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孙子兵法》续评(二)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孙子兵法》续评(二)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孙子兵法》续评(二) (671 reads)      时间: 2009-3-21 周六, 下午3:29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九变第八


【经】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释】孙子说:用兵的原则是,将领受国君之命,召集人马,组建军队,在难以通行之地不能驻扎,于四通八达之地要与邻国交好,在绝地不能停留,在容易被包围的地域要仔细谋划,进入死地后则只能坚决作战。有的道路不能走,有些敌军不能攻,有些城方不能占领,有些地域不能去争,有的君主的命令不能接受。
 
【评】所谓“九变”,并不是实指。古人之所谓“九”,其实常常不是具体计数而是极言其多。这章是讲用兵之道的变化的,意思是“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变化无穷,倒不是如前文说过的“五事七计”是实指五件事七项考察指标那样,真的有九种变化。

本段无非是给出行军作战的一般原则,可以分为两部分,“死地则战”之前,说的是根据地势来决定行动方针:交通不便的地方不宜驻军;身处“四战之地”则只有磕磨面头与邻居交好,以免遭到四邻的向心合击,那就难以抵挡了(此所以中原从来不是“龙兴之地”,谁在那儿起事很容易被剿灭,只能在边缘地区起事,那样至少有一面是安全的。当然朱元璋的老根据地是在安徽,并非边缘地区,但朱颇有战略才能,将周围的敌人按进取精神高低与造成的威胁的大小,先后予以各个击破);进入难以生存的地带不宜停留,陷入绝境后就死战到底,容易被包围的地带则必须谋定后动,谨慎行事,等等。

这些话都大而无当,基本是千真万确的“伟大的空话”。而且,孙子把战略与战术问题混起来了。例如“衢地合交”应该是指当时一个国家的战略决策,而其他的“地”则根本不是这种“地”,说的不过是行军作战中遇到的具有不同地形地貌的地域罢了,属于战术决策。这也是古文和古人思维含混不清的表现。

本段的第二部分则是 “途有所不由”之后的五句话,作者在后文中将之称为“五利”。这也是大而无当的空话,当然成立,但信息熵太高,没有什么明确的指导意义。孙子始终没有说明什么路不能走,什么敌军不能打,什么城池不可攻,什么地方不能占领,什么君命不可受。其实他完全可以给出个明确的原则来,那就是,凡是会导致军队丧失主动权或既有优势的决策都不可采用,如果走某条路、打某部敌军、攻某座城池、占领某个地区、服从君王的某个命令,会导致部队陷入被动甚至绝境,或是丧失原有优势,那就决不能下此类决心。

最典型的反面战例,就是江苏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其时博古成了临时中央总书记,全盘接受莫斯科派来的钦差大臣李德的瞎指挥,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明明己方兵力单薄,装备落后,连摧毁碉堡的重火器都没有,却要放弃红军集中兵力打运动战、游击战的长处,去迎合国军兵力雄厚、火力强大的优势,分兵把守根据地,与国军打阵地战,乃是典型的以己方之短击对方之长的自杀政策。可叹的是,我党实行“民主集中制”,当时讲究绝对服从莫斯科,于是便连“君命有所不受”的可能都没有。或许就是因为这个教训,毛泽东后来在内战中瞎指挥,“浪漫主义”发作,令粟裕率部扔下根据地,孤军独进,打到江南去。粟裕没有服从而是犯颜直谏,而毛泽东居然也就听取了他的正确意见,这才避免了大灾难。

又如王力雄指出的那样,当初共军“解放”西藏时,藏军正确的战略决策,应该是发挥世界屋脊的地利,诱敌深入,再游骑四出,骚扰破坏共军绵长的补给线,将共军活活饿死冻死在高原上。藏军却蠢到集中全部兵力,摆到昌都地区,让具有绝对优势的共军聚而歼之,使得西藏政府再也没有了武装力量,辖境成了不设防地域,当然只能签订城下之盟。

即使是现代战争,这原则仍然适用。例如二战期间盟军曾将坦克用于城内巷战,这就是典型的扬短避长,违反了“途有所不由”的原则,盖坦克因为视野受限,只适于野战,开进城内顿时失去高速机动能力,很容易成为街角埋伏着的散兵游勇的反坦克火箭炮的靶子。


【经】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释】所以,将领若精通战略战术灵活变化的好处,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否则就算是熟悉地形,也不能发挥地利。指挥作战如果不懂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评】这段话信息熵极高,等于什么也没说,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一样,完全是空洞口号。如果我不在上面具体阐明“五利”的原则是什么,则读者看后绝对一无所得。


【经】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释】所以,智者考虑问题时,必须同时权衡利害因素。考虑有利条件有助于提高信心,考虑不利因素有助于排除祸患,应该诱导诸侯干出损害自己的事来,以此使之屈服,役使诸侯穷于应付紧迫的事,诱诸侯以小利使之趋附。
 
【评】这儿的“诸侯”,当然不是泛指列国,其实只是指交战的某一特定诸侯国。孙子特别注重心理战,这也是他奠定的一个中国兵家传统,亦即不重视研究具体的战略战术,不像古罗马人那样钻研阵法,发明新式武器、新的战法乃至新式通讯手段等等,却特别强调阴谋诡计,充分利用人类心理弱点,及时察觉敌人的心理和性格缺陷,对症下药,诱导敌军犯错,等等。因此,与其说从古代兵书(特别是通俗兵书《三国演义》)中能学到什么战略战术,莫如说能从中学会勾心斗角的高招。它如民间流传的“三十六计”一般,更适用于恶性生存竞争场。我们还能从下文中看到这个特色。


【经】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释】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要指望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我方有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要指望敌人不会攻击,而要依靠我方坚不可摧的防御。
 
【评】我曾经使用这原则,代苏东坡重写了《晁错论》。晁错看出了诸侯对汉朝廷的潜在威胁,主张强干弱枝,但他鼠目寸光,也就只看到必要性,竟然看不到削藩必然引起的诸侯的强烈反弹。这种思维毛病在国人中很常见,其实是祖传“纲式思维”的一种,其特点是只会站在一面看问题,把历史事件整个看成是单方面的运作。

如我在旧作中指出的,无论是官方 ,是“丁凯文学派”,还是“安魂曲”学派,解释林彪案时都充分显示了这一中国特色。在官方,林彪事件似乎完全是林彪一方阴谋诡计的单向展开,毛这方连回击都没有。在丁先生和其他拥林派看来,整个事件似乎都是毛的预定阴谋的单向展开,林彪以及立果、立衡等人的应对则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于是林彪便成了听任毛泽东任意摆布的线牵木偶。安魂曲和许多比他更傻更精通阴谋论的同志则坚决认定,林彪是被周恩来那大阴谋家活活玩死的白痴。

或许晁错就是从他们的论著中获得了“单向思维”的灵感,因而出现幻觉,以为七国诸侯乃是可以由皇帝任意拿捏而毫不反抗的泥塑木雕。他从未作过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到被削诸侯的地位,去设想一下事件发展的所有可能前景,因而在七国造反时毫无准备,竟然昏聩到请皇帝老儿自己去挂帅出征,由他自己镇守在安全的京师!

有趣的是,苏东坡竟然也看不出这点来,只是指责晁错不该让皇帝去冒险,自己却留守后方,致使奸臣袁盎有了进谗之机,却看不出晁错整个削藩计划(如果说那也配叫计划的话,其实只能说是念头,因为毫无配套措施、善后措施、应急替代方案等等)完全是盲动。整个基础就是“恃其不来”,而非“恃吾有以待之”。有鉴于此,我为大苏改文章就依据孙子这一教训,指出“错之可恃者,不在七国不反,而在其不敢反”。由此可见,《孙子兵法》虽然被老祖宗吹到了天上去,看懂的人还真没几个,否则大苏的烂文章也不必等到千载后的芦某来替他修改了。


【经】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释】所以,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弱点:怀抱必死决心者可能轻易招致杀身之祸,贪生怕死则可能被俘,暴躁易怒者可能受敌轻侮而冲动起来,反而败军受辱;洁身自好、珍惜羽毛者可能会因被羞辱而轻率出战,反而败军受辱;爱民心切者可能因此受困而陷入被动。所有这五种弱点,都是将领的过错,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没,将领被杀,必定是因为这“五危”,因此一定要认识到它们的危害。
 
【评】在此,孙子强调了将领的主观性格素养对战争成败的影响,对将领提出了“修身养性”的严格要求。甚至作出了“覆军杀将,必以五危”的完全归纳,犯了古人最爱犯的逻辑错误,将“覆军杀将”的全部原因统统归结于将领的性格缺陷,可见他重视这问题简直到了过份的地步。

其实这些要求更适用于政治家以及一切恶性竞争家们,那就是“动心忍性”,将一切性格棱角磨掉,凡事决不可率性而行,必须将自己化作没有七情六欲的机器人,因此,您决不能怕死,也不能不怕死,不能暴躁,也不能廉洁,更不能爱民,所有这些都将使你处于生死斗争中的不利地位,是恶性生存竞争中的死穴。

反过来,你一定要及时察觉对手的性格弱点,诱导对方犯错误,必死者激之,必生者吓之,忿速者侮之,廉洁者辱之,爱民者烦之,把对手的性格弱点化为行动错误,然而一举出击,制对方于死命。

这其实是败坏读者的心术,古人其实也明白这点,是以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谆谆告诫,可惜根本没什么用处,盖中国历来是恶性生存竞争的斗牛场,楚汉相争就最能证明这一点。其中刘邦和项羽的成败,似乎就可以看成是“五害”的有无使然。

如所周知,项羽暴躁易怒,虚荣心又很强,而且似乎还相当讲信义,而刘邦则完全是个无赖子,跟马悲鸣极度相像,什么自尊、自爱、“他尊”、“他爱”之心一律阙如,更不知信义为何物。这种人绝对没有死穴,可以让你激怒,折辱,或是打动其不忍人之心,当然要在恶性竞争中胜出。

青年时代读《史记》,见到刘邦逃命,嫌车跑得不快,竟然把自己的孩子踢下车去。司机连忙停车,下去把孩子抱上来,刘邦还愤愤地要杀司机。我当时就想,NND,所谓政治家,其实是比较没有人味的东西。因为人性在权力斗争中绝对是弱点,政客们只会被它连累,所以,为残酷无情的权力斗争筛选出来的成功者,必定是灭绝人性的家伙。

的确,楚汉鸿沟对阵,项羽抓住了刘邦的老爹,把他放在大砧板上,扬言要把他烹了,如果是一个忿速者或廉洁者,遑论是富于感情者,眼见亲人随时都会被敌人杀害,就算不气为之夺,方寸大乱,身软手颤,也要怒发冲冠,觉得项羽用这种手段要挟自己太卑鄙,立时就要过去拼个死活,多半还要像革命现代京剧《平原作战》上那个虚构英雄一般大喝一声:放开他!然后唱道:“天大的事情我承担!”然而刘邦却笑嘻嘻地跟项羽说:咱们当年在楚怀王陛下同为一殿之臣,曾约为兄弟,我爹也就是你爹,你要煮了你爹,“幸分我一杯羹”!这难道是人做得出来的事?这种人若不在肮脏的权力斗争中胜出还怎么可能?

所以,《孙子兵法》其实主要还是政治家的教材,不是将领们的必读书。方今之世,先进武器已经改变了战争方式,将领的性格素质对战争胜败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如本拉登的恐怖活动提示的,若以对方爱民之心为死穴打“超限战”,指望以美国政客们怕人员伤亡的心理讹诈美国,反倒会弄巧成拙,自取灭亡。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21533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