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模糊的好奇心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模糊的好奇心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模糊的好奇心 (751 reads)      时间: 2008-7-30 周三, 上午7:32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老芦,我这里讨论的是中文的模糊问题和好奇心。我觉得我的看法并不是主要针对你的批驳的举例,故为节省篇幅不引你的原话。

一、关于中文的模糊问题。我记得这是一个曾在罕见讨论过一阵的问题,启明网友是主要的正方,它的观点是中文的模糊是中国各种问题的根子。你的看法我印象中是多数人同意的看法,包括我,尽管我没发表过意见。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重要。道理很简单,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有了问题还有神马好谈的了!但我对就汉语是否模糊不清进行讨论却感到没有啥意义,原因是我前帖中说的讨论的结果只会是悖论。可能你没注意我那句话。

展开来说,尽管用母语讨论有关母语的种种现象乃是很普通的做法,但唯独有关母语的清晰问题是不能通过母语来讨论得到清晰的结论的。因为语言是否清晰是一个学术问题,对这类问题的讨论首先要有清晰的语言。假设一个语言模糊或清晰后,再用该语言来论证它,立刻有逻辑上的冲突。例如辨方假定汉语模糊,如果辨方能用汉语说明白这个问题,此过程便同时证明汉语清晰;如果辨方假定汉语清晰,则驳方再无法证明汉语模糊。(但似乎这个逻辑问题没人讨论过,可能大家都注意到别处去了。)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才会轮到关于语言的清晰问题研究的第二个方面,即使用者问题(能否有效地运用)。

但是你的关于古汉语模糊的说法就有点不同。先说明,我根本不懂古汉语。下面说的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基于对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的理解。我觉得用现代汉语讨论古汉语的模糊问题,同样首先要证明现代汉语是个清晰的语言。你在这上面的证明是现代汉语引入了大量新词汇,以及语法上的进步等等,我基本同意。在这基础上便是第二个使用者的问题。我当然相信老芦你的古文能力和分析判断,所以直到我了解到严复有十多年和十多种学术著作的翻译经历时,我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提出这个问题不是不相信老芦你的理解和判断,是我同时又注意到,哈佛费正清同事史华兹(Schwartz)教授研究过严复,并有过专著(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Harvard East Asian Series),中译本《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1989),它也提到严的翻译没有忠于原文,但他分析比较后的结论是严复有意歪曲了西方的一些概念,例如自由主义。严不是一个译书匠,算是近代中国有自己的思想的人物,他对翻译的艰难的了解至今少有人出其左右,如若尽是胡乱理解,生搬硬套,一本书可以,十多本枯燥的学术著作都是如此,此人不是有病?无数读者都没有判断力?

再说,语言本是思想的工具,究竟是先有语言才能思想,还是现有低级的思想后再在此基础上创立新词?商务在严译名著后列表统计严复应用和创立了482条词汇,而且据说严的译著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可谓巨大。如果都是人们看不懂的东西,或可以随意解释的文字,好像也说不通。总之,严复的翻译没有忠实于原著是个事实,但是否就此可以结论原因在于它用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原著在我看来则是个问题。

就你举的几个模糊的例子来说,如果换作一位思维严密的科学家来写这样的诗,恐怕结果也是如此。但是这位科学家用同样的文字来写论述文的话是否也会犯同样的毛病?总之,古汉语有毛病,但是否到了因此而无学术研究的程度恐怕需要更严格的证明。

二、关于学术好奇心问题。我同意你的部分看法。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是好奇心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作用的。你曾举例说,西方人发现中国官吏对生命问题毫不在意,表现不出丝毫的好奇心,并以此推论中国人无学术好奇心。这个例子的运用过于大而化之了。

我觉得凡是人类自然就对生命的产生有好奇心。我曾在议论历史的重要性时说,历史的来源就是通过对生命的来源的发问。不过,人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和能在这个问题的探索上走多远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我说好奇心是一种遗传是指人人都有的好奇心,所以是不会消失的。例如你说到过的芦笋拆钟,下面小钟说的自小对科学科目的兴趣等等,在我看来都是好奇心。你把好奇心分为学术好奇心不知到底根据什么来定义区分的。

如果说“好奇心有各种各样的,中国人有的好奇心基本在于刺探隔壁邻居的隐私。过去,现在,将来都缺乏学术好奇心。没谁是因为学术兴趣决定求学方向的”,我觉得只是你根据一些观察的结论。我的儿子的求学方向就是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定的。更多的是,我看见环境对年轻人的干扰。例如我的孩子,我的朋友中(中外都有)只有极少数没有批评我不加干涉让孩子选择一项赚不了钱的专业,或者就是曲解我的孩子是不是想如何如何。我家的邻居现在儿子和父母正在吵架,因为儿子想学神经科学,父母说这行当将来早不到工作,坚决不允。

我完全同意西方人的探究精神强,学术成就远不是中国人可以相比的。这个现象不仅存在于西方人和中国人之间,也存在于西方人和其他人之间。在现代科学长达300年的奠基时期,年犹太人也不能例外。所以我觉得,好奇心的问题恐怕不是谁有谁无的问题,而更多的是一个好奇心在学术探究上能否保持,能否形成传统的问题,是一个民族所有的文化特点的问题。其中可能很多方面和该文化的物质水平,价值观,人文精神等等紧密相关。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河边于2008-7-30 周三, 上午8:15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89854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