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国内的两篇报导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国内的两篇报导   
万润南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6/04/03
文章: 1370

经验值: 57959


文章标题: [转帖]国内的两篇报导 (696 reads)      时间: 2008-9-09 周二, 上午8:31

作者:万润南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1)在北京召开“市场化三十年”论坛


近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与广东省人文学会在北京召开“市场化三十年”论坛,长期关注、甚至参与各个领域改革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包括吴敬琏、江平、茅于轼、秦晖、周其仁、樊刚、张维迎等知名学者。因而,这个会议是观察学界未来关注点的风向标。

与会者一致承认,三十年来,中国各个领域的规则、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举其大者如:私人产权获得一定程度保护,公有经济迅速缩小,私人企业逐渐发育以至于占据经济的半壁江山。这些制度变化释放出企业家的创造性,由此导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私人财富与政府财政收入以较高速度增长。与会者提出了各种理论,来解释这一增长奇迹。

专程参加这次会议的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以这种增长为依据,断言这三十年来的中国经过摸索,已经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制度。但是,在公开或者私下场合,所有大陆学者一致认为这个看法过于乐观。与会的经济学家都认为,目前的经济形势相当严峻,过去几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未必能够持续。真正令人担心的是,其根源不完全是周期性因素,还有更深层次的结构性与制度性因素。

如果视野超出经济领域,不是只看财富,而是观察社会、政治领域,则会发现,问题更为复杂而繁难。参加会议的经济学家、法学家和政治学家承认,过去三十年间,人们在各个领域的自由有所扩张,广泛的

权利获得政府的尊重和保障,社会自我治理范围不断扩展,文化、精神的自主性不断强化,法律与司法体系趋向完善,政治参与的渠道也日益增加。但是,一个确定的事实是:相对于经济领域,这些领域的变革尚不够完整。

也正是因为政治、社会领域改革的滞后,初步发育的市场遭遇了扭曲。比如,政府部门过度卷入经济活动中,经营城市、经营土地,导致政府成为利益当事人,商业纠纷转化为官民冲突。“双轨制”使得官员和接近官员的商人大规模进行“寻租”,腐败现象在政府、商界乃至全社会蔓延。权力介入经济过程形成秦晖教授所说的中国的“低人权优势”,其经济社会后果则是较严重的贫富分化。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实教授扎实的数据表明,过去十几年间,中国的基尼系数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正是这些现象,曾经引发了2004年到2006年的“第三次改革大辩论”。在这场辩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腐败”“国有资产流失”,以及“贫富分化”“看病贵”“上学难”“住房难”。很多人不加分析地将这些问题归咎于市场经济,归咎于“改革”本身。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所做的未加深思熟虑的辩解,也没有使公众释怀。

在“市场化三十年”论坛上,绝大多数学者都不再只是向后看,拿今天中国的富裕与三十年前的贫困相比而沾沾自喜;相反,更多的人向前看,思考中国还需要那些制度变革。学者们普遍相信,惟有通过进一步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制度变革,才能够完善市场,进而使中国社会继续良性转型的进程。

学者们提出的策略包括,减少政府部门控制资源的权力;严格限定政府的职能范围,政府应当谨守自己的本分,不能充当公司,不能利用权力经营城市、经营土地;改革财政预算制度,给公众以更畅通的财政民主参与渠道。江平教授进一步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人权同样也是硬道理。总而言之,与会学者都同意吴敬琏的说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改革,完善宪政的制度框架。

也就是说,中国要保持稳定增长就必须完善市场制度;要实现社会繁荣,就必须建立某种程度的普遍福利制度。但是,满足民众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却必须依靠合理的社会、政治制度。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话时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

我们认为,惟有法治能够保障市场之正常运转,惟有民主能够保障民众的政治权利,确保政府服务于民众,政府财政收入按照民众的意愿花销。惟有致力于完善法治、民主制度,方能有效地解决当下所面临的种种经济、社会、政治、乃至精神问题。

然而,进一步变革的动力究竟何在?这是困扰每一位与会者的问题。樊纲在自己的转轨经济学框架中,将变革的阻力归结于意识形态与特殊利益两大因素,这两者也经常混杂在一起。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推动制度的良性变革?这恐怕需要执政党、学界乃至全社会认真思考。

最重要的是,假如社会不能形成进一步改革的政治意志,则一切无从谈起。


(2)三次思想解放后,将实行“还权于民”的政改

中国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本周日(8月31日)在全省电话视讯会议上,动员湖南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他明确指出,这一次解放思想在继续注意「还利于民」的同时,更要打破既得利益,偏重于「还权于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张春贤「还权于民」的言论振聋发聩,立即引起关注北京政局动向人士的瞩目,以此推断,中南海年底将启动以「还权于民」为重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历了两次思想大解放运动:一是文革结束后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打破了个人迷信,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中国将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下了思想基础,进而掀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章;二是邓小平92年南巡后,中国掀起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最终确定了「三个有利于」的发展标准,并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两次思想解放,实际上是将中国人由「政治人」转变为「经济人」,中国人从过去狂热地「抓革命」,人斗人,转变为发财致富,「一切向钱看」。近 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有目共睹,GDP总量跻身于世界第四位,综合国力大为增强。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日前发表的一份国际性调查结果甚至认为,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首要超级大国。

不过,历经改革30年后,中国必须再度来一次思想大解放,深入推动改革,才可能突破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局:一是如何将「经济人」转变为「和谐人」,扭转「一切向钱看」的偏差;二是目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侵犯人权、官员腐败、分配不公等等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改革跛脚、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所致。

其实,早在今年3月,笔名皇甫平的前《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周瑞金曾披露,第三次思想解放的重点「更主要是还权于民」。六IV后中国曾出 现姓资姓社争辩,皇甫平曾率先披露邓小平决心进一步改革的思想。如今,作为中国地方大员,张春贤疾呼的「还权于民」,透露出「还权于民」的提法已经为中南海所采纳,并决心启动「还权于民」的政改,预料年底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后,将逐步推出相关措施。

不过,中国的政改将不会照搬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依然遵循「中国特色」。根据皇甫平的说法,如何还权于民﹐就是中央提出来的公众要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选举权等。如果北京能真正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这些权利,对中国政改而言,也是一大突破了。

作者:万润南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万润南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39311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