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从“孺子可教”和“朽木不可雕也”说起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从“孺子可教”和“朽木不可雕也”说起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从“孺子可教”和“朽木不可雕也”说起 (804 reads)      时间: 2008-4-29 周二, 上午8:31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老芦的两篇关于认知过程的分析文章,从对历史研究的案例分析切入,指出“事实认知-价值辨别-感情认同”是认知活动中不可少的三个环节,又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概括价值观认知上的普遍差异。读了老芦的分析,自然会问“仁者”和“智者”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感情认同”的基础是什么,对认知影响的机制如何(老芦尚未论及到这部分)。我先谈一点我的看法。

一.“边设计,边制造,边使用”
人尽皆知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手段, 这方面的成果不菲。用计算机模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恐怕至少在理论上能办到。(希望老越和内行网友能发表点意见。)不过中国人还观察到有关认知上的另两个现象:“孺子可教”和“朽木不可雕也”(取其形容一个人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意思)。如果从现代的认知观点看,这两句话提示,思维定势要在一定的年龄后才会发生,它会强大到不可逆转的程度。所以,如果用计算机来模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研究结果就必然对“孺子可教”阶段的认知过程缺乏说服力。

一般认为,人自出生一年后,脑神经细胞总数增至约1000亿后就不再增加,但脑重量会继续增加约3倍,通常在21岁时到达最高点。谁都知道,人不是长到了21 岁就自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区别的,需要不间断地对大脑进行刺激才行。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话,这部机器还非得“边设计,边制造,边使用”才行,彻底违反工程学常识。(美国把合法选举年龄定在18岁,但合法饮酒年龄则定在21岁不知是否和这有关。)

大脑的功能是思考。参与思考的可辨识的特征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智力方面,读写算记便是这方面能力的主要表现。其他还有两个重要的标示是情感和智慧。情感的表现也不难认定,喜怒哀乐人人都有。智慧则很有争论,一般认为它表现为对未预料到的新问题的解决能力。

我觉得,如果以大脑的重量达到最高点作为大脑器质方面的发育的最后完成的标志,大脑在这之前的生理结构的发育主要是建立各功能区和神经元相互间的联系,同时又将接受的外界刺激分类归挡(这种归档是建立在记忆蛋白的基础上)。记得曾经有过报道,神经元间的联系会因为外界刺激的减少而退化。不论是否会退化,神经元的联系的建立是信息刺激的变量这一点,使得一些神经元间的联系和记忆蛋白加上归档的信息一起构成思维的“软体”。这样,有的“问题软体”便可能是无法清除的,可能是造成永久性的思维定势的生理基础。

二.智慧的发育
人们对智慧的了解极为有限。如果智慧是个人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则智慧的发育主要影响个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新旧知识整合的能力。相比之下,智力的重要标志是随情景的变化调整个体的行为。两者的不同还是很明显的。简言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智力特征;见到扮成人的“鬼”,能把“鬼”看穿,把“鬼”的皮剥掉,见人所不见,那才是智慧特征。

三.情感的发育
古希腊人对情感(如悲哀和欢乐)和思维的关系持否定的态度,认为思维是理性的,情感干扰如推理归纳这样的理性思维。通过各种实验和观察,现在有如下几种解释:
1.情感是精神现象,它会伴有身体反应。例如,因为感到悲哀而哭泣。
2.情感是身体感觉的结果,其实是我们因为哭泣而感到悲哀。
3.情感不必和情境有关,如吸烟喝酒都能引出某种情感反应,情感未必都可以被观察到。
4.情感是一种由于“参与行为”而发生的精神反应,根据参与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如需负责任而焦虑,分享成功而快乐,等等。
5.情感和认知活动紧密相连,可以是甚至活动的动机,也可是认知活动结果。如焦虑可促使人去来了解与它相关的信息,也可因为了解了某样信息而焦虑。

以上1,2,3种情感主要和短期情感有关,4,5两种主要和长期情感有关。现在一般认为考虑情感问题时,因当把上述各种情形都加以具体分析。长期作用的情感问题现在愈来愈受重视,被用来解释儿童的情感发育受不良家庭的影响而出现的行为问题,以及其他的如偏执态度有关的认知问题。

四.“中国式”教育对智力和情感发育的危害
老芦过去分析过的就不用重复了。我想要补充的是长期对青年人进行“忘我之心不死”的我且称之为“恐吓教育”的危害。从上面情感发育的行为和认知研究的角度看,这种教育的不但会引发年轻人的恐慌仇恨心理,还会造成由此产生的认知定向,进一步寻找更多的有关信息,以致形成普遍的不为个体意识到的长期负面情感,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发生集体释放。即便没有风吹草动,这样的人如果将来进入人文研究学术界,情感问题也会影响到个人的认知取向,对其研究的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这样的人成为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可能造成的损害更是难以预料。

最后要说的是,认知过程非常复杂。事情远比我这里分析的复杂得多。把不同的观点和行为放到认知过程的背景上来考察可以让我们对很多问题能进行概括,有助于了解特定的观点是如何产生和相互影响的。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38577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