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三说“量变引起质变”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三说“量变引起质变”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三说“量变引起质变” (923 reads)      时间: 2009-4-05 周日, 上午1:07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三说“量变引起质变”


芦笛


说是“三说”,其实是N说了,只是前些天才用《再说》回答过spring网友的质疑,因此这次便用《三说》为题。

先谢谢断章师爷网友的质疑,但我觉得你说得不是很清楚,因此我始终没怎么看明白你到底是不同意我的哪一段批驳。为便于清晰讨论,将我所说的要点再次总结于下:

一、我认为,“量变引起质变”乃是外行话,并非学术表述。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恩老匹夫丝毫没有界定。

二、我认为,恩老匹夫使用的文革专案手法很典型,专门挑选支持结论的“事实”作论据,得出一个普遍的归纳命题来,根本经不起验算。最方便的验算,就是请恩老匹夫说出,杯子里的水增加到了金色池塘,再增加到洞庭湖的水平,会有什么“质变”出来,而煤场上的煤山与我家的蜂窝煤又有什么质的区别。

三、老匹夫的“量”是个“游走肾”,根本无从捕捉。他在介绍脂肪酸物理性质随碳链加长而改变时,把碳链长度增加当成“量变”,却在水的物相变化中将温度当成“量变”,把水的物理性质改变当成“质变”。请问温度改变算是什么物质的“量变”?那不过是物质分子的运动状态改变罢了。分子的运动状态既然改变,当然物质的物理性质也要改变,分子运动状态本来就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此乃同义反复,能算什么物质的质变?所以我才问:到底是什么量?是哪家的量?莫非隔壁吃酒您也会醉?

四、我强调指出,若要将恩老匹夫的烂“定律”改造为可以为人类把握的学术表述,只能是“物质的量(mass)的改变到了某些临界点(critical point)之后会引起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突然改变”,而我认为除了能进行核反应的少数元素外,这定律根本不能成立。但若不改造为这种学术表述,则该烂“定律”除了搞笑之外,唯一的作用便是使得愚昧的国人更加愚蠢。

现在来看师爷的批驳,师爷先给出了德文的正式表述:

“Wir haben schon oben gesehn, bei der Weltschematik, daß mit dieser Hegelschen Knotenlinie von Maßverhältnissen, wo an gewissen Punkten quantitativer Veränderung plötzlich ein qualitativer Umschwung eintritt”

他的翻译是:

“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当讨论与黑格尔这个测定关系的节点线(我不知道这儿的Knotenlinie的标准译名应该是什么,该词源出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1874. Wissenschaft der Logik)有联系的世界系统时,系统里的量的改变通过某些特定点后会突然地进入质的状态转变。”(芦注:括号内的话为断章师爷自注,并非恩老匹夫的解释。”

我的原文是:

“‘We have already seen earlier, when discussing world schematism, that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Hegelian nodal line of measure relations ─ in which quantitative change suddenly passes at certain points into qualitative transformation ─ Herr Dhring had a little accident: in a weak moment he himself recognised and made use of this line.’

老恩这儿是说,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就是物质在量的变化到了某个特定点时,突然进入了质的转化状态。”

我不懂德文,但从师爷的译文来看,觉得英文翻译并没有偏离恩老匹夫的原表述,我的简化解释只有一个错,就是“某个特定点”应是“某些特定点”,在此感谢师爷的纠正。

接下来我批驳了以物相改变作为“量变引起质变”的证据:

“这P话我已经批驳过了:水温改变导致物相改变,那改变的只是物理存在形式,化学性质一点都没改变。所谓‘qualitative change’根本就无从界定:用哲学术语来说,那改变的乃是形式而非实质,谈何质变?用自然科学术语说,所谓‘质变’到底是说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化学反应改变的正是物质的化学实质,但许多化学反应发生根本就不需要一个数量上的‘临界点’,根本就不遵循他这儿规定的‘通过了某个特定点后突然进入了质的转化状态’途径。

即以物理性质而论,那也谈不上什么‘量变引起质变’。连白痴都知道,不到沸点,水照样会汽化,要不您洗的衣服永远晾不干了,而过了沸点后,水就成了汽,您再增加温度,它还是汽,并不会引出什么‘质变’来。为什么没到那‘临界点’照样可以有‘质变’?而为什么您那伟大规律过了沸点后就再不起作用了呢?”

师爷因此提出质疑:

“恩格斯先生举的那个温度的量变带来了水的状态的质变的例子明明白白是指物理聚集状态的改变 ── 由液态转变为固态或者气态,不言而喻相应的质变应该是物理性质的改变。众所周知,由水凝固为冰或者由水汽化为水蒸气时,其物理性质(例如密度、比热容量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0℃时的水和冰的密度分别为999.87和916.7;100℃时的水和水蒸气的密度分别为999.87和0.5970,密度的单位[kg/m3]。水、冰和水蒸气的比热容量分别为4200、2060和1850,比热容量的单位是[J/(kg•K)]等),试问芦笛先生这些物理性质的变化难道仅仅只是形式的变化而非实‘质’的‘变’化吗?”

我认为当然是形式变化而非实质变化,理由如下:

第一,物理性质改变不能算是“质变”。冰变成水,水变成汽,还不是同一种物质,有什么质变可言?

第二,若认为物质的物理聚集状态改变不是形式改变而是实质改变,那若两种物质的物理聚集形态类似,是否也就具有了类似实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气体,其形式非常相似,是一种东西么?

第三,温度不能算是物质的“量”,它不过是分子动能的指标,也就是“物理聚集状态”的显示,说温度改变能引起物理聚集状态的改变,岂不是同义反复?如果要将温度改变规定为“量变”,则根据盖-吕萨克定律,定量定容的理想气体,其压强与温度成正比。请问温度改变引起的压强改变算不算质变?如果不算,那温度引起物质的相变也不能算了。如果算,那么根据波义耳-马略特定律,理想气体的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压强改变既然能算“质变”,则体积改变也能算“量变”了。这还有什么科学需要的确定性可言?

以理想气体气态方程来看更能彰显恩老匹夫的荒谬。那方程一共四个参数:压强、体积、温度和质量,试问究竟哪个量的改变算“量变”,哪个量的改变算“质变”?如果将温度算为“量变”,质量(mass)那“林副主席往哪里摆”?如果要将mass算成物质的量倒也合理,但请问“质变”由哪个参数反映?随便你指定任何一个参数,我都可以改变另一个参数,使得你指定的“质变”在质量改变之后仍能不发生。这不是笑话么?

第四,恩老匹夫说的可是到达某些特定点后,量变突然转化为质变,请注意,这儿的要点一是“特定点”,二是“突变”。这两点都不成立,我已经用常温下水的汽化的例子驳斥了它:不到“特定点”,这“质变”也会发生。汽化也并不一定是“突变”的结果。

即使按断章师爷“物理性质改变就是质变”的定义来看,恩老匹夫的烂定律仍不成立。如果把密度、导电率、比热等等的改变当成“质变”,那此类“质变”并不需要温度达到“特定点”就随时可以出现:水温只要增加,水的物理性质都会发生改变。气体也同样如此,而且,上面说过了,此类“质变”并不一定得靠温度改变才能引起,也并非突变。

断章师爷网友接着批驳我说的 :“化学反应改变的正是物质的化学实质,但许多化学反应发生根本就不需要一个数量上的‘临界点’,根本就不遵循他这儿规定的‘通过了某个特定点后突然进入了质的转化状态’途径。 ”为此进入了化学动力学乃至朗道平均场论的技术细节,最后的结论似乎是: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在该峰值处发生了化学反应速度的实质性改变。”

可这说的还是反应速度啊,是quantitative change, not qualitative change ,哪来什么质变?化学反应本身就是质变,我早说了,“质量作用定律”只能规定反应速度,并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您不能靠增加物质的量,就使得不能发生的反应也突然能进行了。若是那样,那才叫“量变引起质变”,可化学上有这种例子么?

师爷先生接着为这“临界点”大费周章,其实这不过是我对恩格斯说的“某些特定点”(at certain points)的理解罢了。照我的理解,那说的是到了某个点,原来的量变就突然转化成了质变,如同铀元素的质量增加到某个临界点便真正出现“质变”,在释放大量能量的同时变成了铅一般。难道恩格斯的“某些特定点”翻译到物理学上来不是只能作此理解?这不是我把沸点或熔点与临界点混淆起来,而是那老匹夫的外行话若翻译成科学术语,就只能是critical points。

于此,断章师爷就自己批驳了这四六不通的烂定律:

“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增大压强,气态物质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就是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水的临界温度是374.096℃,相应的临界压力则是217.7个标准大气压,对应的点就是水的临界点。”

请问增加压强算不算量变?为何在临界温度上,再增加压强,气态物质也不会“质变”为液体?

断章师爷先生说:

“芦笛先生又提到‘而过了沸点后,水就成了汽,您再增加温度,它还是汽,并不会引出什么“质变”来。’这句话就似乎有些问题了。因为水究竟是以液态存在还是以气态存在,不仅取决于温度,还要取决于压力。在一个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过了沸点后,水就成了汽’自然是对的。然而‘您再增加温度,它还是汽’显然是不够严格的。譬如在压力增加的情况下,那么再增加温度,它还是水(即仍保持为液态),而不再是汽了。当然这种过热的水在吸收了相变潜热之后还是可以由液态再转变为气态的。而在这个由液态再转变为气态的过程中,体系的自由能当然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罗。”

你说的这点我写作时就想到了,但我又想,我是照恩老匹夫的讨论条件延伸讨论,他可没说加压的问题,因为这压强本在他那科盲的隧道眼之外,人家说的“量变”是温度改变,可没说压强啊。若要较真也没关系,我在上面已用理想气体气态方程解释过了:你就是加压也没关系,我减少物质的量,照样让你无法把我的汽变成水,嘻嘻,而mass的改变在此并不算量变,是不是?

最后我想对上述四点再作一点补充,在某些学科特别是医学中,“量变引起质变”似乎可以能勉强成立,但那不是恩格斯原来的意思,毫不包括在他用以证明该烂“定律”的那几个例子中。

如所周知,人体到底是病态还是健康,有个定量判断的标准。例如血红蛋白少到一定的指标,大夫就作出“贫血”的诊断,“高血压”、“低血压”也是如此。又如药物都有中毒剂量的问题,离开剂量谈毒性毫无意义。不仅在医学中,在电子技术中也有这threshold(阈值)的问题。自动检测的仪器都有这个问题,其实是在“灵敏度”与“特异性”中作平衡,灵敏度就是阈值设得比较低,因此能察觉弱信号,但噪音也就大,特异性比较差,而特异性高的探索仪器,灵敏度相应也就比较差。

这确实反映了“某些事物必须到一定的数量水平才有意义”,但此乃人类常识,是人都知道,并不是恩老匹夫发现的,也不是他那烂“定律”原意。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09-4-05 周日, 上午5:21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60502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