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孙子兵法》续评(六)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孙子兵法》续评(六)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孙子兵法》续评(六) (714 reads)      时间: 2009-3-25 周三, 下午1:05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火攻第十二



【经】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释】孙子说:火攻有五种,一是烧敌军人马,二是烧敌军积聚的粮草,三是烧敌军辎重,四是烧敌军仓库,五是烧敌军运输通道。火攻必须具备条件,火攻器材必须早就准备好。放火要根据天时,起火要选日子。天时是指气候干燥,日期是指月亮经过“箕”、“壁”、“翼”、“轸”之时。凡是月亮经过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刮风的日子。

【评】这段论述已经过时,只能指出其中思维上的问题。直到今天,此类错误在国人中仍不罕见。

这五种火攻,说的只是攻击对象,并非火攻形式。我看不出逐一列出攻击对象有何意义——难道不这么做,将领就不会自己想到去火攻敌人的人马、粮草、辎重、仓库与粮道?真正应该考虑的,是火攻的战术和技术是否会因焚烧对象而不同。如果不同,就该介绍在焚烧什么对象时应该采用何种特定的战术、材料与技术。如果没什么不同,那就没有必要逐一列出火攻对象来。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未提后世常见的某些火攻对象,例如战船,而那才是必须采用特殊战术、材料与技术的火攻,与上列陆地上的五种火攻对象迥然不同。孙子长期在吴国居留,却没有提到这点,大概是因为当时还无技术能力造出大船作为战船使用,水面战争尚未出现吧。这也不足奇,据现代学者考证,所谓三国周郎赤壁的火攻是虚构的,盖那时尚未从外国引进帆,而没有风力推动,在水上大规模作战几乎不可能。因此,曹吴双方都不可能有水师。

本人不懂气象学和天文学,孙子说的月亮行经二十八宿中的那四宿时必然起风,我无从判断有无道理,不过本能地觉得那不过是“月晕而风”一类古人中常见的胡乱归纳。如果气象预报如此简单,它也就不会让使用卫星和大型电脑的现代气象学家焦头烂额了。


【经】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释】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引起的敌军的反应来应对:1)若在敌营内部放火,要及时派兵从外面策应。2)火起后若敌军保持镇静,就必须等着看,不要立即发起进攻。待火势烧到最高峰时,再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3)火攻也可从外面放火,此时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适时放火就行。4)从上风放火时,不要在下风进攻。5)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凡是军队都必须明白这五种火攻引起的变化,等待天时具备时进行火攻。用火来助攻效果明显;用水来助攻能加强攻势。水可以隔断敌军,但不能造成敌军的重大损失。

【评】本段所谓“五变”,在逻辑上相当混乱,包括了两种火攻战术,亦即“火发于内”与“火发于外”。第一、第二“变”都是在内部放火,外面策应,第二“变”讲的并不是另外一种火攻形式,而是内部放火时外部策应的时机问题。第三“变”则是在外面放火,其“无待于内”的叮嘱完全是废话——既然没派人到内部放火,有谁又会傻等内应?第四“变”则与火攻形式无关,而是使用火攻时本军必须居于上风,乃是只有傻子才不知道的常识。第五种则既与火攻形式无关,也与焚烧对象无关,而是只要放火就必须注意的事项,本不应该与其他“火变”列在一起,而应该写在前段“发火有时”之中。这些性质不同的事项被作者混在一起相提并论,表现出来的思维混乱在国学中很有代表性,即使是现代国人也未必拎得清。

此外,前四“变”说的都是放火焚烧敌营,也就是上段说的“火人”,都是用放火作为进攻辅助手段,其重点是消灭敌人,而不是旨在毁坏敌人战争物资的破坏行动。如果孙子知道如何合理组织思想,就该按目的把火攻分为“火人(旨在消灭敌军)”和“火物(旨在毁坏物质)”两类。把第一类细分为“火营(焚烧驻在军营中的部队)”与“火军(焚烧行进中的部队)”,将第二类细分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再将“火营”与“火物”之各项进一步分为“发于内”、“发于外”、“内外俱发”三种。此外再另列纵火注意事项,分别讨论物质条件、气象条件、纵火时刻与方向、策应进攻时刻等。


【经】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慎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释】战胜并攻取了敌国土地,却不能巩固战果,这很危险,称为“费留”。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仔细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领要慎重对待这个问题。没有好处就不要行动,没有取胜把握就不要用兵,不到危急关头就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领不可因一时气忿而发动进攻。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可以变为欢喜,气恼可以变为愉悦,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死者不能复生。所以,明君要慎重对待战争,良将也要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原则。

【评】此段与篇名毫无关系,正如其他篇列入了与篇名毫无关系的许多内容一样,此乃古籍的通病,反映了古人不会有条理地组织思想。

此段提出了出征国在取得胜利后可能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费留”,那就是耗“费”钱财而征师久“留”于占领国。这是因为入侵国在战前没有通盘规划,在取得胜利后迟迟无法达成政治解决,因此远征军只好长期充当占领军,负责维持治安,直到师老兵疲,意外事变发生,再也无法占领下去,只好狼狈撤回,以致前功尽弃。作为军事学家,孙子能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提出这个问题,非常了不起。

古代著名的“费留”的例子,就是战国时期齐国趁燕国内乱入侵,只花了50多天就攻破燕国首都,杀死了燕王哙。但齐国并无配套的政治解决计划,甚至没有趁机吞并燕国的野心。齐宣王还觉得燕国和齐国本是平级的万乘之国,若吞并了心中不安,为此特地征询过孟子的意见。后来因列国不满,燕人反抗,齐军只好撤回本国。此后燕昭王派大将乐毅复仇攻入齐国,占领了齐国几乎全部领土,只剩下两个城邑未能攻拔。可燕国又重蹈齐国的“费留”覆辙,被齐将田单反攻复国成功。两番戏剧性转折之后,钟摆又回到原点,两次来回拉锯的大战就跟没打过似的。

现代著名的“费留”都是老美干的。首先是旷日持久的越战浪费了老美无数人力物力,最后“王不留行”,不得不撤回去,听任北越席卷南越,完全没有达到当初兴兵的目的,唯一的好处便是促成了周边国家的经济起飞。其次便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冒险活动,至今还在该两国快乐而“费留”着,尚看不到结束日期。



用间第十三



【经】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释】孙子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内外骚动,戌卒在路上疲于奔命,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有七十万家。为了有朝一日取得胜利而相持数年。若是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用来刺探敌情,那就是不仁到了极点。这种人不配作军队的统帅,不是国君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

【评】这是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出发,强调了解敌情的重要,从战争巨大物力的人力耗费着眼,教导国君和统帅不要吝惜小钱,必须舍得斥重金收买间谍去刺探敌情。这原则古今中外都适用。现代与古代的区别,只在于将这种烂事职业化,不但建成庞大的间谍机关,而且开办学校训练间谍。间谍的功能也不再限于情报工作,在战时还负责破坏、颠覆等活动。即使是搜集情报也不再限于军事,而是包括政治、经济、外交、科技、乃至气象地理等等,使用的也不再限于单纯的人力,而是发展为无人驾驶飞机、间谍卫星、间谍船、24小时升空的战略侦察机、地震仪监听等各种高科技手段。国家用于这些方面的预算绝不是区区小数。


【经】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释】明君和贤将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出众,是因为能预知敌情。要预知敌情,不可求神问鬼,不可用前事类推,不可用星象去推断,一定要从熟悉敌情的人那儿去获取情报。

【评】考虑到亚历山大大帝靠求神占卜来决定重大战略决策(当然他也是为了鼓励士气,让士兵以为神站在他们一边,但亚历山大本人不可能不迷信),宋钦宗靠妖人保卫开封,乃至后世唐生智竟因听信妖人邪说而主动请缨保卫南京,春秋时代的孙子能有此见地,实在伟大。


【经】故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释】间谍的运用有五种: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同时使用五种间谍时,敌人就无从得知我方使用间谍的规律,这是神妙的方法,是国君的法宝。乡间,是指利用敌人的同乡作间谍;内间,是利用敌方官员作间谍;反间,是借敌方间谍而用之;死间,是我方制造散布假情报,令我方间谍传给敌人间谍;生间,是(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间谍。

【评】孙子大概是历史上首次论述间谍的功能与分类的军事学家,本篇的价值必须充分肯定。可惜因为孙子不懂逻辑,这儿的分类没有使用同一标准,犯的逻辑错误在古籍中相当典型。

“乡间”、“内奸”、“反间”是按间谍的招募来源分类,“死间”既是按间谍活动性质(提供假情报)分类,又是按生存率分类,而“生间”则是只按生存率分类。如此分出来的五类间谍之间必然出现交叉。例如“乡间”、“内间”与“反间”都可以提供假情报,与“死间”的使命相重合。又如“乡间”、“内间”与“反间”既可能是“生间”,又可能是“死间”,端看敌人是否麻痹大意,间谍又是否机灵以及足够走运。其实,只要是间谍就有生命危险,岂能人为规定哪些间谍会活下来,哪些必死无疑?顶多只能说提供假情报的内间被处死的危险最大,刺探敌情的内间次之。这是因为敌方在事后发现上当要比发现机密泄露的可能性高。而负责传递情报的间谍因为不是战斗在敌人心脏里,危险相对最小。然而这也是相对而言,没有什么必然性可言。

“乡间”与“内奸”的区分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其区别只在于乡间是敌人官员的同乡(其实还应该包括亲友、同学和其他社会关系),内间直接就是敌人的官员。但既然有心招募间谍,也就不会放过能接触到敌情的一切人员,所以还不如按间谍承担的任务,将之分为“直接接触敌人的一线间谍”与“传递情报的二线间谍”。

在我看来,间谍活动可分两大类:刺探敌情与为敌人提供具有欺骗性质的假情报。

刺探敌情就是一般人首先想到的间谍活动内容,孙子说的“乡间”、“内间”、“生间”(后者也可能是情报传递员)主要从事此种间谍活动。无论是古今中外,这都很重要。例如韩信攻赵之战,必须穿过“天隙”或“围地”井陉口。赵国谋士李左车给统帅陈余献计,让他深沟高垒,不要出战,由李左车率精兵去断了韩的粮道,让韩信困在井陉口中,不战自溃。但陈拒用此计。这一重大情报为韩信的间谍探知,韩信才敢进入井陉口,大破赵师。很明显,如果韩信没有及时获得这一关键情报,则他就不会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

刺探情报仍然是近现代间谍活动的主要内容,只是刺探手段更加多样,并不一定使用007,更多使用的是由各种专家组成的“办公室间谍”。二战期间,英国人从德国失事潜艇中获得德国使用的密码机,据说是无法破译。但英国人集中了数学天才、象棋高手等聪明人集体钻研,成功破解了该密码机的工作原理。他们甚至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用它来破译电报,使得电文的翻译甚至比德国还快。在德军自己还未翻译出无线电内部通讯来时,翻译稿就已经放在丘吉尔的办公桌上了。

刺探到敌军的行动意图,常能决定战役甚至战争的胜负。其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中途岛大捷。珍珠港事变重创了美军太平洋舰队,只有四艘航空母舰适逢远出,未遭袭击而完好无损。此时日军联合舰队占了压倒优势,但美军破译了日军的密码,从而获得了信息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扳回了实力劣势。美军从日军电讯中侦察到,日军即将对代号为“A岛”的岛屿发动攻势。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猜测那是指中途岛。为了证实这一猜测,他命令中途岛的守军以明码发报,报告该岛海水蒸馏器出了故障。情报机构随即截获到日军向上级报告A岛可能缺乏淡水的电报,证实了A岛就是中途岛。尼米兹于是在该海域布下埋伏,当日军来犯时,一举击沉了日军4艘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2艘驱逐舰与332架飞机,使得该战役成了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后来美军又从电报中得知山本五十六出巡的消息,派出战斗机击落了山本座机,除去了日本海军最有才华和声望的将领。

如所周知,我党出色的间谍活动也在国共交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据国内官方媒体披露,红军长征之所以能逃出生天,全靠窃听破译国军无线电通讯,使得伟大统帅对国军的动向了如指掌。中共间谍熊向晖、刘斐、郭汝隗等人提供的绝密军情,使得伟大统帅“胸中自有雄兵百万”,为共军在西北战场和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我党的间谍手段是从老大哥那儿学来的。苏联的间谍活动当然是世界第一流。他们对世界间谍史的一个史无前例的贡献,就是发现了一个更加强大的间谍招募手段——马克思主义。帮助斯大林成功窃取原子弹机密、使得苏联科学家能严格按照美国的设计复制出苏联第一个原子弹的著名间谍们,诸如英国理论物理学家Klaus Emil Julius Fuchs,英国物理学家Alan Nunn May,英国情报官员John Cairncross,美国物理学家Theodore Alvin Hall等人都是良好家庭出身,都有正当职业,并不是为金钱而是为了政治信念犯下叛国罪的。著名的英国间谍网“剑桥五杰”(Cambridge Five)的成员也无不如此。即使是被处死的美国共产党员罗森堡夫妇也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信仰从事间谍活动。

间谍活动的另一大内容是向敌人提供假情报。中国自古代起便极度重视此类间谍活动,使用多种方式为敌人提供假情报,孙子说的五种间谍其实都能用来进行此类活动,并不光是“死间”能干这种事。为大众熟知“蒋干盗书”又被称为“反间计”。周瑜利用的就是孙子说的“反间”,亦即识破了敌方派入己方的间谍,但佯作不知,让他刺探到伪造的军事政治机密,再由他传回本国,使得曹操错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和张允。这故事本属虚构,然而却被满清统治者抄袭之,利用被放回的明朝太监向崇祯提供假情报,使得袁崇焕蒙冤被杀,为满清除去了一大劲敌。

古代没有高度专业化的间谍机构,甚至没有主管情报工作的间谍头子,搜集信息的渠道很原始,道听途说也能成为情报,又不知道甄别评估情报的可信度。而且,君王生性多疑,很容易听进谗言去。于是制造谣言、挑拨离间君主对将领的信任,便成了古代散布假情报的重要内容,以致民间理解的“反间计”已经不再是孙子的原意,而成了“挑拨离间”的同义语。

这种以挑拨离间为目的的“反间计”在古代史上屡见不鲜,例如前文提到的齐国将领田单主要就靠它成功复国。前文介绍过,燕将乐毅率军攻占了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只有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两城三年未克。防守即墨城的是齐将田单,他派人入燕行反间计,说乐毅养寇自重,自己想当齐王﹐所以故意不攻即墨。若燕国另派主将,即墨马上就能攻克。燕惠王中计,派骑劫取代乐毅,为田单除去了劲敌。

骑劫代乐毅后,加强了对即墨的进攻。田单派人散布谣言,说齐人最害怕的是燕军割掉齐军俘虏的鼻子,还怕燕军刨了齐人在城外的祖坟。骑劫果然中计,照此行事。即墨城里的人听说燕军残暴虐待俘虏,目睹城外燕军刨他们的祖坟,愤目裂眦,誓与燕军决一死战。田单再使骄敌之计,命甲士隐伏城内,却以老弱妇孺在城上守卫,又派使者诈降,使得燕军麻痹大意。田单见时机成熟,便使用著名的“火牛阵”突然开城攻击。燕军猝不及防,一败涂地。田单趁胜追击,一鼓作气尽复齐国全境。这里从头到尾都是向敌军提供假情报,诱使他们作出错误决策。

现代国家组织已经高度专业化了,政治家们的脑袋也比古人复杂得多,不会像古代君王那样因心理疾患而轻信谣言,动辄受骗。因此,向敌方提供假情报就只能通过他们信任的信息渠道,亦即敌国自己的间谍机构。承担这任务的主要靠两类间谍。

一类是孙子说的“反间”,亦即利用被捕获的敌人间谍向敌之间谍机关提供假情报。英国人乃是干这种事的好手。二战期间,纳粹派到英国的间谍统统被捕。英国军情局六处(MI6)随即使用这些间谍的名义向德国发报,提供大量假情报欺骗德军。这里面有很高的技巧,盖提供的情报不能完全是假的,必须适当喂以无关紧要或是过时的重大真实情报,以坚对方之信。只是在关键时刻才提供假情报,诱导对方作出重大的错误决策。

另一类则是双重间谍,亦即敌方以为是自己的间谍,其实是我方的间谍。历史上最有名者大概是南斯拉夫籍英国间谍波波夫(其代号为“三轮车”,盖他是个风流浪子,喜欢“3P”,据说007就是以他为原型)。此人深受德国间谍机关信赖,其实却为英国军情局六处服务,向德方提供了大量的假情报,还获得德方的奖赏(可惜据他说,德国人奖给他的美金竟然是假钞,让他无比气愤)。这种间谍其实就是孙子说的“死间”,其丧生的危险似乎要高于打入敌人内部负责刺探机密的间谍。盖重大的假情报很可能被敌人在事后发现上当,因而处死情报提供人。

此外还有货真价实的“死间”,但这并非常规操作,只为狡猾的英国人用过一次。他们找了个死人,为他捏造了军官的假身份,替他穿上军服,在他口袋里装上情人照片、情书、电影院废票、零钱、旅馆发票、电话公司账单等等,手腕上系了一个链子拴着的密码箱,里面装有盟军在南欧某地(记不得了,好像是希腊)大规模登陆的作战计划,然后用潜水艇把尸体扔到西班牙近海,使尸体被波浪冲上了海滩,被西班牙人打捞起来。

当时西班牙虽然中立,但佛朗哥和希特勒很要好,于是便秘密通知德国。德国人赶到西班牙,对尸体进行了解剖,发现该人是淹死的。其实他是害肺炎而死,死前肺部充满液体,和溺死病人没什么差别。仅此一端就足见英国人作假之精致周密——若是随便弄个死尸去,则肺部里就不会有水,真相立即就会被轻易戳穿。再加上口袋里发现的那些无比真实的“细节”(据说那些材料还显示出主角粗枝大叶的性格来,因为他常常忘记按时付账单),德国间谍机关便认定他真是英军的信使,负责专程递送绝密作战计划。

此后西班牙政府才通知英国政府,英国政府立即要求将密码箱原封不动地交还给英国使节。但等死者遗物终于归还给英方后,间谍专家们发现密码箱已经被打开过,里面的文件已经被拍摄下来。为把戏演足,英国人在西班牙某地隆重安葬了这位“死间”,同时在报纸上登出的阵亡名单中写上了他的假名字,附以“在执行任务中不幸丧生”的简单说明。这骗局彻底哄信了希特勒。直到诺曼底登陆时,希特勒还在那个伪托的大规模登陆的地域部署了重兵。

除了使用间谍外,在现代还可以利用敌方的技术侦察手段,让敌人的间谍机构侦察到假情况。如所周知,盟军为诺曼底登陆搞了大规模佯动:在英国北部建造假军营,摆放大量假人、假坦克和假飞机,播放军队运输噪音录音,发送密集的无线电联络信号,然后再让德军侦察机拍摄照片,让德国间谍机关监听到当地密集的无线电通讯,以为有大量军队在彼处云集,因而误判登陆地点是在法国北部。

其实早在不列颠空战时,英国佬就玩过这手了。他们在旷野放置模型,待到敌机来袭就点燃之,从高空看下来很像着火的建筑群,敌机以为是先来的飞机轰炸过的城市,于是便把炸弹统统扔在空地上。

英国军情局六处使用假情报欺骗德国非常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救了英国。希特勒之所以放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主要原因当然是因为戈林没有夺得制空权,但次要原因也是假情报使得希特勒高估了英军实力。有趣的是,德国人一直没有识破英国人的骗局,还以为他们在英国的“间谍网”工作得很出色,多次奖赏那些“间谍”们。其实那些人早给抓起来了,发报的乃是英国军情局的人。


【经】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释】所以,在三军中,没有比间谍更亲近的人,没有比奖给间谍更丰厚的赏赐,没有比间谍更秘密的事。不是圣贤不能使用间谍,不用仁义就不能指使间谍,不是心思精妙细密的人不能得到间谍提供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若间谍活动还未开始就已泄露出去,那么应该立即处死该间谍以及从他那儿听到机密的人。凡是要攻击的敌军,要攻占的城市,要杀的敌人,都必须预先得知守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通报的官员、官邸近侍和门客幕僚的姓名,命令我方间谍务必查明这些情况。

【评】这儿说的原则都成立,早在春秋时期,孙子就能为间谍工作的保密原则与侦察范围作出如此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应该说是相当了不起的。遗憾的是后人似乎没有学会这一套。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把中国的守军姓名、个性、各部战斗力等查得清清楚楚,而清军却对日军一无所知。这还是“同文同种,一衣带水”的日本,不同文更不同种的西洋鬼子就更不用说了。英国、法国对中国到底怀有什么意图,其办事规矩是什么,天朝竟然在60多年内一无所知,甚至闹出把区区翻译官巴夏礼当成“敌酋”,并“设计擒拿”的笑话来,当真是愧对祖宗。

孙子不可能看到的是,通过查明部队番号、指挥官姓名等貌似无足轻重的情况,有时能够查明敌人的战略部署。

二战后期,日本人号称在东北还保留了八十万关东军作为战略预备队。据说该军乃是未经丝毫损失、士气旺盛、战斗力很强的主力部队。这假情报哄信了美国总统罗斯福,以致他生怕美军登陆日本本岛后会遭受选民无法承受的重大人命损失,千方百计把苏联拉进来。斯大林早就想在战后向远东扩张,实现历代沙皇的迷梦,更想为日俄战争复仇,收回割让给日本的南库页岛,以及已经卖给日本的中国东北境内的中东铁路,巴不得做此顺水人情。

此时美国的一个小间谍却通过搜集日军的公开战报和其他信息,调查日军各部队番号(这个词乃是日本人发明的怪词之一,中国引入后竟然不觉得别扭,也是奇事一件),发现关东军的部队早就抽调到南洋和中国大陆上去了,基本已经在太平洋战场上被歼灭。所谓“八十万关东军”乃是个空壳子。他于是上书美国总统,强烈建议美国不要拉苏联人下水。可惜他人微言轻,报告被官僚机构压了下来,罗斯福这才犯了签订雅尔塔协议的历史性错误。如果苏联不介入对日战争,则世上如今是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韩、北越正未可知。由此可见,情报工作有时甚至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世界历史。


【经】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释】一定要搜查出敌方派来刺探我方军情的间谍,用重金收买他,诱导后释放他。如此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通过反间刺探到敌情后,那么乡间、内间就可以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反间刺探到敌情后,就能让死间把假情报传给敌人。通过反间刺探到敌情后,也就能使生间按预定时间返回报告敌情。五种间谍的使用,国君都必须了解。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使用反间,所以不可不厚待反间。

【评】如前所述,孙子的五种间谍分类并不恰当。这儿把反间作为整个间谍工作得以运转的前提和枢纽就更错了。如果此结论成立,则若抓不到敌人的间谍,己方的间谍工作便不可能开展。因此,“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的结论无疑是荒唐的。

其实乡间、内间并不一定需要反间刺探到敌情才能开展工作。一般来说,反间并不能了解到什么重大军情,反倒是乡间与内间若居于关键位置还能获得此类情报。同样地,传递假情报并不必非要等到了解敌情后才能开始,更不必以反间作为开展此类工作的前提。此外,乡间、内间、反间都可以传递假情报,反间其实最合适担任此种工作,因为敌方本来就是派他来刺探我方军情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可能会在事后变成死间,因此不必再专门派出一个死间去干这活。其实要敌人相信假情报,前提是敌人信任提供情报者。如果派出一个可以牺牲的无足轻重的小间谍去提供假情报,则未必能取得敌人信任。生间生还的前提更不是反间刺探军情的成功,而是取决于诸多因素。

总而言之,作者这儿犯的是国人常见的“纲式思维”错误,即把死间当成了整个间谍工作的“纲”,因而不但得出了一系列错误结论,而且始终未能明白:反间最主要与最常见的功能,不是刺探他一般接触不到的重大军情,而是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向敌方提供“可信度”相对其他来源较高的假情报。

尽管有这些缺陷,孙子大概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反间”概念并强调反间工作重要性的军事学家吧(老芦无知,还真不知道西方最先提出这概念的是谁)。这原创价值应予充分肯定。


【经】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释】从前殷商的兴起,是因为重用了曾在夏朝为臣(因而熟悉夏朝情形)的伊挚;周朝的兴起,是因为重用了熟悉商朝情况的吕牙。所以,明君贤将用智力杰出的人当间谍,就必成大功。这是用兵的首要问题,整个军队都要依靠它来决定军事行动。

【评】这话在古代一点都不错。满清之所以能以十几万八旗军便能轻松愉快地灭了大明,靠的当然主要是大明烂到了自行崩坏的地步,但也与投降过去的汉臣范文程、洪承畴作出的无人可以替代的贡献分不开。全靠这些投降过去的汉人,满清才在关外搭起了国家政权框架,引入了汉人文物典章制度。入关后多尔衮又听从了范文程等人劝告,一反过去入关进行武装抢劫的作风,以“代大明天子复仇”的“王师”身份出场,这才能招降纳叛,势如破竹,比蒙古先驱征服中国轻松百倍。

但这话到现代就未必适合了。最雄辩的反例,还是投降国府的张国焘。该同志是建党元老,长期担任党的领导人,据说还是党内唯一获得过列宁勋章的同志。是鄂豫皖苏区和四方面军的最高领袖,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出任红军总政委,后来又任边区政府主席。其对中共乃至对共产国际的熟悉程度,恐怕连周恩来都比不上,遑论毛泽东。但他投降国府后连一个人都没能策反过去,也不曾为国府剿共战争作出任何值得注意的贡献。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党是不可渗透、不可颠覆的列宁党,其组织之严密,内部控制之紧,有史以来未之见也。

总而言之,从结构而言,本篇乃是全书写得最好的一篇,全篇谈论的都是“用间”这个主题,不像其他篇章含有大量与篇名无关的内容。从内容的原创性看,本篇首次强调了间谍战的意义,提出了反间工作的观念,以及间谍工作的一般原则,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因此,窃以为本篇应属于全书的精华部分之一。

(全文完)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62574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