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宜兴万氏(7)入籍勘合 |
 |
万润南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6/04/03 文章: 1370
经验值: 57959
|
|
|
作者:万润南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宜兴万氏(7)入籍勘合
当年万胜、万得兄弟为何要离开安徽凤阳老家,为何以江苏宜兴为流亡目的地,当时家族的其他成员的情况,家谱都没有交代,惟有“避难”二字。
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万氏兄弟终于落脚在宜兴城里。家谱上有明确记载:“寓居于城之西南隅氿里。”在太湖的西厢,有一串大片的水域:东氿、团氿、西氿,洲渚掩映、珠联碧翠,就像一条翡翠项链,把宜兴城串在其中。氿里,听其名,就是个好去处。
过了十多年,天下太平了,万氏兄弟才正式报上了户口。家谱载:“及大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庚戌遂入籍因家焉。”当时万胜(字默庵)的儿子万寿(字松轩)已经长大;万得(字南庵)也已娶妻生子。我们的一世祖奶奶姓宋,育有一子一女。我们的二世祖叫万靖(字梅轩)。
家谱里保留了当时的入籍勘合。所谓勘合,是古代符契文书上盖印信、分为两半,当事双方各执一半,用时将二符契相,并验对骑缝印信,以此作为凭证。我把始祖入籍勘合抄录在下面,相当有史料价值:
================================================
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户部钦奉
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饶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还要仍旧拿来做军。
钦此!
除钦遵外合给半印勘合户贴付本收执者
一户 万得 系常州府宜兴县西南乡 附籍民
户 计家五口
男子二口 成丁二口 本身年二十三岁
妇女三口 大二口 妻宋氏年二十一岁
右民户帖付万得收执准此
洪武三年X月X日户部花押
================================================
明朝的户籍是继承元朝的。户口分为三类:民户、军户、匠户。我们老万家是民户。
另外,这份勘合有许多看点。一是叫花子当起皇帝来,还真是有模有样。那口语化的圣旨,读来亲切自然,不亚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最高指示”。同时,你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聪明,把几十万复退军人就地转业为“户籍警”,加强了管制,增加了岁收,还解决了复退军人的就业问题,真是所谓“一举三得”。
就这样,凤阳之万的一部分,迁徙到了宜兴。当时还有另一部分,迁徙到了宁波,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作者:万润南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