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央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央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kai-kai
加入时间: 2004/03/25
文章: 2225
经验值: 10951
标题:
[转帖]央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78 reads)
时间:
2008-6-12 周四, 下午12:42
作者:
kai-kai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作者 沙黾农 发表于 2008年06月11日 15:31 | 点击:9353楼主
很遗憾,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央行仍然没有找到针对中国经济特征的金融调控方法,看到GDP过10%、看到CPI高涨,就条件反射般的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加息再加息,不断提高准备金率,2007年7次加息,准备金率快接近了夸张的20%,收获的是什么呢?收获的是CPI在加息中越涨越快,收获的是实体经济尤其是银行资产风险越来越高。
为什么加息和提高准备金这样在西方很普遍的金融政策在中国会失效呢?
因为中国的经济结构和西方不同,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和西方不同。
就GDP来说,在2007年之前,真正过快的是房地产行业的畸形发展,其它实体经济行业的发展是比较健康的。央行要做的,就是收缩金融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而不是加息这样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从紧策略。如果央行在2006年就限制房地产行业企业贷款,降低居民购房按揭比例,就会有效地调整经济结构,客观上也就限制了GDP的快速上涨。
就CPI来分析,今次的CPI上涨和以往不同,货币投放过大仅仅是小部分因素,因外资为博取人民币升值而进入中国的外汇占款,大部分投向了房地产和股票,并非去拉高了猪肉和粮食等生活资料价格,输入性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另一部分因素,原油的狂涨推高了农药化肥等农资的价格,使CPI的上涨具有了输入性成本推导的特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CPI的上涨主要是农业生产赶不上消费增长所致,我们知道,城市化的步伐使得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短缺,在中国极其偏远的农村,我们也很难看到年轻人在劳作,他们都进了城,只剩下老弱病少等进不了城的人在从事农业生产,能打多少粮食就打多少粮食,卖粮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的比重已无关紧要,这样农业的资金投入也就很少,养猪养鸡等就更没有人干了。加上各地房地产和开发区对耕地的侵占,农业养殖业生产已严重落后,生活资料的涨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前是8亿人种地供养12亿人,现在是4亿人种地供养13亿人,这就是粮食和猪肉等生活资料涨价的主要逻辑。
这就是加息为什么不能有效抑制CPI上涨的根本原因!
而且,加息就意味着提高了全社会的资金成本,当然也就提高了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生产成本,也提高了农业流通企业的成本,反过来反而成了CPI上涨的助推力量。
央行明显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照搬西方的一套,不仅不能解决问题,相反,随着从紧政策的累积效应和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实施和削减出口退税等政策对出口的打击,实体经济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伤害。
中国经济体量之大,并不怕宏观调控,但却怕瞎调控、乱调控,怕调控过度,当然,最怕的是过度的瞎调控乱调控。
央行现在正在做的就是这样的事。
遗憾的是,我们不仅看不到央行对错误政策的修正,却看到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越走越坚决。
因此上,今后几年的中国经济没有任何理由乐观。我们基本可以预见,CPI要么上涨到一个夸张的水平,比如他们所定义的恶性的10%之上(实际上如果油价电价放开的话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要么长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GDP却将不断回落,直至到达8%上方,那里是中国经济的悬崖边缘。
经济起落本是常事,但拙劣的金融政策所带来的经济损害却让人揪心。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才会拥有一个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懂得经济也懂得调控的央行。
作者:
kai-kai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255613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