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二战时美数万间谍监视全球 海明威儿子也效力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二战时美数万间谍监视全球 海明威儿子也效力   
清心也可






加入时间: 2008/07/07
文章: 24

经验值: 2153


文章标题: 二战时美数万间谍监视全球 海明威儿子也效力 (81 reads)      时间: 2008-10-14 周二, 下午10:42

作者:清心也可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美国国家档案馆定于14日解密一批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战略情报局的机密文件。文件中罗列出近2.4万名情报人员大名单。

  关于美国二战时期巨大的军事及民间情报操作系统的档案共计75万页。

  牵涉名人多

  华盛顿著名厨师朱莉亚·蔡尔德与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阿瑟·戈德堡、芝加哥白袜队捕手莫·伯格在二战期间共守着同一个秘密。他们曾任职于美国战略情报局。这个情报机构是中央情报局的前身,富兰克林·罗斯福任总统期间批准成立。

  美联社提前获得的解密文件显示,涵盖近3.5万名战略情报局成员的个人档案中,存有各种申请表、荣誉表彰和用于记录新成员名单的手抄笔记。这些情报人员中有不少人们熟悉的名人,如蔡尔德、戈德堡和伯格。还有一些活跃在其他领域的名人,像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特别助理、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曾出演《教父》的演员斯特灵·海登,20世纪70年代热播电视剧《8个已足够》的原著作者托马斯·布拉登。

  除此之外,作家欧纳斯特·海明威的儿子约翰·海明威、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儿子昆廷·罗斯福和克米特·罗斯福、美国“警察乐队”鼓手斯图尔特·科普兰的父亲迈尔斯·科普兰也曾为战略情报局效力。

  档案终开放

  此次公开的机密档案向众人揭开了二战时期美国情报机构的神秘面纱。战略情报局堪称短命,1942年成立,1945年解散。二战结束后,机构中的大部分成员归并入于1947年成立的中央情报局(CIA)。

  为战略情报局工作的情报人员身份各异,包括士兵、演员、历史学家、律师、运动员、教授还有记者等等。但在二战期间,他们仅以战略情报局成员的身份为人所知。他们筹措军事计划、为舆论造势、渗透敌方部队并游说别国抵抗纳粹暴政。

  中央情报局曾试图阻止战略情报局的相关机密档案公布。但曾在战略情报局工作的威廉·凯西1981年接管中情局后,便把所有战略情报局的成员档案转移至国家档案馆。如今,这些档案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国家档案馆专门负责保管战略情报局档案的查尔斯·坎利夫说,最新公布的档案将向世人展现更多二战时期美国情报工作的细节。

  秘密遭曝光

  以往,与战略情报局相关的一切信息都被置于严密保护中,即便是情报人员也不能向至亲透露半分。曾经操控美国在波兰和北非情报活动的沃尔特·梅斯对记者说,他把这个秘密苦守了50年,直到近期才向62岁的妻子坦承自己的情报生涯。

  前任战略情报局成员伊丽莎白·麦尔托什现生活在弗吉尼亚州伍德布里奇,已是93岁高龄。她说:“我觉得太可怕了,所有情报人员离开组织后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和身份,而在情报局的工作经历曾被告知是一种机密,离开组织后就不允许再提起。”同样居住在弗吉尼亚、现年93岁的梅斯也表示:“我被告知要死守秘密。”

  据美联社报道,此次档案公开将做到全透明。战略情报局成员及家属后来成立了战略情报局社团。得知情报局档案解密的消息,社团负责人查尔斯·潘科说,情报局居然有2.4万情报人员,这远远超过了他们估计的1.3万。

作者:清心也可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清心也可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380955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