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独生子女何以如此弱不禁风?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独生子女何以如此弱不禁风?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5

经验值: 519217


文章标题: 独生子女何以如此弱不禁风? (1084 reads)      时间: 2009-11-16 周一, 下午10:57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独生子女何以如此弱不禁风?


芦笛


最近国内似乎“因病坠楼”成风。今年6月28日,北大硕士生贾昊“因病坠楼”。10月29日,浙大海龟青年教师涂序新博士“因病坠楼”。细考他们的死因,似乎都不是什么必须以死抗争或是彻底绝望的大事引起的。因此,我觉得这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当然是社会原因,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是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有问题。当然这后一问题说到底还是个社会问题。

任何一个从毛时代活过来老帮菜,恐怕都不能不认为与我们那代人相比,独生子女实在是脆弱到不堪一击吧?

我于是在坛子里发感慨,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经折腾?照这样我早该死了一万次了。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便成了时时被批斗的“废物”、“脓包”、“害群之马”、“搅屎棍”、“捣乱分子”,等等,等等,多次被解掉红领巾,多次被开除而暂时保留学籍,以观后效,还被班主任发动全班孤立我,谁都不许跟我说话,几达一年。而那位贾昊不过是博士生的名额被人顶了,又让导师骂了“废物”,便“因病坠楼”了,这跟咱们那代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数量级的么?

网友阿越和老看不同意。阿越说,他觉得那个时代压力其实不太大,因为大家在经济上都差不了多少,挫折感不大,而现在的好孩子从小就努力“好好学习”,希望长大出人头地。一旦找不到工作,心理落差太大,再加上国内人十分势利眼,好攀比,因此压力就更大。

老看则说,那时候的压力也很大,与现在不同的是还有幻想。现在的这种污浊环境似乎有固定化的趋势,容易产生绝望的情绪。

这些话当然都不错。问题在于咱们谈的不是一个时代。我说的并不是80年代,而是毛时代。那阵子哪有什么希望?那黑暗完全就是绝对固定了的,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

对我辈狗崽子,党和政府早就明白无误地交代清楚政策了:咱们是“可教子女”,前途便是老老实实接受改造,若要乱说乱动,立即镇压。那阵子狗崽子连当司机或会计的权利都没有,因为怕你这脑后长了反骨的魏延篡夺了“运输大权”或“经济大权”。在中国历史上,大概也就只有痞子当国才会闹出这种笑话来。电影《青松岭》讲的就是“夺权”:夺赶大车的“大权”。就连赶大车那种高尚职业,都只能由根正苗红的同志担任。要不是我太太发大愿心,跳下舍身崖来救济我,则我绝无希望找到老婆——出身好的怕受连累,出身不好的更指望靠结婚改换门庭,狗崽子根本就无人问津。这就叫“有希望”?

我那阵子日日跟剧毒工业物质打交道,中毒害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我自己查过医书,那是中毒后最初的常见症状。后来我考上大学脱离了那环境,那病也就不药而愈了,哪怕用脑再紧张也没关系),通宵24小时无法合眼。最后我实在受不了了,去含泪请求向车间主任让我到厂办小学去教书。须知我可是老高三,在当时的工厂那种文化沙漠里可算“高知”了。可他惊诧失语,圆睁怪眼,良久惊定后才说:“你?!你?!”然后拉起我撕开了的半截袖子来,“就你这济公爷爷,也配去为人师表?”

后来我出国前夕,回了一次厂。那车间主任见到我顿时满脸堆笑,无比亲热而且异常得意,说:“我们厂真是出人才啊!”我笑着毫不客气地问:“赵大叔,我这人才是贵厂培养的么?贵厂怎么培养的?就靠那几乎把我毒死的剧毒物质?您不是说我这济公爷爷连作小学教师都不够格么?敢情您就靠这种高标准严要求来培养我?”让他脸上的笑容顿时冻结了。

“压力不大”说更不能成立。现在的人顶多是找不到工作,我们那阵则时时刻刻生活在恐惧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变成“阶级敌人”。尤其是我呆过的那个厂子,被批斗过的人起码占全厂人数一半。我进厂时“牛鬼连”还存在,由被揪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组成,人数高达全厂1/5,因此称为“连”(当时的车间都称为“连”,全厂共四个车间),全日制接受专政。任何人都可能在每个瞬间加入那个“牛鬼车间”。我在旧作《No escape》里回忆过这段往事,请有兴趣的同志去看看那阵子咱们过的是什么连人类起码的安全感都彻底阙如的幸福日子。

一言以蔽之,那阵子我的希望,就是这辈子千万别挨整,变成“阶级敌人”。我不知道人类历史上有哪个时代的人,活得比那还卑微,还凄惨,还绝望。

我天性忧郁,中毒以后害了神经衰弱,心情就更是恶劣,瞻念前途,但见一片黑暗,实在没有什么活下去的理由,于是成天想死,然而也就是想想而已,因为我有深重的责任感,知道自杀后不但会让父母痛断肝肠,而且会给家人带来灾难(那阵“坠楼”可不是“因病”那么轻松,凡是自杀都是反党反革命,是发泄对社会主义天堂的不满)。

我想,这恐怕就是划分我辈与独生子女小帮菜的一大界限:责任感的有无。独生子女从生下来那天,就成了全家的注意焦点,备受全家呵护。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光宗耀祖的全部希望就押在那“独一听”上,在他们身上,寄托了父母双方两个家族的共同希望。尤其如果父母是被文革荒废了一生的老知青,靠孩子来找回自己被剥夺的一切的热望就更炽烈。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很容易被培养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既降低了情商,又提高了对人生的期待值。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便极大地降低了他们对人生挫折的心理耐受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难洞见近年来心理有严重疾患的青年案例何以频频发生:“因病坠楼”还是好的了,马加爵案、杨佳案与朱海洋案才是真正令人触目惊心。这些例子虽然极端,但也提示独生子女政策确实已经并将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

但这个社会问题已经造出来了,关键还是家长们如何去补救。

我早在独生子女政策推出之初,便预见到了这背时政策必然要影响到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那时我便反复向老婆说,养独生子女要像养童养媳那样去养,决不能骄纵。第一不要为他设置过高的人生目标,第二绝不能让他认为自己是全家的中心或重心,第三要培养他的自立能力。咱们能给孩子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培养出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几十年后我仍然觉得,这想法是正确的。我的孩子别的优点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一流,更能经受重大挫折。

对于已经长大的独生子女,我觉得家长们应该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码要做到能跟他平等交流。我曾见到过一对夫妇,怕孩子如怕祖宗。不但不能像传统父母那样发号施令,反倒成了“孺子牛”了,当真是咄咄怪事。如果孩子将父母当成知己,养成向他们倾诉烦恼的习惯,那么当他们遇到心理危机时,父母也就不至于蒙在鼓里。总的来说,“圈养”不如“放养”,但“放养”不意味着不关心孩子内心的成长。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61308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