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原创]话说阿三(2):阿三为什么叫阿三(上)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原创]话说阿三(2):阿三为什么叫阿三(上)   
金唢呐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7/06/19
文章: 1504

经验值: 61256


文章标题: [原创]话说阿三(2):阿三为什么叫阿三(上) (1644 reads)      时间: 2008-6-01 周日, 上午10:52

作者:金唢呐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话说阿三(2):阿三为什么叫阿三(上)


金唢呐


老上海人都管当年的印度巡捕叫“红头阿三”,上海人念这几个字的发音非常有节奏感,叫人听一遍就忘不了。下面就我所知,说一下上海人为什么称印度人为“红头阿三”。

红头的说法比较一致,是因为印度人头缠红布。虽然中国人也喜欢红色,但印度人用的红色和我们全球华人的大游行中的红海洋的红色不一样,我们用的那种颜色叫“中国红”,特点是“红得像火焰,灿烂的像朝霞”,和我们的革命理想和热情高度一致。而印度人用来包头的是一种暗红色,配上他们凶神恶煞的面孔和手中的大棒,让人感到有些压抑、害怕甚至战栗。红色容易让人联想起血液,“中国红”像是动脉流出来血,红头阿三的“红”更像是静脉血。

其实到上海的印度人不一定包红头,他们初到上海包头布的颜色,青黄赤白黑,五花八门各色俱全。我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好像以白头为多。但不管平时缠什么,一旦他们吃了巡捕房饭,或者做了门卫,就一律包起红头来,红头乃是他们的“制包”,如果派在外国牢监里服务,就一律包着蓝头,不过“蓝头阿三”总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猫着,平常人们看见的不多,见到的都是那些戳在大门口的门卫,或者是脖子上挂着哨子,手提哭丧棒的巡警,所以“红头阿三”的称呼最为普遍。若当时印度人在中国各行各业就业的话,我们看到的情况可能就不只是“红头阿三”,而是“赤橙黄绿青蓝紫,阿三头巾神州舞”(改编自《毛主席诗词》),可能看到的就是“彩虹阿三”。

至于为什么称“阿三”,而不称“阿二”、“阿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知道的有下面五种说法:

其一,阿三是洋人的统称,“猢狲”的雅篆。

那时的上海人形容猴子为“阿三”,在国人看来,举凡洋人,形貌举止皆如猴子,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优越性”使然,觉得自家进化程度高印度一头(体毛稀疏就是一例),故此特(蔑)称印度人为“阿三”。但据说印度人虽然面孔是黑的,但其实是白种人。和他们近距离接触并仔细观察一下,就觉得他们虽然皮肤是黑的,手上有饭粒儿,身上有奇怪的香气,说起英语来有咖喱味,但凹眼窝,高鼻子,大胡子,除了皮肤的颜色,构造和形状和金发的白种人都很接近,若身上涂满白灰,和西洋人无二,和前门楼后梆子的厚嘴唇非洲黑人则完全是两回事。

上海人管猴子叫阿三很有历史了,远在印度人到上海之前。婺源王仲贤君《上海俗语图说》,曰“阿三”者,猢狲之雅篆也。老上海在其开裆裤时代观赏街头耍猢狲时,但等耍猴人之铜锣一奏,“花果山来水帘洞”一唱,常常会人来疯似地大唤其猴曰:“阿三,屁股头火着哉!”就是“阿三”同训于猢狲之明证也。老上海人说,小时候路上看见玩把戏人手里牵着的猢狲,嘴里就会这样唤出来,因为猢狲屁股是红的,所以要嘲他火烧,“阿三”者,猢狲之雅篆也。

据达尔文《原种论》上说:“人类的原始祖先是猿猴,我们都是猢狲的灰子灰孙。”凹眼窝,高鼻子,黄头发,狭面孔的高加索白种人,看来是猢狲的嫡系子孙,因为他们的形态与猢狲最近似。西洋文化未输入我中华以前,我国的小把戏,早就看出这个特点来了,所以对于一切红毛洋人,皆尊称他们为“猢狲”,有时候亦直呼他们的雅篆“阿三”。小朋友们不谙事理,见解有限,把印度巡捕看作是街头猢狲的嫡派,其实还是可以理解的——却不经意地与伟大的达尔文氏暗合。


其二,阿三来源于洋泾浜英语发音。

有一种可信度颇高、已经被列入俚语辞典大百科的说法,就是当时上海租界的民众经常要与这些印度警察沟通,不过中国人的英语不好、印度人的咖喱味的英语也是怪腔怪调,所以当时上海的“警民沟通”、“警民共建”开展不顺畅。不过上海人居然从这种鸡同鸭讲式的沟通上,又找到了新的乐子。因为他们发现印度警察每回遇上了舌尖嘴利的上海民众的时候,总是会面红耳赤、吞吞吐吐,喜欢结结巴巴地反复讲着:“I say.....,I say.....”作为语言停顿。所以上海人就把印度警察的经典结巴名句:“I say.....”用上海话来发音,又变成了“阿三”。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不是“I say.....”而是“I see”。由于 I see 的发音和上海话的“阿三”也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称呼。

另有一说认为阿三来源于“阿Sir”,Sir沪语音读如“三”,而“三”是单音节词,沪语(包括江南大多数地方方言)一般在单音词前置“阿”(或后置“子”、“头”等)组成词组使用。于是洋径浜英语称“Sir”为“阿Sir”,音读如“阿三”,是市民对巡捕客气的称呼,而“印捕”头缠红巾,于是被叫作“红头阿三”,也就是“缠着红头巾的警察叔叔”。联想起今天的香港人也叫警察为“阿Sir”,所以此说也有道理的。还有一说是这样解释的:印度巡捕每天须在长官的指挥下出操,他们在表示对长官指令理解和执行时常齐声高喊:“Yes Sir!”最初上海人不明白“Yes Sir”是什么意思,就把巡捕叫作“阿三”,也就是说,阿三是“Yes Sir”的沪语表达方式。这种说法比较符合印度巡捕作为打工仔的身份对boss唯唯喏喏的模样。

据玩疯狂英语的李阳说,上海人说日语漂亮,说英语不咋地,原因是上海人说话嘴张的小,我注意观察了一下,是这么回事。他们说“三”,绝不像北方人那样张开大嘴,只是发出类似普通话“塞”的声音来;我仔细听了一下,沪语中“三”的读法介于英语的“see”“say”“sir”之间,上面几种说法都说得过去。而沪语中“阿”的读法与英语的“I”也接近,只是离“Yes”差的远了点,但这儿说的是标准英语,洋泾浜英语“Yes”应该如何发音就不得而知了。


其三,阿三说得是职业,凡是巡警都叫阿三。原因是巡长制服的袖子上有三道杠标记,上海人又把他们叫作“三道头”、“三条杠”。租界的巡长大多由本国人担任,巡捕则多为印度巡捕。印度巡捕的袖子管上有三条白道道,类似少先队的大队长。不同的是巡长红色的“三条杠”靠近肩膀,而巡捕白色的“三道头”在下边袖口上。阿三是指袖子上“三条杠”,按说安南巡捕和华捕也应该包括在内,但因为印度巡捕数量多、样子特别,给人的印象深,叫来叫去,就成了印度巡捕的专用称呼了。

作者:金唢呐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金唢呐于2008-6-10 周二, 下午7:23修改,总共修改了2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金唢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6756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