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洪汉鼎:我的《分析哲学导论》一书后记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洪汉鼎:我的《分析哲学导论》一书后记   
和尚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7/07/15
文章: 374

经验值: 14321


文章标题: 洪汉鼎:我的《分析哲学导论》一书后记 (134 reads)      时间: 2010-5-09 周日, 下午10:03

作者:和尚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洪汉鼎:我的《分析哲学导论》一书后记
字号: 小 中 大 | 打印 发布: 2009-6-26 14:05 作者: 洪汉鼎 来源: 本站原创 查看: 236次

  最近我的《分析哲学导论》一书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引起我对自己接触分析哲学的过程以及受惠的老师的回忆。

  我是在20世纪50年代接触分析哲学的,研究也差不多50余年。1956年我从无锡考入北京大学不久,我就认识了洪谦教授。洪谦教授原本是维也纳学派成员,石里克的学生,卡尔纳普的朋友,30年代末维也纳学派解体,洪谦教授回到了中国,以后就在西南联大和北大任教。他的最早一部著作就是《维也纳学派哲学》,我是在中学读到这部书,记得当时我有这样一种感觉,相对于黑格尔读物艰深诲色,洪先生这本书却清楚明了多了。因此我到了北大除想认识贺麟教授外,就是想拜访洪谦教授。当时他家在北大东边成府街的燕东园,记得当时我到他家,第一个感觉是他洋人学者风度,他个很高,穿了一条吊带裤,他从冰箱里拿出一杯冰水给我。当时中国人很穷,冰箱乃稀有之物,我是第一次在他家才见到的。一见面我就告诉他,我很喜欢维也纳学派哲学的语言分析,想请他指导我一些书去进一步阅读,洪谦教授让我先读休谟,他说休谟的书是训练我们分析思维必不可少的著作。继后,我读分析哲学的第一本书,就是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这本书使我懂得什么叫思想清晰,概念明确。记得有次张世英教授告诉我,他原先本不是读哲学的,而是学经济,只是因为读了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后,对哲学论证清晰确实性大感兴趣,因而转入哲学系。我的大学毕业论文是“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这在当时中国可能是最早研究维特根斯坦的论文,对我来说,维特根斯坦那种论述方式,那种论述内容同样也是困难的,难以理解的。导师洪谦教授介绍我看安斯康姆(Anscombe,G.E.M.)对《逻辑哲学论》的解释,这本书在某种程度的确帮了我很大的忙,所以在20年后我在德国洪堡年会上看到了年纪已相当大的安斯康姆时,还对她这本书表示敬意,我曾经和她以及她的一位友人还在德国作了短期旅游,我们一路上都是谈维特根斯坦。

  在北大读书时,我还要感谢一位老师,这就是教我逻辑的吴允曾教授,在我接触的老师中,我认为思维逻辑性最强,论证最有力的,莫过于吴允曾教授。这位教授对爱情的忠贞在我们同学中广为流传,年青时他所爱的人未能如愿,他就终身未娶。我在中学时,数学很好,因此对逻辑深有兴趣,特别是当时吴老师推荐的王浩的自然推理,我喜欢那种如同做数学习题一样的自然推理法,这无疑对我研究分析哲学给出了重要工具。吴允曾教授不仅是我的逻辑老师,而且在生活上也非常关心我,在我1963年离开北大去陕西时,他还给我20元以作路途生活之用。很可惜,当我在1978年再回到北京,想拜访他时,却得知他已经不幸离世。

  1978年,我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此时洪谦教授已是北大原外国哲学研究所的所长,当我再次见到洪老师,他让我参加他的编译《逻辑经验主义》一书工作,我翻译了石里克的两篇文章,其中有一篇“意义与证实”,我必须要说一下,这篇论文其实是在1963年我要离开北大时从当时北大俄文楼外国期刊处借到的,当时没有复印技术,同时也不能外借,因此我只能好几天去那里用手抄英文,由于时间紧,手抄辽草,因而当我在陕西根据手抄本翻译时,产生很多错误,幸后来洪先生交李步楼同学校改才好些。在此时间,洪老师请来好多国外有名分析哲学家,如Feigl,H.,Hample,,Nass,A等,顿使我眼界开阔。在此期间我也认识了江天骥教授,他在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以后我们在国内分析哲学会议上经常见面,江先生头脑清晰,即使他晚年写的文章,思路也非常清楚。我在2002年还拜访过他,当时他已坐上轮椅,不过头脑似乎还清楚,见我来看他很高兴,说我们又可讨论维特根斯坦了。非常不幸的是,他最近去世。

  1983年我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基金赴德国进修两年,1984年我在维也纳附近的基尔希伯格──这是维特根斯坦在写完《逻辑哲学论》之后不想再搞哲学而转到乡村中学教书的地方──参加了第9届国际维特根斯坦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我认识了Kripke,S. ,Rescher,N.,McGuiness,B.F.等人,这次会使我真正懂得维特根斯坦的意义是什么。在德国,我分析哲学最受益的老师是当时执掌慕尼黑大学科学哲学讲座的斯太格缪勒(Stegmueller,W.)教授,他当时年事已很高了,记得他把他的《当代哲学主流》两卷本送给我时,他的手在打颤。1988年我在英国不赖顿举行的第10届国际哲学大会上认识了澳大利亚哲学家约翰.巴斯摩尔,此时我正在与陈波教授翻译他的《哲学百年》与《新近哲学家》,我请他为该书中译本写一序言,不久他就寄来,至此我们通了好几封信。

  1987年我从德国回来不久,山东大学哲学系请我去为他们研究生和进修教师讲分析哲学,大概讲了两个月,成《当代分析哲学十讲》,时正同学高宣扬教授为香港三联书店主编《西方文化丛书》,他请我为此丛书贡献一本书,这样,我就把我的《当代分析哲学十讲》交给他,不久就以《语言学的转向──当代分析哲学的发展》一书问世,随后台湾远流出版社再版。这本书似乎很受一些年青学生欢迎。1999年我应邀到台湾中正大学讲学,曾在一位南华大学哲学所研究生那里见到他在看我这本书,我问他为何看此书,他说准备考试,因为老师说这本书简明清楚。另外我在台湾其它大学也看到,很多同学因为此书已买不到,都在影印此书,这就引起我重新增补此书的想法。2001年由于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其中有一本我就决定奉献分析哲学。这就是本书的来源。

  分析哲学作为一场哲学运动,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它包括语言问题,逻辑问题,科学方法问题,精神哲学和价值哲学等问题。本书主要是从语言学的转换这一角度,试图对当代分析哲学的发展提供一个概略性的和历史性的说明。因此这里所论述的分析哲学家以及这些哲学家的观点都有某种程度的选择──当然,这种选择在我看来是极其重要的,例如,罗素的哲学观点是相当庞杂的,我只选择了他的摹状词理论,而没有涉及到他的更多的东西,因为我认为他的摹状词理论对于分析哲学的产生和以后的发展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再如弗雷格,有关他的语言哲学思想在当时我们国内很少有人论述,但我认为弗雷格是为分析哲学奠定基础的重要人物,如果不了解弗雷格的思想,就不能了解分析哲学今后的发展,所以我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他的意义与所指的理论,以示今后分析哲学的发展乃是他的思想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反之,卡尔纳普虽然在分析哲学里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但他主要成就是科学系统的构造理论和归纳法研究,因而在本书里关于他的论述就显得相当不够,我只是在维也纳学派一章里简单地提到他的一些思想。就是对于维也纳学派,我也主要从语言分析的角度论述了他们的意义可证实性原则,而不涉及他们在其它方面更多的理论建树,例如心物问题,我就基本上未谈,更不用说分析哲学在社会政治历史方面的应用以及精神哲学和价值哲学了。还应当指出的是,即使是就语言学转向这一点而论,由于我的能力和篇幅的限制,本书的论述也是不全面的,而且可能还有不少的错误。

  为了便于全面的理解,本书摘引了较多的原文资料,希望读者不要受我的解释的束缚,而能对论述的哲学家本来的思想有正确的看法。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施太格缪勒的《当代哲学主流》(两卷本),巴斯摩尔的《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以及莫尼茨(Munitz,M.K.)的《当代分析哲学》给我提供了不少数据,有些引文是直接得自这些书的。另外,为了顺利完成此书,我的朋友北京大学陈波教授与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方万全教授给予全力支持,陈波教授给了他的“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方万全教授给了他的“戴维森的意义与真理理论”,由于我自己已步入高龄,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深入钻研,本书我就直接利用他们两位的论文。陈波教授还给了我他有关奎因的书,以便我写奎因作为参考。在此我再次表示对他们两位衷心感谢。

  时光匆匆,我已步入70高龄,这对我来说也应是一个思想段落,为此,在即将到来的2008年,我将出版这几年来我辛勤耕耘的几部著作,除本书外,还有《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导论》,《重新返回现象学原点──现象学十四讲》,《知识论》(译著),《知识论经典读本》(编著),《诠释学真理?》(译著)。《诠释学,传统与理性》(译著)。另外,还有《知识论稿》,《西方哲学史精要》也即将完成。为了对自己一生生活和思想作些小结,并对我所亲眼目睹的我国哲学界逸事以及对哲学老一代的回忆,目前我正在撰写《七十回顾》。伽达默尔曾说过,人到老年,未来就显得很短,而过去反而显得很长。这时正是回忆时期,我想趁此时期,把一些自己知道,但现在年轻人大多不知道的哲学界事保存下来,对我国哲学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件无益之事。

  最后,此书能出版,我要感谢商务印书馆同仁,特别是常绍民与王希勇同志,在此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致谢。

洪汉鼎

北京怡斋,2007年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页码:37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306033573/9787306033574
·条形码:978730603357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分析哲学导论》内容简介:学会析哲学,做分析哲学,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分析哲学“不可爱”。想从分析哲学中得到快乐,需要一种能在数学中看到美的眼光。学会分析哲学,混个脸熟是行不通的。要能够回到常识的层次,需要像雕刻家一样既能用艺术家眼光审视整体,又能把手中石匠的刻刀落到每根线条的实处。
《分析哲学导论》从教你如何“用刀”开始……
编辑推荐 《分析哲学导论》是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1 分析哲学的基本动机
1.1 真
1.2 句子
1.3 意义
1.4 命题
1.5 对命题的批评
1.6 语义三角

2 哲学分析的技术基础
2.1 真值函项
2.2 量词
2.3 存在
2.4 语义与句法
2.5 逻辑与知识
2.6 哲学分析的常识观点

3 古典实用主义
3.1 一般特征与哲学背景
3.2 意义理论
3.3 真理理论
3.4 知识论

4 分析哲学的开端
4.1 判断与真
4.2 涵义与意谓
4.3 思想

5 罗素:摹状词理论与构造主义分析
5.1 外在关系理论
5.2 本体论与语言
5.3 意义指谓论
5.4 摹状词理论
5.5 逻辑专名

6 罗素悖论与类型论
6.1 罗素悖论
6.2 逻辑齐性
6.3 简单类型论与分支类型论
6.4 类型论的后果

7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7.1 关系问题与形而上学
7.2 客体、事态与可能性
7.3 逻辑图像论
7.4 显示
7.5 逻辑
7.6 伦理学与哲学

8 维也纳学派与逻辑经验主义
8.1 哲学背景与动机
8.2 关于认知意义的可检验标准
8.3 形式的说话方式与本体论中立
8.4 内部问题、外部问题与约定论

9 蒯因:自然化的经验主义
9.1 分析性问题
9.2 意义整体论和行为主义
9.3 翻译的不确定性与指称的不可测知性
9.4 自然化知识论

10 戴维森:语言,世界与心灵
10.1 语言
10.1.1 彻底解释的基本思路
10.1.2 真值条件语义学
10.1.3 信念解释学
10.1.4 解释的不确定性
10.2 世界
10.2.1 关于语义和信念的外部论
10.2.2 三角测量法
10.2.3 对象
10.2.4 事实
10.2.5 事件
10.2.6 因果关系
10.3 心灵
10.3.1 关于心灵的理性假设
10.3.2 心灵的无律则性
10.3.3 物理主义一元论
10.3.4 物理世界中的心灵

11 克里普克:专名与模态
11.1 背景:可能世界
11.2 严格指示词
11.3 专名理论:模态论证
11.4 专名理论:知识论论证
11.5 因果命名理论与信念之谜
11.6 附录:普特南论自然类名
11.7 模态本质主义

12 维特根斯坦:实践与哲学
12.1 概念综观法
12.2 语言游戏:意义与用法
12.3 规则悖论
12.4 解释与实践
12.5 私人语言论证
12.6 私人经验
12.7 附录:摩尔关于知识的常识观点
12.8 世界图画
12.9 实践与哲学

13 日常语言学派
13.1 奥斯汀:述行语式
13.2 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
13.3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
13.4 塞尔论意向性

14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14.1 内部实在论与缸中之脑
14.2 实在论、意义与真
14.3 达米特的语义学反实在论论证
术语表
参考文献
……
序言 初次接触哲学的人都会为其中的不确定性而苦恼。每个哲学家都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和学说,这些观点和学说为一些哲学问题给出若干答案,而这些答案常常彼此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每一种答案都似乎有道理,从中作出选择似乎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不能作出选择,如果每一种选择都是对的,学哲学,做哲学,这又有何用呢?针对这种莫衷一是的局面,莱布尼兹提出了一个关于“通用文字(Characteristica universa)”的构想。其基本思路是,用一种严格单义的符号串来表示思想,通过这些符号串的变换来表示推理和论证,这样,在遇到意见分歧时,只需采用这种通用文字来进行计算,就可以确定谁对谁错。如果这个设想能够实现,不仅哲学研究,任何一种科学研究都可以采取一种清晰严格的方式进行,并且整个过程就像数学演算一样是可以公共判定的。这个设想被公认为是分析哲学构想的最早形式。可以说,分析哲学的研究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围绕着实现这个计划的方式方法以及可能性展开的。这个构想到19世纪后期才由弗雷格和罗素作出决定性的推进。他们建立了完整的现代的数理逻辑体系。
产生分析哲学的基本动机是,寻求一种清晰、严格,并且可以公共判定的方式来从事哲学研究。分析哲学的基本动机决定了它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①对语言的关注;②采取逻辑分析的方法。如果莱布尼兹的设想成立,那么解决哲学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对问题的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只要找到了这种表达形式,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我们可以通过逻辑运算来寻求答案。
哲学的一个目的是要能够说服,说服自己,说服他人。古希腊和古罗马有种论辩术,其中采取了某些以情感人的修辞手段;这种手段在分析哲学中无效。读分析哲学文章,感觉会与读其他哲学文章很不相同。比如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格尔,可以把他的文章看成是文学作品,但对分析哲学的文章却不能这样看;你必须在里面看到论证(argument),才算看懂。论证必须是非个人化的,没有感情色彩的。有效的论证是你不得不同意的,无论你在感情上多么不情愿接受。要反对某个论证,你必须给出一个新的论证,因此你和你的对手是通过论证建立哲学上的联系的。这并不是说分析哲学不近人情。论证提供的是手段,它可以保卫某种你寄予了无限情感的东西。
文摘 2 哲学分析的技术基础
本章介绍分析哲学处理命题的一般技术,领会这些技术是读懂分析哲学文章的必要条件。掌握了这些技术,会使我们的推理更为清晰严谨,从而有助于得到可靠的结论。分析哲学是一门讲究训练和素养的学问。以分析哲学的风格进行哲学思考,是一种可以学会的技艺。这种技艺我们可以称为“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简单地说,哲学分析就是对一个研究主题进行细致的探究,以求弄清该主题的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间的关系。
应该说哲学分析是所有哲学思考的基础性的工作,是几乎所有哲学家都曾经做过的一件事。我们可以在像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这样的前分析哲学家的著作中看到这种分析风格。那种思路上的明晰性和逻辑性是哲学分析的特有风格。有的哲学史家把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文风称为“伟大的枯燥”,就是对这种风格的一个侧面印象。休谟对散文之美的某种追求抵消了这种印象。不过,应当说枯燥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一旦进入他们的思路,就会明白这种枯燥就像门外汉对数学公式的印象一样,是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包裹和掩盖了晶莹美丽的内核的缘故。只要适应了分析思路的展开方式对智力的高规格要求,自然会领略到这种风格的伟大。
与这些前分析哲学家不同,分析哲学家自觉追求这种分析风格。这种自觉性体现在,分析哲学为哲学分析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而不仅仅停留在一种看似偶然获得的方法论原则之上。这种理论上的支持就是分析哲学所提供的语言哲学,就是关于语言以及语言如何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相关联的系统观点。这就使哲学分析落到了实处,落到了思想的表达方式进而思想本身的结构这样一个非常具体的层次。因此,分析哲学家有资格对哲学分析在何种意义上是有效的进行评价。就像历史上众多伟大的形而上学体系所遭遇到的命运一样,分析哲学也经历了从兴起到鼎盛再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但即使分析哲学的主要目标都一一落空,哲学分析仍是一门不会过时的技艺。分析的方法以及用分析的眼光对待问题的思考风格已经渗透到英语世界的哲学深处,成为学术积淀的一部分。

作者:和尚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和尚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97489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