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孙子兵法》续评(五) |
 |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gif)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
|
|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九地第十一
【经】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释】孙子说:用兵之法,(军队可能进入的地带)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称为散地。入侵他国不深的地区,称为轻地。双方得到都有利的地区,称为争地。我军可以前去,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区,称为交地。为多个诸侯国环绕,先到就可以获得天下人力的地区,称为衢地。深入他国腹地,背靠许多城邑的地区,称为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于通行的地区,称为圮地。进入的道路狭窄,撤出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以少量兵力攻击我方众多兵力的地区,称为围地。力战就能生存,不力战就会灭亡的地区,称为死地。所以,在散地不要作战,在轻地不要停留,争地不要攻取,在交地不要断绝联络,在衢地要加强外交,进入重地就要抢劫,圮地要迅速通过,进入围地要设谋,在死地就要力战。
【评】这段话若非胡说八道,便是废话,给出的每个处理原则几乎都如此。
“散地则无战”,外国已经入侵,怎么还能不战?不战何以卫家园?当然,在自家国境内作战,必然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也将极大地减少甚至彻底剥夺本国的战争资源。因此,别说民主国家,就连神智清楚的大独裁者,也只会尽量争取在别国的领土上打仗。例如苏联的建军思想是把军队建成远征军,国防战略从来是以攻为守,打出国境去,让战祸悉数落在外国身上。后来之所以在境内打仗,乃是迫不得已,并非老毛想象的“诱敌深入”。
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说,在中苏蜜月尚未破裂之际,毛曾向他建议,如果帝国主义进攻苏联,他们不该反击,而要后撤到乌拉尔山以东去。乌拉尔山是欧亚两洲的分界线,苏联的精华全在欧洲部分,真要这么做,就等于不战而尽弃苏联的膏腴之地。赫鲁晓夫因大惊失色,问毛为何要这么做。毛说应该诱敌深入,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就是这么做的。赫鲁晓夫更加吃惊,说那不是故意诱敌深入,是打了败仗不得不后撤。毛却拒绝相信,好像他那个局外人比赫鲁晓夫那前线部队政委还了解真情。赫鲁晓夫于是不得不以教训的口吻告诉毛,现代战争并不是毛熟悉的游击战争。如果是核大战,可能只要几天就结束了。若苏联不立即反击,几天后就再也没有反击的力量了。这非但没有说服毛,却让毛坚信赫鲁晓夫被帝国主义吓破了胆,是个胆小鬼。中苏破裂原因固然很多,但在我看来与毛和赫鲁晓夫思维方式不同、现代知识的有无与性格的冲突分不开。毛最突出的特点,还是知识陈旧,而且被既往个人成功经验限制死了,终生不曾试图从井底跳出来,看看真实世界究竟是不是他想象的那样。赫鲁晓夫虽没受过什么教育,毕竟还是有起码的现代知识的。
当然,能否把战祸限制在他国领土上,取决于国力。因此,弱国要避免这种灾难,就只能千方百计避免和强大的邻国交战,实在不行再开战。战略大师斯大林就是这么做的。世上只有老毛这种终生无法超越自己的狭隘经验的同志,才会“蚂蚁缘槐夸大国”,生生把一个友好的强大邻国搞成敌国,把“诱敌深入”当成国防战略。记得70年代初,中苏交恶到了最严重的地步,战争一触即发,上面传达了毛的指示,说是要把苏军放进来,再“把住中原,聚而歼之”,我听了只觉得啼笑皆非,真不知今夕何夕。据国内媒体披露,改革开放后,因宋时轮的建议,这背时战略总算放弃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但孙子此话可不是“应该尽量打境外战争”的意思。他已经给出了讨论前提:“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那就是说,战争已经打到本国境内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主张“无战”,真不知是吃错了什么药。
“轻地则无止”也大成问题。后文将要指出,这原则是根据古代原始战争的武装抢劫特点提出来的,目的是防止士兵大量逃亡,靠深入敌境来被动维持军心。但这主张即使是在古代也未必能做到——遇到敌军的抵抗无法推进,就是不想止也只能停下来。而且,即使是古代的入侵军,在深入腹地后也有被截断退路、陷入重围的危险。若是不管实际情形一味强调“轻地则无止”,那么难道前面是陷阱也得跳进去?
这一条在现代就更不适用了。入侵军队是行是止,端看战争目的和遇到的抵抗,岂能给出个机械的通用原则来?如果敌我强弱对比悬殊如英美与伊拉克,而战争目的是迅速推翻萨达姆政权,那当然是轻地无止,长驱大进,直捣巴格达。如果战争目的有限,是“教训”对方而不在于攻城略地,如中越“自卫反击战”,那当然只能浅尝辄止。就算想长驱大进,攻占对方首都,推翻其政权,如果对方在边境第一线的抵抗就非常激烈,侵略军无法推进,那就是再强调“轻地无止”也没用。例如苏芬战争前,斯大林早就配备好了新政权的全套班子,专等红军攻占芬兰首都后就用刺刀端出去,如他“解放”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一般。不料芬兰人的抵抗非常激烈有效,红军死伤无数仍未达到原定目标,只能在“轻地”作战,最后虽然出动绝对优势兵力,也只能迫使对方求和,不得不放弃原定战争目标。从这些战例中可以看出孙子这条原则基本是昏话。
“争地则无攻”更是胡说。孙子已经说了,“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既然如此,为何不去争?莫非要留给对方,让对方轻易得到战略或战术上的利益?这岂不是资敌?既然要去争,当然就免不了攻。共军攻占锦州就是范例。在此,锦州就是典型的“争地”。国方得之则获得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利益,共方得之则获得了切断关内外敌人联系、完成对关内国军的包围的战略利益。如果遵循孙子的教导,共军不去攻,则国军可以平安撤出东北,平津战役还能轻易取胜么?
“交地则无绝”则充分体现了古文的含混不明。“绝”字若作形容词,一般是“断”的意思。若作动词,则是“通过”、“渡过”的意思,如前文《行军篇》中的“绝山依谷”、“绝水而来”就是作此解。这儿的“无”乃是“勿”的通假,后面既可跟形容词也可以跟动词。于是此话便有两解,一是“处于交地时不要使联络中断”,二是“遇到交地则不要通过”,无论是从文意还是逻辑上判断,都无法确定哪种解释是正确的。而且,无论是哪种解释,这都是废话一句。所谓交地是双方都可以去的地方,既然如此,“己方不要通过”就毫无道理。而若作“勿使联络中断”也无法成立——难道在别的地方就能使联络中断不成?
“衢地则合交”倒有点道理。这话孙子已经在《九变》篇中说过一次了。有关的评论已经在该篇作出,此处不再重复。
“重地则掠”则反映了原始战争的野蛮性与残酷性。过去道路原始,运输工具简陋,战争其实也就是“武装抢劫”的同义语。深入敌国国境后,后勤跟不上,不抢劫就无法活下去,所以这强盗原则竟然也就写进了军事教材里。其实孙子完全不必这么做,抢劫是不需要“军事家”来教唆的,乃是古代武人的天然本能。
“圮地则行”在前面也讲过,也就是《行军篇》中的“绝斥泽,唯亟去无留”,我已经指出这是废话一句——谁愿意呆在沼泽里?在沼泽地带能“亟去”么?其实改成“圮地无入”还差不多,当然前头得加个 “除非万不得已”的限定。哪怕作了如此修改仍然是废话,盖是人天生就会对进入沼泽地带有排斥之心,用不着告诫。
“围地则谋”也在前面的《九变》篇中讲过。但我在那儿对“围地”的解释是依据一般的理解,也就是“容易被包围的地带”,而孙子在此作的定义则是“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意思是进入撤退都不容易,对方可以以寡击众的地带。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只能仔细谋划。
不过这话说也白说,并无什么指导作用。例如天险腊子口那种地形就有点像他说的易守难攻的“围地”。红军先是强攻,在遭受重大伤亡仍毫无进展之后,没看《孙子兵法》也自然要去“谋”,最后发现守军碉堡无盖,因派出小分队爬上两边的绝壁,在正面强攻的同时往下面扔手榴弹,炸死碉堡内的敌人,这才取得胜利。这当然是“谋”的结果,但它是逼出来的,而且之所以成功,还是靠守军工事不牢固。
“死地则战” 也在《九变》篇中讲过。孙子在此给出的定义“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很成问题。这在战时千变万化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可操作性——请问该怎么考察核计,才能确定某地域进去后是“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就算事前算得头头是道,万一敌军突然增加了兵力,使得我军再疾战也无法生存,那岂不是自投罗网,自取灭亡?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陷入死地”应该是“陷入绝境,彻底失去了抵抗可能”。若在这种情况下,那就应该是“死地则降”,免得无谓牺牲将士性命。西方就是这么做的,只要一线尚存,就要“疾战”下去,但彻底失去希望后便投降。这么做并不可耻。
因此,当日军大举南下攻占马来半岛后,英军陷入绝境,再也无法抵抗下去,也就放下武器投降了。作出这决定的指挥官并未在本国遭到抨击。只有大独裁者才会把投降看成是个人面子的损失。保留斯的第三军在斯大林格勒陷入绝境后,希特勒不许他投降,为了让他去死,竟然将他提为元帅。而斯大林则将投降视为叛变,在战后把归国战俘统统投入劳改营。我党也曾长期迫害归国的志愿军战俘。这些都是只有在独裁国家才能见到的残忍。
如果死地是按孙子的定义来界定的,那么该教导便是废话一句:既然“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而古代又有杀降的普遍实践,那就是不给出这原则来,将士也会血战到底,韩信著名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利用了这心理。但如果赵国实行优待俘虏的攻心政策,则背水列阵也未必能奏效。因此,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下,谁还想抄袭韩信的旧策,必定只能弄巧成拙。
另外一个问题是,从地理上来讨论进入“死地”后的对策,无论作何理解,都毫无意义,盖这观念压根儿就是个呆板的静态观念。所谓“死地”完全是人为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以东北战事为例,锦州陷落前,长春并不一定是死地,但锦州一陷落,则长春守军就再无获救希望了。守卫新加坡的英军也类此。同样地,如果后路不被截断,则攻入西奈沙漠的埃及军队也并没有陷入死地,但后路一断,西奈沙漠当然也就成了死地。因此,离开双方的互动,光从地形上来考察什么是死地,我看一点意思都没有——就算进入天然地形于我极度不利的地域,如果附近没有敌军,那又会有什么危险?
【经】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释】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前后军不能互相策应,主力和偏师不能互相依靠,官兵之间不能互相救援,上下级之间不能互相联络,士兵分散不能集中,兵力集中起来也不能协同动作。于我有利就行动,于我无利就停止。若问:“敌人兵力众多,严阵而来,该用什么办法对付它?”答曰:“先夺取敌人之所爱,它就(失去主动权)听从我之摆布了”。兵贵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经由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评】如前所述,本书的特点是战略战术不分,常常混在一起讲,本段自不例外。但它与前文许多只限于战术的章节不同,讲的是战略战术都适用的一般原则,那就是千方百计争夺主动权,使得敌人陷入被动,切断敌军之间的联络,使得敌人不能互相救应,再根据各个击破的原则逐一加以消灭。
东北内战后期就达到了这种理想境界,其时国军给分割包围在几个大城市中,共军则占据了城外的广大地域,最后困守各大城市的国军都给分别歼灭了。共军挥师入关后又立即重施故技。记得《毛泽东选集》上就有毛给林彪的电报,指示入关后该如何迅速切断京津地区的国军,哪些地方要“围而不打”,哪些地方要“隔而不围”,那就是在现有兵力的限制下尽可能使得敌人不能互相救应,兵力不足以进攻也要把敌人包围起来,连包围的兵力都没有时也要隔断敌人之间的联系,防止敌军收缩集中,发挥出我军无法抵抗的战斗力来。
至于作者自己提出的问题“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则似乎是一个两军对阵的战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敌人既然集中兵力,则我看不出怎么靠“先夺其所爱”,就能使得敌人丧失主动权”(“则听矣”)。所谓“敌之所爱”到底是指什么模糊不明,一般理解为“敌之重地”。如在两军对阵时,那就只能是指敌军统帅所在,但这种地方敌人防护必然严密,强攻它未必有什么好处。如果不是此意,那到底是指什么?这种表述方式倒有点像算命瞎子的话,模棱两可,怎么解释都行。其实更多的情况是找到并集中突破敌人的薄弱点,迅速插入纵深,将敌人分隔开来,才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如二战初期德军从阿登森林中冲出一般。但那是英法联军防守薄弱之处,并不是什么“敌之所爱”,而是“敌之所忽略”。
【经】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释】客军(入侵军)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越深入敌国,军心就越专一,主军也就越无法战胜客军。在丰饶地区掠取粮草,三军就能解决吃饭问题。要注意休整,不要使军队过劳,保持士气养精蓄锐。用兵时以计谋使敌军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将军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卒就会宁死不逃,竭尽全力战斗到底,就能无所不得。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恐惧也就消失了,无路可走则能使军心稳固。深入敌境,军心就不会涣散。处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就会作殊死斗。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不须提醒就会自己戒备,不用求就能完成任务,不必约束就能亲密团结,不待下令就会服从。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虑,那他们就至死也不会逃走。我军的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钱财,不怕死并不是因为想死。当出发的命令发布时,坐着的士卒泪沾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满面,但一旦把他们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他们就会变得如专诸、曹刿一样勇敢。
【评】这段话充分反映出原始战争的特点,具有浓烈的武装抢劫气息,倒很像土匪使用的“投名状”战略。如《水浒传》介绍的那样,土匪裹挟良民的方法,是逼迫他们去杀人,一旦有了血案,就再也没有退路,只能干到底了。土匪当然不可能有足够的文化去学《孙子兵法》,不过这儿使用的犯罪心理学,随便什么文盲都能无师自通。
本段的整个立论的基础是三点:一、原始的入侵战争没有后勤供应,全靠在敌国抢劫,实行以战养战。二、交战双方毫无人道约束,处死战俘乃是常规实践(如著名的长平坑卒)。三、士兵是被迫入伍的,根本不想打仗,若有机会就会逃亡。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只能靠外部压力来约束军队,避免士兵大规模逃亡或是自动溃散。因此,越深入敌境,士兵逃亡的可能性也就越小。这就是孙子为何要在前面说“轻地则无止”——在“入人之地不深”时,正是军心最不稳、逃亡最容易发生之时。此时若停留不进,士兵就会大规模逃回本国去。当“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时,那就进入所谓“重地”了。此时士卒已经被充满敌意的敌国军民包围,不可能逃亡,军心被迫稳定下来,战斗力增加。而且,军队已进入了丰饶的腹地,正好放手开抢。此时就该实行孙子的教导,“重地则掠”。本段其他部分说的也完全是同一个道理:故意使得士兵陷入绝境,迫使他们作困兽之斗,乃是提高士气和战斗力的最有效办法,也就是韩信著名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不用说,这教条在现代已经完全不适用了。现代战争必须供应大量的弹药与燃料,根本不可能靠抢劫维持,因此确保后勤供应非常重要。我在前面的《军争篇》已经说过,客军越深入敌国,补给线也就越长,因而供应被切断的危险也就越大,此乃入侵战争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反过来,人类的文明化使得战俘能享受到人道待遇,不再有被任意杀害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孤军深入不但不能如孙子说的那样,“深入则专,主人不克”,反倒有被敌军切断后路,陷入重围的危险。一旦被围,供应断绝,士气就会立即瓦解,并没有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好事,否则困在新加坡的英军与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也就不会放下武器,乖乖投降了。
【经】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释】善于用兵的人(率领的军队)如同“率然”样。“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尾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腰,头尾都来救应。军队能像“率然”一样吗?当然可以。吴国人与越国人素不相能,但当他们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风时,仍然彼此相互救援,如同左右手一样。所以,用缚住马、埋了车轮这种办法来稳定军心是靠不住的。要部队齐心协力勇猛作战如一人,靠的是管理教育有方。要使强弱不同的士卒都出力,必须恰当地利用地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携手团结,如同使唤一个人一般,这是使得客观形势逼得部队不能不这么做。
【评】乍读此段,好像是章回小说中常常描写的“一字长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腰则首尾皆应(我不知道这种阵法有什么道理,只是凭直觉感到它很容易被敌军从中截断而首尾不能相顾),但通读全段则不然。孙子这儿讨论的是一个困扰旧式军队的一个永恒难题,即各部见死不救,听任友军陷入敌军包围,坐待敌军各个击破。直到1949年,这都一直是中国军队的优良传统。
孙子对此提出的解决办法,还是上段讲的那个意思,即故意将全军引入不疾战就不能生存的困境,造成一种类似迫使素有矛盾的吴越人同舟共济的外部压力,使得各部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彼此救援。他所谓“利用地理”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若统帅不此之图,却用“方马埋轮”的消极手段去防止士兵逃亡,就绝对起不到振奋士气的作用。
这计策的有效前提,是原始战争的野蛮性。如果敌军知道分化瓦解的统战策略,则这计策就毫无用处了。令人震骇的是,古人常常不懂这套。例如李秀成被俘后就曾在其供状中向曾国藩献策,说发匪之所以抵抗到底,是朝廷决不宽恕两广老弟兄逼出来的。如果朝廷宣布赦免这批骨干分子,则动乱不难平息。的确,后世我党采用“孤立少数,团结争取多数,各个击破”的统战高招,国军的非嫡系部队便在内战后期纷纷投降,光是这一事实便足以说明孙子这一教导业已过时。
【经】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释】主持军事行动,要沉着冷静,幽深莫测,治军公正严明。要善于愚弄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一无所知;改变作战措施与原定谋划,使人无法识破真相。变换驻地,迂回前进,使人无法猜出行动意图。主帅向部下下达作战任务,要像让他们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主帅率部深入诸侯国土,要像击弩发箭一样有去无回,破釜沉舟,驱赶士卒如驱赶群羊,任意赶去赶来,使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集结全军,将他们投入险境,这就是统帅军队的要旨。在九种地带如何灵活处置,进退的利弊,人性与心理,都是将领不可不察的。
【评】这段话仍然是上段话的意思,但侧重点在于对军队实行愚民政策,使得士兵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统帅的意图非但一无所知,而且无从猜测。这么做当然有利于保守军事秘密,防止奸细刺探到统帅的作战意图,但无助于发挥部下的主观能动性,而这在现代战争中是相当重要的。统帅的作战意图当然要严格保密,但这并不等于不为士兵洗脑,使得他们坚信自己从事的是正义的与必胜的神圣事业,更不等于只让下级军官盲目机械地执行战术命令,而不去告诉他们行动的目的和意义,鼓励他们主动发挥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才智与技能。
更别说如果驱使部队“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对毫无文化只知温驯服从的文盲农民来说或许有效,用以对待现代士兵只能使得士气瓦解,全军上下怨声载道,让部将和下级军官觉得统帅毫无章法,连自己都不知道要干什么,“四渡赤水”引出了林彪、彭德怀、刘少奇等人的不满就是明证。
当然,孙子处于那个原始时代,要看到这些是不可能的。这儿不是苛责前人,而是告诉大家,不能把原始人写的粗糙玩意当成历万世而不朽的圣经。
孙子在此提出的“上屋抽梯之计”,被后人总结为“三十六计”之一。他的出发点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贯想法,但不考虑后着,没有原计划不能实现时的替代方案或应急方案,只知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士卒的战斗力,故意断了自己的后路,甚至将军队引入绝境,这种主张即使是在古代,真要实践起来也非常危险,完全是一种没有把握的赌博。在现代就更不用说了。古代使用的是冷兵器,不存在弹药供应问题,现代战争则不能不考虑这问题。如果真实行孙子的教导,让全军做只知向前的过河卒子,一旦弹药用尽便要成为任人屠宰的羔羊。
其实这“上屋抽梯之计”,后人并不用来对付自己的军队,却用来对付敌人或是中立者,亦即使用种种手段将对方诱入或逼入绝境,再予以消灭,或是将之拉上贼船。《水浒》传授的各种“投名状”策略就是典型的“上屋抽梯”。例如吴用装扮成算命先生,在卢俊义家墙上题上“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骗走了卢俊义后,便向与主母有奸情的管家诬陷卢,说他题了一首藏头反诗,每句第一个字连起来念便是“卢俊义反”,藉此断了卢俊义的后路,逼得他不能不入伙。梁山上几乎所有的朝廷军官和富绅都是被此类“上屋抽梯之计”逼上山去的。这一套讹诈术的最辉煌演示,还是当年我党的“逼蒋抗日”,使得行将被彻底歼灭的我党我军绝处逢生,迅速向全国扩散,终于改变了历史。这一套其实不能算军事科学,其用武天地不在于战场,而在于恶性生存斗争的角斗场。
【经】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通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释】客军(入侵军)作战的一般规律是:深入敌境则军心专一,浅入敌境则军心容易涣散。离开本国越境作战的地带称为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称为衢地;进入敌境纵深地区称为重地;进入敌境较浅的地区称为轻地;背有险阻,前有隘路的地区称为围地;无路可走的地区称为死地。因此,在散地,要统一全军意志;在轻地,要使军阵相连,军营相属;在争地,要挺进到敌人后方去;在交地,要谨慎防守;在衢地,要巩固与列国的结盟;在重地,要保障军粮供应;在圮地,要迅速通过;在围地,要堵塞缺口;进入死地,要告诉部下不战就无法生存。所以,士兵的心理反应是,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迫不得已就会死战,陷入险境就会服从命令。
【评】这是前面已经说过的轱辘话,已经评论过了,这里只想讨论前后不一致之处。
前面说“散地无战”(境内勿战),这儿却说“散地,吾将一其志”,“一其志”去干什么?统一全军坚决不战的意志?若真是此意,堪称滑天下之大稽。若不是此意,又该如何理解,才能不与前文矛盾?由此可见古人的思维之混乱模糊。
此处说的“轻地,吾将使之属”,倒可以视为对前文所说的“轻地则无止”的补充。前文说的是不宜久留,免得士卒逃回本国去,此处则强调在行军和扎营时各部必须互相连接,互相监视,以防止某部集体逃亡。
所谓“争地”,按作者前面的定义是双方得之都对己有利的地域。前文给出的原则是“争地则无攻”,此处却又说“争地,吾将趋其后”。“趋其后”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攻击对方的后方,使对方不得不放弃争地,还是放弃该地不争,干脆绕过去算了?由此可见古人根本不会清晰思维。若是现代人就首先得确定讨论前提,按该地域是否已为敌军占据的不同情形分别讨论。若敌军还未来得及占领,则我军当然必须攻占,以获得战略或战术上的优势。若敌军已经占领,则应权衡敌我力量对比,根据实际情形决定到底是强攻,是抄其后路,还是干脆放过不争。
所谓“交地”按前面的定义是双方都能去的地方,前面说“交地则无绝”,一般理解为“确保各部联络畅通”,此处则说“交地,吾将谨其守”,亦即谨慎守卫的意思。前者是废话,我已指出,不管处于什么地域,都要确保各部联络畅通,并不是交地才必须注意这问题,后者倒有一定道理,那就是因为敌人也容易来,因此在占领该地后必须特别提防敌军前来。但这又一次暴露了孙子思维上的毛病,也就是在讨论前没有先确定这“交地”到底是被何方占领,却在给出处理原则时默认了我方已经占领该地——否则若是对方已经占领,还谈什么“谨其守”?应该是决定是否攻击的问题了。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大致不错,但在现代则有使部下彻底丧失斗志的危险。这我已经反复指出了,没指出的是,它和下文“犯之以利,勿告以害”直接相矛盾。
【经】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
【释】因此,不了解诸侯的意图,就不要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无法得到地利。九种地形中只要不懂一种,就不能成为称王争霸的军队。凡是王和霸的军队,进攻大国,能使敌军无法集中;兵威加在敌人头上,能够使敌方盟国无法配合援助。因此,不必争着结交天下诸侯,也不必在天下各国重金收买权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兵威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破格奖赏,不拘一格发令,指挥三军如同使唤一个人。向部下下达作战任务时不要说明意图,以利益去驱使他们,但不要告之危害。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部众陷入绝境后才能赢得胜利。所以,用兵之道,在于详察敌人的意图,再集中兵力攻击之,千里远征,斩将奏功,这就是所谓以巧制胜。
【评】这基本是说过了的轱辘话,新鲜话就两句:“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我看都没什么道理。
第一句话现代人应该能立即看出谬误,外交并不比战争次要,孙子自己就说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如果斯大林不是“伐交”的老手,将日本那祸水引入中国,陷入泥潭不能自拔,为了结束战事不得不南下封锁中国出海口与陆地通道,引起美国制裁,使得日本面临燃料用完的危险,因此铤而走险,对英美发动突然袭击,大举南下抢夺战略资源,那么斯大林就不一定能得到美国关键性的物质援助(连朱可夫都承认,没有美国的物质援助,苏联不可能打赢卫国战争)。更别说如果日军在占领了中国东北后北进派得势,与德国夹击苏联,则苏联根本就挺不下去。哪怕是日军不立即发动太平洋战争,只要摆出入侵西伯利亚的架势来,斯大林就不敢把布防在西伯利亚的重兵西调回去,苏联也要岌岌乎危哉。如所周知,德军之所以未能攻陷莫斯科,反在城下被苏军击退,全因斯大林接到王牌间谍佐尔格的情报,终于相信日军不会进攻苏联,这才从西伯利亚调来了大批生力军投入莫斯科保卫战。因此,如果斯大林不是“伐交”高手,则苏联也未必能赢得二战,整个世界历史都要改写了。
第二句话也是扯淡,关于“犯之以事,勿告以言”一条,前头已经说了,向部将布置任务时,虽然不必告知战略意图,但应该让他们知道该行动的目的与意义,这才能激发起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与荣誉感来。而“犯之以利,勿告以害”则本身就与孙子“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的教导相凿枘。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朱可夫和另外一位将领(大脑断路,突然忘记他的名字了)已作出了战役构想,即抽调部队从斯大林格勒南北两端防守薄弱之处楔入,切除斯大林格勒突出部。但完成战役准备需要时间,为怕动摇守卫该城的崔可夫将军的决心,最高统帅部一直对他严格保密,使得他以为没有后路,只能血战到底。斯大林在此使用的反而是“犯之以害,勿告以利”,让崔可夫坚信失去该城他就只能掉脑袋,因此宁愿战死也不愿死在格伯乌的行刑队枪下。
当然,这也可以强辩为孙子“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运用,但这儿的本质差别是,斯大林格勒守军扮演的不过是吸引缠住敌军的“小敌之坚”配角作用,并不是入侵敌国的全军。而且,人家伏了后着,即使崔可夫顶不住,斯城陷落了,也不至于造成全军覆没。
【经】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释】因此,在决定开战之日,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证,禁止敌国使者往来;在庙堂里密议军事策略。敌军一旦暴露空隙,就要立即乘虚而入。先夺取敌之战略要地,但不要让敌人知道交战时期。不要墨守成规,要根据敌情变化相机行事。因此,开始时要像处女一样沉静,等到敌人大意暴露了破绽后,立即如脱逃的野兔一般迅速乘虚而入,使得敌人来不及抵抗。
【评】这儿说的原则一般确实成立,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原则,就连民间斗殴都适用。战争的理想境界,就是《沙家浜》上郭建光唱的“打他一‘过’(个)冷不防”。
甲午海战日舰队高挂中立国旗帜,等到进入海战距离后立即换成日本国旗,使得北洋水师猝不及防,就是国人熟知的“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示范。
又如希特勒在入侵俄国前,一直在愚弄苏联大使,高唱两国友谊,等到德军大举突入苏联境内后,外长里根特洛甫才把苏联大使召来,宣布两国处于战争状态,苏联大使因激愤地喊道:在我们为你们做了那么多的事之后,这就是你们给我们的报酬?
这位大使的激愤确有道理,根据《俄国的战争》(Russia's War, R. Overy, TV Books Inc, 1997)一书披露:
“1940年,德国还是苏联的盟友。斯大林在1939年8月会
见里宾特洛甫(芦注:纳粹外交部长)时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他
‘以本人的荣誉担保’( 'on his word of honor' ),苏联‘不会
背叛它的夥伴’。斯大林认真地履行了这一保证。密约(按:苏德
在1939年8月签订的密约)中有一条规定,双方必须致力于振
兴双边贸易。苏方交货从来准时而且足量。在密约有效的18个月
中,苏联向德国提供了865,000吨原油、 648,000吨木材、14,000吨
锰矿石、14,000吨铜、将近1.5百万吨谷物,以及很多其他物资。 此
外,苏联还向国际市场投放大量物资,使之通过转口贸易进入德国,
包括15,400 吨橡胶就是这样通过日本进入德国的。苏联还向德国提
供了军事援助。德国海军在摩尔曼斯克附近获得一个加油基地。苏
联破冰船为德国的商船袭击者在北冰洋中开出了一条航道,使他们
能袭击盟国的海上交通线。在不列颠空战中,苏联气象船将气象报
告发给德国空军。……从盖世太保的魔爪中逃到苏联庇护之下的
800名德国共产党员,被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死敌手中。”
然而这一切却换来了纳粹的入侵。最可笑的是,哪怕斯大林从多个来源获得了德军行将大举入侵的准确日期(包括在日本的佐尔格,在欧洲的“红色乐队”间谍网,中国的阎宝航,甚至英国首相丘吉尔[英国当时破译了德国的密码,从德国电子通讯中得知了德军的密谋]),而且朱可夫等人也根据前线的报告发现德军大规模集结,向斯大林建议先发制人进攻德军,他仍然坚信那是英国人的挑拨,目的是将苏联拉下水去,因而在此类电报上批上俄国三字经,并拒绝下动员令,使得德国入侵时官兵都因周末毫无戒备,招致全线溃败,战争头半年,苏军阵亡2,663,000人,被俘3,359,000人,一共损失6百多万人(数字来源同上参考书目),几乎全国的武装力量都被消灭了,一直溃退到莫斯科城下才算初步站住了脚。如果不是出其不意的偷袭,难以想象德军会获得如此辉煌的胜利。
因此,发动侵略的一方,总是要千方百计地麻痹对方,然后再出其不意地全力以击。当然也有例外,这说到底还是取决于双方实力对比。例如英美侵入伊拉克就是先下最后通牒,毫无奇袭可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也给中国下了最后通牒。这都是因为入侵者胜算在握,根本用不着偷袭。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模糊记得保鲁斯集团军不是第三. 应是第八或第六. 故钩一下. 是第六. 老芦须确认. -- buhong - (0 Byte) 2009-3-29 周日, 下午2:02 (166 reads)
- 感谢诸位跟帖,现在处于断线时期,靠偷光上来,无法正式答复,只能说明一下写作动机 -- 芦笛 - (537 Byte) 2009-3-25 周三, 上午7:25 (429 reads)
- 如果老芦借孙子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或批对古人的盲目崇拜,此问尚可理解。若是单批孙子而写,就不太厚到了。好几千年前的人了 -- 如洗 - (75 Byte) 2009-3-25 周三, 上午4:48 (262 reads)
- 模糊记忆,好像有人质疑孙子兵法是否都是孙子所作,有人认为很多是后人编窜进去的 -- 豆腐 - (62 Byte) 2009-3-25 周三, 上午2:25 (272 reads)
- 芦师辛苦。注意休息。 -- 汉城王 - (0 Byte) 2009-3-24 周二, 下午11:42 (256 reads)
- 西安事变是一个关键, 日军在占领了中国东北后, 本打算北上进攻苏联, 如果真的这样, 蒋介石就有时间一鼓作气消灭共军. -- 王泓 - (28 Byte) 2009-3-24 周二, 下午9:21 (272 reads)
- 两个问题请教老芦: 1, 日本祸水进入中国,到底多大程度上归功于斯大林成功的“伐交”“庙算”?还是本来日本就是南下派占绝 -- fatfatbear - (289 Byte) 2009-3-24 周二, 下午3:08 (300 reads)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