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杨明义:逸飞和我约好去写生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杨明义:逸飞和我约好去写生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转帖]杨明义:逸飞和我约好去写生 (532 reads)      时间: 2009-4-25 周六, 上午3:41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杨明义:逸飞和我约好去写生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4月18日 07:38:31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从4月10日画家、导演陈逸飞逝世起,他30多年的老友、旅美画家杨明义就成为被我不断“骚扰”的对象之一。电话里他的声音低沉而略带一点沙哑,加上听说他是国画家,所以印象中他应该是个像张大千那样留着一蓬花白长须的老者。前几日,听说他要动身赴上海参加陈逸飞的追悼会,我便在一个清晨草草买了一些水果去拜访他。走在路上还想,香蕉比较软,适合老人吃。待进了他家门,只见一个身材魁梧、留着长发的中年男子从屋里走出来,完全在我的想象之外。


周末陈逸飞常开车来找我


在杨明义家的茶几上,记者看到两张4月15日从北京开往上海的火车票。杨明义告诉记者,自己打算当晚动身,一同去的还有刚刚从美国赶回来的儿子。陈逸飞生前对他非常关心,几个月前还带着他参观了自己在北京的工作室。

杨明义说,自己的老家在苏州,这次回去除了拜祭陈逸飞,也抽空看看老师、朋友。“心里实在太难受了,记得那时我在苏州时,陈逸飞常常在周六傍晚从上海开车过来,第二天我们绕着太湖兜一圈,当天下午他再赶回上海。往事历历在目,让我至今难以相信他竟然离我而去了。”回忆起往事,杨明义感慨万千。


我糊里糊涂弄饭给陈逸飞吃


杨明义属羊,陈逸飞属狗,小他三岁,两人从1968年开始交往,至今已有37年的友谊。杨明义回忆说:“‘文革’中,我们都从事革命宣传画的创作,当时他在上海已经很有名气了,与夏葆元、魏景山在上海美术界齐名。我那时寒暑假都要去舅舅家玩,舅舅的大儿子吴健和陈逸飞很熟,我也就跟他慢慢熟了。”

采访中,杨明义拿出一张已经发黄的素描给记者看,上面的题字是“74.1.25逸飞 ”。他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起,陈逸飞已经开始为油画《占领总统府》作准备了。当时他和魏景山经常到南京体验生活,画速写。因为从上海到南京要经过苏州,他便常来我家。他画的一张《占领总统府》的草稿至今还保存在我这里。这张作品是他在我家给我画的一张头像,他这人特认真,每次到我家,都急匆匆地让我拿出这张画,说自己有了新想法要再改改,一直改了三遍他才满意。”

杨明义回忆说,那时父母不经常在家,弟弟妹妹又都下乡去了,自己不会做饭,便经常糊里糊涂地弄些饭,但两人经常吃得是津津有味。他还偷偷地拿出剪贴本给陈逸飞看,那里都是‘文革’前从报纸杂志上收集的美术作品。陈逸飞一边看一边兴致勃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欣赏这张、不喜欢那张。


陈逸飞当年的作品值上万美元


1980年,陈逸飞远赴美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自费留学生。杨明义透露,陈逸飞当年经济并不宽裕,走时身上只带了36美元,最早在香港画了一两个月的画后,才再到美国的。杨明义说:“陈逸飞当时认识一个香港演员,此人便为陈逸飞引见了许多演员,给他们画了一些风景、人物小画,赚了一点钱。近年在艺术品市场出现陈逸飞的回流作品很多就是他当年画的。当时他画这些画不过一张两三百美元,但上世纪90年代,有的就已经拍到1万多美元了。”

据杨明义介绍,当时陈逸飞到美国时,最早是在博物馆里修复毕加索等大师的画作,很多画上的人物眼睛都没了,都是他补上去的。杨明义说:“陈逸飞非常看重友情,‘文革’时,他在上海的油画雕塑创作室工作,当时他手头并不宽裕,有一次我去看他,他一定要留我吃饭,结果菜票都是跟人家借的。后来吴作人、亚明、周思聪到美国,他常叫我去订曼哈顿最贵的餐馆。”


我到美国陈逸飞亲自来接我


陈逸飞赴美之后,杨明义在此期间去日本游览,当看到东京博物馆里有许多罗丹的雕塑、莫奈的代表作《日出•印象》,心里便蠢蠢欲动起来,也想到国外去开阔一下眼界。于是,1987年,杨明义带着300多美元奔赴美国。杨明义回忆说:“最初,我在旧金山艺术学院就读,陈逸飞写信问我过得怎么样,我说很是孤苦伶仃,他便说来纽约吧。加上我在旧金山认识了著名收藏家王己千,他非常乐意将自己在纽约的一所别墅提供给我住。我便在第二年飞抵纽约。”

谈起纽约的生活,杨明义记忆犹新。他说:“我买的飞机票很便宜,飞机降落的地方离纽约市非常远,陈逸飞便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出租车亲自来接我。我在纽约读了四年书,学校离陈逸飞签约的画廊很近。一天,他老远看见我,就喊我去吃饭,并拿出一张5万美元的支票给我看,兴奋地说老板今天付了今年的薪水,虽然作品还没开始画。于是,我们便很高兴地去吃了意大利面条。”


我们租了快船去画周庄


许多人认识陈逸飞都是从《故乡的回忆》(俗称《双桥》)开始的。1984年,陈逸飞以周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后来,美国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访华时,将此画高价买下,作为礼物赠送给邓小平。从此,默默无闻的周庄走向了世界。而建议陈逸飞去画周庄的正是杨明义。杨明义说:“上世纪80年代初,陈逸飞写信告诉我自己正在画插图,问我再画点什么。我便建议说西方威尼斯闻名天下,我们东方也有威尼斯呀,不如画些水乡题材。之后我便拍了很多水乡照片寄给他。1981年,他参照这些照片画的第一批水乡题材的画作在他在美国的第一次个展上广受好评。”

作为知己,陈逸飞生前最欣赏的是杨明义对于艺术的感觉。1982年夏,杨明义带着陈逸飞几乎跑遍了苏州附近的水乡,最后对他说:“我知道还有一个叫周庄的好地方,就是比较远,坐普通船很久才能到。”陈逸飞一听,当即决定包一条机帆船去。于是,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两人便坐了快船飞奔周庄,到周庄时已经是下午1点多。杨明义回忆说:“那时的周庄真静啊,人很少。为了创作一幅构图、角度独特的画作,我们爬到了当时周庄惟一的新建筑邮局顶上,俯瞰下去。一条小船缓缓向双桥驶来,陈逸飞便捕捉到了这一瞬间,创作出了那张脍炙人口的《故乡的回忆》。 ”


我老劝陈逸飞少吃一碗


“我从来不知道他有肝病,一起吃饭,我一般只吃半碗饭,但他常常是吃了两碗后还要来一碗。我便常常和他打趣,肚子都那么大了,少吃点吧。印象中他的身体一直不错,从来不吃什么营养品。”对于陈逸飞的突然病逝,杨明义仍是难以相信。“4月10日,我本来要请几个画家、作家朋友来家里吃晚饭,后来上午他们中有人打电话过来,说杨明义你上网看看,我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最终,这顿晚餐因为大家难忍的悲痛而取消了。”

杨明义说:“过年的时候陈逸飞给我的短信‘陈逸飞给你拜年了’现在还留在手机里。4月5日,我在报纸上看到有关陈逸飞执导的电影《理发师》重新开机的报道,便给他发了短信,叮嘱他注意身体,毕竟年纪大了。没一会儿,陈逸飞便回了电话,我们聊了1个多小时。他很兴奋地告诉我,电影拍摄一切顺利,一定非常精彩。他还说,现在所在的一个取景地风景很好,建筑都古色古香的,等电影拍完,咱们一定要来这写生。”

“每次看到陈逸飞我都很感动,他成功背后的付出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到的。”杨明义由衷地称赞。“有一年,我去上海看他,当时陈逸飞正在感冒发烧。他对我说,明年个展还缺一张水墨题材的画,问我能否陪他看看。于是我们马上赶往甪直。到达目的地时,太阳已经偏西,为了及时寻找到合适的构图,他带病跑上跑下,弄得满身是汗,白衬衣全湿透了,连眼镜片上都是汗。这和人们平时印象中温文尔雅、整天西装革履的陈逸飞简直是判若两人。近来,他告诉我自己想开始创作中国画,让我帮他找些绘画工具,现在毛毡、毛笔全找好了,但他竟然再也不能用了。”(记者孙玉洁)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93709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