地和南部的沙丘上观察到苏军在该城与伏尔加河的动向。于是白昼跨越顿河的行动和补
给均在敌人的监视与火力控制之下,不久即陷于停顿。
8 月末,苏军最高统帅部把朱可夫派往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部。该司令部刚从斯大林格勒迁出,
移到北部伏尔加河至顿河的陆桥中央——小伊万诺夫卡。莫斯卡连科指挥的第 1近卫集团军从克烈缅斯
克桥头堡向东运动,与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第 66 集团军与科兹洛夫指挥的第 24 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正
北方的顿河西岸集结。第 66、第 24集团军训练素质差,人员年龄较大,又是仓促组成。第 62集团军由
于伤亡惨重大约已减少到五万人,由暂兼司令员的参谋长克雷洛夫指挥。9 月11日,崔可夫接替克雷洛
夫任司令员。此时,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外围收缩至伏尔加河西岸,成一狭长地带,最宽处不到十英里,
最窄处约四英里。在该城以北,德国人占领了伏尔加河西岸约五英里长一段,从而隔断了北部的马利诺
夫斯基的第 66 集团军与城内的崔可夫的第 62 集团军的联系。在城的正南方紧挨第 62集团军配置的是舒
米洛夫指挥的第 64 集团军。与第 62集团军共同扼守该城的还有一个由萨拉耶夫指挥的内卫军一个师。
萨拉耶夫兼任斯大林格勒市警备区司令。该师的主要任务是对付在德军打击下迅速溃败并向后方流窜的
苏军部队,起宪兵的作用,但是不久它本身却被拖入战斗,隶属于第 62 集团军。显然,这一步骤引起了
萨拉耶夫的不满。他作为内卫军的一名军官最初企图抗拒崔可夫的参谋长克雷洛夫下达的命令。
7、8 月间,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极度混乱的场面,使人联想起 1941 年夏季的情况。许多部队都已
溃散;许多苏军军官和部队有的被遗弃、有的逃跑、有的则借故到后方去了。牵着牛、携带着农具的难
民拉着长长的队伍向东朝伏尔加河渡口与桥梁缓慢地移动。他们不断遭到德国空军战斗机与俯冲轰炸机
的轰炸和扫射。当崔可夫到达马玛叶夫高地新指挥所接管第 62 集团军时,发现其装甲部队未经批准便撤
至伏尔加河以东;其炮兵部队、反坦克部队、工兵部队与装甲部队的主要指挥员和顾问(其中有些是将级
军官)已不知去向。崔可夫的前任第 62 集团军原司令员洛帕京,本来是一名有光荣历史的骑兵军士,现
在却失魂落魄、处于绝望之中,而且被叶廖缅科列入伤亡人员的名单。
苏军部队的一个特点是人们很难准确地估计其作战能力。第一天逃跑的部队第二天会莫名其妙地进
行最疯狂的抵抗。我们不能把原因仅仅归结为俄国人生性反复无常,轻浮多变。还应把其它因素考虑在
内,例如,指挥员的更换和随之而来的指挥上的改进,对失职军官、军士的严厉处罚以及内卫军的出现
----------------------- Page 155-----------------------
等等。此时,苏军的大部分士兵,尤其是步兵,只稍加一点训练,或根本未加训练便投入战场,所以,
一遇战斗便四散奔逃。四十八小时后,苏军才消除了恐惧心理。而德军的士气却一如既往,十分高涨。
这一点,叶廖缅科承认,即使在德国战俘身上也看得很明显。
德军并没有获得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伏尔加河东岸集结新的集团军的任何情报(实际上也没有集
结),但是,伏尔加区舰队在夜间渡河对第 62、第 64 集团军实施强大的增援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据估
计,两个集团军共拥有八个完整的步兵师,但他们能得到大量分遣队、失去建制的官兵和民兵营的加强。
B 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认为很有必要趁敌人的兵力尚未充实及早发动进攻。9 月7 日,第 6 集团军下辖的
塞德利茨·库尔茨巴克指挥的第 51军用两个步兵师从古姆拉克向东,即向马玛叶夫高地与市中心发动进
攻。部队在一个很狭窄的正面上向前推进。在距伏尔加河仅有四英里多的路程时,德军有计划地向前推
进。9 月 14日,德军占领了中央火车站,先遣队已抵达伏尔加河畔,将守军第 62集团军分割为二。在南
面约五英里处,肯普夫的第 48 装甲军于 9 月10日沿第 62 与第 64 集团军的接合部向东北实施进攻。战
斗之残酷是德军在战争过程中从未经历过的。每条街巷、每幢房屋、每个掩体都必须争夺。在该城东南
郊的米尼纳地域内,第 48 装甲军所辖的第 24 装甲师正沿第 62与第 64 集团军的接合部实施进攻。他们
穿越星罗棋布的楼房与住宅、扫清矮树丛、跨越一道道峡谷。T34 与T60 型坦克与火炮配置在掩体内,并
进行了巧妙的伪装。但是,德国步兵却越过装甲部队无法穿越的陡峭峡谷,钻入矮树丛,开始迅速地屠
杀苏军炮手。在荫蔽地内的 T34 坦克被反坦克手雷击毁。但是,第 24装甲师终于遭到来自矮树丛的苏军
步兵的有力反击,被迫后撤。然而,尽管如此,9月 14 日,女王河以南的察里津老城还是落入德军手中。
第 48 装甲军已位于伏尔加河畔,北起中央火车站以东地域,南达顿河下游的库波罗斯诺耶,并与第 51
军会师。于是,崔可夫指挥的第 62集团军与舒米洛夫指挥的第 64 集团军完全被隔绝。第 64 集团军此时
位于该城的南侧。
9月 14日是苏军最不幸的一天。德军飞机在伏尔加河布设水雷,斯大林格勒的老城、市中心和中央
火车站均告失陷。由德国冲锋枪手组成的小组在码头巡逻。但是,德国师迟早会尝到在房屋鳞次栉比的
居民区内进行巷战的真正苦头。这种近距离作战有利于防者,而给进攻部队造成极其惨重的伤亡。德军
坦克、火炮和迫击炮的火力支援由于观察受到限制,并非什么时候都有效。在精确地测定空中轰炸目标
方面也遇到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当守军迅速意识到越靠近德军阵地便越安全时尤为困难。德军深感兵力
不足,被迫在几个十分狭窄的正面上进攻。他们所无法克服的最大困难是,在已攻占的地盘内有成群结
队的苏军渗透人员趁夜间溜入后方。9 月14 日夜,第 13 近卫步兵师横渡伏尔加河,几天之后又有两个步
兵师,一个步兵旅和一个坦克旅渡河。9 月15日,中央火车站的战斗再次打响。翌日,车站几经易手。
同时,苏军先遣队正向马玛叶夫高地发动进攻。后来,德军改变战术。他们并不死守已夺取的地盘,而
是为了保持一定的机动能力,进一步缩小进攻地域,并不断地改变突击方向,但是毫无成效。9 月下半月,
战斗以德军第 48 装甲军与第 51 军占领该城的南端而告结束。
里希特霍芬报告说:保卢斯心情焦虑,他于 9 月20 日说,如不增加部队,他将无法继续前进。他与
魏克斯都对 B 集团军群的翼侧安全表示怀疑,因为德军第 6集团军与第 4 装甲集团军均位于一条绵长且
暴露的突出部的顶端。除了遥远的卡尔玛克草原由德军第 16 摩托化师驻守外,B 集团军群的南翼完全暴
露。当罗马尼亚第 6 军占领链条似的湖泊(靠近察察湖)附近的一块翼侧阵地时,被比它还小的苏军部队
打了个惨败。这只是证实了德国人的预见:罗马尼亚军队若不编入德军指挥系统,得到德军特遣队的监
督与支援,那是靠不住的。苏军对此也是明白的。尽管如此,德国人的计划中仍企图让康斯坦丁雷斯库
将军指挥的罗马尼亚第 4 集团军司令部接管罗马尼亚第 6、第7 军的指挥权,负责保卫第 4 装甲集团军的
----------------------- Page 156-----------------------
南翼。突出部的北翼,由斯大林格勒向西直抵克烈缅斯克桥头堡一段,由三个德国军控制。这三个军谁
也无法脱身去解决城内的战斗,因它们正遭到来自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的陆桥和克烈缅斯克桥头堡内敌
人优势兵力的进攻。保卫克烈缅斯克以西沿顿河一线的北翼的任务交给德国盟军的三个集团军。它们是
杜米特雷斯库指挥的罗马尼亚第 3集团军(刚开到此地)、加里博尔迪指挥的意大利第 8 集团军、詹内指
挥的匈牙利第 2 集团军。意大利第 8 集团军在苏军渡河实施试探性进攻时已放弃了阵地。尽管德军阻止
住苏军的推进,但无法拿下这个位于耶兰斯克与绥拉菲莫维奇之间的新桥头堡。
但是,希特勒企图首先攻占整个已成一片废墟的斯大林格勒老城,然后才同意清除两翼的危险地段。
与此同时,B集团军群与 A 集团军群和德国空军一样,在一条漫长而不安全的铁路的尽头饥肠辘辘。这条
铁路向西婉蜒一千二百多英里,直抵西里西亚地区的外缘。弹药、车辆用油和飞机用油的消耗均受到严
格限制。B 集团军群与陆军总部已没有精良的预备队。9 月末,A 集团军群在高加索停滞不前。预示着冬
天来临的第一场严寒不期而至。这使人们又回想起德国人去年的经历,当时,冬天使中央集团军群的战
线拉得过长,始终未能抵达莫斯科。因此,比较明智的办法本应是,将 A 集团军群迅速地从高加索撤至
罗斯托夫;如果形势需要,便制订撤离斯大林格勒、撤至卡利特瓦河与顿涅次河一线的应急计划。这样
将缩短正面,而且有可能建立一支实在的预备队。然而,元首仍相信德国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而且不
根据情报,主观臆断地认为,苏军与整个苏联正在进行垂死的挣扎。如果根据其结果来考虑,这样一场
大规模的撤退将有损其个人的威信,而且会对土耳其与德国盟友的态度产生影响。这种办法,即使是权
宜之计,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10 月6 日,B集团军群的一项命令中强调指出,元首已经把全部占领
斯大林格勒作为 B 集团军群的最重要的任务。命令还说,这将需要使用所有现有的部队。其他一切任务
都退居二位。10 月 14 日,元首发布一项命令,他在命令中把苏联描绘得软弱不堪;并把 1942年 10 月的
防线作为 1943 年德军发动新攻势的基石或跳板,决不允许从这条防线实施任何撤退。各集团军群司令直
接向元首负责,保证按照命令的每项具体规定执行。
----------------------- Page 157-----------------------
----------------------- Page 158-----------------------
图 14 斯大林格勒
在斯大林格勒地区,苏军最高统帅部再一次命令部队进行改组与更换名称。9月 28 日,斯大林格勒
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扼守顿河北岸与顿河-伏尔加河之间的陆桥。罗科索夫斯基被任命为该方面军司
令员。热尔托夫任军事委员会的政治委员。东南方面军再次易名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叶廖缅科继续任
方面军司令员,赫鲁晓夫任政治委员。两个方面军直属苏军最高统帅部领导。部队仍源源不断地渡过伏
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到 10 月初,已有六个步兵师和一个坦克旅编入崔可夫指挥的第 62 集团军。斯
大林格勒的守军由第 8航空集团军实施支援。在一个月的战斗中,第 8 航空集团军补充的飞机不少于一
千架,主要是拉 5、雅克 7、佩2、伊尔 2 式飞机。9 月初,第 8 航空集团军又得到新组建的第 16 航空集
团军的加强。不过,尽管菲比希指挥的德军第 8 航空军在人员和装备的损失上未得到补充,加之航空汽
油短缺,但在白昼依然掌握着制空权,于是它夷平了伏尔加河东岸的敌军炮阵地。这是努力的极限,夜
间便由苏联空军掌握制空权,并实施有限度的轰炸。
9 月末至 10 月上半月,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作了最后的努力。为了加强在斯大林格勒城内作战的部
队,保卢斯拿出了最大的勇气。他开始把组织良好的新锐德国师从克烈缅斯克桥头堡与顿河、伏尔加河
之间陆桥上调入斯大林格勒,而由那些在市区的瓦砾中遭到敌人痛击,一直停滞不前的部队去接它的防
务。这样,又有十余个师耗尽了精力,而扼守北翼克烈缅斯克至斯大林格勒一线的德军变得愈来愈弱了。
尽管火炮和迫击炮弹药不足,德军还是于 9 月26 日开始发动了最后一次攻势。主攻方向改在第 62 集团
军的北半部,再次由塞德利茨·库尔茨巴克的第 51 军实施。在战斗开始的数天内,德军仅向前推进四百
码。但在 10月份,第 51军突入该城北部,远至拖拉机工厂与斯帕尔塔科夫卡,成效很大。经过数日休
整,保卢斯重新发动进攻。10月 15日夜抵达伏尔加河,开始从翼侧攻打第 62 集团军的北部。战斗极其
激烈。德军的兵力,尤其是步兵急剧下降。在苏军方面,许多师的兵力所剩无几,只好以临时组成的战
斗群为单位实施作战。他们收容掉队人员、工人分遣队和老百姓,想尽一切办法补充他们的人员。10 月
17 日夜,又有一个师——苏军第 138 步兵师渡过顿河,向街垒村发动反攻。第 138师打到街垒村时超过
了各种支援范围,被德军孤立。这是德军的最后一次胜利。德国人的做法随之变得蠢笨起来,11 月的第
一周,五个受过进攻战术训练的工兵营与可以聚集在一起的某些部队为争夺市政府楼房进行了殊死的战
斗。尽管战斗时断时续,这却是保卢斯及其疲惫不堪的部队所作的最后努力。
A与 B集团军群自仲夏以来夺取了大片领土,但是尽管如此,元首对取得的战果并不满意,因之,
他与陆军领导人及其参谋人员的关系更趋恶化。在勃劳希契被解职时,他还允许或选中哈尔德留任参谋
总长。可是到了 1942 年,希特勒则直接掌握指挥权,独自负责制订有关东线和其它地区的作战计划和作
战方案。哈尔德对这些计划、方案表示怀疑,往往不愿付诸实施。情报是作战的“血液”,而对元首来
说则毫无价值,因为他只接受他愿意相信的情报,他凭空制订战略战术计划。他根本不懂逻辑推理与制
订计划的基本常识,也不懂得进行力量对比,而对时间、空间和后勤学更是一窍不通。在勃劳希契和保
卢斯离开陆军总部后,把往常以军事演习和图上作业来检验计划是否可行的做法取消了。在制订计划的
程序中已经没有这一项内容。而元首制订计划的程序则简化成研究地图、举行一次会议或会谈,更为经
常的是,突然的灵机一动再加上电话指示。元首经常往返于腊斯登堡、文尼察、柏林和伯格霍夫之间,
元首不在期间,参谋总长必须在无权作出任何决定的情况下,尽最大的努力处理好东线的战事。元首向
各集团军群司令下发的公文都是命令,而非指令。这些公文内容十分详细,都是硬性规定,以致完全压
制了属下的主动性。希特勒不再想听任何规劝,当然更不愿听批评。他对军事领导人与参谋总部所持的
病态的怀疑心已达到荒谬绝伦的地步。重要的决定,甚至至关重要的决定都是在匆忙、激动、指责、盛
----------------------- Page 159-----------------------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024985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