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针挑土与水冲沙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针挑土与水冲沙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针挑土与水冲沙 (1255 reads)      时间: 2009-10-07 周三, 上午2:23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针挑土与水冲沙

——乱侃不同层次的智能


芦笛


昨天荡舟人网友转了封斯大林同志的党内通信(对共产阵营,党内与国际通信是一回事)来,老芦孤陋寡闻,竟然是第一次见到,于是去网上勾了一下,发现第一,那封信是真的,是俄国人开放的档案。第二,沈志华教授已有论述,认为斯大林不是搞阴谋诡计,而是事后文过饰非,将他的失策吹为深谋远虑。沈教授作了有力的论证,然而我不是那么信服,总觉得有点不对,但一时理不清思绪,想起老河说的死记硬背问题,觉得不如来谈这事更省点脑筋。

老河说他准备在续作中讨论机械记忆问题,还说记忆有不同层面,这话该怎么理解,我不大清楚,只能说说我的朴素感觉。As always,这不过是思而不学,若与名家暗合,那肯定是他抄袭我:)

不知怎的,人老了,就懒得看书了,喜欢胡思乱想,懒得看书,把荀子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变成了“吾乐终日而思矣,不欲须臾之所学也”。

在我看来,记忆确有层面,第一个层次就是我上回说的感觉层次的记忆:视听嗅味触,眼耳鼻舌身,五官的感知都会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痕迹。下一次类似的刺激再出现,就能唤起似曾相识的感觉。成功的艺术家,在某一方面的感觉特别敏锐,相应的记忆力也特别发达。例如易牙是古代名厨,他的舌头的辨味能力肯定比我等精细,而且味觉记忆也特别发达,这才能在记忆的基础上改进烹调技艺,不断制作出精美的宴席来。

类似地,画家对色彩光影的感受力也比我辈敏锐,能记住许多优美的风景和生动的表情,并能通过画笔把它们再现出来。据说西方古典画派的风景画都是在室内制作的,并不兴到室外写生,那是因为室外的风景总不可能完美无缺,人脑想象出来的风景才更美妙。而要做到这点,前提就是有过人的视觉记忆力,这才能在记忆库中调出见过的各种风景并把它们裁剪加工复现出来。

由此可见,艺术想象力的基础是艺术记忆力,而艺术创造力不过是想象力与表达能力的总和。记不住大量的风景和人体,大概就不可能在这基础上在脑海中想象出一个美景或生动的人体形象来,再把脑海中的想象传达到纸上去。

奇怪的是,我从未听说过美术(音乐)学院训练学生的视觉(听觉)记忆力,似乎就没谁注意到这些问题。一般人好像连“感觉记忆力”的概念都没有,起码是教师没有这观念。艺术学院训练的似乎是学生的表达能力(主要落实在模仿能力上),不但不训练艺术记忆力,似乎也不怎么强调想象力,甚至没有测定学生的记忆力的手段。这让人想起来很奇怪——中国学校不是特别强调学生的记忆能力么?文科考试基本就是这玩意,生命科学(医农生物)就更别说了,从头到尾考的只有一门本事:死记硬背,别的能力是没有滴。那为何偏偏在艺术界忽略了考察艺术记忆力?

感觉记忆并非人类的专利,高等动物通有。狗能认主,马能识途,这些都是视觉记忆,当然还可能包括嗅觉记忆在内。动物的嗅觉记忆远比人类发达,母亲常靠这记忆来分辩自家与别家的小动物的。如果把新生动物抱走,污染了它的“嗅觉指纹”,再送回给母亲,就可能遭到后者的排斥甚至攻击。狗的嗅觉记忆特别出色,此所以海关要利用警犬去搜索海洛因或炸药。

高层次的记忆就涉及到智能了,属于抽象记忆。猴子可能无此能力,大概是人类特有的,这种记忆以抽象信号为载体,例如文字记忆以语音或文字信号为主要记忆内容,而数理公式的记忆以数学语言为内容。从复杂程度来说,它可以分为理解记忆与机械记忆。

理解记忆依赖于理解力。相对于记忆力来说,理解力属于更高层次的智能。记忆力只要求辨识信号之间的相似性,并将它们复制出来,而理解力则是要求察觉信号运载的涵义,发现信号之间或内部的逻辑联系。这就不是简单的识别与复制,而是一个综合处理过程。人脑在这过程中调出了有关的记忆存储,使用了一系列逻辑判断乃至推理,只是这种处理过程需时很短,未必为本人意识到而已。

所谓理解记忆,就是在理解了信号的涵义之后,记住那相当复杂的信号。最典型的理解记忆就是数理公式定律等等。在这种类型的记忆中,理解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极大地加快了记忆过程,也保证了记忆具有相当长的寿命。如果不理解一个公式,要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就十分困难。即使记住了,也很容易就忘掉,这大概是上过中学的人都有的普遍体会吧。但若是理解得很好,完全明白了那些公式或定律/定理的涵义,则不管扔下多少年,哪怕忘记得干干净净也没关系,在短期内便能重获那些记忆。

文革后首次高考,我离开中学已经11年多了,但我每天看一册教科书,连带解完教科书上以及能找到的参考书上的一切习题,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完全恢复到当年刚毕业那阵的水平,有时竟能在复习时还能历历想起当年课堂上的情景来。这体验连我自己都吃惊。

机械记忆可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它没有什么涵义,或者说信号之间没有什么逻辑联系,因此无法使用理解力来帮助记忆,更无法靠理解力来巩固延长记忆,基本手段就是多次重复,一直重复到那信号牢牢地刻在脑海里为止。

最典型的机械记忆大概就是电话号码,除非你自己加工一番,强加一个意义给它,否则要记住就得靠多次重复。又如中学数学使用的《四位数学用表》,谁要能背下来那真是特殊人才。学外语基本也是这么回事,除了衍生词以外(例如英语的right衍生出rightful,rightfulness,righteous,self-righteous,等等)某个单词如何念,怎么写,根本就没有任何道理,只能靠反复背诵把它们死记下来。此所以学校里早晨只见背英文单词的,从未见过有谁背数理公式。当然记住语法就是理解记忆了,此所以我当初无论是学俄语还是学英语,学语法都轻松愉快,很快就记得烂熟,最怕的就是背单词。

此所以我从来不佩服懂几门外语的人,盖我认为那是intellectual drudgery ,也是我毫不佩服名医的原因——他不过是见多识广,记住了大量罕见病例而已。其实学医比学文科还不如,甚至比学外语还不如。已经说过了:记住颅底有几个洞,其中有什么结构穿过,脉搏、血压、心率、红白细胞数的正常值是多少,到底需要什么理解力?人之所以为人,不就是因为他有理解力么?

机械记忆不但痛苦(当然对某些理解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乐事),而且寿命极短,所谓“圈不熟,养不家”,保有那记忆的唯一途径,便是终生不断地重复它。学的时候是沙上写字,必须不断描画,才能逐渐加深痕迹,到后来便成了水上写的字,可以让你忘记得一干二净,跟从未学过毫无区别。有道是:“记忆有似针挑土,忘却犹如水冲沙”。77年高考幸亏不要求考外语,否则我在中学学了四年俄语,11年后唯一能记住的就是字母表。若要恢复到毕业时的水平,只怕温习四年都不够用。

总而言之,主要靠机械记忆学会的学科是虚的,长期不用就忘得一干二净,等于没学。如果要重新捡起来,只怕要花比第一次学习还多的时间。我想,不光是外语,什么医学、农学、生物学恐怕都如此。如果扔下十年,只怕一点印象都没了,等于从未学过。在某种程度上,化学也是这样,我当年学过的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什么的,几十年没用,现在印象也挥发得差不多了,能记住的还是后来常用的那点极少的知识。相比之下,数理知识不可能“事如春梦了无痕”。即使忘记了,短期内也能恢复记忆,并不会白学。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概只有数理专业的人才没有白上大学,不至于把学过的所有内容都还给老师。

当然,机械记忆并不具有同样难度。记住圆周率直到小数点后几十位,其难度要比记住一首丝毫不懂的古诗大得多。这是因为后者富有韵律的音乐美,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因此要容易记住得多。此外,伴随的信号输入越多,也就越容易记住。同样是一首诗,默记与朗诵的效果完全不同。此所以只训练机械记忆能力的古代教育特别注重吟诵。所以,在作机械记忆时,最好把尽量多的大脑区域都卷进来。

这两类记忆的生理机制到底是什么,我这外行一点不知道,想来内行也高明不到哪儿去,因为它太复杂了。据我在门外瞎猜,人类天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实反映了神经环路的链接方式。所谓数理思维(不是老河说的我不懂的“科学思维”,我认为只有“理性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没有什么“科学思维”一说)能力比较强的人,其神经环路的结构大概比较规整,于是善于察觉信号内部以及信号之间的联系,在脑袋里迅速建立这种联系,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理解”的过程,它涉及到的神经结构比较多,因此记忆牢固,忘却后也容易重建。而机械记忆就无什么环路可言,无非是反复刺激某一个有限的区域,建立一个简单的条件反射弧。这过程与巴甫洛夫训练小狗的区别,只在于使用的是所谓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语言系统)。因为涉及到的神经结构不多,所以那反射弧容易因神经结构老化而彻底丧失。

这当然是外行臆测,只能让方家笑掉大牙。

总的说来,我个人的感觉是,如果从低到高排出智能活动的层次来,则我认为对于理科脑袋是“记忆力——理解力——科学想象力”,记忆力又可分为“感觉记忆力——机械记忆力——理解记忆力”。对艺术脑袋来说则是“记忆力——感悟力——艺术想象力”。

艺术上涉及到的记忆除了文学外,一般只涉及到感觉记忆,而文学则涉及到机械记忆力,一般不使用理科式的理解力,而代之以感悟力。这感悟力很难界定,似乎是一种出于直觉的欣赏,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与逻辑思维无关,而是反映了作者或读者对美的本能理解。这可能是因为艺术家大脑某些结构特别发达,因而能在别人没感觉的地方发现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恐怕没人能说明白,因为它根本也就不是可以用逻辑穿凿的,而人类能达成共识的只能是通过逻辑分析得出的结论。艺术想象也与科学想象不是一回事,我上次已经说过了,前者主要是跳跃式的无关联想,乃是神经搭错的结果,严重者就成了精神病人,而后者则建立在严谨深邃的思维上。

从进化来看,最先出现的是感觉记忆力。上面已经说过了,那是艺术创造的基础,所以才会有西班牙岩洞那栩栩如生的野牛壁画,反映了作者的出类拔萃的视觉记忆力。这大概就是为何艺术与人类相伴生,早在科学出现几万年前就出现了。理解力与科学想象力的出现则要晚得多。

从个体发育来看似乎也如此,只是人类的感觉记忆因为不再为生存竞争所必需,因此已经极大地退化了。小孩的机械记忆力非常强,理解力则基本没有,艺术想象力则可以很丰富。随着年龄增长,个人的理解力逐渐发育起来,而且越来越增强,机械记忆力和艺术想象力则逐渐退化。由此看来,进化中越先出现的功能便越容易丢失,所以人的感觉记忆不如动物,而成人的机械记忆力与艺术想象力又不如小孩。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09-10-07 周三, 上午3:10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4628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