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amah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4/05/16 文章: 2187
经验值: 53360
|
|
|
作者:jeramah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秋收暴动:拐走起义武装
1927~1928 年 33~34 岁
一九二七年四月蒋介石“清共”开始时,斯大林刚成为克里姆林宫的头号人物,亲自制定对华政策。他要中共建立军队和根据地,以便最终用枪杆子征服中国。
用枪杆子夺权,斯大林早在一九一九年共产国际成立时就为中共想到了。跟国民党合作时,莫斯科派中共党员打入国民党军队设法控制它。蒋介石“清共”后,斯大林命令中共马上从国民党军队里尽可能拉出队伍,“建立自己的新武装”。
斯大林派他的亲信老乡罗明纳兹(Beso Lominadze)来中国管事。苏军情报局局长伯金(Jan Berzin)给“中国委员会”主席伏罗希洛夫(K1iment Voroshilov)写信说,苏联在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红军。主要城市都派有苏军情报局人员,负责给中共供应武器、资金、药品、情报。同时派来的还有军事顾问,在苏联国内也加紧了对中共人员的军事训练。
莫斯科的第一步计划,是把拉出的队伍带到南方海岸去接收苏联军火,然后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同时,莫斯科指示湖南和其他三个有农民协会的省举行暴动。
毛泽东举双手赞成这条道路。他在罗明纳兹主持的“八七”紧急会议上说:“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后来演变成他的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当时莫斯科刚撤掉了中共领袖陈独秀,把国民党分裂怪罪到陈头上,换上了同他们关系密切的年轻文人瞿秋白。刚当上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毛,不要做这种任人想换就换,想撤就撤的 “王”。他要有自己的枪杆子,建立自己的地盘,使自己处于实力地位,以便向莫斯科要权。有自己的领地也是安全生存的最好方式。
但是,毛没有一杆枪,一个兵,莫斯科也没有派他搞军事。毛要拥有军队,必须靠别的手段。
一九二七年夏,中共能拉出的主要武装是驻扎南昌的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八月一日,在苏联顾问库马宁(M.F.Kumanin)的直接指挥下,中共负责军事的周恩来组织这支队伍举行兵变。这就是“南昌起义”, 这天也成了中共的“建军节”。人们大多不知的是,用斯大林的话说,这个行动是“共产国际的主意,完完全全的共产国际的主意”。“起义”部队随即南下,向六百公里外的港口汕头挺進,去接收苏联人准备运来的武器。
毛打算把这支部队的一部分抓到手。由于他们预计的行军路线接近湘南,毛便在八月初向中央建议,在即将举行的湖南秋收暴动中,他到湘南去搞,要中央从路过的南昌起义部队中给他一个团,称加上其他农军,他至少有占领五县以上的把握”。从毛后来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并不是真要去发动农民搞暴动,而是以暴动为藉口,希望从中央那里挖出一支武装带走。
不明就里的中央批准了毛的湘南暴动建议。湖南全省暴动的领导者们约定八月十五日在长沙苏联领事馆开会。开会那天独独毛没有来,尽管他三天前已回长沙,就住在杨开慧娘家。由于他是主要人物,会议只好改到第二天。据当时湖南省委给中央的报告:“到了十六日,到会的人部齐全,唯泽东一人未到。”十八日,毛才姗姗露面,大家很生气,他却说他去搞“农民调查”去了。
毛迟到四天的原因不可告人:他要等一等,看南昌起义的部队是否仍有可能到湘南,要是不可能,他就不去湘南搞“暴动”了。
南昌起义的部队离开南昌三天,逃兵就去了三分之一,弹药也丢了一半。气温高达摄氏三十度,极度的闷热,士兵们没有水喝,只好喝田里的污水,成群地死去。队伍七零八落,只求挣扎著拚到汕头,不可能绕到湘南。
于是,毛出现在苏联领事馆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坚决要求取消他自己提出的湘南暴动计划。毛的理由是,暴动应该缩小范围,应该集中精力打长沙。当时湖南省委给中央的报告说:“缩小范围的暴动计划,泽东持之最坚。”
就像他并不真要在湘南搞暴动一样,毛也无意打长沙。他提出“打”是因为该城附近有三支红色武装,他可以以打长沙为名,把它们带走。这三支武装,一支是原农运的活跃分子;一支是因安源煤矿倒闭而失业的矿工和矿警;还有一支是原驻武汉的部队,奉命去参加南昌起义而没赶上。一共数千人。
毛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指挥这些军队的“前委”书记,受湖南省委领导。毛没受过任何军事训练,让他当前敌指挥官,纯粹是因为他对莫斯科暴动夺权指示表现出超乎寻常的乐观和热情,而主持长沙决策会议的是两个苏联人。毛的积极可以在他八月二十日给中央的信里看到:“某同志 [苏联人]来湘,道及国际新训令,主张在中国立即实行工农兵苏维埃,闻之距跃三丈。中国客观上早已到了一九一七年……我们此刻应有决心立即在粤、湘、鄂、赣四省建立工农兵政权。此政权既建设,必且迅速的取得全国的胜利。望中央无疑的接受国际训令,并且在湖南上实行。”
八月三十一日,毛离开了苏联领事馆,说是到部队去。他并没有去。九月十一日是约好的起事日子,这天,毛一个人悄悄待在长沙一百公里外的文家市。按官方说法,毛率领三支部队中的一支,从铜鼓出发。而当时跟毛关系密切的何长工等人,都说毛根本没去铜鼓。十四日,三支队伍还没有到长沙,毛就传令要他们不去了,退兵改道。三支部队都到了文家市。这一切完全出乎在长沙的湖南省委意料之外,他们只好在十五日取消整个暴动。苏联领事馆的书记马也尔(Maier)说,发生的这一切“可说是最可耻的背叛与临阵脱逃。”莫斯科称之为“暴动的玩笑”。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毛先前不遗余力地鼓吹“暴动”、打长沙,为的都是调兵 -- 调到自己手上。
这场“暴动”就是史书上著名的“秋收起义”。全世界都以为这是毛泽东领导的农民起义,毛是农民起义领袖的神话也大半起源于此。毛一手制造了这个神话,对美国记者斯诺编了套有声有色的故事。事实上,这不是一次真正的农民起义,据湖南省委给中央的检讨说:这“纯是一个简单的军事行动。不但没有掀动农民夺取土地的革命狂潮,连取得农民对此次暴动的兴趣都没有”。更有甚者,毛拆了它的台。
文家市远离长沙,在没有无线电联系的情况下,湖南省委和苏联人无法直接指挥。毛早已计划好了这支部队的目的地:南去一百七十公里的井冈山。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两省当局都鞭长莫及,历来是土匪、绿林好汉的出没之地。那里有两位山大王:袁文才,从前是学生;王佐,从前是裁缝。这两人手下有五百人马,占领著有十三万人口的宁冈县大部分,靠收租征税过活。毛如今要把他们的地盘拿过来作自己的根据地。
毛很清楚,他要带队伍進山,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没有党的明确指示,这样做无异于当土匪。毛担心一旦摊牌会危及性命,所以在文家市召集指挥官开会宣布决定前,先找到部队中几个从前熟悉的人,帮助压阵。找的人之一是何长工,何长工这个名字还是毛给他取的。何后来回忆说,毛要他跟另一位叫杨立三的在会场上保护他的安全,所以,“我和杨立三在会场上打杂呀、拿烟呀,我们两个人是你一進,我一出;我一出,他一進。”会上争得很厉害,指挥官们都不同意進山,但最后勉强服从了毛,因为毛是唯一在场的党的代表。
部队向井冈山行進。一路上,毛穿著他钟爱的长衫,脖子上系条土布长巾,一副乡村教师的打扮。开始官兵不认识毛,有人以为他是老百姓,要拉他给他们扛枪。当毛宣布部队是去上山做“大王”时,大家都惊呆了,他们参加革命不是为当土匪。但是毛以党的名义要他们放心,说他们是“红色的山大王”,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且上山也是生存之路。
尽管如此,许多人仍满心疑虑。不少人作了逃兵。毛任想走的人离去,只不准带枪,他知道他不具备强留任何人的条件。两名最高指挥官都走了,去了上海中央,以后投向了国民党。部队著实筋疲力尽,打摆子,烂腿子,拉痢疾,宿营地里弥漫著强烈的腥臭味儿,有的人一躺在路边的草丛里就再也起不来了。两星期后队伍到达井冈山时,只剩下了六百人,跟著毛大半是因为没有别的出路。他们成为毛起家的班底,未来燎原烈焰的火星。
十月初,毛到了井冈山下,第一件事是去见袁文才(王佐在山里)。毛只带了几个人,以让袁放心。袁先在会见地点埋伏了二十多人,一见毛人不多,便迎了上去,一边叫人杀猪设宴款待毛。他请毛坐下,嗑瓜子,吃花生,喝茶谈话。毛说他来此只是过路,要南下去找南昌起义的队伍。袁同意毛先住下,粮油暂时由他管。毛的队伍稍事休息后去周围的几个县打家劫舍,筹粮筹款。毛就这样把一只脚插進了井冈山。
不到四个月,毛反客为主,把袁、王和他们的一帮人变成了手下的一个团。一九二八年二月十八日,毛的队伍攻下了宁冈县城。这是他第一次参力口指挥作战,虽然只是在对面山上用望远镜观看。毛很少直接上前线。三天后,毛召开“万人大会” 庆功,大会高潮是处死被俘的县长张开阳。目击者苏兰春描述说:“二月二十一日,在碧市洲上召开工农商学兵万人大会,会场里打好了刺杀张开阳的三叉木架,四面打好木桩,牵好绳,挂上标语,大家用梭镖把张开阳捅死了……毛委员在会上讲了话。” 毛曾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细述他对梭镖的由衷喜爱,现在他亲眼看著梭镖杀人。
自从毛来到井冈山,“万人大会”成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会上总有这类杀人场面。庆祝建立遂川县红色政权时,毛给大会写了副对联,红纸大字,贴在主席台两旁的木柱上。一边是“想当年剥削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一边是“看今日斩杀土劣,怕不怕,刀上加刀”。在毛讲话之后,“大劣绅”郭渭坚被“刀上加刀”地处死。
当众行刑在中国是古已有之,并非毛的首创。但毛给这一残忍的传统之“锦”添上了现代的“花”,即组织大会看杀人,不去看不行。这样有组织地使用恐怖是一帮土匪望尘莫及的。袁、王自己也被吓住了。毛的人又远比他们能打仗。他们甘拜下风,让毛坐了山寨的第一把交椅。
毛一到井冈山就派人去长沙跟湖南省委取得联系。毛远非像后来人们想像的那样住在深山老林,与世隔绝。他的住地跟外界畅通,关系几天工夫就接上了。那时上海的中央已收到一系列关于“秋收起义”的报告。他们不会看不出,是毛泽东拆了这次行动的台,又未经许可带走了部队。中央指定毛到上海开会。毛知道此行不妙,他也绝不愿意离开他的地盘,干脆装聋子。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四日,毛被开除出政治局及湖南省委。
中央要夺毛的权,十二月三十一日函告湖南省委:毛“在政治上确犯了极严重的错误”,湖南省委应当“派一负责同志前去召集军中同志大会讨论并由大会改造党的组织,在必要时,派一勇敢明白的工人同志主任党代表”。
毛能指挥部队,是因为他代表党,没有党的权威队伍不会听他的。不知是碰巧还是阴谋,中央指示发出一星期后,湖南省委被国民党一网打尽。结果毛的队伍完全不知道党已经吊销了他的资格。
直到一九二八年三月党的第一位使者才進入井冈山,带来了中央决定,取消“前委”,解除毛的党的职务。但是,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安排中央决议只传达给几个亲信,党的书记也派一个自己人去当,毛本人当“师长”,掌权的还是他。
毛泽东的“山寨”是一块理想的根据地。平原上盛产大米、油茶,“一年耕而三年食”。山里杉竹茂密,四季浓雾缭绕,猴子、野猪,甚至老虎来来去去。井冈山最高峰才九百九十五公尺,却很陡峭,易守难攻,败也可以跑。浓浓的灌木隐蔽著只有猎人涉足的小径,潜向通往两个省的阳关大道。
毛和他的军队靠在四邻的县里打家劫舍为生,美其名曰“打土豪”。毛告诉队伍说:“群众听不懂“土豪”是什么意思,我们就用“财东”或“有钱人”来代替”。老井冈山战士范树德说,打土豪,“老话叫“吊羊”、“绑票”。”
毛的活动常常是报上的新闻,他在全国出了名,以“毛匪”著称。当地人恨他们。当年的红军李国斌回忆道:一次“打土豪”时,数百村民冲过来,“抓了我们四十余人,关押在祠堂里,对他们实行捆打吊,令女人用脚去踩,打了后用禾桶盖起来,上面压上大石头,使用各种毒刑。”
官兵们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跟土匪没多大区别,许多人都不情愿,尤其是军官。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主要军事指挥官陈浩在井冈山外的茶陵县企图把部队带走。毛闻讯率人追上,把陈浩抓起来,随后当众处死。对毛来说,这是一次极端严重的危机,他几乎失去了整个军队。在他拐走这支部队的短短几个月中,所有的军事指挥官都跟他决裂了。
毛时时担心自己的安危,开始逐步完善警卫措施。警卫从一百来人不断增加。他在不同的地方有好几处房子,都从安全角度仔细挑选。房子的后面可以逃遁,或有个后窗,或在后墙有洞,有小路通向山里。(以后长征途中,尽管宿营只是临时,毛的住处也部有安全出口。)
毛在井冈山的主要住宅之一位于入山口茅坪,交通便利,一旦情况紧急随时可以撤進山里。这是一幢美丽的八角楼,宽大的正屋屋顶像一座高耸的八角形的三层木头宝塔,螺旋著旋上去,到顶尖是一丛采光的亮瓦。这个大宅子原属于当地的医生。另一处房子也是医生的,叫“刘德盛药店”,位于山下大镇碧市。这座大宅以奇异的美、无言地述说著井冈山昔日的辉煌。它一半是欧洲教堂式的石头建筑,一排罗马式的圆拱回廊;一半是中式楼房,瓦屋顶上筑著像蛇窜出似的檐角。中西两部由一道八角形的大门洞精美地连在一起。
毛的司令部也在碧市,原是一所带两千平方公尺花园的书院,为方圆三县的最高学府。楼上三面完全敞开,天地云水一览无余,夏天学生在这里乘凉。毛所到之处,不仅学校关门,医生易址,祠堂、教堂也被征用。共产党最常见的活动开会,需要大地方。
毛在井冈山住了十五个月,進山里只有三次,总共待了不到一个月。他未来的生活方式此时已初具轮廓。他拥有众多的仆人,或称“勤杂人员”、“工作人员”。里面有司务长、伙夫,有专烧水挑水的,有马夫照管他的坐骑小黄马,有专门送信的,还有一位被毛授予“两大任务”,一是买烟,一是收集书籍、报纸。毛离不开新闻。
来井冈山不久,毛有了新欢:他的第三任妻子贺子珍。那年贺子珍刚十八岁,瓜子脸,杏仁眼,身材苗条。她生在山下富庶的永新县,父亲家是永新的望族,曾广有产业,父亲本人捐过举人,当过县长,后来家道中落,开茶馆生活。子珍原名“桂圆”,因为她出生的那天是秋夜,圆圆的月亮下盛开著桂花。她在一所由两个芬兰修女主持的教会学校读书,可是讨厌学校里“念不完的圣经,做不完的祈祷”,也不能忍受循规蹈矩的小城生活。她天性热情好动,心头好像燃烧著火。北伐军進入永新,打破了小城的一潭静水,她迷上了那热腾腾的气氛,加入了共产党。她当啦啦队欢迎北伐军,在大庭广众下演讲,才十六岁就当上了县妇女部长。她还带头剪掉了长长的秀发,留短发是革命的象征。
蒋介石“清共”后,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开始逃亡,她的父母和妹妹逃走了,哥哥被投入监狱。山大王袁文才是哥哥的朋友,突袭监狱把他救了出来。子珍和哥哥跟袁文才上了井冈山,她成了袁夫人的好友,王佐给了她一支毛瑟枪。
后来毛泽东来了,一眼看上了这个姑娘。袁文才也竭力促成,派她当毛的翻译。毛不会说当地方言。在长期转战生涯中,他常常用翻译。一九二八年初,毛跟子珍“结婚”了。没有举行仪式,只有袁太太给他们摆了丰盛的宴席。这时毛离开杨开慧和他的三个儿子还不到四个月。别离后毛只给开慧写过一封信,说他患了脚疾,现在干脆遗弃了开慧。
开慧对毛的感情是狂热的爱,子珍只是相当勉强地嫁给了毛。一个俊俏女子在成千的男人中生活,自然有众多的仰慕者。子珍觉得三十四岁的毛“年纪太大”,她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毛英俊活泼的弟弟泽覃是她的一个追求者,对她说:“我哥有嫂子,跟我吧。”子珍后来承认她选择毛是因为“一个女孩子在那个环境中需要一种政治上的保护”。
毛跟子珍的关系在性生活得不到满足的男人世界里,引起了不少闲话。毛很谨慎,尽量避免跟子珍一同出现在人前。路过伤病员住院的地方,毛特别要和她分开走。
结婚不到一年,子珍已决心离开毛。她对朋友说跟毛结婚很“倒楣”,是“重大的牺牲”。一九二九年一月,毛要离开井冈山远走他乡时,子珍抓住这个机会要留下。她当时最好的朋友曾志说:“贺子珍死都不愿意下井冈山,她不愿意走。我们都要出发时,她也不走,她很倔,不肯走。”这样的坚持很可能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政治的因素,子珍想逃离的是毛代表的那种生活,她在十几岁时不自觉地被卷進去的生活。她想脱离这种生活的愿望之强烈,甚至不顾冒被国民党抓去的危险。毛命令无论如何要把她带上。“我就硬是把她拉走,”曾志说。“她一边走一边哭,总是掉队。她没来的时候,毛主席就叫他的马夫回去找她,去接她。”
一九二八年四月,毛还在井冈山时,南昌起义的幸存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他来了。这支部队头年十月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南海岸,没有看到任何苏联军火,却被打散,剩下的人聚集在四十一岁的朱德麾下。朱德是职业军人,曾在滇军中官至旅长。三十六岁那年他到德国留学,在那里参加了共产党,以后去苏联受军训。在一群二十来岁的红色青年中,他算是长者,很自然地受到尊敬。他脾气又好,忠厚宽容,风度朴实无华,像士兵一样脚蹬草鞋,身背竹笠,一块儿吃饭、行军、扛枪、背背包,打仗时总在前方,官兵们都爱戴他。
毛刚到井冈山时曾派人找过朱德,劝朱加入他的行列,朱谢绝了。当时党命令他在湘南组织暴动。暴动败得一塌糊涂,大半因为莫斯科的指示不仅残忍,而且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时的政策是:“杀尽阶级的敌人,焚毁敌人的巢穴”,“焚毁整个城市 ”,“豪绅的走狗都是在杀之列,我们并不顾恤”。暴动的口号是:“烧!烧!烧!杀!杀!杀!”
朱德的人也乱烧滥杀,把郴州、耒阳两个县城化为焦土。结果农民真的起来暴动了--反对共产党的暴动。根据当时的报告,在动员农民,焚尽湘粤大道五里内民房”的群众大会上,“到会的几千武装农民群众听到这项命令就在会场中反了,把郴县负责人杀得精光,郴县全县变了三分之二。其他永兴、耒阳的农民也动起来……后经调回前线的红军来镇压,才算把有形的反动隐藏下去。但这次死的人也就在千人以上不少了!”农民把他们在共产党统治下戴的红袖箍、红领巾扯下,打出白旗。
国民党军队一攻来,朱德的队伍只好撤离,参加过杀人放火的农民和他们的家庭也不得不扶老携幼跟著走。当年耒阳的农军王紫峰回忆道:“我当过赤卫队长,镇压过反革命……只有坚决干到底,没有别的出路,所以我自己动手把[自己的]房子烧了”,跟朱德走了。这也是莫斯科的政策,切断这些农民的退路,“使他与豪绅资产阶级无妥协余地”,把他们逼上梁山。
共产党走,国民党来,复仇报冤,玉石俱焚。牺牲者中有毛的妹妹泽建,小名菊妹子,是过继到毛家的。毛把她带進党,她跟一个党员结了婚,生了个孩子。虽然她和丈夫并不赞成共产党的杀人政策,她的丈夫还是被国民党杀了头,头装在木笼子里,挂在城墙上示众。菊妹子也被处死。她在狱中写过一封信,说她希望“自首”,但耒阳县坚决要杀她。她也就死了心,“甘愿受死刑。不愿受活刑了。”“快脱离人世就好了。” 她只希望能见她的生母和孩子“浅生”一面: “唉,可怜的浅生,实令我痛心呵!以前如何的希望养育他呵!谁知弄到此地步咧。”她想要她的孩子理解她:“浅生小儿也万不能怪我。[我]今生从未闻见的苦情均受到了。”
这个时期共产党烧杀最凶的地方是广东海陆丰,号称“小莫斯科”那里还修了“红场”,入口是个俄式的花哨大门。领袖彭湃把此地变成了可怕的屠场。彭湃这样推祟列宁:“他的法律,是没有什么详细的,反动的就杀,他的工人农民,不用报告什么工会、农会、政府,直可把土豪、劣绅、地主、资本家杀却”。彭湃的演讲和政策充满了这样的语言:“准群众自由杀人。杀人是暴动顶重要的工作,宁可杀错,不要使其漏网”。“将这批豪绅地主剖腹割头,无论任何反动分子,都毫不客气的就地杀戮,直无丝毫的情感”。海陆丰存在的短短两个月中,一万多人被残酷处死,“反动的乡村有些全乡焚烧”。
这些苏联人指导的夺权掌权均以失败告终。毛泽东的井冈山几乎是硕果仅存。毛不是狂热分子,当部队要烧天主教堂和豪华大宅时,他制止他们,说与其烧掉不如留起来自己享受。杀人当然要杀,但别杀得连自己也站不住脚。
朱德上井冈山的时候,莫斯科已决定停止乱烧乱杀的政策。它喜欢用“主义”这个词儿,给这一政策戴的帽子是“盲动主义”、“烧杀主义”。莫斯科说:“恐怖宜有系统。”这正跟毛的所为不谋而合。毛的精明使他重新获得莫斯科的青睐。尽管毛的自行其是曾使中央愤怒到把他撤掉,但此时斯大林亟需在中国有个不亦步亦趋的人,自己有主意,有能力,能让共产党成功。尤其是这时候,莫斯科难以对中共直接指挥。由于苏联使馆的人在企图夺权的“广州起义”中被当场抓获,中国当局关闭了一系列苏联领事馆,苏联人失去了用外交官身份在中国活动的机会。
毛此时没有任何党的职位。他曾累次写信给中央,要求成立一个由他领导的管辖井冈山一带的特别委员会,都未获明文批准。朱、毛会师后,毛又于五月二日再次给中央写信。不等中央答覆,毛就指定代表,召开“代表大会”,自己当上了书记。
毛急于拥有党的职位,还因为朱德带上山四千多人,而他的兵力只有一千,不及朱的四分之一。要管住实力远大于他的朱德,毛需要党的名义。他也要显示自己是个军人,在会师时特意挎上手枪,这在他是极少见的。过后他就把枪还给了警卫员。这支军队不久便以“朱毛红军”著称。
等待授权时,毛开始表现自己了。党的命令接受了,巡视员也让巡视了,还写长长的报告。党组织正经八百地活动了。毛到井冈山八个多月,还不知道他的辖区有多少党员,巡视员问起时,他的答覆是这个县有“千余”,那个县有“百余”。毛也还没進行过分田工作。理论上这是土地革命的中心,但讲求实际的毛觉得这事没什么必要,打家劫舍够维持统治就行。如今井冈山首次实行分田。
毛要党授权的信,由秘密交通员揣著,从上海千里迢迢送到莫斯科,在六月二十六日递上了斯大林的办公桌。中共正在开“六大”,地点就在莫斯科郊外,是唯一一个在苏联召开的外国党代表大会。斯大林把一百多名中共代表极机密地,不远万里地,耗费巨资地运来莫斯科,足见他对中共的期待有多高。
斯大林的中国路线由共产国际主席布哈林(Nikolai Bukharin)向大会传达,一讲就是九个小时,让在座者屁股都坐麻木了。毛不在座。纵观他的一生,不到万不得已,他绝不离开他的地盘。
“ 六大”唱主角的周恩来作军事报告,说毛的队伍“有一些土匪性质”,意思是毛不大听指挥。苏联人对毛不放心,但是很看重他,称他为中共武装的主要领导人。确实,毛泽东是最成功地推行克里姆林宫战略的人。斯大林六月九日接见中共党领导人时说:战略就是组建红军。在苏联的“六大”代表都受到军训,具体的军事计划也制定出来。曾抢过银行的斯大林本人亲自负责给中共提供建军的假钞。
斯大林看好毛泽东。毛有军队,有根据地,又是老党员,在中国知名度也最高。当然,毛不听话。但正如斯大林后来对南斯拉夫共产党人说的,毛“不听话,但是个成事的人。”而且,不管他怎么不听话,斯大林有办法控制他:毛离不开党,离不开莫斯科,离开了,他只是土匪一个。
于是,毛的要求完全被满足。十一月,中央通知到达,重新成立“前委”,由毛任书记,管辖朱毛红军。前委之下组织军事委员会,以朱德为书记。在毛泽东的上升史上,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毛与党离心离德,与莫斯科离心离德,结果党和莫斯科是要啥给啥,他大获全胜。
http://www.open.com.hk/Mao_CNotes04-06.htm#05
P.37
斯大林要中共用槍桿子奪權: 給鮑羅廷的電報, 1927-5-30 , (signed 「 Instantsiya ' (Stalin)), VKP vol. 2 , p. 764 。
1919 年就想到了: Vilensky 報告, 1920-9-1 , 見 VKP vol. 1 , p. 37 ; ▲ cf. Malyisheva & Poznansky.
與國民黨分裂前後的策略: 蘇聯在長沙領事館的檔案, AVPRF, 0100/10/129/78 , pp. 5-6 , 28-30 , 43 , 47 (Report covering period 13 Mar. to 28 Dec. 1926 ) ; ▲ Khmelyev ( 「 Appen 」 ) 報告, 1927-5-6 , VKP vol. 2 , pp. 715-717 ; ▲ 伯金計劃,見 Piatnitsky, p. 219.
羅明納玆、伯金等: Grigoriev 1976 , p. 15 ; ▲ Leonard 1999 , pp. 170-171 ; ▲ Mirovitskaya 1993 , p. 308 .
蘇軍情報局活動: Vinarov ( 蘇軍情報局中國站副站長, 1926 -1929 ), pp. 294 , 323-329 , 342-343 , 369 , 373-377 ; ▲ Mirovitskaya 1975 , pp. 61-62 .
莫斯科指示農民暴動,毛贊成: 羅明納玆指導下的 1927 年八七會議記錄,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 14 ,第 10 頁; ▲ 毛以中共湖南省委名義給中央寫的信, 1927-8-20 ,見中央檔案館編,《秋收起義》,第 16 頁; ▲ 《毛澤東年譜: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第 211-212 頁; ▲ 參見 Saich 1996 , pp. 296 ff.
「政權是由 …… 」: 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 14 ,第 5 頁。
P.38
「南昌起義」: 指揮者庫馬寧當時的報告,見 RGASPI, 514 / 1 / 254 , pp. 70-100 ; ▲ 蘇軍情報局事後的總結, 1927-9-14 , 見 VKP vol. 3 , pp. 84-110 ; ▲ Freyer 的報告, 1927-8-25 , 見 RGASPI, 495 / 154 / 247 ; ▲ Mirovitskaya 1975 , pp. 37-41 .
「共產國際的主意 …… 」: 斯大林對共產國際的講話, 1927-9-27 ,見 VKP vol. 3 , p. 129 (公開發表時這段話被刪去,同上, p. 130 ); ▲ 參見同上, p. 61 . 負責給「南昌起義」的部隊運武器的是米高揚,見蘇共政治局會議記錄, VKP vol. 3 , pp. 72 , 74 , 76-77.
毛關於湘南的建議: 《毛澤東年譜: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第 207 頁。
上海批准: 1927-8-8 , 中央檔案館編,《秋收起義》,第 10 頁。
在長沙蘇聯領事館開會: 會址見 1960 年代黨史學者就毛 1927 年以前生活對毛的親友所作的訪問紀錄; ▲ 羅章龍關於「秋收起義」的未刊文。
毛在長沙: 《毛澤東年譜: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第 209-210 頁。
「到了十六日 …… 」: 「彭公達同志(當時湖南省委書記)關於湖南秋暴經過的報告」, 1927-10-8 ,見中央檔案館編,《秋收起義》,第 111 頁。
「 農民調查」: 中央檔案館編,《秋收起義》,第 17 頁。
住進蘇聯領事館: 易禮容回憶,見 1960 年代黨史學者就毛 1927 年以前生活對毛的親友所作的訪問紀錄。
P.39
毛要求取消湘南暴動: 「彭公達同志關於湖南秋暴經過的報告」, 1927-10-8 ,見中央檔案館編,《秋收起義》,第 117 頁。
「某同志 …… 」: 中央檔案館編,《秋收起義》,第 16 頁。
毛未去銅鼓,待在文家市:何長工對黨史學者的講話記錄, 1977-3-22 ,見江西省寧岡縣委黨史辦公室編印,《寧岡——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第 26-27 頁; ▲ 其他回憶錄,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史資料徵集編研協作小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下,第 140 , 153 , 171 頁; ▲ 陳士 A,《從井岡山走進中南海 ── 陳士 A 老將軍回憶毛澤東》,第 10-11 頁; ▲Lo Jung-huan, p. 10 .
P.40
取消暴動: 中央檔案館編,《秋收起義》,第 43-44 , 53 , 133 頁。
馬也爾說: 1927-9-16 ,同上,第 42 頁; ▲ Pak, p. 173 .
「暴動的玩笑」: 中央檔案館編,《秋收起義》,第 139 頁。
「純是一個 …… 」: 「彭公達同志關於湖南秋暴經過的報告」, 1927-10-8 ,見中央檔案館編,《秋收起義》,第 122 頁。
毛早已計劃好: 江西省寧岡縣委黨史辦公室編印,《寧岡——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第 81 頁; ▲ 訪問黨史學者, 1996-4-4 。
「我和楊立三 …… 」: 江西省寧岡縣委黨史辦公室編印,《寧岡——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第 20-22 頁。
P.40-41
向井岡山行進: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史資料徵集編研協作小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下,第 176-177 頁; ▲ 陳士 A ,《從井岡山走進中南海 ── 陳士 A 老將軍回憶毛澤東》,第 13-23 頁; ▲ 江西省寧岡縣委黨史辦公室編印,《寧岡——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第 28-31 頁; ▲ 中央檔案館編,《秋收起義》,第 133 , 161 頁。
P.41
見袁文才: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史資料徵集編研協作小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下,第 90-91 頁。
用望遠鏡看: 同上,第 93 頁。
蘇蘭春描述: 同上,第 94 頁。
P.42
慶祝遂川紅色政權: 同上,第 278-279 頁。
與湖南省委接上關係: 《何長工回憶錄》,第 109-114 頁。
毛不去上海: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第 180-182 頁。
毛被開除: 「政治紀律決議案」, 1927-11-14 ,見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 3 ,第 483-484 頁; ▲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第 182 , 196-199 頁。
12 月31 日 函: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史資料徵集編研協作小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第 64-65 頁。
湖南省委被一網打盡: 中共湖南省委黨史委編,《湖南人民革命史》,第 375-376 頁。
毛當師長: 《毛澤東年譜: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第 236 頁。
P.43
毛的山寨: 訪問井岡山, 1996 年 4 月。
「群眾不懂 …… 」: 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史資料徵集編研協作小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下,第 458 頁。
「老話叫 …… 」: 同上:第 661 頁。
「抓了我們 …… 」: 同上,第 489 頁。
陳浩: 同上,第 56-58 , 168-169 , 293 頁。
警衛措施: 同上,第 46 頁; ▲ 訪問當地黨史學者, 1996-4-4 ,參觀毛的住宅。
長征途中: 訪問一位看過幾乎所有毛長征途中住地的黨史學者, 1997-8-31 。
P.43-44
毛在井岡山的住宅: 訪問井岡山, 1996 年 4 月。
P.44
生活方式: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史資料徵集編研協作小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下,第 461-462 , 550 頁。
P.44-45
賀子珍與毛: 王行娟,《賀子珍的路》,第 1- 47 頁; ▲ 訪問井岡山黨史學者,以及袁文才的親屬 , 1996 年 4 月; ▲ 參觀婚宴舉行地。
P.45
「年紀太大」: 訪問曾志, 1994-9-24 。
「一個女孩子 …… 」: 訪問 A 賀說此話的人, 1997-9-14 。
路過傷病員: 訪問蕭克, 1993-9-30 。
決心離開毛: 訪問曾志, 1994-9-24 ; ▲ 參見王行娟,《賀子珍的路》,第 105-106 頁。
P.46
「殺盡階級 …… 」等: 「關於湘南暴動經過的報告」, 1928 年 6 月,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 14 ,第 206 頁; ▲ 《彭德懷自述》,第 135 頁; ▲ 郭華倫,《中共史論》, 1 , 第 290 頁; ▲ 訪問曾志, 1994-9-24 。
「焚盡湘粵 …… 」: 「關於湘南暴動經過的報告」, 1928 年 6 月,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 14 ,第 206 頁; ▲ 《黃克誠自述》,第 36-37 頁。曾志,《一個革命的倖存者 ── 曾志回憶實錄》,第 52-58 頁; ▲ 耒陽目擊者 Fr. Prandi 當時寫的信, 1928 年, Le Missioni Francescane vol. 6, p. 150.
「我當過 …… 」: 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史資料徵集編研協作小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下,第 454 頁。
「使他與豪紳 …… 」: 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 14 ,第 206 頁; ▲ 參見 Mamaev 報告, 1930-4-15 , 見 VKP vol. 3 , p. 846 .
P.46-47
菊妹子: 遺書照片,見謝柳青,《毛澤東和他的親友們》; ▲ 參見李湘文編,《毛澤東家世》,第 239-240 頁。
P.47
海陸豐 :彭湃在 1927 年紀念十月革命大會上的政治報告等若干文獻,見中華民國開國文獻編撰委員會 -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印,《共匪禍國史料彙編》,第 4 冊; ▲ 郭華倫,《中共史論》, 1 ,第 290 頁; ▲Maestrini, p. 146 .
莫斯科決定停止: Titov, vol. 1 , p. 198 ; ▲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 4 ,第 174 頁; ▲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史資料徵集編研協作小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第 105 頁。
P.48
毛給中央的信: 見江西省檔案館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第 29-30 頁。
「千餘」: 巡視員報告, 1928-6-15 ,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史資料徵集編研協作小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第 130 頁。
首次實行分田: 同上,第 130-131 頁。
六月二十六日: 送呈斯大林的包括當時在上海主持工作的李維漢關於毛的職務問題的報告( 1928-5-25 ),以及李代表中央起草的「中央致朱德、毛澤東並前委信」( 1928-6-4 ),見 VKP vol. 3 , n. 1 , p. 413.
「 土匪性質」 : 見 6th Congress, Stenograficheskii otchet , Book 5 , pp. 12-13 .
P.49
稱毛為中共武裝主要領導: 周恩來軍事報告,同上; ▲ 瞿秋白說,見 Book 3 , p. 70 ; ▲Titov, vol. 1 , pp. 153 , 145 .
斯大林 六月九日 : 周恩來在接見時的筆記,見 VKP vol. 3 , pp. 426-431 .
受軍訓,軍事計劃: Mirovitskaya 1975 , pp. 57 ff ; ▲ibid. 1993 , pp. 313-315.
假鈔: Krivitsky, pp. 127-136.
毛「不聽話 …… 」: Dimitrov (季米特洛夫日記), 1948-2-10 。
要求完全滿足: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 4 ,第 256-257 頁; ▲ 《毛澤東年譜: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第 256-257 頁。
作者:jeramah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