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14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14   
披着羊皮的和尚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14 (134 reads)      时间: 2010-7-03 周六, 上午1:10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火炮多达六百门,但坦克只有四十辆。德军分三路进攻:北部是汉森指挥的第 54军;南部是弗雷特尔-

皮科指挥的第 30 军;中央是罗马尼亚山地旅向耶拉高地进攻。总计七个德国师,两个罗马尼亚师,由七

百门火炮(其中许多是大、中口径的)和一些重型迫击炮进行支援。曼施泰因还拥有一些能将高爆炸药运

入敌防御配系的巨人式遥控装甲履带输送车。他没有坦克,但有若干强击炮营。里希特霍芬指挥的第 8

航空军负责实施空中支援。它拥有七个轰炸机大队、三个斯图卡轰炸机大队、四个战斗机大队和十七个

高射炮兵连。

去年 12月德军发动的首次进攻使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外缘已缩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二。它北起别耳别

克河北岸的别耳别克村,向南越过重峦叠嶂直到黑海之滨的巴拉克拉瓦附近。防御地域宽约十六英里。

从兵力上看,攻防双方旗鼓相当。但是,曼施泰因行将进攻的是一支有良好既设阵地的强大敌军。这些

阵地设置在险要的山地和起伏地上,地面上大都有浓密的灌木丛,并由构筑在岩石中的机枪掩体守卫着。

但是这个德国人依然仗恃自己的优势装备,接受了这项极其冒险的任务。这个地区的某些地段上装甲强

击炮无法通过。然而,第 8 航空军却占有绝对的空中优势。



6月 7日,曼施泰因的部队在炮兵、空军的大力支援下发动进攻。第 54 军再次在别耳别克峡谷取得

良好战绩。肖尔蒂茨率领他的奥尔登堡人攻占了斯大林堡,第 30 军占领了萨蓬要塞的前进阵地。德军伤

亡惨重。它与去年冬天一样,步兵团只剩几百人,步兵连已少得可怜。当时已很明显,主攻方向应改在

第 30 军的左侧,但是哈尔德警告第 11 集团军,夺取要塞的时间如再延长,第 8 航空军就可能撤离,因

为包克发动的攻势需要它。所以,已无时间改变部署,必须坚持到底。于是,第 54 军的第50步兵师渡

过超尔纳亚河,并占领了苏军萨蓬防御阵地后方的英克尔曼。6 月28日夜,德军第 22 与第 24 步兵师乘

强击舟快速横渡敌后方上千码宽的北湾,直插塞瓦斯托波尔城的东部。苏军的防御自此土崩瓦解。

战斗又持续了几天。在某些地区战斗还十分激烈,在炮阵地的坑道中和悬崖峭壁下的洞穴里抵抗尤

为凶猛。还有许多这样的情况:苏军的政治委员们宁愿与守军、敌军以及避难的妇女儿童同归于尽,也

不投降。有许多部队在他们的政治委员被击毙或自杀前仍然坚持作战。曼施泰因报告这里的情况与近卫

师描述的去年冬天罗斯托夫的情景相似,当时,成群结队的军人与老百姓(包括妇女和姑娘)手挽着手(因

此无人能退缩)向德军战线冲去。德军损失惨重,伤亡约两万四千人。曼施泰因为避免更多的伤亡,禁止

部队在该城的居民区与港口清剿残敌,而是使用飞机轰炸和炮火轰击,在此过程中又有许多平民丧生。

德国享有决定性的空中优势,致使黑海舰队只能在夜间输送援兵和补给品登陆。最后,水面舰只已

无法进入塞瓦斯托波尔。苏联的历史学家宣称,总计约四千吨的补给品是由潜艇运抵该城的。潜艇还把

所有的高级军官、高级官员、职员在德国人可能俘虏他们之前撤离此地。苏联独立滨海集团军的残部退

至塞瓦斯托波尔西侧的赫尔松涅斯角,妄图从海上逃生,未能得逞,三万余人于 7 月4 日投降。这次作

战,共俘虏苏军九万人,缴获火炮四百六十门。对塞瓦斯托波尔最后一次进攻,德军消耗了四万六千吨

弹药、二万吨炸弹。为表彰曼施泰因在刻赤和塞瓦斯托波尔所取得的胜利,他由上将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曼施泰因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胜利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因为这里地形险峻、守军顽强、双方地面部队

势均力敌。这次胜利激发了元首的想象力。他放弃了早先想把第 11 集团军开入库班的打算,决定让曼施

泰因率领其胜利之师去征服列宁格勒。当时哈尔德很难同意希特勒的意见。他向元首和其他将领表明,

他坚决反对把攻打列宁格勒、在乌克兰与高加索发动大规模进攻三项任务同时并举。大部分支援塞瓦斯

托波尔进攻的攻城炮和重炮由火车运往列宁格勒地区。第 11 集团军随后启程,但不是所有的部队。第 42

----------------------- Page 139-----------------------

军留在克里木,只有四个步兵师随同第 30 军和第 54 军军部北上,其余的步兵师则补充到斯摩棱斯克与

克里特岛的其他部队。只有到这年的年末,当德军第 6 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面临危机,在高加索的德军

有被孤立的危险时,才对拆开这个完整的集团军追悔莫及。它从前拥有八个德国师,并且是唯一一支富

有指挥罗马尼亚军队并与它协同作战经验的部队。

在北部,中央集团军群的第 4集团军与第 4 装甲集团军同残留在维亚兹马地区的苏军第 33集团军、

第 1 骑兵军和空降部队作战。这些苏军部队被逐步消灭,又被俘二万人。7 月2 日,德军已有可能对付由

别累伊至司切夫卡西部地域之间的这个大突出部。该突出部由苏军第 39 集团军与担任第 9 集团军后卫的

第 22 骑兵军驻守。德军攻占这个突出部,使战线缩短一百五十英里,又俘虏了五万余人。

此时在南方已开始发动大规模的夏季攻势。

第十八章 向伏尔加河和里海进军

希特勒在 1942 年6 月22日写给墨索里尼的一封信中,又构想了一幅奇妙的幻景,他想象德军诸集团

军将越过高加索,在埃及的轴心国部队,那时也许距亚历山大还不到一百英里,两军将共同占领英国统

治下的整个中东。元首亲自草拟的第 41 号指令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大杂烩。它包罗万象,文不对题,战略

战术混为一谈。没有提及敌人的兵力、部署和企图,自己的目标也混乱不清。

指令规定的总目标是消灭苏军残存的军事力量,并切断它的武器来源。但是,军事力量一词的确切

含义未予明确;军事工业中心的位置也未指明。这次作战的特定的主要目标是:在夺取高加索油田和占

领高加索山脉中通往土耳其和伊朗的通道之前,先歼灭顿河以西的苏军。所以,无论攻占斯大林格勒,

还是进抵伏尔加河,既未列入总目标中,也未列入特定目标中。

如果元首想要占领黑海各港口和中东,夺取高加索通道自然是必要的,如果要想消灭苏联,那就不

太相干了。夺取高加索油田则明显地对德国有利,而苏联丧失它却是一个最为沉重的打击。

1940 年,苏联的石油总产量为三千一百万吨。到 1941年,产量上升到近三千八百万吨。主要原油

产地是高加索的三大油田:迈科普、格罗兹尼和巴库。其中以巴库油田的产量为最多,西方人士认为它

的产量占苏联石油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另外,据悉,到1942 年,这三个油田只占苏联已开发油源的一

小部分。因为大量生产石油的地区还有伏尔加河上游地区、卡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卡马的产油量超

过巴库油田)、乌拉尔、乌赫塔北部,直至里海的东部。这条狭长地带横贯整个苏联南部。1941 年,苏联

陆军与空军消耗的石油不到四百五十万吨。

当然,人所共知的苏联石油分布与运输的详细情况,本来应当是决定德国东方战略的重要因素。1941

年时仅有几条可用的油管,而且其长度和输油能力都有限。从巴库到黑海的巴统港的一条约一千二百英

里的主要输油管线,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在使用。较短的管线有:从格罗兹尼至里海的土阿朴谢;

从阿尔马维尔至罗斯托夫和特鲁道维亚;从里海的古里耶夫至东北方向的奥尔斯克。此外,据德国人估

计,每年约有九百万吨石油用内河油船和驳船运往伏尔加。然而,苏联仍然依靠铁路将大批的石油与石

油产品运往国内各地。这些铁路网的运输总能力为二千九百万公吨。

----------------------- Page 140-----------------------

图 12 哈尔科夫、伏尔加河与高加索

----------------------- Page 141-----------------------

希特勒作为德军的最高统帅,下达了执行总指令的各项明确而具体的命令。战役开始是以三路兵力

由西向东平行推进。以最北路为先导依次出动各路兵力。第一路,也是最北边的一路,由装甲部队和步

兵从库尔斯克附近的地区向东突贯顿河与沃罗涅日,希特勒特别指出,突击的目的是夺取沃罗涅日(该城

位于顿河以东约五英里处),尔后,这一路装甲部队转向东南方,迅速向顿河西岸运动,由此向南包抄敌

人,与从哈尔科夫地区向东推进的第二路兵力会合,目标是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部队。第三路是从南部

的塔甘罗格向正东,沿顿河下游的北岸向前推进,以期与来自顿河上游的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会合。

这是在该项指令的执行条文中首次提到斯大林格勒。元首坚持要尽一切努力抵达斯大林格勒,“最低限

度也要能用重武器的火力控制该地区”,使敌人不能再把它作为工业中心或交通枢纽。尽管如此,夺取

该城肯定还未构成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

斯大林格勒是伏尔加河畔的一座工业城市,在顿河以东约四十英里处。希特勒坚持夺取该城是没有

什么道理的,德军占领它无助于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或攻占高加索,因此,遭到哈尔德与包克的反对。

控制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这座陆桥仅仅有利于保证德军北翼的安全;而截断伏尔加河的航运却十分重

要,因为这样便可切断向北方提供补给品与石油的运输线。因而,没有理由能说明为什么不应当夺取斯

大林格勒以南的陆桥,为什么不在上巴斯孔查克附近切断伏尔加河,因为这还可以附带掐断苏联内地与

阿斯特拉罕联系的唯一的一条铁路干线。所以,切断斯大林格勒的铁路交通并非至关重要,因为可以不

经由斯大林格勒,而取道萨拉托夫。

希特勒坚持夺取斯大林格勒,可能部分是出于心理上的原因。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 年,伏

罗希洛夫、布琼尼和斯大林率领红军守住了这座城市。三个人都声称打退白匪军是他们共同的胜利。斯

大林掌权后便篡改了历史。于是,保卫察里津便成了军事上的奇迹,所有的功劳都归于斯大林名下,五

年之后,他将这座城市易名为斯大林格勒。希特勒之所以痴心于摧毁该城似乎是因为它载有斯大林的名

字,而且它与斯大林早年追求政治权力与军事威望的雄心联系在一起。

简而言之,希特勒设想从库尔斯克与哈尔科夫地区,先向东方,后向东南方发动战略性的主要突击,

以围歼顿河以西的苏军。德军向东南方向运动势必使顿河上游一线成为其左侧作战边界。向东南方向进

展愈远,顿河翼侧暴露的面就愈大。在攻势发起前,南方集团军群的正面从奥廖尔至塔甘罗格绵亘约五

百英里,最后则从奥廖尔到斯大林格勒,然后向南延伸至格罗兹尼地区,再沿高加索山麓折向亚速海,

全长约一千三百英里。最初,南方集团军群下辖六十八个德国师,其中只有九个装甲师,七个摩托化师,

有三分之二的步兵师已补充到编制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其余的十五个师由于缺乏人员和装备只能发挥部

分作用。7 月,六十八个师减少到五十二个师。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仅剩下九十六个德国师,其

中许多师严重缺额,几乎只相当于团的兵力。然而,他们却扼守一条长达一千三百英里的战线,根本不

能指望从那里抽调兵力去加强南方集团军群。希特勒迫不得已,只好从西欧与巴尔干抽调部队。但是,

他不愿意将西线的兵力减到四十三个师以下,于是他只有向罗马尼亚、意大利和匈牙利盟军施加压力,

要求它们为南方集团军群增加二十八个野战师。其中有十二个罗马尼亚师,六个意大利师,十个匈牙利

师。他企图使盟军师的总数一直增加到四十四个。大量非德国部队参战,无形中也给整个东南战线内部

的安全带来了麻烦。

罗马尼亚人并没有忘记通过《维也纳仲裁书》割让给匈牙利的那部分罗马尼亚领土。两国人是那样

互相仇视,以致元首认为有必要下令禁止罗马尼亚军队与匈牙利军队相互接触。意大利人和匈牙利人有

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他们对本国部队接受德国人指挥极为反感,也讨厌德国人派兵充实他们的部队。希

特勒被迫接受盟军的条件,同意匈牙利和意大利的军队以及有些罗马尼亚军队各自保持国家军队的地位

----------------------- Page 142-----------------------

参加新攻势。这便是希特勒缺少人员所造成的后果。希特勒深知盟军的弱点,只能让它们执行力所能及

的防御任务。元首亲自为它们挑选的任务就是防守绵长而暴露的顿河东北翼。

第 41 号指令的真实意图,是以装甲军团分两路从沃罗涅日与塔甘罗格向斯大林格勒附近发动钳形攻

势,彻底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只有到那时才能向高加索推进。但是,其后并没有按照这个顺序执行,

南路的装甲部队本来应从右翼发起突击,后来改成了中央突破。

包克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奉命为即将发动的战役作准备,并负责实施最初阶段的进攻。接着,南方

集团军群将分为两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与 B 集团军群。包克指挥北部的 B 集团军群,由德军第 6

集团军与魏克斯集群组成;利斯特元帅指挥新到达该战区的 A 集团军群。其新建司令部下辖第 1 装甲集

团军、德军第 17 集团军与意大利第 8 集团军。希特勒获悉苏军在哈尔科夫附近受挫,向奥斯卡尔河以东

撤退时混乱不堪,便迫不急待地于 6 月中旬发动这次战役。事实上,部队并未都集结完毕。因此,他决

定逐次发动突击,一旦所需要的部队集结完毕,就命令发动进攻。逐次突击还有一个有利条件,就是可

以集中所有的空中力量,对每一次进攻单独提供空中支援。这些空中支援均由里希特霍芬指挥的第 4 航

空队实施。第 4 航空队编成内有第 1 高炮军、第 4 航空军与第 8 航空军。第 8 航空军只要一解除进攻塞

瓦斯托波尔的任务即可参加。第 4航空队共拥有十个单引擎战斗机大队、八个远程战斗机大队、十六个

轰炸机大队和五个斯图卡战斗轰炸机大队。

攻势的第一阶段的代号是“蓝色一号”行动。由魏克斯集群于 6月 28 日从北部库尔斯克地区发起。

魏克斯集群编成内有魏克斯指挥的第 2 集团军、詹内上将指挥的匈牙利第 2 集团军与赫特指挥的第 4 装

甲集团军。共有六个匈牙利师、十七个德国师,其中有三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步兵师。步兵部队抵达

顿河后将占领顿河防线的北翼与东翼,同时,赫特的装甲部队迅速向南运动。两天后,开始战役的第二

阶段,代号为“蓝色二号”行动。保卢斯指挥的第 6 集团军将从哈尔科夫地区向东,向魏克斯集群以南

的顿河发动进攻,包围旧奥斯卡尔地区的苏军,然后向东南方——赫特的右翼运动。第 6 集团军下辖十

八个德国师,其中有两个装甲师,一个摩托化师。数天后,由 A 集团军群、克莱斯特的第 1装甲集团军

和鲁奥夫集群发动最后突击,代号为“蓝色三号”行动,亦称“克劳塞维茨”行动。这支实施合围的右

路军没有从塔甘罗格地区沿顿河下游向斯大林格勒实施主要突击,而改在北部约一百五十英里处的阿尔

条莫夫斯克附近,发动主要突击。变化的原因是:A 集团军群没有足够的进攻力量使它能远离第 6 集团军

的翼侧保障;它也缺少横渡靠近北顿涅次河河口的宽阔河面所需的架桥器材。战术上的考虑,大大地改

变了或部分地放弃了第 41 号指令的战略原则。

在这项改变的计划中,克莱斯特指挥的四个罗马尼亚师和十一个德国师从阿尔条莫夫斯克-伊久姆向

正东发动进攻。十五个师中,只有三个装甲师,一个摩托化步兵师。同时,在最右翼,由第 17 集团军与

加里博尔迪指挥的意大利第 8 集团军组成的鲁奥夫集群担负着牵制亚速海地区敌人的辅助任务,因为它

没有足够的力量在右翼向斯大林格勒发动突击。这项进攻计划已不是一项大规模的战略包围计划、而是

降低为只有几处小规模战术包围的计划了。

尽管攻势是在盛夏发动的,但仍可预料到补给上和运输上困难重重。铁路运输效率依然很低,只靠

三条东西向的铁路动脉,其终点站是库尔斯克、哈尔科夫与戈尔罗夫卡-斯大林诺地区。北部的干线从库

尔斯克出发向东直抵沃罗涅日;南部的干线从戈尔罗夫卡-斯大林诺地区向东抵达斯大林格勒。两条干线

均需重新铺设,德国才能使用。在哈尔科夫地区没有通往东部的铁路。向顿河下游运动的第 4 装甲集团

军与第 6 集团军得不到与其进攻轴线平行的沃罗涅日-米列罗沃铁路线的支援,因为从沃罗涅日至斯沃博

----------------------- Page 143-----------------------

达这段铁路线位于顿河东岸,希特勒特别强调不许德军在顿河以东占领大型桥头堡。对德国人有价值的

通往高加索唯一的一条铁路线是在罗斯托夫跨过顿河大桥。看来靠铁路进行补给是困难的,因此还得使

用汽车运输部队。但是,车辆与油料的状况并不比去年夏季好,因而汽车的运输能力也是有限的。所有

步兵师只好继续以骡马的速度向前推进。

德国在收集敌人的战术情报方面工作是出色的,但战略情报的收集却依然很差。总之德国人在拟定

计划时从不考虑苏联的战略、可能的企图或苏军的部署等因素。在顿河以西的苏军部队是否会遭到歼灭,

就取决于苏军最高统帅部当时的防御对策了。如果它坚持死守,这些苏军部队就会覆灭;相反,如果它

接受哈尔科夫失败的教训——这场失败堪与德国人不久在斯大林格勒遭受的失败相提并论——苏军部队

就会退避至顿河对岸,且给德军北翼造成威胁。数周前,在顿涅次河与奥斯卡尔河之间,苏军巧妙而机

敏地实施撤退,就避开了敌人的包围。

在苏联方面,哈尔科夫的失败使铁木辛哥指挥的西南战区元气大伤、混乱不堪。接着便改编了部队,

自然也改组了高级指挥机构。西南战区司令部被撤销了。铁木辛哥仍然指挥西南方面军。从此,西南方

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与南方方面军均归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克里木方面军被消灭后,又组建了一个

由布琼尼指挥的新的方面军——北高加索方面军。莫斯科获悉德军进攻已迫在眉睫,布良斯克方面军可

能首当其冲。但是,苏联战略情报部门判断,这次进攻是德军为迂回和包围莫斯科而向东北方向发动大

规模攻势的前奏。这种判断是根据德国人可能确定的企图作出的。如同过去一样,克里姆林宫自然不会

因为它没有摸透德国元首战略的玄虚而遭受什么责难。为了抗击德军的进攻,苏军最高统帅部用四个坦

克军(相当于十个步兵师和四个坦克旅的兵力)增援戈利科夫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但是,德军的进攻

打得布良斯克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措手不及,狼狈不堪。

6月 28日晨二时十五分,魏克斯集群中赫特指挥的第 4 装甲集团军,在第 8 航空军的大力支援下,

向沃罗涅日发动进攻,德军第 2 集团军负责掩护其左翼。进攻的目标是普霍夫指挥的苏军第 13 集团军与

帕尔谢戈夫指挥的第 40集团军。德军在两个集团军之间打开一个大突破口。布良斯克方面军错在零星使

用坦克部队。两天后,保卢斯向西南方面军所辖的戈尔多夫的苏军第 21 集团军与里亚比谢夫的第 28 集

团军发动进攻,切断它们的联系。7月 2 日,魏克斯与保卢斯的部队在旧奥斯卡尔附近会合,完成了首次

战术合围,包围了苏军第 21 与第 40 集团军的部分部队,并俘获大量的俘虏。7 月6日,赫特指挥的德军

第 4 装甲集团军越过顿河,向沃罗涅日发动一次装甲突击,攻占了该城,敌人撤离。此时苏军最高统帅

部仍认为德国的战略目标是莫斯科。于是,它从后备队中抽调一个坦克集团军与两个步兵集团军开始向

顿河以东的沃罗涅日地区运动。

战役的第二周,希特勒与包克发生了分歧。这只是一系列分歧中的第一个。希特勒认为顿河可掩护

进攻军队的左翼,所有的装甲部队应迅速向南调动,把顿河防线留给极少数的步兵师防守。希特勒在第

41 号指令中以及他在 4月 12 日向南方集团军群下达的命令中,要求夺取沃罗涅日城,尽管它位于顿河以

东仅数英里。但是,7 月3 日,元首又动摇了,难以确定是否有必要夺取沃罗涅日。于是他把此问题留给

包克,随他处置,但规定攻打该城不能延误装甲部队向东南方向调动。元首很快又开始对包克的延宕感

到烦恼,并对此加以苛责。尽管他此次巡视包克的部队时各方面都显得十分通情达理,但他一返回腊斯

登堡,却又开始了怀疑和非难。于是,元首、包克、佐登施特恩、凯特尔、哈尔德之间开始了无休止的

电话联系。据哈尔德讲,其中最恶劣的是元首与凯特尔之间的没完没了、漫无边际的闲扯。

包克对分散配置在其南部的敌坦克部队感到担忧。实际上,他在顿河东岸已一时难以脱身。苏军在

----------------------- Page 144-----------------------

那里配置了大量的兵力(据估计有二十个步兵师和许多坦克部队),对沃罗涅日地区的压力不断增强。据

此,包克不愿将其部队南调。结果,第 4 装甲集团军派往南方的一个军不足以包围在保卢斯的压力下、

迅速向东撤退的苏军第 21 与第28 集团军的部队。7 月8 日,包克又从沃罗涅日抽调更多的装甲部队南下。

但仅一天左右,由于油料耗尽,大部分装甲部队在季哈亚索斯纳附近停了下来。7月 13 日,第4 装甲集

团军到达博古恰尔。魏克斯与保卢斯俘获战俘的总数仅三万名,远没有取得这类进攻所应取得的战绩。

显然,大部分苏军都已逃过顿河。

德国陆军总部直至 7 月7 日才命令 A 集团军群向前运动,但这时要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已为时太

晚。苏军的西南方面军与南方方面军在了解到有从北方被围的危险之后,已经全面撤退,大量的部队在

卡赞斯克与耶兰斯克横渡顿河时遭到了德国空军的袭扰。7月 8 日,第1 装甲集团军渡过顿涅次河。三天

后,在艾塔河畔的斯塔罗别耳斯克附近与敌人的后卫部队接火。同日,鲁奥夫集群开始进犯苏军的南方

方面军。但是,遇到了遍野的地雷,并遭到苏军后卫部队的英勇抵抗,德军进展缓慢。苏军死守米乌斯

河畔的塔甘罗格附近地区,决心控制通往罗斯托夫的通道;德军的攻势仍不能达到消灭敌军的最初目的。

包克越来越担心其左翼侧的安全,所以他经常以缺少汽油和天降大雨为由,走走停停。而鲁奥夫集群的

力量较弱,不足以达成任何有实际意义的目标。

7月 9日,性情暴躁的元首直接插手战术行动,干预这次战役。赫特与第 4装甲集团军司令部,这

时仍留在沃罗涅日地区未动,奉命立即撤离,南下至坎帖米罗夫卡地区,接过第 40 装甲军(隶属于第 6

集团军)的指挥权,并令该军以近距离的战术合围行动与克莱斯特在卡缅斯克地区会合,孤立米列罗沃地

区的敌人。但当赫特抵达坎帖米罗夫卡时,他发现包克已命令第 40 装甲军向东,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进

发。于是赫特又回师企图与克莱斯特会合,不料,克莱斯特的坦克部队已进抵博科夫斯卡亚附近的契尔

河。在米列罗沃包围战中仅俘获苏军一万四千人。元首气急败坏地企图寻歼一个神出鬼没、几乎不存在

的敌人。苏军的高级战俘却说,顿河以西已没有苏军的部队。德国空军的空中侦察亦证实这一点。但是,

希特勒却一口咬定,说苏军已撤至顿河下游、罗斯托夫以北。于是,他决心置其斯大林格勒战略与早先

发布的命令于不顾,准备实施一场大规模的包围战,把顿河河口以北的苏军一网打尽。赫特指挥的第 4

装甲集团军原隶属于包克,7 月13日转隶于利斯特,并奉命在顿河下游的康斯坦丁诺夫斯卡亚渡河,然

后挥戈向西,向罗斯托夫与亚速海方向开进。第 1 装甲集团军将向后转,再次横渡顿涅次河,沿顿河下

游的北岸向西运动。同时,B 集团军群必须负责掩护 A 集团军群的北翼。这两个装甲集团军又背向斯大林

格勒开始向西推进。它们时常因滂沱大雨和缺乏油料几乎停滞不前。此时,苏军的南方方面军已突然停

止对鲁奥夫集群的抵抗,开始巧妙地实施撤退,并撤走了大批重型装备。

7月 18日元首又收回了所有成命。一天前,他还对哈尔德大加嘲讽,因为哈尔德反对用如此庞大的

装甲部队干这样区区小事;他还否定了其参谋总长关于在宽大正面上横渡顿河下游的方案。如今,他却

把此方案攫为己有,命令 B 集团军群继续向斯大林格勒推进。

包克预言,一项中路强、两翼弱的包围计划将一无所获。这是对陆军总部 7月 11 日发布的指令的批

评。指令中命令第 1 与第 4 装甲集团军向卡缅斯克与米列罗沃推进。批评陆军总部也就是批评元首。元

首因包克在沃罗涅日延宕而责骂他达一周之久。7 月13 日下午,凯特尔打电话给包克,通知他元首在与

哈尔德及其本人磋商后,决定将 B集团军群的指挥权授予魏克斯,他力劝包克告病辞职。包克要求澄清

免职的原因,凯特尔告诉他,希特勒对 B 集团军群的油料补给安排不满。其实正如包克与魏克斯所指出

的,这是不成为理由的理由,因为负责补给的只是陆军总部的军需部长。7 月15日,魏克斯接过 B 集团

军群的指挥权,将自己的第 2 集团军的指挥权转交给扎尔穆特。包克退休,对遭此贬黜深为愤怒,从此

----------------------- Page 145-----------------------

他未再被录用。

德军在战役的开始阶段并未达到目的。虽然它在执行战略计划时犯有错误,加之希特勒不断干扰,

但德军失败的真正原因却是苏军的西南方面军不战而退。结果,进攻部队由于缺乏机动能力,追赶不上

撤退的苏军。造成机动能力差的原因是缺少机械化部队和补给品与运输工具不足。

7 月中旬,希特勒居然认为南方的苏军实际上已全部被歼。对此,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元首

对敌人潜力估计过低,竟出现了这样的古怪现象,即参谋人员不再可能认真地制订作战计划。元首无论

在战略上或战术上的指导愈来愈变化无常,愈来愈拙劣。7月 13 日,他拒绝了哈尔德提出的集中现有的

全部装甲部队进攻罗斯托夫的建议。这时,B 集团军群已不再能向斯大林格勒推进。在北方,戈利科夫指

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所发动的进攻牵制了德军第 2 集团军,匈牙利第 2 集团军接替了沃罗涅日与巴甫洛

夫斯克之间沿顿河的防务。只有保卢斯指挥的第 6 集团军控制着巴甫洛夫斯克以南绵长的顿河防线,并

孤军深入顿河弯曲部。后来就算是意大利第 8 集团军从南方赶来接管了匈牙利军队以南的顿河防区,第 6

集团军的态势也没有较大的改善。哈尔德不同意元首的计划。7 月19日以前进行了几天的争论,在此期

间天气突变,使装甲部队再次停滞不前。至 19 日,终于达成一项折衷方案:再给第 6 集团军配属两个军,

其中一个是装甲军;并令第 1 装甲集团军与第 4 装甲集团军在罗斯托夫与齐姆梁斯卡亚之间大约一百二

十五英里的正面上渡过顿河下游。

德军还有更为严重的困难在后头呢!7 月11 日,希特勒签署了第 43号指令,曼施泰因指挥的第 11

集团军将奉命横渡刻赤海峡,进入塔曼半岛与库班,并夺取苏军黑海海军军港——阿纳帕港与诺沃罗西

斯克港。仅八天之后,元首又改变了主意,决定只让罗马尼亚山地师渡海进入塔曼半岛,而第 11 集团军

与所有的德国师将用于其他战场。7月 23 日,他又下达了关于攻打高加索的第 45 号指令,代号是“不伦

瑞克”行动。他在指令的前言中指出,在顿河以西发动的攻势已达到目的。只有铁木辛哥方面军的小股

部队逃至顿河彼岸,其余无一漏网。与其说这份文件是个指令,毋宁说是一个杂乱无章的清单。利斯特

指挥的 A 集团军群负责歼灭罗斯托夫以南和东南的敌军。此后,其首要任务并非象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去

夺取油田和高加索通道,而是占领黑海的整个东海岸,摧毁敌人黑海舰队的港口与基地。这是一项崭新

的战略目标,也是第 43号指令的发展。尽管占领黑海海岸是首要任务,但这并不妨碍总司令下令夺取迈

科普与格罗兹尼(在占领黑海海岸的同时进行),进而向巴库推进。魏克斯指挥的 B集团军群将夺取斯大

林格勒,直下伏尔加河向阿斯特拉罕推进。

这时,德军对装甲部队的部署又进行了大调整,恢复了原来的隶属关系。赫特指挥的第 4 装甲集团

军又由利斯特的 A 集团军群回到魏克斯的 B 集团军群。第 1 装甲集团军位于罗斯托夫以东。第 4 装甲集

团军是它的左邻,集中在狭窄的正面上,已夺取了顿河下游的齐姆梁斯卡亚与尼古拉耶夫斯克两个桥头

堡,因此,它不得不向左转,沿顿河南岸向东北方向的斯大林格勒推进。A 集团军群与 B 集团军群之间在

卡尔玛克草原出现了一道宽数百英里的间隙地带。因为它们是沿不同的轴线前进的,一个向南,一个向

东北。

截至 7月 14 日,A集团军群与 B 集团军群共辖六十四个德国师、二十六个盟国师。在战斗的前两三

周内,苏军只有八万人被俘,这个数字与苏联当时部队的总数相比微不足道。根据格伦负责的东线外军

处 8 月中旬所作的估计:仅在东线,苏军就有二百五十四个步兵师、八十三个步兵旅和六十八个坦克旅。

据说,其中约有一半部队适于作战。此外,格伦估计预备队中还有七十三个步兵师、六十六个步兵旅和

八十六个坦克旅。

----------------------- Page 146-----------------------

但是,从苏军的角度看,其处境是极其险恶的。德军已在戈利科夫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与铁木辛

哥指挥的西南方面军之间打开了一道宽约二百英里的大突破口。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南方方面军面对鲁

奥夫集群,仍保持着一道完整的防线,但是,自从 7 月7日夜以来,它与北部的铁木辛哥的西南方面军

失掉了一切联系。西南方面军司令部撤至顿河弯曲部的卡拉奇,随即与外部隔绝,中断了与部队的联系。

苏军最高统帅部曾企图将西南方面军的部队拨给南方方面军指挥,但因无线电通信未能沟通而作罢。

莫斯科把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戈利科夫派往沃罗涅日这个危险地区,由副司令员奇比索夫代司令

员。仲夏才接替沙波什尼科夫任总参谋长的华西列夫斯基,被大本营派到奇比索夫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

军。此时,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编成内有日马琴科的第 3 集团军、普霍夫的第 13 集团军、利久科夫的第 5

坦克集团军、第 48 集团军和两个坦克军、一个骑兵军。后三个军是由最高统帅部预备队派出的。据华西

列夫斯基说,当时布良斯克方面军拥有一千辆坦克、其中八百辆是 T34 型或KV 型,本来它有打垮魏克斯

与赫特向沃罗涅日发动突击所必需的力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布良斯克方面军并未能如愿,尽管它

在利夫内与沃罗涅日之间施加的压力能把赫特牵制在北方(而当时根据元首的指令,赫特应沿顿河右岸向

东南方向运动)。7月 5日,华西列夫斯基被召回莫斯科,斯大林与大本营决定重新组建一个指挥机构,

以对付这个新的威胁。

与此同时,戈利科夫离开布良斯克方面军,于 7 月7日新组建了一个沃罗涅日方面军,由他担任司

令员,编成内有第 40 集团军、第 3集团军、第 6 集团军和三个步兵军、一个坦克军。但是,七天后,他

将指挥权交给瓦杜丁。瓦杜丁在离开西北方面军之后,再度被晋升为副总参谋长。7 月12 日,西南方面

军司令部改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仍由铁木辛哥指挥,赫鲁晓夫任政治委员。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又得到

三个新从预备队中抽调上来的集团军,并把他们配置在顿河以北与顿河弯曲部。这些部队后来在斯大林

格勒保卫战中都享有盛名。它们是科尔帕克奇指挥的第 62集团军、V·I·库兹涅佐夫指挥的第 63 集团

军、崔可夫指挥的第 64集团军。每个集团军仅辖六个步兵师。除上述部队之外,还有莫斯卡连科指挥的

第 38 集团军、克鲁奇金指挥的第 28集团军、托尔布欣指挥的第 57 集团军、达尼洛夫指挥的第 21 集团

军。第 38、第 28 集团军即将改编为坦克集团军。第 38、第28、第57、第 21 集团军是西南方面军的残

存兵力。铁木辛哥曾在哈尔科夫与顿涅次地区连吃败仗,他于 7 月23日被召回莫斯科,这是斯大林不高

兴的一种表示,由戈尔多夫接替他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尽管铁木辛哥在战争后期以大本营的代

表和组织方面军之间协同动作的协调员的身份再次出现,但他这颗明星已在陨落,将由更加年轻有为的

指挥员取代他的职位。

斯大林格勒本身已遭到威胁,那种情景如同前一年列宁格勒与莫斯科的情景一样。成千上万的工人

从城西开始环绕城市筑起三道防线,最外缘的防线长达三百英里。当时已有八十多个由民兵与工人组成

的民兵营,其数量还在逐步增加,因为许多营还在源源不断地开入这些防线,接受战火的洗礼。

尽管罗斯托夫 7 月23 日失陷了,但是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南方方面军却巧妙地利用多雨的天气,趁

德军部分装甲部队不能行动的机会,将顿河下游以南的部队撤回,面向北方。北高加索方面军配置在马

利诺夫斯基的背后。

A 集团军群司令利斯特元帅把他所辖的两个德国集团军与一个罗马尼亚集团军改编为两个战术集

群。第一个集群是众所周知的鲁奥夫集群,它的编成内有:第 17 集团军,共辖五个步兵师;杜米特雷斯

库指挥的罗马尼亚第 3集团军共辖一个步兵师和三个骑兵师。第二个集群是克莱斯特指挥的第 1 装甲集

团军,编成内有三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步兵师、四个步兵师与一个斯洛伐克师。然而,这个装甲集团

----------------------- Page 147-----------------------

军适于作战的坦克不足四百辆。根据希特勒的最新指令,鲁奥夫集群将与第 42 军(主要由罗马尼亚部队

组成)会合。第 42 军将从克里木横渡刻赤海峡进入库班,肃清黑海沿岸的残敌。第 1 装甲集团军离开第

17 集团军向东南方向的伏罗希洛夫斯克、格罗兹尼与巴库推进。

利斯特对赋予他的任务并不愉快。他是一名有卓越才能和丰富作战经验的军人。他曾在波兰、法国、

巴尔干诸战役中屡建战功。那时,作战正面狭窄,德军火力支援占压倒一切的优势。而目前,他却被种

种困难所困扰。从罗斯托夫到巴库直线距离为七百多英里,高加索防线的正面宽度为八百多英里。高加

索山脉有些地方的海拔高度可达一万五千英尺,只有首先横渡顿河并跨越横在其进军路上的无数东西向

的河流方能抵达山脚。顿河正南方的平原本来是一片浩翰的麦田,很久以前就是俄罗斯的大谷仓之一。

但是这里竟然成了无水、干旱、炎热的荒野。当时,拨给利斯特部队的补给品已不敷应用;由于油料匮

乏,装甲部队与机械化部队的机动能力严重地受到限制。敌人的抵抗零乱、微弱,这是事实,但苏军指

挥官的所有命令都表明,他们并不想死守阵地决战到底。不管德国人怎样拼命地追赶,他们照例追不上

逃遁的苏军。苏军熟悉地形和环境,又无重型装备的拖累(他们丢弃或撤走了大部分的重型装备,故行动

极为迅速)。在顿河下游地区,苏联空军的力量强大,活动积极。当时利斯特的空中支援部队只剩下第 4

航空军一个军,有两个斯图卡轰炸机大队与三个战斗机大队。除德国空军集中的极少数地区外,苏联空

军在顿河下游几乎享有全面空中优势。党卫军近卫师已调离 A 集团军群,返回法国。而大德意志步兵师(实

际上是一个摩托化师)也即将调离。

由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苏军南方方面军虽然没有溃散,但实际上已处于极度的混乱之中。据说,有

些师只剩下几百名步兵,通信、补给与运输几乎全部陷于瘫痪。在顿河以南和以东的大道小径上挤满了

难民、卡车、大车、农机具、牛群,都在逃避德军的进攻。罗斯托夫之役以后,雷诺夫的第 56 集团军、

帕霍缅科的第 9 集团军、马钦科维奇的第 24 集团军开入内地进行休整。南方方面军所辖的卡姆科夫的第

18 集团军与科兹洛夫的第 37 集团军配置在顿河以南;北高加索方面军所辖的格列奇科的第 12集团军与

特鲁番诺夫的第 51 集团军配置在右翼侧。布琼尼指挥的北高加索方面军在后方为预备队,它下辖科托夫

的第 47 集团军、第 17 哥萨克骑兵军和某些独立步兵军。迄今仍负责保卫南部边境的秋列涅夫指挥的外

高加索方面军得到苏军最高统帅部的补充之后,奉命从黑海沿岸与土耳其、伊朗边境地区回师北上,进

驻格罗兹尼、巴库与高加索通道并作好防御准备。

7月 25日,德军开始从顿河河畔的三大桥头堡发动进攻。此次,苏军最高统帅部同历次一样仍不采

取诱敌深入待机而歼的防御策略。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南方方面军想要坚守阵地,但是部队疲惫不堪、

秩序混乱,已无力继续作战。科兹洛夫的第 37集团军与格列奇科的第 12 集团军在克莱斯特的第 1 装甲

集团军的进攻下迅速地败下阵来。第 51 集团军不久也发现自己有被赫特的第 4 装甲集团军从西面包围的

危险。第 4装甲集团军已大摇大摆地走出齐姆梁斯卡亚桥头堡,向东北方的斯大林格勒迂回前进,特鲁

番诺夫被迫向东撤退,最后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部队会合。在顿河以南,德军第 1 装甲集团军强渡萨

尔河与马内奇运河,在一百英里的正面上突破苏军的防线,突入纵深达五十英里。通信联络中断了,一

些苏军部队逃之夭夭。布琼尼指挥的北高加索方面军于 7月 28 日并入南方方面军,布琼尼因级别高,担

任名义上的总指挥。这个新的方面军仍称为北高加索方面军,它下辖两个战役集群——顿河战役集群与

滨海战役集群。顿河战役集群仅有两个集团军,即第 37 集团军与第 12集团军,司令员是马利诺夫斯基,

其任务是抗击克莱斯特的第 1 装甲集团军向格罗兹尼发动的突击。滨海集群编成内有卡姆科夫的第 18 集

团军、雷诺夫的第 56 集团军、科托夫的第 47 集团军、第 17哥萨克骑兵军与一个步兵军,切列维钦科任

司令员。每个战役集群都配有一个航空兵集团军负责实施空中支援。

----------------------- Page 148-----------------------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47449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