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真实的慈禧一瞥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真实的慈禧一瞥
芦笛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标题:
真实的慈禧一瞥
(1526 reads)
时间:
2008-3-30 周日, 上午11:10
作者:
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真实的慈禧一瞥
芦笛
读《百年家族•曾国藩》(董丛林著,河北教育出版社与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见到曾纪泽(曾国藩之子,时任驻英法公使)在日记中记录的他在出使前入宫陛见,两宫太后“指示方略”时与他的谈话,颇有意思。《曾纪泽日记》已经出版,可惜网上没有下载点,是以只好抄书,逐字逐句打下来与网友分享。不免略加评点,用助读兴云尔。
虽是东西宫太后共同接见,谈话一如既往,多由西太后主导,东太后偶尔插话。曾纪泽没有注明问话的“东西属”,只能根据既往经验(如注明“东西属” 的两后垂询胡林翼的记录)猜测家常问话主要来自东太后,有关国事的垂询则来自西太后。
---------------------------------------------
太后:“你打算哪日起身?”
曾:“臣因公私诸事,须在上海料理齐备,现拟九月初四日启程。”
太后:“走天津不走?”
曾:“须从天津经过,且须耽搁十来日,与李鸿章商量诸事。”
太后:“李鸿章熟悉洋务,你可与他将诸事细细讨论。”
曾:“是。”
太后:“上海有耽搁否?”
曾:“出洋路远,应办诸事,应带诸物,均应在上海料理清楚。又臣携带随行人员,亦须到上海乃能派定。所以在上海耽搁较久,大约须住一个多月。”
…………
太后:“你先到英国?先到法国?”
曾:“臣拟于十月二十八日从上海动身,赁法国公司轮船,行至马赛尔登岸,再赁火轮车行至巴黎。巴黎即法国都城。法国人见中国使臣至,彼必有迎接款陪之礼,臣若径行不顾,颇有不便。拟于上海先发以电致郭嵩焘,请其至巴黎交印,臣在巴黎接印,即可先将寄法国之国书交给,然后再赴伦敦交递致英国之国书,伦敦系英国都城。”
…………
太后:“你既能通(英国)语言文字,自然便当多了,可不倚仗通事翻译了。”
曾:“臣虽能通,总不熟练,仍须倚仗翻译。且朝廷遣使外洋,将成常局。士大夫读书出力后再学洋文洋语,有性相近性不相近、口齿易转口齿难转之别。若遣使必通洋人洋语,则日后择才更难。且通洋文、洋语、洋学与办理洋务系截然两事。办洋务以熟于条约熟于公事为要,不必侵占翻译之职。臣将来与外国人谈论公事之际,即使语言已懂,亦候翻译传述,一则朝廷体制应该如此,一则翻译传述之间,亦可借以停顿时候,想算应答之语言。英国公使威尔妥玛能通中华语言文字,其谈论公事之时,必用翻译官传话,即是此意。”
【芦评】这点常识,我党似乎到现在都没有,以为懂洋文者即可办外交,以致弄出个翻译李大牙来辱没全体中国人的祖宗。据说现在的杨外长也是翻译出身,请他牢牢记住曾纪泽的话:“且通洋文、洋语、洋学与办理洋务系截然两事。办洋务以熟于条约熟于公事为要,不必侵占翻译之职。”
他没有说的是他家先翁曾国藩批驳李鸿章的外交思想的精彩语录。李鸿章去接任直隶总督时,曾国藩说,外交是直隶第一冲要之事,问他准备如何办外交。李鸿章说,他准备不管洋人说什么,他只同他打痞子腔。
曾国藩不以为然,沉默半天,请教李鸿章这痞子腔该怎么打,请少荃打给他听听。李鸿章自知说错了话,便请教曾国藩该如何办外交。曾公说:
“依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圣人言:‘忠信可行于蛮貊’,这断不会有错的。我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过于吃亏。无论如何,我的信用身份,总是站得住的。脚踏实地,蹉跌亦不至过远,想来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转引自《百年家族•曾国藩》,P221)
李鸿章闻言肃然,从此奉为圭臬,后来对人说,此后他办外交,不管对方是哪国,“我只捧着这个锦囊,用一个‘诚’字,同他相对,果然没有差错,且有很大收效的时候。古人谓一言可以终身行,真有此理。要不是我老师的学问经济,如何能如此一语破的呢?”
可惜后人越活越回去,我党上台后把痞子腔当成国语,将伶牙俐齿当成外交才干,将恶言毒语当成折冲樽俎,把大话牛皮恫吓当成冲天豪气,这才会有李大牙那些流芳百世的逸事佳话,熊光楷、朱成虎那些“虚强造作”的伪劣狗皮膏药。
--------------------------------------------------------------
……………
太后:“办洋务甚不容易,闻福建又有焚毁教堂房屋之事,将来又必淘气。”(芦注:“淘气”乃老北京话,“麻烦”之意)
曾:“办洋务难处,在外国人不讲理,中国人不明事务。中国臣民常恨洋人,不消说了,但须徐图自强,乃能为济,断非毁一教堂、杀一洋人,便算报仇雪耻。现在中国人多不明此理……”
太后:“可不是么!我们此仇何能一日忘记,但是要慢慢自强起来。你方才的话说得很明白,断非杀一人烧一屋就算报了仇的。”
曾:“是。”
太后:“这些人(引者注:针对顽固守旧派而言)明白这理的少。你替国家办这等事,将来这些人必有骂你的时候,你却要任劳任怨。”
【芦评】慈禧此话何等明白!曾国藩在陛见后曾对心腹幕僚赵烈文说,两宫皇太后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默(不讲话),亦无从测之。这又何以为奇?慈禧再天赋聪明,也不过是个传统妇道人家,从未接受过治理大国的专业训练,靠“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顶多也就只能摸索出点控制人的权术罢了,那不就是咱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全部学问么?本来,清朝对太子的教育培养训练倒非常成功,远非明朝那种烂样子可比(明朝太子竟然可以是文盲,如泰昌皇帝因太子身份久久未定,其教育彻底被忽略),可惜同治和光绪都没有当家的机会。
不过这其实也不是很重要,对中国统治者的要求历来很低,只要有点common sense (常智),是个明白人就够了。慈禧此话,说明她颇有常智,断非清流大臣可比。但她后来竟然会纵容拳匪以杀人烧屋的方式复仇,说明即使以太后之尊,也弹压不住宋明理学培养出来的死硬官僚们,到最后竟然被他们的“爱国激情”席卷而去。
的确,慈禧能预见“这些人”将来必然要大肆攻击为真诚为国的曾纪泽,却毫无制止他们的能力,只能勉励曾纪泽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可见“这些人”的势力之大。洪洞县里无好人,在一个绝大部分读书人都是理学炮制出来的白痴愤青们的国家,不可能指望某个天才明君出来力挽狂澜,改变为伪劣知识分子们塑造的主流社会心态(所谓“清议”)。唯一让国人开眼的希望是彻底让鬼子打得怕进了骨髓去。此所以中国必须被欺负,以便用蒙羞受辱的方式来摆脱沉重的文化包袱,获得承认别人比自己先进的起码智能,是之谓“物极必反”,亦即伟大领袖最爱用的“走向反面”。
-------------------------------------
曾:“臣从前读书到‘事君能致其身’一语,以为人臣忠则尽命,是到了极处。观近来时势,见得中外交涉事件,有时须看得性命尚在第二层,竟须拼得将声名看得不要紧,方能替国家保全大局。即如前天津一案,臣的父亲先臣曾国藩,在保定动身,正是卧病之时,即写了遗嘱吩咐家里人,安排将性命不要了。及至到了天津,又见事务重大,非一死所能了事,于是委曲求全,以保和局。其时京城士大夫骂者颇多,臣父亲引咎自责,寄朋友信中常写‘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八字,正是拼却声名以顾大局。其时当时事势,舍曾国藩之所办,更无办法。”
太后:“曾国藩真是公忠体国之人。”
(曾纪泽免冠叩头,未对)
【芦评】这段话让人不能不让人痛感爱中国之难,这大概是敝国独一无二的特色。爱国的代价还不只是性命,更是被传统士人视为更宝贵的声名。这就是区分林则徐与曾国藩、郭嵩焘、曾纪泽等人的试金石。我当在《林则徐》系列末尾指出,林乃是典型的清流,沽名好直,珍惜羽毛,太拿名声当回事,以致以他的聪明睿智,早就发现了国人断非鬼子对手,但非但不敢出来大声疾呼通知大众这痛苦真相,力主向先进文明学习,反而为愚昧的仇外狂潮推波助澜,在退休后还在福州发起所谓“反入城斗争”,使得他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自我标榜完全成了讽刺。
幸亏有曾国藩、郭嵩焘、曾纪泽这类不怕“外惭清议”, 不惜声名扫地的志士,中国也才终于没有被瓜分。
---------------------------------------
太后:“也是国家气运不好,曾国藩就去世了,现在各处大吏,总是瞻徇的多。”
曾:“李鸿章、沈葆桢、丁葆桢、左宗棠均是忠贞之臣。”
太后:“他们都是好的,但都是老班子,新的赶不上。”
【芦评】太后也知道没有新血,干员只是凤毛麟角,而且开始老去,却不知道原因何在,那就是陈旧过时的教育决定了官员们只有特别聪颖,并有办洋务的第一手经验,才能从实践经验中逐步摸索出点世界常识来。凡是资质较差而又缺乏实践机会的臣子必然是百无一用的清流废物。传统教育制度的全部目的在于训练忠臣,不是训练称职的能臣,当国家遭逢万古奇变,迎头撞上更强大更先进的西方文明之时,这种背时教育制度当然不可能及时批量生产出具有应变之才的干部队伍来。
---------------------------------
曾:“郭嵩焘总是正直之人,此次亦是拼却声名替国家办事,将来仍求皇上、太后恩典,始终保全。”
太后:“上头也深知道郭嵩焘是个好人。其出使之后所办之事不少,但他挨这些人的骂也挨够了。”
曾:“郭嵩焘恨不得中国即刻自强起来,常常与人争论,所以挨骂,总之系一个忠臣。好在皇太后、皇上知道他,他就是拼了声名也值得。”
太后:“我们都知道他,王大臣等也知道他。”
曾:“是。”
【芦评】慈禧在此倒没有口是心非,伪作拉拢之言。曾纪泽之所以去接郭嵩焘驻英法公使的任,乃是因为郭被强调“民族尊严”的副使刘锡鸿上书参劾,理由竟是郭穿洋人衣、巴西国王入场时与其他使节一道起立致敬、听音乐会频频翻看节目单等。但慈禧并未听进这些谗言,是郭嵩焘不堪清流们的侮辱,自己称病辞职的。
慈禧在这儿说“但他挨这些人的骂也挨够了”,又一次流露了对“这些人”的不满和无奈。或许,如果康有为不想出谋害她的馊招来,光绪即使被黜,她也不至于在庚子年间彻底倒向“这些人”和拳匪,使得国家几乎陷于灭顶吧?
-------------------------------------------
太后:“你现在在总理衙门居住?”
曾:“总理衙门事务势不能不秘密,臣等从前未敢与闻。现因奉旨出使,须将英国法国前后案件查考一番,并须摘要抄录一点。其余全案虽在郭嵩焘处,然臣在路上必有外国人交接应酬,若言谈之际全然不知原委,未免不便。”
太后:“你办事倒很细心。”
(曾纪泽肃然未对。)
【芦评】这夸奖倒很得体,曾公的敬业精神确实值得称赞,在当时官场中恐怕绝无仅有。
--------------------------------------------------------------
…………
太后:“外国也有总理衙门?”
曾:“外国称‘外部’,所办之事,即与中国总理衙门公事相同。闻英国近亦改称总理衙门。其实外国话都不同,也不唤外部,也不唤总理衙门,只是所办之事相同就是。”
太后:“你什么时候可到?”
曾:“只要托皇太后、皇上洪福,一路平安,路上没有耽搁,年底总可到法国都城。”
太后:“你没有到过外国,这些路径、事势想必是听得的?”
曾:“也有翻看书籍地图查考得的,也有问知的。”
【芦评】这怯可就露大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类的外交部门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咱们有的只是“理藩院”。这衙门是在咸丰手上建立起来的,难道慈禧不知道?既然知道,凭常智也该知道那是洋人来后才出现的新事物,洋人当然也会有类似机构。
伟大领袖、我们心中最白最白的白月亮慈禧同志在此预先写下了《实践论》提纲,代后世伟大领袖预先批驳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谬论,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要知道外国的路径事势,就得到过外国”的伟大真理。
读到此段精彩对话,我不禁觉得奇怪:慈禧想必不会看地图,那她怎么治理如此广大的国家涅?她过去召见曾国藩,谈到练兵防备外国入侵的大事,曾国藩向她指出天津上海广东的海口都要加强防卫,这些地名的地理位置是否会在她脑海里浮出?显然不会。曾国藩、李鸿章等大臣又会看地图么?我看难说。君不见吴法宪在回忆录里坦率承认,他们到了平原后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最后才摸索出怎么通过看太阳等等来确定方位。我党高级军事干部尚且如此,何况毫无现代教育的老佛爷以及她的干部队伍们?
难怪李鸿章要慨叹“与妇人孺子从事”。无知老妇孺子却能垂拱而治,令能员干吏如曾李诸公鞠躬尽瘁,肝脑涂地,死而后已,伟哉,孔孟之道!
作者:
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08-4-05 周六, 下午8:20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看来第3、4代领导人的见识也没有超过老佛爷嘛
--
铁木
- (21 Byte) 2008-3-30 周日, 下午9:10
(338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8776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