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13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13   
披着羊皮的和尚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13 (139 reads)      时间: 2010-7-03 周六, 上午1:09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Page 127-----------------------

图 9 沃耳霍夫与迭米扬斯克

在南面,配置在伊耳缅湖与奥斯塔什科夫之间的西北方面军于 1月 7 日开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部

分兵力向维切布斯克实施钳形突击。莫罗佐夫指挥的第 11集团军向伊耳缅湖以南的德军第 16集团军第

10 军(由汉森指挥)发动进攻,并迅速向旧鲁萨推进。许多滑雪营穿越结冰的伊耳缅湖湖面插入敌后,纵

深达三十英里。别尔扎林指挥的第 34 集团军向迭米扬斯克发动进攻,从正面牵制德军。为了孤立位于伊

耳缅湖与奥斯塔什科夫之间的德军第 2 军之大部,并与旧鲁萨以南莫罗佐夫指挥的第 11 集团军会合,普

尔卡耶夫指挥的第 3 突击集团军各兵团在从西方方面军开来的 V·I·库兹涅佐夫的第 1 突击集团军的增

援下,向北实施向心突击。此外,第 3 突击集团军的部分兵力转而夺取霍耳姆与维利基卢基。再向南,

叶廖缅科的第 4 突击集团军向维切布斯克与迭米多夫推进。苏军收复旧鲁萨与霍耳姆的多次尝试都失败

了。舍雷尔集群在被包围的霍耳姆坚守达四个月之久。在其他地区,苏军向伊耳缅湖以南发动的攻势进

展顺利。致使冯·布罗克多尔夫·阿勒费尔特所辖的德军第 2 军的战线濒于崩溃。尤其是德军第 123 步

兵师在伊耳缅湖方向上遭到猛烈进攻。1 月9 日,布施通知部队,他已经没有预备队了,他们必须在原地

坚守。

地处苏希尼契的中央集团军群遭到苏军的突击,情况十分险恶。当时正在腊斯登堡的元首企图扭转

这一局势。凡重要的指示都是由希特勒亲自用电话向克鲁格下达而不经过哈尔德。克鲁格恳求元首准予

撤退,但遭到拒绝。哈尔德在日记中尖刻地写道,元首完全了解必须撤退,但就是不做决定。他还加了

一句评语:“这样的指挥将毁掉这支军队。”1月 12 日,李勃报告了第 2 军的战况,要求立即撤退,并

建议将所有德军撤过洛瓦特河。随之,在电话上反复地进行长时间的争辩,希特勒拒不接受这项建议,

他反驳的道理(他前一天已然向克鲁格阐明了这个道理)是:突出部上的德军和被包围的德军可以牵制数

量较多的苏军,因为苏军是在外线,而德军在内线。李勃不能同意这一新奇的理论,提出辞职。1 月17

日,由屈希勒尔接替李勃的职务。屈希勒尔原第 18 集团军司令的职务由林德曼接任。

2月8日,担任左路的普尔卡耶夫的第 3 突击集团军与担任右路的莫罗佐夫的第 11 集团军在萨卢基

与拉姆舍沃会合,苏军首次顺利完成纵深包围,把德军第 2 军与第10军的部分兵力合围在迭米扬斯克附

近长约四十英里、宽约二十英里的地域内。陷入重围的兵力有六至七个德国师,约九万人。元首把迭米

扬斯克当作消灭敌人的堡垒,而不是包围德军的口袋。2月 15 日,苏军将空降部队投至包围圈内,为的

是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在敌后方制造恐慌并协助进攻部队突破敌防御。但是这一企图失败了。被围的德

军完全靠空中补给。由于运输机数量有限,只能运进所需补给品的一半,因此食品与弹药的供给量急剧

下降。最后,迭米扬斯克是由赛德利茨·库尔茨巴克所指挥的特别组成的军(由五个师组成)解围的。该

军于 3 月21日从旧鲁萨正南方的地域发起进攻,突贯被围部队与德军第 16 集团军之间纵深二十五英里

的苏军占领地域。4 月21 日,赛德利茨在包围圈上打开了宽仅数英里的狭窄通道。尔后,德军便大力加

强迭米扬斯克的兵力,坚守整个夏季,把它作为在这一年晚些时候重新发动攻势的跳板。

向迭米扬斯克实施的空中补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使戈林相信,并且通过戈林也使希特勒

相信,即使被围部队是大量的也可以由德国空军进行空中补给。可是这个看法,在这一年晚些时候的斯

大林格勒之战中,却为德军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从一开始,迭米扬斯克的空中行动确曾为九万人提供了

补给,而且这些人被围两个半月之久。但是,德国守军在被围之前已捱过了气候恶劣的冬季,有利于提

供空中补给的白昼时间也延长了。尽管空中补给原则上由第 1 航空队司令克勒尔指挥,但实际上他的战

斗机与轰炸机均已全部投入交战,没有多余的兵力了。因此,大部分的战术控制均由专门为此而成立的

运输航空兵司令部负责实施,根本没有战斗机为运输机护航或用以保卫迭米扬斯克的降落场。容克 52 运

----------------------- Page 128-----------------------

输机成“团建制”飞行(德国空军对大编队飞行的俚语,可能借用俄文字的“团”)。每团有二十至三十

架飞机。这些运输机保持密集队形,靠机舱内的机枪组成密集的火网进行自卫。实践证明,这种防御方

法对防止敌战斗机接近是有效的。在偶尔的遭遇战中,苏联空军战斗机的损失却超过了容克 52 运输机。

因此,苏联战斗机只能对迭米扬斯克机场上停放的飞机采用打了就跑的战法。苏军地面防空火力通常倒

是构成很大的威胁,由于容克 52 最高只能飞七千英尺,所以遭受了很大损失。在更靠近迭米扬斯克的地

方,凡是有枪的苏军士兵都猛烈地射击在该城起降的飞机。有一架飞机,因飞行员被机枪击中,确实是

坠毁了。

作战行动初期,迭米扬斯克守军得到二百三十架运输机的支援。由于修理、保养和气候造成重重困

难,经常仅有百分之三十的飞机可供使用。每架次的负载量约两吨,被围部队每天的最低需要量是三百

吨。这样,每天需飞行一百五十架次。即使许多飞机每天飞二至三架次,仍不能满足被围部队的最低需

要量。迭米扬斯克没有夜间着陆设备,而提供补给的机场却又远在蒂利比亚(位于旧鲁萨以西)、普斯科

夫、奥斯特罗夫、里加、道加夫皮耳斯等地。在冰雪和泥泞时期,德军有时空投,有时伞降,而不用机

降。最后,运输机增至六百架,从 2 月19 日至5 月18 日,平均每天向迭米扬斯克空运二百七十三吨补

给品;在此期间还运出伤员二万二千名,补充兵员一万五千名。

人们在当时是有理由把迭米扬斯克的空运视为轰动一时的成就的。但是回顾这段历史时,连德国空

军的参战人员也承认那是得不偿失。空运得以成功完全是由于苏联空军软弱无能和苏军最高统帅部看得

不远,决心不大,未能集中所有的空中力量对德国的发送机场进行打击。在整个空运期间,这些机场没

有一个遭到苏联的进攻。哪怕是只有一架德国梅塞施米特 110 式战斗机,也足以使苏军战斗机望风而逃。

即便如此,德国运输机的损失也不是轻微的。在此期间,损毁飞机二百六十二架,主要是事故损毁或被

敌防空火力所击毁。伤亡空勤人员三百八十三名。更糟糕的是给空运部队的体制与训练机构造成损害,

而且直到这年年末,空运部队奉命在为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 6 集团军提供补给和满足德军在地

中海的空运要求之前,也没能发现这种损害。总之,扼守迭米扬斯克突出部毫无必要。李勃是正确的,

他一经发现第 2 军有被围的危险,就提议撤退。

----------------------- Page 129-----------------------


----------------------- Page 130-----------------------

图 10 乌克兰与克里木的攻势

德军于 12 月末撤至米乌斯河一线之后,乌克兰局势暂趋稳定。1 月,南方集团军群新任司令赖歇瑙

元帅突然中风,在飞返德国的途中死去。1 月18 日,原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在胃病痊愈后,奉命

接替赖歇瑙的职务,而赖歇瑙原第 6 集团军司令一职则由保卢斯将军接替。保卢斯是位参谋军官,哈尔

德的首席助手。他以前曾在一个试验性的摩托化营当过几个月的营长,除此之外,在整个服役期间,连

步兵连以上的部队都未指挥过。

南方集团军群把克莱斯特的第 1 装甲集团军配置在亚速海边。这个集团军的北邻是当时由赫特指挥

的第 17 集团军。它占领了北顿涅次河上游地区。保卢斯指挥的第 6 集团军部署在哈尔科夫以东地区,而

由魏克斯指挥的第 2 集团军则在奥廖尔至库尔斯克一线展开。第 2 集团军原隶属中央集团军群,1 月中旬

转隶于南方集团军群。从亚速海至库尔斯克的战线绵亘四百多英里,由三十七个德国师和相当于七个师

的德国盟国部队驻守。德国空军的第 4 航空队约有三百架飞机,大部分是轰炸机。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当面是铁木辛哥指挥的西南战区部队。赫鲁晓夫任该战区军事委员会的政治委员。

西南战区部队包括:切列维钦科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编成内有三个集团军;科斯坚科指挥的西南方

面军,编成内有四个集团军;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南方方面军,编成内有六个集团军。年终,西南战区

奉命继莫斯科、土拉与耶列次反攻之后,于 1、2 月间发动两次紧密衔接的进攻。首次进攻是由布良斯克

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右翼的第 40、第 21 集团军于 1 月初发起的。打击的敌人是魏克斯指挥的第 2 集团军,

要夺取的目标是奥廖尔和库尔斯克。这次进攻只取得有限的进展。1月 18 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

的右翼发动总攻。马斯洛夫指挥的第 38 集团军向哈尔科夫方向实施突击。哥罗德尼扬斯基的第 6 集团军、

里亚比谢夫的第 57 集团军、哈里东诺夫的第 9集团军、洛帕京的第 37集团军渡过顿涅次河上游向驻守

在克拉斯诺格勒、巴甫洛格勒、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日耶的德军第 17集团军与第 6 集团军的

翼侧发动进攻。根据德军 1 月28 日的敌情要图,二十一个苏军步兵师、十一个骑兵师和十个坦克旅正与

七个德国师作战。在这次进攻中,苏军迅速突破巴拉克列亚与斯拉维扬斯克之间宽约八十英里的防线。

到 1 月26 日,即德军第 17 集团军在格佐瓦亚的主要补给基地失陷时,苏军已突入纵深六十英里。苏军

骑兵向南深入,已进逼红军城,企图切断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与斯大林诺之间的铁路线,这是第 1 装

甲集团军的主要补给线。在此紧要关头,精疲力竭的第 17集团军被包克划归克莱斯特指挥,并与第 1 装

甲集团军组成“克莱斯特”集群;以第 3 装甲军为骨干又组成了“马肯森”集群,扼守第 17集团军的左

翼。第 1 装甲集团军被迫抽出相当六个师的兵力把铁路上的敌人赶过萨马拉河。2月初,苏军的作战行动

停了下来,因为部队又已疲惫不堪,而且补给与运输都很困难。但是,苏军的攻势并非毫无进展,在库

尔斯克方向与哈尔科夫方向上已夺得一些土地。更大的战果是苏军攻占了北顿涅次河畔伊久姆对岸的广

阔桥头堡。这个桥头堡突出原战线五十多英里,威胁着哈尔科夫和第聂伯河的一些渡口。

1941 年秋末,在克里木半岛上,曼施泰因的第 11 集团军经过十天的战斗之后,于 10 月 28 日突破

彼烈科朴地峡。10月 31日该集团军攻占阿尔马,苏军被分割为两段。苏军第 51 集团军的残部沿刻赤半

岛向东撤退,而后来编为独立滨海集团军的部队则撤至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由于新调上来的德军第 42 军

的跟踪追击,苏军第 51集团军于 11月 16 日撤离刻赤,他们丢弃了装备,横渡七英里宽的海峡,抵达塔

曼和库班这些安全地带。德国元首本想让德军继续追至库班,以便与 1941 年秋突过罗斯托夫的“克莱斯

特”集群会师。但苏军的反攻使之未能如愿。所以,后来,他又转念,想粉碎苏军在克里木半岛上的一

切抵抗,夺取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为 1942 年春的全面攻势作准备。

----------------------- Page 131-----------------------

1941年 11 月初,苏军成立了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指挥部。黑海舰队司令员奥克佳布尔斯基海军中将

任该指挥部司令员,独立滨海集团军司令员 I·E·彼得罗夫任指挥部副司令员。围绕塞瓦斯托波尔筑有

三道环形防线。全纵深约十英里。为便于指挥,将整个地域划为四个防区。当时这个要塞的守军究竟有

多少兵力,不得而知,但根据苏联 11 月10 日宣布,守军兵力达五万二千人,其中二万一千名是几个海

军陆战旅的水兵。肯定后来又有一些步兵师与陆战旅从库班经海路运到这个要塞。11 月初,守军炮兵拥

有火炮至少一百七十门,有许多配置在钢筋混凝土的工事内。

11 月,E·汉森指挥的德军第 54军的几个师逼近塞瓦斯托波尔,试探该城防御的虚实,但一无所获。

因此,曼施泰因准备用两个军的兵力,在强大火力支援配合下攻克这个要塞。由于克里木的滂沱大雨冲

毁了道路,乌克兰的寒冬又使火车无法运行,故而使德军部队和装备的集结及补给品的存贮都被拖延了。

另外还缺乏执行这项任务的部队。与部队失散的苏军战士在雅尔塔北部和东北部山区中的滋扰活动牵制

了罗马尼亚的部队,因此德军被迫把防守刻赤半岛东部的任务交给只有一个德国步兵师的第 42 军。这样

一来,要到 12 月中旬,强攻塞瓦斯托波尔的准备工作才能就绪。12月 17日,占领别耳别克峡谷的德军

第 22 步兵师与第 132 步兵师向该城北侧西海岸的苏军第 388 步兵师、第 40 骑兵师与第 7 海军陆战旅发

起进攻。同时,南部的德军第 24 与第 50 步兵师向西运动,准备夺取俯瞰塞瓦斯托波尔城的高地和北湾。

德军第 22 师在克里木冬季的恶劣气象条件下焦急地等待着发动进攻。这里常下暴雨,而且几乎是霪

雨连绵。许多部队仍着夏服,没有大衣、手套和棉帽。尽管天气不太寒冷,但是,许多人已精疲力竭,

无力抵抗疾病的侵袭,在他们负伤后,也只能坐以待毙。进攻终于开始了。最初遇到的是士气沮丧已极

的苏军。他们如惊弓之鸟,一触即溃,不过,几天以后,苏军军官、政治委员与内卫军又恢复了他们的影

响。当苏军新锐部队逐渐投入战斗时,战斗打得越来越艰苦。圣诞节时,肖尔蒂茨描述说,苏军的抵抗

是拼死的;而他自己的损失也极其惨重。肖尔蒂茨指挥的第 16步兵团在北部粉碎了敌人非常顽强的抵抗,

进展非常顺利。该步兵团居然突入靠近北湾的第三防区。德军第 24 步兵师与第 50步兵师是在遍布地堡、

敌人拼命防守的灌木丛林地带作战的,进展不利。这场艰苦的战斗经过圣诞节,一直打到新年。

德军发起进攻几天之后,塞瓦斯托波尔守军的阵地似乎不稳固了,于是苏军最高统帅部又改变初衷,

再次改组指挥系统。德军发动攻势时,黑海舰队司令员奥克佳布尔斯基海军中将恰好在三百英里之外的

塔曼半岛的诺沃罗西斯克海军基地。斯大林不容分辩地命令他从速返回塞瓦斯托波尔。12月20 日,守卫

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务转给了配置在库班的科兹洛夫的外高加索方面军。第二天,一个步兵师和一个陆战

旅渡海抵达塞瓦斯托波尔。随部队到达的还有黑海舰队的若干舰只,它们的任务是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

支援。直到此时,塞瓦斯托波尔守军的命运仍然危险万分。但是,由于远在库班的外高加索方面军的第

51 集团军(由利沃夫指择)和第 44 集团军(由契尔尼亚克指挥)前往增援,守军才终于获救。这两个集团军

在黑海舰队与亚速海区舰队部分兵力的支援下,从 12 月26 日起,经海路在刻赤半岛登陆。天下着暴雨,

登陆场荒凉开阔、无遮无挡,又没有专用登陆艇。条件十分艰苦。刻赤海峡已开始结冰。小股伞兵突击

部队被空投到敌后,出乎寻常的是,没有空中支援和炮火支援,因为登陆地点主要是荒无人烟的海岸。

第 51 集团军的一万三千人在邻近刻赤半岛的北海岸与东海岸登陆。第 44 集团军的三千人则在奥普克角

登陆。为了占领菲奥多西亚港和德军后方阿克莫那伊蜂腰部,以切断德军第 42 军的后方交通线,苏军从

12月 29 日起又有二万三千人在菲奥多西亚湾登陆。暴风雨和德国空军的袭击使苏联船只损失甚多。

德军第 42 军仅统辖配置在刻赤地区的第 46 步兵师。该军由冯·施波内克中将指挥。他过去在空降

兵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而且任过第 22 下萨克森师的师长。施波内克请求曼施泰因允许他将部队撤离刻

赤半岛,在阿克莫那伊蜂腰部后方建立一道防线,以缩短第 46 师的战线。刻赤海峡已冰封海面,再有几

----------------------- Page 132-----------------------

天,苏军就可以从冰上越过海峡。这一事实使他的理由更充分了。但是,他的提议却遭到拒绝。12月 29

日,即苏军在德军后方的菲奥多西亚附近登陆后,施波内克擅自行事,命令部队撤离刻赤半岛,丢弃了

火炮与重型迫击炮。曼施泰因仅派遣一个德国步兵团战斗群和一些罗马尼亚军队驰援第 42 军。对罗马尼

亚军队的进攻能力,连曼施泰因本人也没有抱多大希望。事实上,没有一支部队能与施波内克会合。不

出曼施泰因所料,这个罗马尼亚山地旅确不可靠,它没有重新攻占菲奥多西亚,刚一接触苏军就迅速撤

了下来。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防御态势迅速恶化。尽管如此,德军却停止了对它的进攻。德军第 30 军的第 132

与第 170 步兵师被派去支援第 42 军。第 42 军以一个步兵团战斗群和它建制内的一个步兵师,以及配属

的罗马尼亚军队在阿克莫那伊与菲奥多西亚以西建立起一道薄弱的防线。为了坚定罗马尼亚军队的决心,

保护他们的重型装备,司令部和后勤单位中凡是能抽出来的德国军官和士兵,都派至罗马尼亚部队。曼

施泰因显然是在自我反省之后,于 1 月15 日用三个半师向大约八个苏军师的兵力发动进攻,占领了菲奥

多西亚港,俘虏苏军一万人,缴获火炮一百七十门。不过,到那时苏军已不再需要菲奥多西亚港了,因

为大批部队是穿越冰封的刻赤海峡抵达该岛的。不幸的是施波内克被撤职查办,后来经军事法庭判处死

刑。至于他的罪过的确切性质则很难断定。他本来可以采取较为积极的行动,他也可以根据元首最后几

道命令的精神,扼守刻赤半岛东端的地域,但是,面对冰封的海峡,他怎么能一味墨守曼施泰因要把敌

人赶下海去的命令呢!调拨给他的援兵数量既少又不适于执行此项任务。即使第 46 师扼守在刻赤附近三

十英里的战线上,它非但不能阻止踏冰而来的第 51 与第 44 集团军,还有可能被包围。要阻止苏军西进,

大概需要三个德国师或者更多一点。因此,无论如何应停止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进攻。施波内克的命运与

赫普纳的下场一样,都是对其他德国将领的警告,不经元首同意,不得放弃一寸土地。

1月 28日,科兹洛夫指挥的高加索方面军改称克里木方面军,这时方面军司令部已进入刻赤半岛。

斯大林认为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和收复克里木关系重大。他把此举视为苏军从列宁格勒到黑海全线大反

攻的组成部分。于是,他把苏军总政治部主任集团军级人民委员麦赫利斯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派往克

里木方面军,他是继师级人民委员沙马宁之后为克里木方面军的军事委员会增加的又一名委员。

2月 27日,苏军继续向刻赤半岛的北部与塞瓦斯托波尔发动进攻,激战六天,终告结束。3 月13

日,苏军的八个步兵师、两个坦克旅从刻赤发起又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在头三天中,就损失坦克一百三

十辆。3 月20 日,曼施泰因的坦克已损毁殆尽,只得启用新到达的、毫无经验的第 22 装甲师实施反击。

结果,反击失利。3 月26 日与4 月9日,苏军的克里木方面军又发动两次进攻。最后一次进攻动用了六

个步兵师和一百五十多辆坦克。然而,到那时为止,苏军已耗尽了全部进攻能力。

这样,苏军在 1941年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发动的冬季攻势也终于结束。所有这些攻势所取得的战果与

朱可夫在莫斯科以西发动的攻势相比都黯然失色。但是,它们还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使德国元首非但

不能随意将一个集团军群的部队调往另一个集团军群;而且使他渡过了第一个紧张而又愁苦的冬天,既

缺物资,又无后备部队,还要千方百计地守住阵地,堵塞突破口。

第十七章 德军对 1942 年夏季战局的准备

1941 年冬,陆军总部金策尔负责的东线外军处对苏军的兵力及其战斗力有了新的估价。11月4 日,

----------------------- Page 133-----------------------

金策尔呈送了一份情况分析报告,针对托马斯负责的经济与军备局普遍所持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经济

与军备局认为,在 1942年的夏季到来之前,苏联的经济无力再装备新的部队。而金策尔认为,到 5 月为

止,苏军能再装备三十个骑兵师和一百五十个步兵师,并“可组建一些新的、使用美式装备或英式装备

的坦克部队”。按照 12月 1 日的估计,苏军抗御德军的兵力有二百个步兵师,三十五个骑兵师,四十个

坦克旅。总兵力约二百六十五个步兵师。实际上,这个估计仍远低于苏军的实有兵力。1942年初,金策

尔发表了德国陆军介绍苏联武装部队的《手册》修订本,内容与整整一年以前发表的大相径庭。这本手

册指出,苏军已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它战斗作风顽强,这是在战前不曾发现的。最令人震惊的并

非兵力众多,而是它储备有大批可用的武器、装备、被服、坦克和火炮,其储备数量远远超过世界其他

国家。总之,德国情报部门对苏军最高统帅部能如此迅速地认识并克服了自己的弱点感到惊讶。手册承

认,德军大大低估了苏联的组织能力和苏联政府、最高统帅部与参战部队随机应变克服困难的能力。

要想准确无误地说出哈尔德在这段时间的立场是困难的。他与蔡兹勒、古德里安一样,在战后谴责

希特勒的军事指挥,指责希特勒不肯承认事实,未能正确估计敌人的兵力。德国元首还因不相信情报判

断,未能制订与德军能力相适应的计划而遭到严厉的抨击。可是,1942 年1 月17日,哈尔德签署了一份

下达至军的函令,其中部分内容是出于他自己的手笔。他在函令中提请人们注意,大批新参战的苏军部

队已使德军指挥官产生沮丧情绪。哈尔德还说,领导被数字牵着走的现象是令人不能容忍的。他提醒情

报军官在这方面应切实负起责任。他最后说,“勇敢顽强的德国士兵使那些只知累计数字的参谋自惭形

秽”。

3月 31日,哈尔德断定金策尔已不再符合他的要求。4 月初,由格伦接替金策尔任东线外军处处长。

格伦是参谋总部的参谋,早先是哈尔德的私人副官。他是个能干的军官,战争初期曾任第 213 步兵师的

作战科长。但他同金策尔一样,是个参谋人员,而不是情报专家。4月 10 日的情报判断提出的看法是,

苏军已动员了所有的人力资源,再不能组建新的坦克部队了。哈尔德将这个文件转呈给希特勒。

此时,元首的自信心又骤然增强。他认为,是他,即他自己阻挡了苏军的反攻,使德军安全地渡过

冬天。以前,德军习惯以对抗军事演习的形式对大规模进攻计划进行预先演练。自从勃劳希契被撤职以

后,这种制定作战计划的方法被废弃了。各种计划,从大政方针到细枝末节,都出自元首聪明的头脑。

1942年 4 月5 日,希特勒签署了第 41 号指令。这是又一篇冗长而杂乱无章的说教。它规定了今后

东线作战的方针。指令规定的总任务不再是一举打败苏联,而是消灭苏联武装部队,使敌人离开他们最

重要的军事工业中心,而且“越远越好”。至于何时达成这项目标,也没有作出规定。希特勒对攻占莫

斯科已不感兴趣。他又拣起了一年前的想法:为了消灭顿河以西的敌人,并夺取高加索的油田与通道,

主战场应转到南方。列宁格勒已成为次要方向,如果能从其它战场抽调足够的兵力,就继续围困。然而,

清除刻赤半岛的守敌,夺取塞瓦斯托波尔,消灭哈尔科夫以南伊久姆突出部上威胁德军之敌,则是当务

之急。

夏季来到了,元首与哈尔德之间又在原来的问题上争论起来。哈尔德对德军能否实施深入敌战略纵

深的大规模作战表示怀疑。他希望德军在恢复全面攻势之前最好保存实力。据他看来,在此期间可以采

取进攻行动,但目标应该是有限的。他再次表示赞成在中央集团军群地段上发动有限的进攻。与此相反,

希特勒把去年的所有论据又都翻了出来,说人们过高地估计了敌人,不管怎样,苏军毕竟在冬季大反攻

中消耗了力量;高加索石油在苏联的战争努力中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敌人会

不惜代价地保护这些石油资源;德国若无所作为,可能影响法西斯盟国的态度,土耳其也不例外等等。

----------------------- Page 134-----------------------

除了这些陈词滥调,元首还提出了新的其它论据。盎格鲁撤克逊人将于 1943 年入侵欧洲大陆,这大概是

在所难免了,为此,在东线,一定要在 1942 年决定胜负。希特勒对要求把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

撤离迭米扬斯克与尔热夫-维亚兹马两大突出部的建议置若罔闻,仍然坚持他的看法,说拉平这些地区的

战线便会放跑更多的敌人。

曼施泰因的第 11 集团军用罗马尼亚人把围困塞瓦斯托波尔的德军第 54 军的许多部队替换了下来,

让罗马尼亚人负责守卫整个海岸,从而调集了一支由六个德国师和三个罗马尼亚师组成的力量,准备攻

打刻赤。里希特霍芬指挥的第 8 航空军从中央集团军群调往克里木,加强配属第 11 集团军的特别航空司

令部和空军部队。原空军部队共有十一个轰炸机大队,三个斯图卡轰炸机大队和七个战斗机大队。这是

一支很有份量的空中力量。曼施泰因的计划很大胆,其中包括用工兵的强击舟在敌后方登陆,并用摩托

化部队快速突入刻赤半岛纵深。刻赤半岛的苏军在兵力上超过德军进攻部队数倍。苏军方面是科兹洛夫

指挥的克里木方面军,它有三个集团军,即契尔尼亚克指挥的第 44 集团军、科尔干诺夫指挥的第 47 集

团军和利沃夫指挥的第 51 集团军。但是,它们的防御缺乏纵深。5 月8 日,在德国空军进行的火力准备

之后,曼施泰因突破长达三英里的防线。5 月12 日,战斗已成定局。5月 15 日,德军进入刻赤城。苏军

丢下全部装备,弃城而逃。德军伤亡仅七千五百人;而克里木方面军竟有十七万人被俘,损失火炮一千

一百门,坦克二百五十辆,摩托车辆三千八百辆,飞机三百架。能横渡刻赤海峡逃往塔曼半岛者为数极

少。与此同时,塞瓦斯托波尔的守军也陷于被动。

----------------------- Page 135-----------------------

图 11 塞瓦斯托波尔

----------------------- Page 136-----------------------

德军的这次闪击战的成功与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再次证实了空中力量的作用,只要有良好的气象条

件可供施展其机动能力,德军的武器依然是首屈一指的。苏方有关这次战斗的记载承认,克里木方面军

全军覆灭,损失了所有的重型装备。历史学家还指出,其中大部分重型装备后来被德军用于对付塞瓦斯

托波尔的守军。苏联对被俘的人数则闭口不谈。按苏军惯例,为了追查高级指挥官个人对失败应负的责

任,便把他们调离所在的战区。科兹洛夫与集团军司令契尔尼亚克、科尔干诺夫与过去许多人一样被贬

黜降级。麦赫利斯,这位大本营派往克里木方面军的代表被贬为军级政治委员。

夏季战役的另一项准备工作是肃清巴拉克列亚-洛佐瓦亚-斯拉维扬斯克突出部的守敌,行动代号为

“腓特烈一世”。由驻守在乌克兰的克莱斯特集群向北实施突击(该集群由克莱斯特指挥的第 1 装甲集团

军与赫特指挥的第 17 集团军编成);由保卢斯指挥的第 6 集团军向南实施突击。

就在德军准备发动这场进攻的前几天,铁木辛哥指挥的西南战区部队于 5 月12 日在同一地区向哈尔

科夫发动一场攻势。苏军的作战企图是,由科斯坚科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向德军第 6 集团军实施向心突击。

里亚比谢夫的第 28 集团军、戈尔多夫的第 21 集团军和莫斯卡连科的第 38 集团军从沃耳昌斯克地域向西

发动突击。哥罗德尼扬斯基的第 6集团军与保彼金集群从突出部向北发动突击。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南

方方面军下辖的第 57 集团军(由波德拉斯指挥)与第 9 集团军(由哈里东诺夫指挥)驻扎在该突出部的南

端,负责掩护哥罗德尼扬斯基与保彼金的后方。苏军共动用了二十三个步兵师、两个骑兵军与两个坦克

军向保卢斯的第 6 集团军下辖的十一个师发动进攻。苏军奋勇向纵深推进,保卢斯被迫撤退,并投入了

所有的预备队,甚至连刚抵达哈尔科夫的两个师也投入了战斗。5 月14 日,德军第 6 集团军的处境已令

人有些担忧,但是,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南方方面军毫无作为,空中侦察在兹米耶夫附近发现德军坦克

的报告一直使它心绪不宁,未能主动配合,致使科斯坚科指挥的西南方面军贻误战机,未将坦克军适时

投入战斗。有一支强大骑兵部队的保彼金集群向西北方向的克拉斯诺格勒与波尔塔瓦推进,准备切断第 6

集团军与克莱斯特集群的翼侧联系。这使包克十分焦虑,他建议推迟原订于 5 月18 日由克莱斯特发动的

“腓特烈一世”攻势,立即用二至三个装甲师增援保卢斯的第 6 集团军。这项提议遭到希特勒与哈尔德

的拒绝,虽然他们为解除保卢斯的压力同意只把发起进攻的时间提前一天。

5月 17日晨,克莱斯特用马肯森的第 3 装甲军(编成内有两个装甲师和一个摩托化师)、八个德国步

兵师和四个罗马尼亚步兵师,在第 4 航空军的支援下,从南部向苏军扼守的这个突出部发动进攻。攻击

的目标是南方方面军的部队,即波德拉斯指挥的第 57 集团军与哈里东诺夫指挥的第 9 集团军。尽管这些

苏军部队奋起反击,但仍被迅速击退。因此,在第一天,德军便楔入敌纵深二十五英里。第二天,攻占

了伊久姆和巴尔温科沃。铁木辛哥的西南战区想用第 5 骑兵军和其他预备队实施反击也未奏效。第 9 集

团军退至顿涅次河上游对岸。西南战区面临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突出部即将被德军包围。但是,苏军

最高统帅部拒绝把部队向东撤退的建议,坚持要第 9 集团军与第 57 集团军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抗击克莱

斯特,并要西南方面军继续向德军第 6 集团军发动攻势。赫鲁晓夫与斯大林一样,也想纂改历史,他硬

说,当时他作为军事委员会的一名政治委员看穿了德军的真正企图,并向克里姆林宫提出过反对意见,

但未能奏效。到 5 月 19日,哈里东诺夫指挥的苏军第 9 集团军已被击溃,战线被打开五十英里宽的巨大

缺口,致使苏军第 6 集团军的后方遭到进攻,它只得掉过头来,在既无空中支援,又无炮火支援的情况

下作战。身陷困境的保卢斯的部队顿时解除了压力。为了与克莱斯特会合,德军第 6 集团军的第 8 军奉

命向南进攻。两军于 5月 22 日会合。战斗一直持续到 5 月29 日。至此,被围的苏军第 6 集团军、第 57

集团军、第 9 集团军和第 38 集团军之一部以及其他部队全部就歼。德军损失两万人;而苏军仅被俘就达

二十一万四千人,损失坦克一千二百辆、火炮二千门。西南战区的前方战术指挥所也陷入重围。据报道,

----------------------- Page 137-----------------------

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科斯坚科、第 6 集团军司令员哥罗德尼扬斯基与第 57 集团军司令员波德拉斯均被

击毙。尽管这次胜利的大部分功劳应归于希特勒与哈尔德,但保卢斯也因在这次胜利中所作的贡献荣膺

“骑士”十字勋章,纳粹党与新闻界开始宣扬他的才干与事迹。

似乎有理由相信,铁木辛哥发动的攻势与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目标有联系,这一战略目标就是要

消灭为实施夏季攻势而集结的德军。3 月末,伏罗希洛夫、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巴格

拉米扬和铁木辛哥出席了一次国防委员会会议。斯大林在会上要求所有战区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全面攻

势,并批评朱可夫的建议是权宜之计。朱可夫建议,为了牵制德军,展开自己的预备队,应向尔热夫与

维亚兹马地区的克鲁格部队发动进攻。铁木辛哥与伏罗希洛夫支持朱可夫在中部地区发动牵制性进攻的

想法,但又急忙改口,说同意斯大林及其他与会人员关于向哈尔科夫附近的敌人集结地域发动进攻的意

见。据朱可夫说,聪明、谨慎的沙波什尼科夫在应表明态度时,他却保持沉默。于是,便决定在乌克兰

发动这场预防性攻势。

6月 1日,希特勒飞抵位于波尔塔瓦的南方集团军群,凯特尔、豪辛格和瓦格纳也到达此地。在里

希特霍芬、克莱斯特、鲁奥夫、马肯森、魏克斯、赫特与保卢斯等人出席的那次会议上,包克介绍了他

所拟订的夏季攻势计划。精力依然充沛的元首同意这项计划。保卢斯的战后供词证明,该计划并没有把

斯大林格勒作为一个目标,但希特勒却这样说过:“如果我们拿不下迈科普与格罗兹尼,我便结束这场

战争”。希特勒、包克、哈尔德均同意继续在沃耳昌斯克地区实施扫荡作战。

6 月的晚些时候,参谋总部派至第 23 装甲师的作战参谋赖歇尔违反军令,乘轻型飞机携带初期作战

计划,不料,计划落入苏联人手中。尽管如此,元首决定不采取修改这项总的计划的作法。第 40 军军长

施图姆及其参谋长对这一失密事件承担责任,他们被判处监禁。

与此同时,德国采取了欺骗行动,迷惑苏军最高统帅部,使它相信这场夏季攻势的主攻方向是莫斯

科。戈培尔通过一些渠道故意向外国记者透露消息。另外,克鲁格公开做出为这场显然是向苏联首都发

动进攻作准备的样子,代号是“克里姆林宫”。

使德国人进入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的强大突击还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仍有必要扫清克里木的敌军,

迫使敌人退出沃耳昌斯克这个小突出部,并夺取奥斯卡尔河(顿涅次河的支流)东岸的桥头堡。于是,德

军开始分别实施两项作战计划。第一项作战计划的代号是“威廉”,由德军第 6集团军向驻守在沃耳昌

斯克地区的苏军第 28 集团军发动进攻;第二项作战计划的代号是“腓特烈二世”,由德军第1 装甲集团

军和第 6 集团军的部分兵力从哈尔科夫的东南方,向库皮扬斯克方向的苏军第 38集团军与第 9 集团军发

动进攻。6 月 10 日至 15 日实施第一项作战计划;6 月 22 日至 26 日实施第二项作战计划。苏军迅速向东

撤退二十英里,以免被围。即便如此,苏军又有四万人被俘。至此,苏军西南战区已丧失所有的主动权,

只剩下一副空架子。

在克里木,德军第 11 集团军已胜利地进入这次战役的最后阶段——征服塞瓦斯托波尔。曼施泰因于

4 月中旬晋见希特勒,就他拟订的下一次进攻计划进行磋商。元首毫无疑义地接受了这项计划。该计划的

企图是,在攻克塞瓦斯托波尔之后,令第 11 集团军横渡刻赤海峡,进入库班,截击从顿河下游退往高加

索的敌人。

扼守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共有七个步兵师、三个海军陆战旅和其他部队。后来在战斗过程中又有两

个步兵旅登陆。总计七十个营。另外,凡能使用武器的公民均强征入伍。根据苏联的资料,这支守军有

----------------------- Page 138-----------------------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62135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