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迈特纳:被无视的"德国居里夫人"2010年03月04日 14: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迈特纳:被无视的"德国居里夫人"2010年03月04日 14: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和尚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7/07/15
文章: 374

经验值: 14321


文章标题: 迈特纳:被无视的"德国居里夫人"2010年03月04日 14: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254 reads)      时间: 2010-5-23 周日, 上午3:07

作者:和尚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迈特纳:被无视的"德国居里夫人"2010年03月04日 14: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被无视的“德国居里夫人”
  第一次见到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欧内斯特·卢瑟福就忍不住惊呼:“我还以为你是个男的!”

  正在柏林访问的这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没料到迈特纳竟是个年轻女子。和大多数科学家一样,他对迈特纳发表的文章印象深刻,但他们都以为她是个男的。

  1908年,30岁的物理学博士迈特纳来到柏林时,柏林的人们正激烈讨论女孩能否上大学的问题。这个维也纳大学的毕业生,仰慕物理学家马科斯·普朗克,希望能在他手下工作。但普朗克不赞成女性参与科学活动,这一点众所周知。

  幸运的是,迈特纳的才华,打动了这位保守人士。普朗克同意她到自己的实验室工作,但没有薪水。

  这对迈特纳来说已经足够。眼下她还不为生计发愁。她父亲是维也纳最早的犹太律师之一,时常会给迈特纳一些补助。

  只是最初几年,迈特纳只能与奥托·哈恩一起,在一个狭小的地下实验室里工作。由于普朗克不愿意在办公室里看到女性的身影,迈特纳在工作时不能进入主楼,上厕所需要跑到附近的餐馆。

  更令她尴尬的是,布罗克豪斯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拒绝接受署有迈特纳名字的关于放射性研究的文章。这名编辑当着迈特纳的面宣称,“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发表由一名妇女撰写的文章。”

  偏见并没有将这个女人埋没。1912年,迈特纳的父亲去世,她失去生活来源。普朗克决定让她担任自己的实验助手。虽然薪水极低,但能够作为普朗克的第一个女助手,并且得到业内同行的首肯,迈特纳已非常知足。

  5年后,便没人再敢轻视这个才华出众的女子。她成为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放射物理部的负责人,哈恩则是化学部的负责人。他们合作发现了新元素“镤”。尽管迈特纳做了大部分工作,在发表文章时,她还是把哈恩署名为第一作者。

  不过,在校园里,这个第二作者似乎更受瞩目。1922年,迈特纳成为第一位在柏林大学授课的女性,首次授课就引来记者蜂拥而至。从1924年到1930年代中期,她和哈恩几乎每年都被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遗憾的是,他们不仅未能获奖,随着纳粹上台,迈特纳还失去了在大学任教的资格,那时她指导的研究生中,还有后来成为中国核科学奠基人的王淦昌。由于保留着奥地利国籍,她的研究工作暂时没受到太大干扰。

  1938年,德国占领奥地利后,这个被爱因斯坦称为“德国的居里夫人”的60岁老人被迫流亡到瑞典。

  这时,哈恩和新任助手弗里茨·斯特拉斯曼进行了一次关键性实验,并有了新发现。虽然无法对发现进行解释,但两人还是发表了论文,并没有署实验方案设计者迈特纳的名字。在当时给迈特纳的信里,哈恩则希望对方就这些发现“也许能够提出某种有趣的解释”。

  收到哈恩的信后,迈特纳和侄子、物理学家弗里希对实验发现的现象进行了正确解释,并称这种现象为“核裂变”,还计算出了裂变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

  当物理学家玻尔得知实验结果和解释后,敲着自己的脑袋感叹,“哦,我们大家多么愚蠢?哦,这真是神奇!但正应该如此啊!”

  “核裂变”实验的发现,令哈恩获得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因为担心承认和犹太人合作会危及自己的工作甚至是生命,哈恩在获奖前后一段时间,否认曾与迈特纳合作。迈特纳对此给予了理解,毕竟两人共事长达30多年,是彼此信赖的朋友。

  然而,纳粹下台后,哈恩继续否认迈特纳的贡献,一再声称迈特纳只是自己的实验助手。

  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则认为“莉泽·迈特纳一直是研究小组的灵魂”。玻尔也正式写信给《自然》杂志,认为“这个成就应归功于迈特纳和弗里希。”

  这一切,都没有改变哈恩的坚持。他对迈特纳工作的否定,也让迈特纳难以接受。两个在共事头15年里一直用“您”来称呼对方的朋友,最终断绝了任何联系。

  备感失望的迈特纳,二战后到达美国,受到异常热烈的欢迎。一度有传闻说,是她把德国的铀秘密带到国外交给了同盟国,她甚至被美化成间谍英雄,被誉为“原子弹之母”,并获评“1946年年度女性人物”。

  这令她有些不安:“如此特殊地颂扬我,倒使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骗子。”

  “她总是谦逊好学,承认自己对专业领域以外的东西知之甚少。”弗里希这样评价她。等到迈特纳去世后,弗里希只在她的墓碑上刻了一句话——“一个从未失去人性的物理学家。”

  记者 王波

百度百科:迈特纳

  迈特纳(1878~1968)   Meitner,Lise   奥地利裔瑞典物理学家。1878 年 11 月7日生于维也纳,1968年10月27日卒于剑桥。她 1906 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1907年去柏林大学随普朗克进修理论物理,并和O.哈恩合作研究放射性,直到1938年受纳粹迫害移居瑞典。1926年柏林大学聘她为特邀教授。1960年退休到英国。迈特纳的主要贡献大多是同哈恩合作完成的:发现了镤并予命名,研究了核同质异能现象和β衰变。1938年,哈恩和F.斯特拉斯曼发现铀经中子轰击后出现钡,迈特纳和她的外甥O.R.弗里施于1939年提出核裂变概念,以解释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的实验结果。核裂变和随后裂变链式反应的发现,为核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迈特纳(Lise Meitner)   在近代科技史上,核物理学家迈特纳是一个值得一书的女性。原子核裂变现象一般认为是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劳斯曼(Otto Hahn and Fritz Strassmann)发现的,其实她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迈特勒与哈恩的关系很密切,他们同时在柏林威廉大帝研究所工作。后来由于害怕希特勒的迫害,迈特勒逃出德国去瑞典。哈恩当时正在做中子轰击铀的试验,得出许多β放射性核素。哈恩是一个放射化学家,他仔细分析这些产物,发现化学上就是钡,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实验结果,因而写信给迈特勒请求帮助。而迈特勒一看到出现钡的试验结果马上想到:会不会是铀破裂了。迈特勒和她的侄儿--核物理学家弗里希(在哥本哈根工作)在瑞典的一个小村庄度假,立即被这一重大发现所吸引.他们想到了玻尔的液滴模型,第一次画出了重核分裂的示意图,搞明白了像铀这样的重核是不稳定的,它的巨大静电排斥力使它可能分裂为两半。还利用爱因斯坦公式第一次估计出裂变放能为 200 MEV。随后弗里希用电离室验证了裂变,而且还向玻尔说明自己的想法。据说玻尔还没有听完就大叫:“我们过去都是一群笨蛋,肯定就应该是这样”。以后玻尔正式写信给“自然”杂志:“这个成就应归功于迈特勒和弗里希”。奥托·弗里希后来在英国继续研究原子弹,提出浓缩U-235的方法。但是,发现核裂变的诺贝尔奖给予了哈恩,其实他并不理解发现了什么。而迈特纳和弗里希一开始就洞察到本质,而且正确地预言了裂变的细节,包括放出的核能大小。可惜他们一直不被科学史承认,无怪在几十年后会有人出来鸣不平。   1996年 Sacramento City College 的教师 Ruth Lewin Sime写了一本书:“ Lise Meitner: A Life in Phys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书中 Sime 描述了迈特纳不寻常的一生,以及她对物理学的重要贡献,指出在科学史上她却被忽视了,因为她是女人。当时迈特勒在物理学界是很出名的,爱因斯坦称她为“德国的居理夫人”,而实际上她比居理夫人还有名望。Sime 在书中称她为“原子弹之母”。当然在科学家中她没有完全消失,现在柏林还有一个以她命名的研究所“哈恩-迈特纳研究所”。

扩展阅读:
1.(“ Lise Meitner: A Life in Physics ”; 196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开放分类:
人物,物理学,物理学家

作者:和尚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和尚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97338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