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中小学必修文革样板戏 中共教育部被轰“发神经”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中小学必修文革样板戏 中共教育部被轰“发神经”   
虚怀若谷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7/06/09
文章: 1019

经验值: 2036


文章标题: zt:中小学必修文革样板戏 中共教育部被轰“发神经” (152 reads)      时间: 2008-2-22 周五, 下午8:24

作者:虚怀若谷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转者按】这则消息很重要,从中可以看出胡锦涛执政以后,中共不断的向左转,毛共化。这又是其这一毛左路线的一个表现。不难看出,现在的胡锦涛中共竟然已经发展到了要把中共自己都否定了的文革的样板戏文艺拿出来教育中小学生,其愚民的肆无忌惮和垂死前的顽固死硬实在令人惊愕。这或是中共末日前的回光返照或返祖现象吧。海川这里有几个毛共遗孽,即芦笛,金唢呐,加人辈,没完没了的大唱样板戏,原来是对其中共主子的先意承志,也就十分明显了。

中小学必修文革样板戏
教育部被轰“发神经”

苹果日报

文革时期曾红极一时的革命样板戏,将成为中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中国育部已对九年制义务育阶段的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增加了京剧学内容,而选定学曲目中,大部份选自文革时期流行的革命样板戏,其中一些歌词不但充满红色极左意味,更令不少经历过文革的内地民众不寒而栗。有内地民众斥育部“神经病”,并称“决不会让我的孩子去学那些东西!”

据北京市委体美处副处长王军介绍,为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育部对九年制义务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并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10个省市自治区的试点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开。从今年3月至明年7月,10个省市自治区各选2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目前,15首京剧学曲目已确定,材编写和光碟研制工作也已动。



学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
王军表示,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问题,开设京剧课“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选定的15首学曲目中,有9首是文革“样板戏”的内容,包括京剧《红灯记》选曲《穷人孩子早当家》、京剧《沙家》选曲《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京剧《红色娘子军》选曲《接过红旗肩上扛》等;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学唱段。
当局的决定引起内地各方反应。北京双榆树中心小学校长曾樾称,京剧是国粹,纳入学校育非常有必要,而且“样板戏是当年每个人都会唱的。”又称“我会和学生一起唱,还能给他们讲一些背后故事。”北京的家长张先生表示,自己是上世纪60年代生的,“我们这代人,对于样板戏有深厚感情,孩子如能学唱,我们之间的话题会更多。”



“勾起惨痛回忆不寒而栗”
但也有不少民众对当局的决定表示反感。在北京媒体工作的罗先生对本报指:“育部的官员简直是神经病!怎么能把这些东西作材,让孩子学?!”“样板戏是文革产物,它勾起我们这代人多少惨痛回忆,现在一听到还让人不寒而栗,我是决不会让我的孩子去学那些东西的!”也有网民指,“凭什么规定要学京剧?中国传统戏剧那么多,要学就学我们东北‘二人转’好了!”“北京人喜好,不代表我们南方人也钟意!”
北京《京华时报》/本报记者



话你知:否定传统 炮制怪胎
样板戏,正式名称叫“革命样板戏”,是文革时期(1966-1976年)中国大陆的“文化怪胎”,毛泽东煽动的文革把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都当做反动打入冷宫,令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万马齐喑”。为充装门面,在毛的妻子江青亲自钦点主持下,选出一些传统戏曲重新包装,改曲填词,使之充满革命味道,符合当局标准后推出,全国效仿,谓之“样板”。
首批样板戏共八个,包括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海港》、《奇袭白虎团》,以及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之后又推出第二批共四个,包括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和《杜鹃山》。在长达10年时间,这几个戏顿成全国数亿民众唯一的“文化享受”。



部份革命样板戏歌词
《接过红旗肩上扛》──《红色娘子军》选曲
接过红旗肩上扛,接过先烈手中枪!
踏英雄足走,革命到底永不下战场!
放眼看天下,风雷震八方!
燎原烈火旺,工农齐武装!
誓把那南霸天北霸天,一切反动派统统埋葬!
照耀我们的是永远不落的红太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红灯记》选曲
好闺女!
提篮小卖拾煤渣;
担水劈柴也靠她!
外外一把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15首必学京剧曲目
小学:
一年级《报灯名》
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红灯记》)
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红灯记》)、《甘洒热血写春秋》(《智取威虎山》)
四年级《接过红旗肩上扛》(《红色娘子军》)、《万紫千红分外娇》(《红色娘子军》)
五年级《猛听得》、《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沙家》)
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你待同志亲如一家》(《沙家》)

中学:
中一《儿行千里母担忧》、《猛志在胸催解缆》
中二《这一封书信来得巧》、《趁夜晚》(《奇袭白虎团》)
中三《智斗》(《沙家》)

注:括号内为所属样板戏
资料来源:北京《京华时报》
苹果日报

作者:虚怀若谷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虚怀若谷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949225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