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再就阿波罗登月答老邢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再就阿波罗登月答老邢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再就阿波罗登月答老邢 (772 reads)      时间: 2009-5-31 周日, 上午3:27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老邢勿要瞎七搭八,缠夹不清好伐?

你是朋友,朋友赐教,不能不复,可侬也得有点谱吧?上次拜复尊教,列举了一系列阿波罗工程不可能是骗局的理由。你如果像我尊重你那样尊重我,起码得驳倒那些理由吧?但你彻底无视它们,专拿技术问题说事。我不懂航天航宇技术,可你也似乎不是专家啊?有什么资格做技术论证,证明那是technically impossible的?亮出侬格宇航设计师的执照来给大家看看好伐?这种争论能有什么意思?

你说来说去,理由好像就是以下几条:

1)因为在真空中工作,火箭发动机与喷气涡轮发动机不同,不但需要燃料,而且需要氧化剂,这两者加起来的质量占了飞船自重的大头,据说是有效负荷的30-90倍。因此,当登月舱起飞时,携带的燃料(包括氧化剂,下同)也必须是有效负荷的30-90倍,而登月舱不可能携带如此之多的燃料,因此是不可能的。

这是不是就是你的意思?如果是,则你完全是刻舟求剑,以从地球起飞的情况去类推从月球起飞,谬之极矣。

从地球起飞之所以需要那么多的燃料,乃是飞船必须克服地球的强大引力,达到所谓“第二宇宙速度”(好像是每秒11公里,但记不住了),飞船携带的燃料就主要用在这上头。而从月亮起飞则完全不同:第一,月球质量仅为地球的1/81,月面的引力只是地球的1/6,起飞后随着距离的增加,引力以平方比下降。第二,月球仍在地球的引力场内,要从月亮上飞到地球,其实是一个下落过程,因此要比从地球飞到月亮那种逆水行舟容易百倍。换言之:飞船是从月亮上“掉”到地球上来的——飞船在月球轨道上空,同时受到地球与月球引力的作用,只是月球引力比地球大而已,但这平衡很容易打破。稍微偏向地球一方,则月球引力减弱,地球引力增加,飞船即能向地球移动,越靠近地球,双方引力对比改变就越大。到后来就根本不需要火箭推力,光凭地球引力便能落回地球。

若你明白这简单道理,则不难理解飞船消耗的燃料根本不是如你机械设想的那样,是个均匀的等速过程,它主要是消耗在初始阶段上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第二宇宙速度。

具体来说,阿波罗登月工程由以下几个过程组成:

1)飞船达到第二宇宙速度,飞向月球,燃料主要耗在这过程中,理由已见上述。需要补充的是,根据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反冲力理论,飞船丧失的质量越多,则速度越快,因此宇宙飞船都是多级火箭,靠丧失质量获得反冲力——每扔掉一节火箭,飞船的速度就增加一次。因此,飞船的“瘦身”主要是在这个过程里完成的。你所谓30-90倍的无效负荷主要也是在这过程里丧失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必要的速度。

2)飞船进入绕月轨道,这不需要什么燃料,靠事前计算好的惯性即可,顶多只需少量推力调整位置。

3)登月舱与指令舱解离,登月舱在月面上降落。这是个缓解了的落体运动,需要的只是反推力,但月球质量仅为地球的1/81,因此需要的反推力比鹞式飞机需要的还小,消耗的燃料远比起飞少。

4)登月舱起飞,与指令舱对接。这过程需要的推力远比上述着陆过程大,消耗的燃料也当然比着陆多。但上面已经说过,月球质量仅为地球的1/81,即使是在月面上,引力只是地球的1/6,起飞后随着距离的增加,引力就会迅速下降,绕月轨道距离月面也低得多,绝无可能需要质量相当于有效负荷的几十倍燃料,更不需要多级火箭解离的“瘦身”,它失去的质量恐怕比有效负荷的质量还小。

5)飞船脱离绕月轨道,落回地球,这里需要的推力只是使得飞船逸出绕月轨道,而这根本就不需要多少燃料,盖指令舱原来就在轨道上运行,并不是从月面发射的。登月舱虽是从月面发射,待到两舱对接成功后,只需一点点推力,即可使得飞船脱离绕月轨道,落向地球。此后需要的只是在重返大气层时的反推而已,但那消耗的燃料绝非起飞可比,航天飞机就是证明:起飞时捆绑了几个大火箭,降落时靠飞机自己就能manage。登月飞船重返地面比那容易多了,盖它使用降落伞溅落在海洋里,不必全靠耗用燃料反推。

你若明白了上述常识,则不难看出你的疑问根本不能成立,错就错在用飞船在地球上的起飞去类推月球上的起飞。

2)登月舱与指令舱的对接是在没有参照物的三维空间内实现的,因此需要三点定位,而这就意味着GPS定位系统,必须有三颗月球的同步卫星加上强大的雷达和通讯设备才能完成。

你这想法,比刻舟求剑的老祖宗还伟大。这么说,连主动寻的的导弹命中目标都不可能发生了,也是hoax?所谓“主动寻的”,乃是导弹发射出去后即不需要发射者的进一步操控,导弹自己就能去寻找并飞向目标。这过程其实和你把车开进车库后毫无两样,都是一个不断负反馈的过程:收到车库库门的信息后,大脑作出判断,开动车子进门,再收到车与库门的距离信息,再发出指令调整车的方向……如此重复下去,车便“不可能地”开进了狭宅的车库。

这也就是“主动寻的”导弹的工作原理:它不断发出无线电波,再根据雷达收到的信息,判定目标所在方位与自己的距离(自己的位置则是由陀螺仪确定的),然后调整自己的火箭推力方向,不断接近目标,这负反馈过程不断重复下去,直到目标进入自己的爆炸半径,导弹便自动引爆。

这也就是对接的原理,不同点只在于导弹上只有计算机,而登月舱与指令舱上还有人脑。

你这人的特点,是不知道我说的话的原理何在,只去细节上下功夫。例如你说降落月面需要非常强大的推力,这本身就是P话:降落需要的推力从来比起飞的小。我于是告诉你鹞式战斗机的例子,你却扯到喷气涡轮发动机与火箭发动机的区别上去。我以空中加油的例子驳斥你的“对接不可能”说,你却强调空中加油是在大气层内,而登月舱与通讯舱对接是在月球上空,“难度不止百倍”!你看看你,都扯到什么地方去了?我是告诉你,不需要你幻想出来的“三点定位”,靠人脑加彼此的通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运动从来是相对的,所谓高速运动也是个相对用语,若两个物体运动速率和方向一致,则处于相对静止,可以细微调节彼此之间的距离与位置,连这都不懂?既然登月舱与指令舱不可能对接,那下面这些对接又是怎么实现的?

---------------------------
1966年3月16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的“双子星座”8号,绕地球飞行6.5圈,历时10小时41分。飞行中首次实现载人飞船与一个名叫“阿金纳”的对接舱体对接。这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空间对接。

1973年5月14日,美国用“土星”V火箭发射名为“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后与多艘“阿波罗”飞船对接,先后有3批9名航天员到其上工作。

1975年7月15日,苏、美发射飞船进行联合对接飞行。首先发射的是载有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和库巴索夫的“联盟”19号飞船。发射后7.5小时,美国“ 阿波罗”18号飞船载着美国航天员斯坦福尔德、斯莱顿和布兰德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7月17日,“阿波罗”18号飞船和“联盟”19号飞船成功地对 接。飞船对接状态保持了两天,美苏航天员实现了飞船间的互访。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个竞争对手难得的“太空握手”。(拷贝自百度百科)

----------------------

如果前两次是老美的骗局,第三次又怎么个骗法?

不跟你这浑小子讲了。这可是最后一帖,不是尊重你,我本来也不会理会。

最后跟你说,鹞式战斗机不是鬼怪式,勿要瞎三话四好伐?说起来这也是个笑话。英国人发明了鹞式战斗机后,中国的《航空知识》随即作了介绍,可把“Harrier”翻译成了“猎兔狗”,这名词长期存在于70年代的中国报刊上,直到后来才有人指出,那应该翻译成“鹞”。我那阵子不懂英文,看见“鹞式战斗机”还以为是新推出的机种,看了照片后大惑不解:这不是猎兔狗么?怎么又变成鹞了?可见英文之一词多义,在没有context的情况下也是害人不浅。

最后郑重表扬你:在我严肃批评后,你有放弃邢文趋势,难得啊!希望你保留下去,要玩邢文上独评玩去,这儿的网友可真是受够了。你这就开恩饶了咱们吧,好伐?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097321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