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看客观感(四)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看客观感(四)   
dxk10001






加入时间: 2009/07/03
文章: 469

经验值: 13206


文章标题: 看客观感(四) (644 reads)      时间: 2009-8-12 周三, 下午6:08

作者:dxk10001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金先生的文章出来了,介绍的学校里的情况以前听说过一些,没这么清楚。感觉似曾相识,不少地方与机关里相似,不过比机关里自由多了,也干净些(学校本应比这干净得多)。

贫中富三分天下说不必收回。中国社会现在这个阶段的复杂性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许多问题不能以常理度之。就说啥叫富人的标准问题,以年收入算不行,同样的收入,教育、医疗、住房的支出差别太大,即使是同一城市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城区都有差别。任志强先生近十年前的“住房补贴不能在全社会人员工资中实现将加大收入差距”的预见已经成为现实。我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我这个学区有个全市最好的小学,我花的报名费是八元,学区外的孩子即使有关系也要交6000元赞助费,那时候6000元不少了,我的房改房也只交了13000元。以家庭财产算更不行,02年与北京一个研究院的总工一起出差,他说北京现在有很多百万富翁了,前几年的房改房区域好点的不少都超过百万了,我觉得可以定一个复杂点的标准:一个家庭除去房子按揭、医疗费用提留和教育基金提留,日常的各种开支还能够保持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按照这个标准算中产阶级的话,即使是按北京户籍人口算,估计难达到三分天下;如果这个标准算富人,三分天下说在北京的户籍人口中可能有富余。以上还是粗略估计。再举一个南边的例子,对深圳来说,如果按照户籍人口算,达到上述标准的估计超过一半,如果按照常住人口算,四分之一都达不到。那个城市常住人口中的一大半(好像有三分之二)都是拿暂住证的打工仔。广东、浙江、江苏沿海的的一些县可能整个县都能达到这个标准,但粤北、浙西、苏北就和内地差别不大了。对东北、内陆省份和边疆省份来说金字塔说是成立的,全国范围内统计应该也是成立的。

知识阶层的提法不对,太随意了。叫做知识分子吧。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思想”者应该还是不少的,现在的条件下能在传统媒体上表达的确实不多,就我能看到的表达来说我是很受鼓舞的。这里面有许多在公开场合就能露面的,仅列举搜狐博客里的成名人物如下:易中天、邹恒普、章立凡、张五常、李银河、黎鸣、傅国涌、三糊涂、陈志武、赵牧、王克勤、刘洪波、杨恒均、盛大林、李大同、等闲之辈、袁伟时、笑蜀、废话一筐、孤灯秃笔、倚栏读简。这些只是我比较喜欢的,实际上类似人物各网站都有一批。还有许多是不容易见到的,或者名声不大,或者不能在国内露头。即使是被国人臭骂的吴敬琏先生的文章的思想性也很给人以启发。至于大批三十来岁的年轻教师甚至一些大学生(我在qq群里遇见的)的文章,让我这个年纪的人肃然起敬(在这些人面前我还算长者)。邓小平的改革给我的最大的惊喜就是,他的时代开始以前的这个国家每个人都不得不讲政治;改革后的时代,不打算在党内钻营的人可以不讲政治。这是个进步,不小的进步。在党天下的外壳看起来还比较光鲜的今天,与现实生活中人谈政治类问题是不大受欢迎的,这不说明人们都不在想问题。

启蒙是不是能立竿见影可能因人而异,我读芦先生的文章在自治区里可能不算多,也不算早,芦先生文章对我的影响是渐进的。实际上一篇文章能够对你某个固有的观点产生动摇进而让你去找资料获得一种新的观点,这就是篇很好的文章了,如果能给一部分人提供一个看问题的方法,这篇文章就能传世!芦先生的文章对我起到了上述作用。而芦先生做的关于近代史的一些问题的厘清就是对我党人为涂抹的伪史的解构,这是一个正本清源的宏大工程,国内的博客上也有人在做(三糊涂、袁伟时等),芦先生做的工作有自己的特色,这正是国内需要的。只要共产党的一党专政不是万古长青,这一类的工作都有历史价值。

启蒙是一个中国历史必须经过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中国来说不会短,尤其是经过这六十年对文明的荼毒。我的感觉是现在的不少年轻人对启蒙类的读物有着如饥似渴的需求。我对党的宣传产生幻灭感就是从那句“国民经济频临崩溃”开始的,80年我问一位南京中央军校毕业的国军上校,文化教育搞成这样咋弄啊,老人家说了一句我今天还记得的话:中国有三千年文明史,他们才搞几年?我的乐观不是因为我看清楚明天一定会咋样,而是基于以下思考:中国历史上经过许多次人口大减少,中心区域的人口几近灭绝的绝境,那个年代的文明也是几近灭绝了,后来不是都重建文明了吗?礼失求诸野的基本依据我的理解就是人类有着近乎本能的追求公正、和平的最朴素的信念,这种信念是群居的智慧动物经过几万年的磨砺得来的,应该是一种近乎天性的特性了。那时候有传统的文明可以参照重建,现在有几乎遍布的全球现成的文明模式,我们就真的走到绝境了吗?想一点不受苦地走出目前的境地是不现实的,但通过没有大的生命损失走出来的途径应该会有的。这一百多年中国人的实践至少为后人提供了以下警戒:社会进步不止是物质的,文明的落后更可怕;自由是宝贵的,这六十年的经历足够这个民族刻骨铭心的了;公民权利是一定要保障的,否则你自己的家产都不安全;救世主都是骗子,被代表的日子不好过;国家要有良治,宪政不可少,良治要能保障持久,民主最重要。

中国的房地产问题是个大问题,我也看了好几年了,没看懂。以预测亚洲金融危机享大名的谢国忠先生早在2004年就提出中国当地产要出大问题,听他话当时不买房的反而吃亏了。负责处理93年房灾后遗症的朱镕基在02年指出中国不能炒房地产,现在看来他说对了,中国经济被房地产绑架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如何着陆不知道,估计温家宝也不知道。一旦硬着陆,中国金融估计不会比当年的香港金融更坚强。

房子究竟是谁“消费”了,啥时候消费了多少?这个事国内的论者有许多研究,05年以前的政府数字被引用的多,后来宏观调控吵得越来越厉害了,数字被编辑的痕迹就越来越重了,引者就少些了,这也算中国特色之一吧。00年以前有炒房子概念的人(沿海那次除外,范围较小)很少,一般是房地产业内人士和海南那次干过这类买卖的,温州人是个例外,他们估计除武器以外啥都炒(如果有渠道可能也会炒)。大多数买的人基本上都是自己住的。那时候房地产不热价格也不高,后来还用买房子给进户口来刺激房地产市场。这一次的房地产热的发源地是杭州,02年的时候跟进的有上海和北京,其他沿海城镇也有跟进的,看见过海南房灾和隔壁的香港房灾的广州人步子很稳基本上是按兵不动。当时朱镕基的声音是孤独的,刚擦完海南的烂尾楼屁股的朱老头这一次老马识途,想把灾难消灭在萌芽中,可惜这次看守总理的余威很没有看头。当时有一种说法,如果房地产市场出问题了中央财政最多只能保北京上海,后来燎原之势已成,现在连内地县城都在搞“土地财政”了,没谁再敢说保谁了。

04年的时候,投资买房的人已经很多了,那时候的房价交个首付拿到房子把房租出去,房租钱抵按揭款有富裕。温州炒房团的名声已经响彻中华大地,上海的房价增速如日中天,名气早在杭州之上了。好像就是这一年下半年,以亚洲金融危机三年早知道享誉国际的摩根士丹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发出他出道以来第二个关于亚洲经济的大预测,照这个势头下去,中国的房市撑不久远了,一两年内有崩盘之忧。这前后索罗斯先生发表看法,大陆房地产估计撑不过三年。04年8.31政策在全国实施(土地协议出让全面禁止,统一由政府把土地放在交易中心挂牌出让,价高者得)从此以后地方政府成为真正的准土地一级开发商了,以公司名义出现的地产一级开发商是地方政府下属的公司。一时间看不清方向,04年底到05年上半年,上海的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急跌,价格也小有松动。出乎谢先生预料的是,房市不久又重拾升势,后来才发现这段时间正是假按揭在大陆滥觞的时候。据称所谓假按揭有个人版和开发商版的做法区别。个人版的还有左手卖右手法,和囤积待涨法。关于假按揭的故事就很深奥了,没有几千字说不清楚,网上很多。05年陈良宇在上海还有一些救房地产商的大举措,要上海市的大型国企向重点保护的房地产企业拆借资金,由市政府出面要求银行支持大的房地产企业渡过难关,在05年那样的紧急关头,绿城一次就获得银行30亿借贷额度。05、06年的房地产商确实有暴利,他们消耗的土地都还是831以前的便宜地。05年上海房市重拾升势以后,在18亿亩耕地底线的倒逼下,所谓一线城市的土地价格恰如任志强先生所料以前所未有的升势踏上了冲天之途,地价催动房价预期,预期迅即提升售价,房价的升势如日中天。那时候各行各业的巨头都冲向房地产市场,海尔、联想等一大批制造业的大企业进入了或者增资了,沿海有些小私人厂竟然有把厂子卖掉拿钱来炒房的。这一次是北京带头,广州、深圳补涨,内地省会一级城市也已经炙手可热了,战火向着县级市蔓延。到07年底是一个高潮,08年一年的成交量令业者胆战心惊,到年底的时候各地的房价都往下走了,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的连带效应的广州、深圳跌势惊人。

金融危机来了,各地把宏观调控中的房地产政策都停用了(截止期大多数是2009底),鼓励措施比照00年附近的各地措施都在酝酿、出台。其中中央的对房地产有明显影响的大措施有,急降银行准备金率、放弃贷款总额限制(暗的)、房地产项目的自有资金率门栏从35%降到20%。特别是银行大放贷这出大戏,市场经济国家绝对做不通的大手段使得有的国外经济机构对中国经济的评级降到与冰岛同级。股市、楼市再一次风生水起,1-7月大约7.7万亿的银行贷款有多少流入股市和楼市了,中央银行可能有估计,还没见到正式发表。不过央行最近提出的三个措施(贷款人受托支付规定、严格执行资本充足率规定、规范信托业务。)倒是急扎的好手段,与国务院不甚和谐,就是不知道能不能严格执行下去。

房地产的问题太大了,大到谁要能有办法使其软着陆,他就是中国的大救星。以一个我自己最近的小故事小节个人感觉:我的一位朋友从福建搞来资金到我这里的一个县城投资房地产,让我去给他管技术,我答应了。7月下旬他去参加一块能盖20万平方米房子的土地拍卖,我问他出啥价,他说心理价位是170万一亩,我对他说,这次房地产热与大信贷有关,来得急去得也可能很急,你这是火中取栗,太危险了,现在不干饿不死人,干了来不及脱手就活不成了。后来他告诉我有胆子更大的,成交价超过170万了,他放弃。

这波房地产热的资金从哪来的?年初启动的时候所谓刚需(大陆房地产业的新名词:刚性需求,比如把你的房子拆了看你买不买)是主力,政府的买房减税等措施的鼓励也是一个原因,我这里政府居然动员公务员和事业机关人员买房。这之前不久连“买房爱国”的雷人口号都出来了。这之后有假按揭的说法,可信度不高但不敢说一点没有。后来的四万亿、银行大信贷以及西方政府的大救灾引发的通胀预期使得不少有钱人和有些钱的人拿房子当作避难投资品。这次主力资金里恐怕不得不算上从制造业等低迷行业撤退的原工商资金,04年前后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严重恶化了,从那里面逐步退出的企业资金在07年前的那一拨房地产高潮已经是不可小觑了。郎咸平先生对此问题的论述是可信的。

这波大信贷的主要流向是地方政府(形式上是地方政府以财政和土地质押为其背书的融资公司)和大型国企,大型国企利用手头获得的几近无息的信贷资金对目前的土地价格的推波助澜,在北京最近的几块土地拍卖中显露无遗。对此一向说话圆滑的潘石屹将其比喻为“酒后驾车”。支撑房地产的是银行,将房子好卖当成居民手中有钱是不大可靠的,这个行当对其他行业的挤出效应已经成为增加就业和提振消费的大敌,毕竟制造业和服务业才是吸纳就业的主力。

从我本人的职业来说我希望房地产好,作为靠真正盖房子卖房子维生的从业人员,我希望这个行业提供的房子一般人能买得起,否则这晚饭吃不长,日本的例子就在东边。

货币汇率取决于对外贸易的情况,一个封闭的国家没这个问题。外贸盈余多了本币就有升值的要求,外贸逆差大了本币就会贬值,汇率机制是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之一。购买力平价是评估经济规模的一种算法,与对外贸易关系不大。由于中国的长期坚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中国特色的外汇管理制度,人民币早就是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了。如果出现国际收入的逆转,以中国这几年积累的经济社会问题,可能会出现汇率的大逆转,这就是大灾难来了。这种情况在各国完成中国的制造业投资大转移的时候就必然的出现了。这样的灾难性局面还没出现,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举措是建立一个有法律保障的公正的自由经济环境、公正的法律环境和与世界接轨的金融制度。江朱时代的以入世倒逼制度改革的思路是有道理的,可惜在江朱时代实施不畅,胡温时代干脆就是不提了。这也许是最近经济界人士说话的语气越来越重的来由之一吧。00年后的近十年是制度改革失去的十年。

关于海屁感,国内各地域、各阶层以及国内外差别都很大,前几年据说还成为一个研究项目,那里的提法是“幸福感”,据说那帮先生女士的研究结果是农民的“幸福感”最高(国内),一时举国哗然。国外我知之不多,是从网上和同学那里道听途说的,我姑妄言之,欢迎各位大贤拍砖。

国内中下收入水平的感觉实际上上点年纪的不难设想,那种捉襟见肘的境况我自己现在还有印象。现在很多人拼命挣钱大概也有怕回到那境地的焦虑。“富人”的问题不是收入问题,而是不安。最典型的就是官吏,就拿发生在我自己身边的事情来说吧。十多年前有一个与我私交不错的小吏单位里面出现所谓“窝案”了,从头头到中层分批进入检察院,据说在检察院里遇见的时候还开玩笑要选一个班长(当时已经进去十一个了),眼看就要轮到我这位朋友了。这家伙平时除早饭以外全在酒桌上,晚上就是歌舞厅和澡堂,那时候赌风还不太盛,这小子手艺还不行。轮到要进去了他紧张的要疯了,一日三餐在家吃,晚上在家看电视,电视开开也没心思看,在屋里拼命转悠。他老婆吓坏了把我叫去。我就劝他: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你这么没出息人家没找你就要疯掉了,比坐牢强在哪里?该咋吃就咋吃,该咋玩就咋玩,要改邪归正也不急在这一时。后来市里的领导给检察院送了五千块钱慰问金,发表了重要讲话:该局对我市的经济建设还是有贡献的嘛,该局的同志大多数还是好的嘛。于是就到此为止,停止调查了。这是个“临阵惊惶”的例子,实际上平时这些人自己干的啥自己知道,按照哪个本本都难宽恕,现在没人问就永远没人问?以前有一种说法,领导干部要等到退休后五年才能算是安全着陆了,现在有些案例好像也突破这个说法了。生活在这种不安中我估计海屁感高不了,现在的官吏们醉生梦死未必没有这种不安带来的极度浮躁的原因。

商人们在各种生意环节不得不为的行贿合谋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在法律上都是难容的,这必定会给他们自己在心理感到屈辱和后怕,不同的人程度不同而已。由于权力的缘故造成投资计划的受阻进而造成整个项目失败的风险是现实的,这也是商人们宁愿出钱铺路,对小吏们的蛮横无理不敢较真的主要原因。而为打通各类关节整天的胡吃海喝不仅是钱的问题,我认识的老板中就有四十来岁就死掉的,胃坏掉和三高之类的毛病在三十多岁的人中就出现了。这种生活的醉生梦死与官吏们相近,感受不同。

据说我们的经济改革现行的道路是非常优越的,起码是中国特色的。年纪大些的都还记得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先锋们做的一件大事就是突破现行法规的限制。各类开发区更具有无限“治外法权”。这样的违法行径有些为后来的法律追认了,有些没有,这里面还不包括啥时候都不会合法的金融欺诈、合谋倒卖。现在的先富起来的巨富们有几个不是从那样的环境中闯过来的,这些人大多不会估计自己明天或后天就出事,但后代会不会被清算谁也不知道。这些人大多在资产和家庭成员国籍的上与这个国家保持距离了。如果说富足,他们一跃而为极富之人,至于安全感还是从亡我之心不死的帝国主义国家那里找到的。

这场变革谁是清白的?可能有,但很少。连猪肉贩子都逃不掉买注水肉的罪责。记得年轻的时候听先父讲古,说的是三反五反的搞法,找的都是刚毕业的学生而且不在自己的家乡,由他们拿着算盘算算各家的收入和支出,对不上的就请你自己讲清楚吧。想想这事如果发生在今天,编故事的还不发大啦。

不讲好规则就让一群人竞走,当然就难免出现拉人、使绊子、小跑甚至是大跑的,这样得出的名次咋算?一场比赛可以不算了,回去重跑,累了就明天吧。一场包含着十几亿人的身家和生命历程的大变革咋重来?由宪政、民主制度提供的公正自由的竞争环境是中国长治久安的基础,公正是绝对不能建立在不公的历史上的,那样的话新体制的道德基础就没有了。如果向极左、极右的朋友们说的那样清算,这一场腥风血雨以后中国还能实现人民的和解?新体制就更谈不上了。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通过一阵胡思乱想,我有以下设想:凡此前不涉及刑事犯罪的“原罪”不再追究,涉及刑事犯罪的追回财产后在刑罚上给予减免。不能追回财产的就拿出以色列人追究纳粹的劲头一追到底。没有类似的原罪大赦不足以再聚人心。

扯远了,国外的情况给我映像最深的就是大学同学毕业二十年聚会。那一次聚会到了三十多人,几乎是全体聚齐了。国外回来的不到二十个,有英国的、日本的最多的还是美国的。职业很杂了,学校里获得终身教职的有五个人,那个到日本的家伙是自己开公司搞仪器开发,大多数是当工程师啥的,有两个混的最好的在华尔街当基金经理,有一个最离奇的是到新加波开店的,那次没能来,我在网上说开店到新加波去干吗?我家门口就有不少小店。

同学相聚首先就是相互打量看看相貌还认得出来吗?当晚我看着就有些异样,后来才发现,凡国外回来的很胖的少,个别胖子也不是挺着个大肚子;国内的瘦子少,大肚子是标志,当官的脸上还冒出三高特色的油光来。缘由嘛实际上很简单国内的大多数的生活方式是胡吃海喝进桑拿逛歌厅打麻将,早出晚归,十二点回来的都是好同志了,不同的就是有主动的有被动的。国外的大多数对“娱乐”场所比较陌生,这帮人混的好的混的不好的在国外都不低于十五年了,安家立业生孩子的任务早就完成了,现在的生活饭菜都是自己做,家远的中间一顿在外面,也不是大鱼大肉。晚上回家多数是看书看电视上电脑,同寝室的一个早婚的小子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已经可以周末陪他踢足球了。最令人羡慕的就是一个付教授,在一个大学城里简直就像在世外桃源,据他说他的晚上时间基本上都是看书。以前在寝室里畅谈理想的时候,本室理想就是:不愁吃不愁喝,有足够放书和书桌的窝居一间,看自己喜欢的书。没问他看的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书,如果是,本室只有他实现了理想。

国外回来的同学第一个不适应的就是开车,我搞了十来辆小汽车让他们自己开,国内会开车的都人手一辆司机还是不够,只有请国外的先生们自己动手。第一天他们对国内司机的穿插手段一路抱怨,他们开的车往往比国内车手慢得多。第二天带他们去歌舞厅观摩,那帮家伙竟然穿插自如很快就恢复中国特色了。看来都没忘本。

国外的同学最好奇的就是国内的“娱乐场所”,第一次带他们去桑拿,我掌握的尺度是不带色情服务的正规桑拿。去了以后给他们介绍消费项目,让他们想咋干咋干,关键是在哪集合别跑丢了。出来的时候说:真舒服,国外这种场合少,常回国的都熟门熟路的不必我管啦。带他们去歌舞厅的时候由于有男有女,我就带到一个没有小姐的练歌厅去。坐下以后好几个坏小子不安于座,在下立马会了意,让几个国内的小子带他们去隔壁有小姐的ktv去。临走时一再叮咛:每个包厢必须有一个国内的,小费由国内的统一出。我怕这帮没见过世面的傻蛋在那帮狐媚子面前被搞得晕头转向,把200刀当200元给人家了。

那个投靠小日本的小子是带着项目过去的,项目就是他自己在中科院读博的时候的成果,在国内没有产业化的机会,被一个日本鬼子看上了,就去了小日本利用风险资金搞成了。这小子在聚会的时候和我聊了他的设备,后来就单独过来聊大天,说说在国内有没有推广的机会。我顺便了解一下他那玩意在日本咋就搞成了。据他介绍在日本要利用风险资金首先要把自己的项目搞一个报告,说服人家相信你的项目成功的几率足够高。拿到钱以后,将自己的设备原理和欲实现的目标介绍给相应的仪器设备设计服务公司,由他们设计好以后,找一家生产厂家,他们负责工艺设计和质量标准的设计。做好了以后就是检验性能和推销了。其中负责设备设计环节和生产工艺设计环节的人员在本行当都十分精专,长浸淫于这个行当。

想想中国的状况,项目立项根本就是关系学的结晶。设计与生产的专业分工据说是个方向,现在连影子还没看见。厂家根本无心培养自己的技术骨干,恨不得你是生而知之的,拿来就用。基本技术工人的长期保持根本就不在考虑之中,劳动力谁便宜用谁。这种压根就没打算做百年老店的经营理念如何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工业?

(未完待续,水平有限没能做到收发自如)

作者:dxk10001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_________________
以看为主,不打算吵架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dxk10001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15613 seconds ] :: [ 3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